〈序幕〉
濁流.亂流.清流
西京亂無象,豺虎方遘患。復棄中國去,遠身適荊蠻。
親戚對我悲,朋友相追攀。出門無所見,白骨蔽平原。
路有飢婦人,抱子棄草間。顧聞號泣聲,揮涕獨不還。
未知身死處,何能兩相完。驅馬棄之去,不忍聽此言。
南登霸陵岸,迴首望長安。悟彼下泉人,喟然傷心肝。
──王粲(建安七子)〈七哀詩〉
諸葛亮出生於東漢靈帝光和四年(西元一八一年),三年後,靈帝改年號為中平元年。但也就在這一年,發生了動搖東漢國本的黃巾黨人事件。羅貫中的《三國演義》,賣草履的劉備,在涿郡結識關羽和張飛,桃園三結義後,展開了動人心絃的創業偉績。
崩潰中的王朝
東漢光武帝代王莽為帝,到漢獻帝讓位於曹丕的一百五十年間,史稱後漢王朝。其間計有十四位皇帝,平均每代在位才十年多一點而已,稱得上是短命皇帝的王朝。
由於皇帝死得早,年幼的太子即位,皇后升格為年輕太后,對政治的影響力增大,太后的父親、兄弟,個個趁機躍升大官、不可一世,這便是所謂的外戚干政。東漢的外戚,大多來自於南陽一帶的世家豪族,代代相傳,力量愈結愈大,使外戚成了朝廷中的首號特權代表。
東漢第三任皇帝,也稱一代名君的章帝,年紀輕輕便去世了,其子和帝即位,竇太后掌權,其兄大將軍竇憲掌握軍政大權,竇氏一族個個位居要津。緊接著是十三歲登基的安帝,鄧太后之兄鄧騭,幾乎獨霸了朝廷的決策權。安帝去世後,太后閻氏之兄閻顯也立刻成了地下皇帝。但最凶悍的則是有「跋扈將軍」之稱的梁冀,他是順帝皇后梁氏的哥哥,順帝去世後,由他掌握朝政,長達二十年。
梁冀容貌奇醜,好色又霸道,卻相當的機警而聰明,其妻孫壽則美艷而貪婪,梁氏家族橫行朝廷,官員個個迴避。首先梁冀先擁立兩歲的娃娃沖帝繼位,沖帝不久又不知原因的死了,便由八歲的堂兄質帝繼統大政。
史書記載「質帝少而聰慧」,早熟的才氣,使他對梁冀的專擅及凶暴大為不滿,「跋扈將軍」便是他的批評。梁冀也乾脆一不作二不休,居然派人毒殺了質帝,擁立十五歲的外藩皇族桓帝繼位,梁冀仍掌握朝廷決策大權。
桓帝期間,梁氏一族不但佔據了朝廷所有的高官和肥缺,梁冀本人也變得更加橫行而凶暴。不論朝野,祇要有敢批評梁氏作風的,必遭到抄家滅族。所有想在朝廷當官的,必須先賄賂梁家,建立師生關係。各地區官員要朝貢天子的禮物,也必須先經梁冀之手,儼然成了「太上皇帝」。梁氏美艷的妻子孫壽,衣飾起居全模仿長公主的儀態,一副公然僭越的氣勢。
梁冀一門,封列侯者七人,為皇后的三人,貴人者六人,大將軍有兩人。使外戚在朝廷上的權勢也提升到了最高峰。
在外戚干政的聲浪中,唯一可以和他們分庭抗禮的便是宦官。幼小的皇帝剛即位,一切以母后至上,外戚便趁機掌握大權。但等到皇帝漸漸長大後,這些掌政的外公和舅父,便和皇帝產生了直接的矛盾。而奪權靠一個人是不夠力的,外戚們又有一大群班底,皇帝自然必須努力結合宮內力量,這些圍繞在成長中皇帝身邊,幫助他進行奪權計劃的,經常是所謂的宦官。
宦官原是在宮廷內部服侍皇帝和后妃的男子,由於後宮是除了皇帝之外,不可以有男人的世界,所以這些宦官必須被割除男性生殖器,成為一個中性的人,俗稱「去勢」。
一般言之,肯去勢當宦官的,大多是窮苦人家的孩子,但既然能入宮,想必也是眉清目秀,面貌姣好者。他們的外表大多會讓皇帝喜愛,而願意親近。加上他們出身低微,對皇權毫無威脅,因此較易取得皇帝的信任。
由於皇帝的日常詔令以及文書均由宦官經手,使宦官有機會介入政治實務。他們大多同情年輕皇帝,對擅權凶暴的外戚痛心疾首。這樣的立場,使他們很自然地結合了被外戚排斥的下級官僚,在朝廷裡漸漸成了下階層士族集團的代表,共同擁護年輕皇帝,和外戚展開奪權的鬥爭。
外戚宦官輪番奪權屠殺
第一個鬥爭發生在和帝永元四年,聲勢顯赫而且在征伐匈奴上建立大功勞的外戚──大將軍竇憲的身上。和帝結合宦官鄭眾,以禁衛軍團發動宮廷政變,包圍大將軍府,竇憲被迫自殺,竇氏一族全遭罷黜。鄭眾則升任大長秋的高官,打開宦官直接參與朝議的例案。《後漢書》記載:「中官(宦官)獲得重用,由鄭眾開始。」
第二次發生在安帝期間,利用鄧太后去世的機會,安帝的乳母王聖,聯合宦官李閏、江京發動武裝政變,消滅大將軍鄧騭一族。四年後,安帝去世,皇后閻氏結合其兄閻顯,擁立北鄉侯為皇帝,並大肆捕殺干涉的宦官,這也是外戚感到宦官龐大力量的威脅,嚴厲展開反擊的開始。
數個月以後,北鄉侯去世,以孫程為首的宦官集團,配合下級官員,擁立年僅十一歲的順帝,並以禁衛師團發動攻擊,殺害了閻顯及其家族,十九位發動政變成功的宦官領袖,都受封了爵位。
順帝陽嘉四年(西元一三五年),正式規定宦官的爵位可以由其養子世襲,並繼承其財產。三國初期的首席霸主曹操,其父親曹嵩便是依此規定成為溫和派宦官曹騰的養子。
外戚和宦官的輪番奪權,使流血政變、鬥爭、屠殺事件不斷,但這兩股力量卻是愈受打擊,成長愈快。特別是宦官派封官進爵、主持朝政後,便和他們早期的爭權伙伴──士大夫及下階層官員逐漸形成了敵對的局面。
順帝在位期間,宦官的力量明顯地高漲。直到漢安三年,在位十九年的順帝去世,兩歲大的沖帝,在梁太后及其兄梁冀擁立下即位,大肆罷黜主政派宦官,使外戚代表的豪族勢力再度掌握朝廷大政。隔年,沖帝去世,由八歲的質帝以外藩身分入主皇位,質帝較早熟,年紀雖輕,卻關心朝政,有心再奪權的宦官立刻群集其身旁,打算伺機而動。
雙方的緊張關係急速惡化,梁冀乾脆先下手為強,毒殺了質帝,再度擁立十五歲的外藩皇族桓帝即位。不過這次在溫和派宦官領袖曹騰的協調下,沒有發生流血鬥爭,梁冀反而接受曹騰建議,擁立桓帝。
此後二十年間,梁冀幾乎獨霸朝政,沒有人敢和他對抗。延熹二年七月,梁太后去世,桓帝立刻和宦官單超等密謀,發動武裝政變,梁冀被迫自殺,梁氏一族也難逃誅殺及流放的命運。從此以後,宦官的力量逐漸壓過外戚,獨霸朝政長達三十年之久(西元一五九到一八九年)。
永康元年,桓帝去世,十二歲的靈帝即位,竇太后之兄竇武,結合太傅陳蕃,密謀剷除宦官,事機敗露反而雙雙遇害,更爆發了知識分子的慘重悲劇──「第二次黨錮之禍」。靈帝在位期間,宦官的權勢也達到了最高峰,倒反過來成為了關心國事知識分子的首號大敵人。
中平六年(西元一八九年),靈帝去世,十四歲的少帝繼位。何太后掌政,何太后之兄大將軍何進,密謀連結西涼董卓軍團誅殺宦官,但陰謀洩露,何進被誘入內宮殺害,司隸校尉袁紹,趁機率領京城警備部隊,攻入禁宮,殺盡宦官,史稱「中平內宮事變」。歷經數十年的外戚和宦官爭權,到此兩敗俱傷,引發了軍閥割據的亂局,大漢王朝也因而滅亡。
知識分子的悲劇:黨錮之禁
在外戚和宦官的輪番奪權下,到了東漢晚年,身為社會中堅的知識分子,也捲入了政爭,使情況更為複雜。
東漢的士大夫階層,原本是以鄉論(地方人士對其學問及人格的評判)為基礎,再由各地方長官向朝廷推舉。推舉的名目計有「孝廉」、「賢良」、「方正」、「茂才」等,東漢王朝的創始者漢光武帝重視士人氣節,因此他一手規劃的制度以儒家學說為基礎,「德行」是仕官的首要條件。
由於外戚和宦官的奪權日益激烈,為了拉攏人馬,他們分別霸佔了推舉的管道,用以安插自己的「人馬」,使知識分子原本便不寬的仕途更為狹窄,因此造成士族階層對外戚及宦官的普遍敵視。
推舉制度也使士大夫階層養成好作政治議論和人物批評的風氣。那些不屈服於外戚及宦官的知識分子,便將他們對時局及朝政的批評稱為「清議」。而將那些同流於外戚或宦官,以追求權、利的跟隨者,稱為「濁流」。與此相對,堅守儒學理念的知識分子,便自稱為「清流」。時潮所趨,洛陽太學生和各地私塾的學生,有兩千多人湧入京城,以郭泰及賈彪為領導者,嚴厲批評橫行霸道的宦官政權,儼然是兩千年前古代版的「天安門事件」。
朝廷中,反宦官派系的高官李膺、陳蕃、王暢均成了清流派所擁護的領袖,太學生間流傳著「天下模楷李元禮(李膺),不畏強權陳仲舉(陳番),天下俊秀王叔茂(王暢)」的讚言。
「天下模楷」的李膺,當時出任司隸校尉(京城警備司令),在出任地方長官時,公正嚴明,聲望極高。凡獲得李膺知遇者,必可在「清流」裡擁有極高的地位,也開始會有很多弟子蝟集地跟從他,因此,當時的人都稱之為「登龍門」。陳蕃高居太尉(全國軍事首長)之職,王暢曾任司空(全國最高監察官),他們都是朝廷內,和宦官政權相抗衡的最主要力量。
桓帝晚年,中常侍(在內宮侍奉皇帝的宦官特遣組)的組長張讓,有位弟弟叫做張朔,在擔任京城司隸直轄區的某縣縣長時,倚仗其兄勢力,為非作歹,貪欲無道。據說還為了想看孕婦肚子中的胎兒,居然下令將孕婦剖腹。李膺以職責所在,下令逮捕張朔,張朔逃往張讓的別邸藏匿。由於李膺搜捕很急,張讓將張朔藏於夾板中的暗室。但李膺在獲得確實情報後,仍親率軍隊侵入張讓別邸,拆除牆板,將張朔逮捕,並依法處以死罪。
張讓立刻向桓帝請求特赦,桓帝也親自召見李膺表示嚴重關切。但即使面對桓帝的強大壓力,李膺仍拒絕赦免張朔,並處之斧鉞的極刑。
張讓對這件事情自然非常生氣,而桓帝本人也覺得很沒有面子。但會集於京城的太學生,卻大為高興,認為是「清流派」空前大勝利,因此到處宣揚,廣為慶祝,使彼此間的緊張關係更為惡化。
果然在桓帝延熹九年(西元一六六年),張讓派的宦官教成等上書皇帝,指責李膺等煽動太學生,結黨營私,誹謗朝廷,破壞風俗。桓帝下令將李膺治罪,行書到三公府時,太尉陳蕃強力反對,甚至退回皇帝的聖旨,但桓帝仍不顧國家體制,直接下令禁衛軍逮捕李膺及兩百多位清流派黨人,史稱「第一次黨錮之禍」。這次被抓的清流派黨人,大多被判終身監禁。但半年以後,大多祇被撤免官職便獲得釋放,顯示清流派仍擁有讓朝廷顧忌的實力。不過,最引人注目的是,這些青年的太學生領袖們,在逮捕的行動中,不但沒有人逃脫,更有不少人還自動承認是黨人,並且很高興地陪同李膺被判刑。李膺的聲望,也因這事件更為高漲。
最有名的學生領袖郭泰,字林宗,太原郡界休縣人。幼年時家貧,但仍設法跟隨儒學名師成屈伯彥苦學三年,精通古典經學,並學得一口能言善辯的口才。當郭泰第一次前往拜訪司隸校尉李膺時,李膺對郭泰的人品非常賞識,使郭泰很快成為清流派太學生的領導人物。張朔事件發生時,郭泰大為興奮,更以李膺的知己自居,到處為李膺宣揚這件事情。
司徒黃瓊曾鼓勵郭泰出仕,但為郭泰婉拒,他更公開表示:「我夜觀天象,日察人事,天將崩廢,不值得再為它支撐。」
這句話立刻成為清流派的名言,郭泰在陳、梁地區旅行時所戴的頭巾,也很快成為流行式樣,知識分子個個爭相模仿,並稱之為「林宗頭巾」,使郭泰的個人聲望到達了最高峰。
李膺的強硬態度,也使「清流」聲勢大增,當時被認為天下名士的,共有「三君」、「八俊」、「八顧」、「八及」等團體,李膺被尊稱為「八俊」之首,郭泰則排名在「八顧」之中。
悲劇過後,知識分子的新意識形態
第一次「黨錮之禍」後一年,桓帝去世,由十二歲的外藩貴族劉宏繼任,是為靈帝。翌年,改元建寧。靈帝年紀太小,宦官派趁此機會,更加橫行霸道。清流派知識分子,和宦官間的鬥爭急速惡化,終於引發了更嚴重的事端。
清流派名士,列為「八及」之一的張儉,當時為山陽郡的東郡巡察官。郡內有中常侍組員大宦官侯覽的家邸,其家人經常倚勢欺侮當地居民,或給予嚴重虐待。張儉搜集侯覽家人的犯罪事實後,立刻上書靈帝加以檢舉。奏摺被宦官派官員截獲,送給了侯覽,侯覽因此極端痛恨張儉,並與中常侍的掌權宦官們謀議,要對「清流派」黨人展開嚴厲反擊。
桓帝晚年,廢前皇后鄧氏,並在陳蕃的推薦下,由出身名門的竇貴妃出任皇后。因此,靈帝即位後,竇太后之兄大將軍竇武和清流派的陳蕃交情頗深,這也是近百年清流派和外戚豪族間,首次相結合。第一次黨錮之禍時,陳蕃全力維護黨人,竇武便和陳蕃站在同一陣線,與宦官相抗衡,並在事後極力說服桓帝,讓李膺等出獄復職,以保留清流派人士對朝政的影響力。這也是外戚在長期奪權落入下風後,反而與知識分子結合,以共同對抗宦官的開始。
利用桓帝去世後的政治權力中空期,竇武及陳蕃結合清流派黨人,密謀發動武裝政變,以清除宦官。陳蕃主張利用太后年度的宮廷巡視宦官全體集合時發動軍變,以逼迫宦官交出大權。不幸這個計劃,被年幼的皇帝無意中洩露給身任大長秋的宦官頭子曹節,宦官便先下手為強,以禁衛軍團發動突擊,解除陳蕃及竇武的軍權,並加以逮捕,不久便殺害之,緊接著發生了「第二次黨錮之禍」。
利用陳蕃及竇武事件,侯覽和曹節也趁機誣告張儉等參與政變活動,靈帝下令,全面逮捕清流派黨人,並以叛逆罪治之。
張儉被捕時,李膺正在旅遊中,家鄉方面有人緊急密告,勸他立刻逃亡。但李膺認為自己都已六十多歲,國家有難,怎能迴避,何況「生死有命,不願苛免」。乃主動投案,並在嚴刑拷問中,不屈而死。
這次黨錮之禍,牽連被殺的清流派名士高達百餘人,天下知名的儒學家,雖未參與此事件,但被誣陷殉難者也有五六百人,朝野為之震撼,宦官惡名高漲,成為全國有心人士痛恨的對象。
「八顧」之一的范滂,在知道朝廷大捕黨人後,自動向知縣投案,但知縣郭揖一向尊重范滂,有意掩護其逃脫。
范滂慷慨地表示:「我死了,一切禍難才會告一段落,我逃了必連累大家,並且老母親也得流離失所啊!」
雖然郭揖仍有意救他,但范滂的老母親也出面反對,她說:「李膺和杜密都知道苟免,我兒子怎能單獨逃脫呢?這不是活得比一條蟲更沒有價值嗎?」
聞者都不禁淚下,范滂臨難時,年僅三十三歲。
第二次黨錮之禍後,殘存的清流派黨人,逃入深山野林中,他們不再對時局作尖刻批評,而以孤高求取保身之道,修養身性以韜光養晦,使東漢末年出現不少所謂的逸民。並深得民間的尊崇及敬愛。
《後漢書.袁閎傳》中記載,袁閎是有名的清流派黨人,黨錮之禍後隱居鄉間,受到鄉里人士暗中保護長達十八年,黃巾黨人作亂時,為表示對袁閎的尊重,他隱居的鄉村未曾遭到侵擾。
《後漢書.逸民傳》中,也記載有龐德公這位隱士,居住於荊州襄陽附近的峴山。據說荊州刺史劉表曾多次敦請他出仕,都為龐德公婉拒。龐德公也是諸葛亮非常敬仰的一位前輩。諸葛亮日後的忘年之交司馬徽(水鏡先生),便是龐德公的交往死黨。司馬徽擅於觀察人品及才氣,故有「水鏡先生」之雅號。據現有史料顯示,諸葛亮確曾隨從龐德公及司馬徽作學問,其思考及行為也深受其影響。以諸葛亮的年紀,雖未身臨「濁流」、「清流」激烈鬥爭的年代,但他擁有清流派知識分子流傳下來的精神和節操,應是不用懷疑的。年輕的諸葛亮好作〈梁父吟〉,也顯示他雖未仕官,對時局及政治情勢仍抱持高度關心及使命感。
這也可以解釋諸葛亮一生堅持「恢復漢室」的志願,〈後出師表〉便以「漢賊不兩立」做為開頭。雖然已有很多證據顯示,〈後出師表〉可能並非諸葛亮作品,而是其姪兒東吳大將軍諸葛恪假其叔父之名偽作,但相信這種意識形態也是來自對諸葛亮平常的言行態度,有感而發的。
其實東漢王室的合法性在歷經「黃巾黨人」民變及日後的「董卓之亂」,早已瀕臨破產了。但曾在鬥爭中遭到嚴重「悲劇」洗禮的知識分子,反而把他們「清流派」的理念,固執的堅守下來。並拚盡一生的努力想去實現這過氣的意識形態。諸葛亮雖是務實的策略經營家,卻仍不顧本身實力數度進行北伐曹魏的軍事行動,最後甚至導致「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的個人悲劇,便是深受東漢末年,清流派黨人政治思潮的影響。
第二次「黨錮之禍」後,年幼的靈帝,受到主流派宦官的操縱,使東漢的朝政敗壞到了極點。
腦筋並不很清楚的東漢靈帝,非常喜歡華麗的東西,光和元年,他下令在離宮的西園建造豪華宮室。由於預算不夠,靈帝竟然聽從宦官設計,公開出賣官爵,四百石的官位四百萬元,兩千石以上的高官則高達兩千萬元。這個行動的確搜括到不少金錢,靈帝便整天在離宮內,飼養名貴犬類,封以高官,共同嬉戲,朝廷官員也爭相仿效,狗的身價一時之間比人高出數倍以上。這樣的政治情勢自然非引發嚴重的大亂不可了。
諸葛亮誕生於東漢靈帝光和四年,就在出生的第四年,震撼半個中國的黃巾黨人民變爆發了。靈帝雖然立刻赦免清流派黨人,號召全國有志之士共同平亂,但時局的惡化已經到了不可挽回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