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書的品質與數量,反映了一個國家的文明程度。
科普寫作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為要寫得好,除了要具有豐厚的專業知識之外,更要有「好為人師」的熱情,也就是說,永遠要不停的問:
如何才能讓讀者了解手上這些新近的科學知識?
如何激起他們的好奇心?
如何讓他們看到核心問題的本質?
如何讓問題的困境形成懸疑?
如何展現科學解題歷程中的美好推論?
如何讓讀者看到好的科學家就是會在眾多的可能性中選對了方向?
如何讓學生體會在各方研究者一齊搶灘的環境中,終能捷足先登的快感?
還有,要如何鋪陳人類文明進展的史觀,使讀者感受到科學新知的喜悅之情?
當然,寫作的文采,更是使科普著作能感動讀者的最基本原素。
曾志朗本著如此的信念,為了台灣的文明盡心盡力,以從不衰減的熱情,帶領讀者越過知識的高牆,領略科學之美。
作者簡介:
曾志朗
熱愛運動、看電影、讀小說。西元四年級生,但保有赤子之心。一頭白髮,但身手敏捷。現職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陽明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特聘講座教授。
學經歷和身份眾多,但最喜歡的角色是科學家。在美期間,開創了漢語文神經語言學的研究領域,也是研究記憶、閱讀歷程和注意力形成與分配的知名認知科學家。1990年回台,致力推展台灣認知神經科學的基礎研究,先後在中正大學成立認知科學研究中心和籌設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並整合各種與腦科學研究相關的儀器與跨校合作平台。
2000和2008年兩度出任公職,為教育、科學和文化效力,將其視為科學家的社會責任。歷經台灣兩次政黨輪替,也兩次見證了輪替後的政府運作。曾任教育部長、行政院政務委員、政務委員兼文建會主委。部長任內,提出閱讀、生命教育、資訊教育、創造力教育等四項政策,其中閱讀和創造力被稱為十年來影響深遠的教育政策;對高等教育和科學發展熱情莫名,尤重高教競爭力和科學文化的提升。
1992年開始寫科普小品,在《聯合報》繽紛版的「科學向前看」,以充滿新奇的想像力引介科學知識,獨創「科學生活化」的寫作風格。十年後於《科學人》雜誌的「科學人觀點」,以突破框架的跳躍思考,寫識寫智,寫景寫意,寫人寫情,再樹「科學故事化」的書寫情調,曾獲金鼎獎最佳專欄寫作獎。2010年於「教育廣播電台」製播「人人都是科學人」,再獲金鐘獎教育文化節目共同主持人獎。
從基礎研究、學術行政、公職服務到科普推廣,他說,這些年來推動的每一件工作,想要傳達的是:台灣不但要有大學,更要有大學文化;不但要有科學家,更要有科學文化。
台灣、科學、電影、教育四個關懷,曾志朗猶待實現的是電影夢。一部以三寶太監下西洋為背景,探討語言和文化變遷的電影。一個集歷史、宗教、族群、食物、舞蹈、航海、遺忘……的科學故事。
Once Upon a Time....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做為科學人的堅持--王力行
二○○六年八月二十一日,《聯合報》《中國時報》兩大報的頭條都是〈曾志朗公開倒扁〉〈中研院副院長曾志朗:捐百元,精神支持倒扁〉。
這則新聞的震撼力,一方面是因為曾志朗身居全國最高學術機構的第二高位;另一方面曾副院長是一位隨和有人緣,又對社會充滿熱情的科學人。
他在訪問中說:「社會上要的是誠實及純樸表率,」否則如何教孩子?
他又說,容忍不同意見、保護異議者是民主的真諦;每個人都有表達不同意見的權利,社會攻擊不同意見的行為太過分,台灣就會走回頭路。
讀過他的著作,聽過他的演講,熟識他的人應該不會訝異,這就是曾志朗知識分子的誠正性格,以及科學人所堅持的多元價值。
這位致力於「認知神經科學」研究的中研院院士,終究是位教育家。他對在台灣普及科學知識,始終懷抱理想,堅信「科學知識一定要系統化,才能驗證,才能發展機制,提升理論水平」。
因此,每個月在《科學人》雜誌上,總能讀到他以豐美的文采、國際的閱歷和深厚的專業知識,寫出一篇篇引人入勝的文章。
他更是位科學家,在他身上可以見到科學家的特徵:強烈的求知慾和對知識分享的熱情。
當別人對「心理學也要做實驗」提出問號時,他最想做的一件事是寫一本科普心理學,把百年心理學如何「從沙發上的冥思走進實驗室」的過程,做個深入淺出的說明。讓大家瞭解「科學的心理學」是需要實驗研究和數據證明的。
這本《科學向腦看》是曾志朗院士把三年來在《科學人》雜誌上膾炙人口的專欄文字集結成冊。寫書和教書的曾志朗,在文字中充分顯露他做為科學人的求真,和教育家的求善與求美的特質。
讀他的文章是一種享受,他擅於輕鬆愉快地導引讀者進入知識的殿堂。
在書中,他總會先帶出引人嚮往的場景,如柏林郊外的花園旅社、地中海沿的亞歷山大港、紐約中央公園的雪花;或者出現有趣的人物,如大科學家、當年當兵的排副、患失讀症的影視名人,甚至會對唱的公鳥和母鳥。
故事說到關鍵處,他會把重點轉進「認知」知識的領域--記憶、文化認知、思維、原創力、老化……,展開冷靜理性的探討並提出他的讚嘆、懷疑或建議。
這樣一位科學知識教育者,從人類基因的發展、腦的發展,來分析人的語言、文字、思考、智慧,最終目的無非在推動人類文明、社會進步、人格品質提升。
也因此對抗拒社會的不公、不義、不法特別堅持。正如他在另一本著作《見人見智》中寫道:「我們因為常常聽到大家說南部的紅綠燈是參考用的,而笑成一團,其實是在容忍不法;當我們聽到『數位落差』而不以為意時,其實是在容忍不公;當我們把慰安婦悲哀歸因於戰爭的必要之惡時,是在容忍不義。」
讀了這本《科學向腦看》,不僅瞭解科學通識對人們知識的重要,更能理解科學人的堅持對人品的重要了。
◎【推薦者簡介】
王力行
政大新聞系畢業,曾任職於《綜合月刊》、《婦女雜誌》、《時報雜誌》。《天下》雜誌創辦,擔任副總編輯,後任《遠見》雜誌發行人兼總編輯、天下遠見出版公司發行人,現為天下遠見文化事業群發行人兼事業群總編輯。著有《請問,總統先生》、《無愧──郝柏村的政治之旅》、《寧靜中的風雨──蔣孝勇的真實聲音》、《鬧中取靜》、《字裡行間》(均由天下文化出版)等書。
名人推薦:做為科學人的堅持--王力行
二○○六年八月二十一日,《聯合報》《中國時報》兩大報的頭條都是〈曾志朗公開倒扁〉〈中研院副院長曾志朗:捐百元,精神支持倒扁〉。
這則新聞的震撼力,一方面是因為曾志朗身居全國最高學術機構的第二高位;另一方面曾副院長是一位隨和有人緣,又對社會充滿熱情的科學人。
他在訪問中說:「社會上要的是誠實及純樸表率,」否則如何教孩子?
他又說,容忍不同意見、保護異議者是民主的真諦;每個人都有表達不同意見的權利,社會攻擊不同意見的行為太過分,台灣就會走回頭路。...
章節試閱
學會了很好,忘了也不賴!
讓電腦去記憶,
讓人腦有創意。
創意是個非常時髦的名詞,尤其在知識經濟掛帥的現代社會,人人都被要求做一個有創意的人。在提升社會競爭力的政治正確下,這樣的要求聽起來非常合理,而且動機純正。所以我們到處聽到這類偉大的名字與訓詞,但是聽來聽去,總是在談某些因為有了創意導致成功的案例。這些眾多的案例,涵蓋的範圍確實是五花八門,各行各業都有,而且點子之新穎、手法之巧思,常令人歎為觀止。但是從創意科學研究的觀點而言,這樣的案例再多,對創意歷程的本質之了解也似乎是無濟於事,因為它們都是在出現了成功的結果之後的闡述,對於創意的原委之探求,總是讓人有隔靴搔癢的遺憾。
看到了成功的事實就說有創意,那失敗當然不能侈談創意,落入了「創意為成功之母,而成功為創意之表現」的循環論證,沒完沒了。說的人可以疊積一堆現象、事實及各種因果理論,但就是說不清楚「何為創意?」以及「為什麼有創意?」這就像我們常說這個人真聰明,為什麼?因為他腦筋轉得很快,很有創意;然後又說,這個人腦筋轉得很快,很有創意,因為他很聰明?!
所以說,創意是看起來很容易理解,但實在是很難界定的概念。研究者一不小心,就掉入永遠在自圓其說的困境。因此,研究者就最好不談什麼是創意,也不要去問創意要在什麼條件之下才能產生。我們應該反過來問:「為什麼會沒有創意?」這個問題的同義詞是:「大部分的人在困境中為何無法出奇制勝?」也許,問題的核心就在「出奇」這兩個字上,也就是說人太容易習以為常,一旦陷入工作的常規,就很難打破慣例,而且工作越做越順手,就更因循苟且,整個認知系統就越鎖越緊了。
有時候,新的曙光就在一念之間的改變,但那「一念之間」就是轉不過去。用這麼一個問題問學生:「小明早上去爬山,清晨八點鐘出發,走走停停,終於在下午五點鐘到達山頂,拿起睡袋在山上睡了一覺,隔天早上起來,沿原路下山,八點鐘出發,也是走走停停,下午五點鐘到達山腳。請問小明在下山的路上會不會經過一個地點,就是昨天上山時同一個時間所經過的那個地點?」在問學生這個問題時,如果把上山與下山的走走停停講越多遍,則解出答案的學生就越少,但如果告訴學生可以圖表的方式去表示山高(Y軸)與時間(X軸),則答案就在眼前。由語文式的思考到圖表的表達方式,就在那一念之間,但大部分的學生就是轉不過來。
另外一個例子也很有趣。有一次我問班上的學生:「這裡有兩個袋子,A袋裝了一百顆紅珠子,B袋裝了一百顆黑珠子。現在,我從A袋中拿出十顆紅珠子放到B袋裡,然後伸手到B袋裡把混合的珠子攪拌、攪拌、再攪拌……,接著,我再從B袋中捉出十顆珠子(其中可能有紅有黑)丟回A袋,然後又伸手到A袋裡,把混色的珠子攪拌、攪拌、再攪拌……。現在我問一個問題:由A袋中取出黑珠子,與由B袋中取出紅珠子的機率是否相等?」
這問題的解法是很簡單的,但很多學生會把注意力集中在「攪拌、攪拌、再攪拌……」的詞彙上。當問問題的人把攪拌兩字重複越多次,則答「不相等」(正確答案是「相等」)的學生數就越多。想想看,如果由B袋捉回的十顆全是紅的,則回復到A袋一百顆紅珠子,B袋一百顆黑珠子;如果捉回來全是黑的,則A袋變成九十顆紅、十顆黑,B袋呢?當然是九十顆黑、十顆紅,所以,從A袋取出紅珠子和從B袋取出黑珠子的機率是完全相等的。為什麼聽到多次攪拌就會答錯呢?學生被攪拌的固有意義鎖住,腦裡想的都是攪拌後珠子混到袋子各處的雜亂狀態,就會化簡為繁,解決不了問題了。
因為太熟悉某一個相當平常的概念,就會阻礙了解題的邏輯推論。例如在一片鐵板中間,挖了一個直徑為一吋的圓洞,然後把鐵板加熱,洞會變大還是變小?大部分的學生因為太熟悉熱脹冷縮的原理,都認為洞會變小。但這個答案是錯的,因為如果洞變小,那麼把挖下來的圓型鐵片也同時加熱的話,就無法填入原來的洞,因為它也會因熱脹大。有一次,我想把水管嵌入一片鐵板的小圓洞中,就差那麼一點點,怎麼也塞不進去,去請教鐵工廠的老工人,他把鐵板拿來就加熱,洞就變大了一點,再把水管塞進去,放入冷水中,鐵片的洞又縮小了,水管和鐵片像焊接一樣的緊密。越是想像熱脹冷縮,就越難想像圓洞會變大的事實,老工人教了我一堂有用的生活物理。
所以,要有創意就是不要被很多概念的固有型態綁住。我有一位研究認知心理學的朋友,講了一個很有趣的故事,可以和大家分享。有一位很有能力的公司副總,在一位也很有能力的總經理手下做事,上司把所有事情都打點好了,他真是空有一身功夫,卻無用武之地,很想掛冠求去,另外謀職,但目前的工作薪水不錯,公司距離剛買的家也很近,而且小孩的學區很好,就覺得留下來也不錯。有一天,他看到另外一家公司的求才廣告,正想投遞履歷去應徵,忽然靈機一動,認為他「應該為他那能幹的上司找事才對」!果然,別家公司一聽說他那位才能出眾的老闆有異動的念頭,就立刻想盡辦法挖角。結果呢?他的老闆走了,他則高升為總經理。創意就在那「一念之間」。
如果功能性的固執是一切不能有創意的根源,那有解的可能性嗎?心理學家最近的答案是正面的,而他們提出的方法是「學會如何去忘記!」他們讓學生去記憶一串組織良好的字群,學會之後,再學另一串字群,一共學會了四個字串。一星期之後,再找學生來回憶這些字群,結果發現,由於原有的字串裡的字群組織良好,因此,一星期之後,回憶出來的字群雖然比一星期前少多了,但字串與字串之間的字群很少有跨組的情況。但是,假如在最早的字串學習中,告訴他們可以把這些字群都忘了,以後不會「考」了,則一星期之後的回憶,跨組出現的重新組合就增加了好多。
這個實驗的結果值得深思,原來學會如何遺忘原先的聯結,可以增強往後再重組的可能性。也許在教學的方法上,除了要教學生「學會如何學習」,也要教他們「學會如何遺忘」了。
以前我們都說,學習就是要把所學的東西記下來,現在我們要改變說法了:「讓電腦去記憶,讓人腦有創意!」忘了沒有?
學會了很好,忘了也不賴!
讓電腦去記憶,
讓人腦有創意。
創意是個非常時髦的名詞,尤其在知識經濟掛帥的現代社會,人人都被要求做一個有創意的人。在提升社會競爭力的政治正確下,這樣的要求聽起來非常合理,而且動機純正。所以我們到處聽到這類偉大的名字與訓詞,但是聽來聽去,總是在談某些因為有了創意導致成功的案例。這些眾多的案例,涵蓋的範圍確實是五花八門,各行各業都有,而且點子之新穎、手法之巧思,常令人歎為觀止。但是從創意科學研究的觀點而言,這樣的案例再多,對創意歷程的本質之了解也似乎是無濟於事,因為它們都...
作者序
永遠的科學人
雲出草山入南港
用心動腦盡傾囊
清風巧撥世間霧
解迷且待科學人
離開美國的教職回到台灣,一轉眼就過了十七個年頭了。
這中間我除了教書、研究之外,也一直在學術行政的崗位上努力。剛回台灣的那幾年,在嘉義民雄的甘蔗園裡,看著中正大學宏偉的黌宇校舍,由土地上一尺、一尺的「長高」,然後教授、學生們都來了,實驗室的設備一件又一件補齊,圖書館的書和資訊的平臺也逐漸充實,幾年之間,台灣南部有了一間教研實力相當雄厚的全新大學。在那些日子裡,我也為聯合報繽紛版寫「科學向前看」的科普小品,後來集結成冊,書名是《用心動腦話科學》!
為了開拓認知與神經科學的研究領域,我加入了台灣第一部功能性磁共振造影(fMRI)設備之建構,開始以榮陽團隊的名義發表腦與認知的研究論文,以新的腦顯影技術展示閱讀中文的腦神經活動;我們也希望能由基因到神經系統到行為表現到認知歷程的整體運作中,去理解人腦演化的規律。這段日子,我一方面繼續寫科普小品,一方面也對教育改革的方向提出一些建言,誰知道會因為後者而忽然被延攬入閣,成為政權變革後的第一任教育部長。
負責全國教育行政工作,就在九二一地震垮了近百間災區學校之後不久。我和同仁們全力投入校園重建的工作,提倡新校園運動,規劃智慧型校園的建築計畫,爭取最有利標的推動,直至這些帶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新校舍一處一處完成。新校園運動倡導的學校永續發展的概念,和我任內所提出的「推動閱讀」、「生命教育」、「資訊教育平臺」、「創造力教育」等四個教育政策主軸,目的都是在為台灣的學生建立科技文化的環境,尤其是希望學生在新知識的吸收、理解、轉輸與創作上,能養成自發主動的態度。因此,在高等教育上,我也啟動了大學分類的實質方案,並撥專款推動卓越教學,以提昇通識教育的品質。這些日子,人在行政單位,但念茲在茲的還是科學研究,心中也仍然記掛著科普教育,自己卻因為事務繁忙沒有多餘的時間寫稿了。可是,一有機會,我會為好的科普書寫推薦文,也會在各種場合做科普相關的演說。然後,一直到二○○二年二月《科學人》雜誌在台灣完成出版的事宜,我才能全力去寫我想要提出的一些觀點。
引進一百五十年歷史的Scientific American雜誌,是遠流王榮文和我長久以來的心願,因為種種原因,我們能在二○○二年為台灣的科普工作圓夢。而就在這個時候,我離開政府的職位,回到學術研究單位,當了中研院新增的副院長。科學教育是我的工作重點之一,因此就順其自然的成為台灣《科學人》雜誌的名譽社長,所負的任務是為每一期的《科學人》寫一篇「科學人觀點」。幾年下來,這個專欄也疊積了相當多的文章,和其他科普小品文章在二○○四年集結成冊,書名是《人人都是科學人》,其中最重要的喊話是「賽先生」與「德先生」是同卵雙生子,兩者成長健全,才是現代科技社會文化(STS)的基石。
轉眼,《科學人》已脫離嬰兒期了,我也在二○○六年年底接任了一個沒有校園、沒有預算、沒有人事,當然也沒有薪水的台灣聯合大學系統校長。但當我和清華、交通、陽明、中央四個台灣頂尖研究型大學的校長們聚在借用的會議室裡,大家的心裡都非常充實。這是個meta的組合,用的是抽象的智慧,去增強四校各自的特色,以完成四校無遠弗屆的共同成長。空並不是空,同心合意,則無中生有,本是創意人的本事。因為這十多年,我所做的每一件事,所推動的每一項工作,想傳達的是,台灣不但要有大學,更要有大學文化;不但要有科學家,更要有科學文化!
編輯告訴我,又到了集結出書的時候。這一本書裡的文章,有四分之三來自「科學人觀點」,另外的四分之一,表面上看是一些應景、應情之作,其實它們都是我心目中和推動科學文化相關的作品。
為了定書名,我也想了很久,後來決定用《科學向腦看》,是一方面反映我自己這十幾年來為台灣所搭建的認知與神經科學的研究平臺,另一方面也是近兩三年「科學人觀點」裡的一個綜合觀測。科學家由四方八面而來,帶著他們各自的專業,把研究的眼光專注到那個讓自己能夠建構出這精深專業知識的「腦袋」!
是的,科學家正在用尚在演化成多元思維的腦,去瞭解腦的演化歷程!科學確實是要向腦看了,下一個研究主題當然就是「人的心靈及其複雜性」(Human Mind and Complexity)!
永遠的科學人
雲出草山入南港
用心動腦盡傾囊
清風巧撥世間霧
解迷且待科學人
離開美國的教職回到台灣,一轉眼就過了十七個年頭了。
這中間我除了教書、研究之外,也一直在學術行政的崗位上努力。剛回台灣的那幾年,在嘉義民雄的甘蔗園裡,看著中正大學宏偉的黌宇校舍,由土地上一尺、一尺的「長高」,然後教授、學生們都來了,實驗室的設備一件又一件補齊,圖書館的書和資訊的平臺也逐漸充實,幾年之間,台灣南部有了一間教研實力相當雄厚的全新大學。在那些日子裡,我也為聯合報繽紛版寫「科學向前看」的科普小品,後來集...
目錄
◎推薦序/做為科學人的堅持 王力行
◎自序/永遠的科學人
第1篇 證據說故事
1 女生哪有比男生聰明! 16
2 嬰兒眼裡有西施 20
3 林布蘭的眼睛 24
4 親愛的,您可曾聽見我的呼喚? 28
5 星際論戰,但看石雕 32
6 燒酒飲一杯,乎乾啦! 36
7 文化是一種選擇 41
8 講古:一粒晶鹽,生機無窮 46
9 科學向腦看:透視思維的神經動態 52
10 上帝造人,人創語言 57
第2篇 實驗見真章
1 知的代價 64
2 學會了很好,忘了也不賴! 69
3 夏日裡的一堂課 74
4 哈欠連連好過年 80
5 時空行者,我來也! 85
6 蟻行道上有師道,讚! 90
7 由賞心悅目到目悅興至的假說 95
8 數字與空間的對話 100
9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106
第3篇 研究問到底
1 手能生巧,更能生橋 112
2 記憶哪有情意重要?! 116
3 唱你的歌,就是要贏你! 123
4 老楊的音樂箱 129
5 歷史上最偉大的「學生」 135
6 原創力之探源,猶如摸象?! 138
7 智慧之城:地中海邊的藏書庫 146
8 觸動神經倫理的心智進補術 152
9 年齡會增加,老化並非必然 157
10 哈伯先生,做不了Spelling Bee又如何? 163
第4篇 閱讀看門道
1 遠處的太陽正慢慢升起,照亮了我案頭的書! 170
2 太空漫遊記,地上沉思錄 175
3 台灣文明表徵的基石 180
4 昆蟲的一生即人的一生 183
5 知識小說的震撼─Mike, You Did It Again! 187
6 記憶「羅生門」 193
7 做個快樂的時空行者 197
8 走出資優競賽的迷思 200
9 智慧的見證 204
10 湧現台灣:維護多樣,追求永續 208
11 達賴喇嘛這個「人」 214
12 動人的生命演化故事 218
〈附錄〉REMEMBER THOSE GOOD OLD POLA DAYS 223
◎推薦序/做為科學人的堅持 王力行
◎自序/永遠的科學人
第1篇 證據說故事
1 女生哪有比男生聰明! 16
2 嬰兒眼裡有西施 20
3 林布蘭的眼睛 24
4 親愛的,您可曾聽見我的呼喚? 28
5 星際論戰,但看石雕 32
6 燒酒飲一杯,乎乾啦! 36
7 文化是一種選擇 41
8 講古:一粒晶鹽,生機無窮 46
9 科學向腦看:透視思維的神經動態 52
10 上帝造人,人創語言 57
第2篇 實驗見真章
1 知的代價 64
2 學會了很好,忘了也不賴! 69
3 夏日裡的一堂課 74
4 哈欠連連好過年 80
5 時空行者,我來也! 85
6 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