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緣起
旅行不只是空間之於形體、文化之於心靈的移動,也是在生活形態間的穿梭。語言的切換。口舌的散步。時間的溯往觀念的碰撞風格的位移品味的戲耍。情緒的擺盪。現實與幻想間的彈跳。
面對速度、頻度或內容不同於以往的旅行,我們需要新的概念與視角。
【moving概念旅人】冀以圖像文字並重、理性感性兼具的手法,呈現擁有專業知識背景、或長期關注某一興趣主題的作者在客居期間、旅行途中與異文化互動的記錄。希望他們別具一格的觀點可以提供讀者新的旅行閱讀樂趣與觀察視角、孕育個人獨有的旅行概念,並反饋到生活中,以行動創造出新的價值可能性。
導讀
窺看印度 撰文∕吳倩怡(遠流概念旅人書系副主編)
活躍於日本表演藝術領域的舞台設計家妹尾河童,早在寫出《少年H》這本百萬暢銷自傳小說以前就已經人氣滿滿,尤其是〈河童窺看~〉系列,更擁有不少死忠讀者。這幾本作品最特殊的就是,除了幽默風趣、觀點獨特的文字之外,都附有河童一筆一筆「刻畫」出來的獨門素描。
《窺看歐洲》《窺看印度》是其中與旅行相關的記錄。許多人喜歡讀河童的遊記,因為不管是大大的複雜建築物或是小小的旅館房間,在他精密卻不呆板的插圖中,都讓人覺得景物歷歷在目。會這麼不厭其煩地畫出各種細節,最主要是因為河童希望把看到或感受到的事物,用傳達給親朋好友的心情儘可能呈現出來—文字無法表達就用畫的,圖畫無法呈現的就以文字描述。
至於鉅細靡遺的程度呢……看到他的素描裡畫有旅館準備的洗屁股小水桶,實在會讓人不禁驚呼:「天哪!居然連這個都畫?!」
河童這回到了嚮往已久的印度,仍然不改好奇寶寶本色,不顧眾人殷殷告誡,在印度喝生水、吃路邊攤、淨往高處爬,不怕拉肚子、脫水、感冒,拚了老命只為多看看印度的不同面貌。他由南到北造訪十八個城市與地區,搭乘火車人力車包租車,遼闊的印度大陸所獨有的宗教、建築、文化、藝術、風土民情,奢華與赤貧同時並存的社會現象,都經由他極力貼近庶民生活的觀點與豐富的設計素養,一一呈現讀者面前。
河童的作畫功力,可是為旅途帶來不少意外之趣。比方說,在擠得滿滿的二等車廂內,河童居然可以完全避開乘客,只畫出車廂裡的設備與佈置—這簡直就像特異功能!當然看得眾人興高采烈,也一起動手幫忙量尺寸囉。
河童不僅曾經因為畫的東西被認為「異於一般旅客」而被帶到警局偵訊;這回到了印度也在火車上被人開玩笑問說,「你是間諜吧?」閒不下來對啥都好奇的河童,連坐飛機的時候都描摹機艙上的壁畫,結果不斷有空姐過來參觀。到後來,連座艙長都開口借本子要拿給機長欣賞,甚至有買家出現了呢。
到了烏代蒲,素描本所發揮的「功能」就更神奇了。伊莉莎白女王、賈桂琳.歐納西斯等名流投宿過的「夢幻旅館」—007電影《八爪女》拍攝地點之一的「湖上王宮飯店」出了名難訂房,結果旅館經理看到他的素描,硬是擠出僅剩的房間—最高級的VIP套房給他,而且還打了個大大的折扣,只收他不到五分之一的房價呢。
河童曾經在一次訪談中提到對旅行的看法。他認為許多人習慣把自己的價值觀帶到國外去衡量事物,但這樣卻會無法得知當地特有的文化。在這種觀點下,河童強調「與異文化的遭逢」:所謂的旅行,就是為了探尋未知而出發的移動。
正因為是「未知」的旅程,再加上凡事追根究柢的好奇心,河童在行前可是花了許多工夫準備。因此,他可以從建築、藝術、風土民情背後,爬梳出結合了歷史、社會制度、宗教、經濟等面向的觀察,而不是只憑雙眼所見,得出浮光掠影的印象。
可是,河童並不以此對印度驟下斷語。在到過印度之後,他非常同意朋友所說的:
「印度的面貌是什麼?你問一百個人會得到一百種說法。但就算把它們都加起來,也不能說那就是印度的全貌。這就是印度有意思的地方。隨著每個人感受方式不同,明明是同一事物看起來卻天差地別;印度也會隨對象而呈現或隱藏它的各種面貌。而且,造訪者和印度氣味相不相投也有關係…。到底會看到什麼,還真是因人而異呢。」
因此,在日本「亞洲熱」的眾多印度相關書籍中,《窺看印度》被譽為「印度的決定本!」也就不難理解了。不管你覺得印度遙遠又陌生,還是對這個神祕國度興致勃勃,都歡迎在「珍稀罕見多目標全天候天地上下前後左右擴大縮小自由自在型的超級好奇家」陪伴下,一起來《窺看印度》!
後語
「印度這國家嘛……」,這不是三言兩語就能夠說清楚的。
「實在是太遼闊了!」這不但是我親身走過的感想,而且根據一九八二年的國勢調查,印度有七億一千一百六十六萬人,相當全世界人口的六分之一—這數字不僅大到無法體會,也超乎想像。其中有各種民族,每個地區的語言也不盡相同、甚至全然不同,實在是個不可思議的國家。
第一次看到印度的紙幣時,光是知道面額以十四種語言標明就夠讓我訝異了;而且這還只是官方語言而已,實際上使用的語言更多得多。加以細分的話,據說有一千六百五十二種,知道這件事又讓我吃了一驚。
印度人信仰的宗教也種類繁多。印度的宗教不像日本的那麼便宜行事—婚禮在基督教會舉行,年初開春到神社參拜,葬禮則採佛教儀式…。在印度,人們恪遵各自的宗教信仰,謹守戒律地生活。
當然,在遼闊的印度,每個地區的歷史和文化也各有不同。
面對這樣一個國家,僅是一介過客的旅人當然無法瞭解全貌。我最初到訪印度是一九七八年,第二次前往是五年後的八三年,兩次都只停留了一個半月。想當然耳,這不是什麼「看遍印度」之旅。不過,時間雖然短暫,我還是從印度之旅中感受到許多。打個比喻,就算是從鑰匙孔窺看也可以…。
對我而言,會讓我說出「這就是印度!」、留下深刻印象的一點便是:每個人自然而然認為「彼此有差異是件天經地義的事」。但也不是說他們就會輕易同意對方、進而被同化,或沒有任何異議。
換言之,縱使民族、語言和宗教不同,既然成為一個國家,那麼若是扼殺不同意見、或者將之排除,便無法共存。如果這麼做,就會招致激烈反彈。因此所有人便抱持著各有的差異,不相互排擠壓迫。我想,或許他們從長久以來的歷史糾葛中學習到「互不侵犯」。
問印度人有關印度的事情—即使是同一件事,也常得到各式各樣的答案;所以會讓人搞不清楚何者為真。其實,這並不代表他們的回答不正確,每個答案都是真實的。答案的差異乃源於每個人的生活環境、所在地區、或是宗教觀各不相同。其中也有近似瞎掰的,我想那不過是個人見解罷了。
日本人一般的想法通常與其他人差不多,所以大致上猜得出來,也不太會碰到極端不同的意見。因此,對於社會議題和事件等的感想或關心點也差不了太遠。看起來每個人都走相同路線的日本人到了印度,之所以會受到極大的文化衝擊,我想也是因為這個原因吧。
有些日本人多次走訪印度,久了就一臉對印度知之甚詳的表情:「印度啊,就是…」。雖然向他們請教頗有恍然大悟、獲益良多的情形,但提問的人最好心裡要有「那或許不代表印度的全部…」的想法比較妥適。畢竟印度並不是這麼單面向的國家。
「在印度拿起餅乾往嘴裡塞的時候,黑色餅乾會突然變白—之所以黑,是因為餅乾上頭停滿了蒼蠅,嚇死人啦!」
這類笑話是很好笑;不過是否正確描述出印度這國家的面貌,我覺得有待商榷。就某些情形來說,這或許是真的、也的確說得沒錯,只是…。
說到這裡,想想或許自己在這些報導文章裡也犯了同樣毛病,真是惶恐。其實那些都只不過是一個叫河童的人,在短短旅程中「窺看印度」所得的感想而已,希望各位理解見諒。
而書中依舊照我一貫風格,把看到或感受到的事物,用傳達給親朋好友的心情儘可能呈現出來—文字無法表達就用畫的、圖畫無法呈現的就以文字描述。全部用手寫也只是想讓人有親手奉上的感覺,僅此而已,別無他意。
我第一次造訪印度時,正逢甘地夫人落選。再訪時她已再度登上總理之位,貫徹她強烈的政治主張。等到出版這本書的此刻,她已被暗殺不在人世了。像這些,都讓我覺得非常像是在印度會發生的事情。
同一個人,無論經過多少年也會有不變之處;但同時也會有激烈變動的部分。我覺得印度就是這樣。
今後印度將會變得如何?這種事情,像我這樣的人是無法預見也無法論斷的。不過我覺得,認為「答案不只一個」的印度人所選擇的道路,或許足以暗示世界的未來。因為印度所面對的各種問題,與全球的問題在本質上是相同的。
因此,對我來說,「現在是印度的時代」。
最後,這本《窺看印度》終於集結成書,要感謝的人太多太多了。
首先,感謝六年來長期提供版面、讓我連載的《話特集》雜誌總編輯矢崎泰先生;連載中始終讓我可以愉快工作的井上保先生;為了這本書而從連載時便老是得面對我的拖稿、又要激勵我持續下去的新潮社出版部水藤節子小姐,以及在取材和執筆方面提供許多寶貴意見、我所敬重的「印度先進」們。還有,承蒙關照的印度觀光局相關人士,以及在印度遇見的許多人,我衷心感謝你們的協助。
一九八五年 春 妹尾河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