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你會因為自己的情緒頭疼嗎?
你無法掌控自己的情緒,被它牽著走嗎?
「好焦慮,什麼事也不能做。」
「好生氣,不想聽對方的話。」
「沒辦法打起精神。」
「焦躁不安,無法冷靜行動。」
明明知道,卻還是被情緒牽著走……
明明知道,但為什麼還是這樣?因為情緒非常誠實,而且具有掌控我們的強大力量。
心情不是想變,就改變得了。尤其當你深陷其中,更會完全失去理智,受它的操控。只要一陷入負面情緒,就很難脫身,這種情況屢見不鮮。
真的是這樣嗎?
人生幸福與否端賴心情,這麼說並非言過其實。
我們的人生,不是由發生的事所決定,而是取決於我們如何接受。
想活得自我、任由情緒左右,便容易跟周遭與現實產生摩擦。
若想與環境、現實取得平衡,必須先學會處理自己的情緒。
幸福的人有一個共通點,那就是能妥善處理自己的情緒,面對現實。
他們客觀整理情緒,對現實則抱持著「就是這樣」的淡定態度,正面迎擊。
由於知道不讓負面情緒惡化的方法,所以能讓自己不受情緒左右,朝目標邁進。
相反地,人生處處碰壁的人,共通點是過度陷溺在自己的情緒中,無法與現實取得平衡,因此無法前進。
這種人就算擁有能力與天分也無法發揮,實在是太浪費了。
在你認真思考要「達到自己的目標」、「想幸福過一生」時,絕對不能忽略學會整理負面情緒。
整理情緒,是為了保護心靈處於健全狀態。
因此,不可以放任感情,要以自己的意志積極地處理它。
這點是有訣竅的。
如同工作有成功法則,處理自己的情緒,也是人生的重要技巧。
處理情緒的方式不同,你的工作方式、和他人相處的方式,甚至生活方式也都會不一樣。
你要選擇受負面情緒拖累的人生,
還是整理情緒後,迎接喜樂幸福的人生?
本書先讓你了解整理情緒的重要性,其中「憤怒」大概是最難處理的情緒吧。
讓我們先從憤怒談起,看看憤怒有哪些壞處。
二○一一年十月.有川真由美
《練習不生氣》編輯筆記
當你生氣時,第一個反應是什麼呢?
是詛咒最悲慘、最衰的事發生在對方身上,還是直接向對方發怒?
或是壓抑、隱忍,不敢發怒,結果被那情緒氣到內傷?還是把怒氣發洩在較親近的人身上?
不論哪一種反應,都只會讓人生脫離你原先期待的正軌。
怎麼說呢?
如果你在毫無自覺的狀態下發怒,你將不知道這怒氣會把整件是引領到什麼地方──
或許你們彼此對罵一陣,從此不相往來。但,如果事實上彼此是誤解,豈不是錯過另一種相交或激盪的可能性?
或許從此你們看對方不順眼,注意等著對方出錯,存心報復。長久下來,把你的能量都耗在負面的事情,而非正面的目標上,豈不是因此錯過真正重要的事?
誠如書中所言:「人雖無法讓湧現的情緒歸零,但可以努力整理這些情緒。」只要我們在乎這個世界,在乎自己所做的事情,就無法避免情緒,正是因為在乎,才會有情緒。所以,情緒本身不是錯,錯在我們往往沒有正視情緒的存在,傾聽情緒隱藏的訊息。整理情緒,正是學習穿透情緒的迷霧,看到情緒背後的真相,看到真實的你。
《練習不生氣》的作者有川真由美曾在多種行業任職,如「UNIQLO」店長、化妝品公司職員、補習班老師、科學館導覽、和服穿著講師、婚禮企畫、「南日本報社」編輯等工作。她熟知置身於各行各業的女性可能遭遇的情緒問題,如憤怒、焦慮、寂寞、無聊、悲傷、自我厭惡、辛苦、壓力、怨恨、復仇、被害者情結、嫉妒、無力感、後悔、不安……分析造成情緒生成的可能原因,釐清為什麼這些情緒會控制我們,而我們卻不自知,並且分享具體的行動,讓我們可以轉換情緒的能量。
藉由這本書,我們將踏出面對情緒的第一步,然後邁向情緒整理的最高境界──你可以深刻體驗情緒,然後穿越情緒,看到事情的真相,更貼近真實的自我。
如此一來,當你悲傷,便會單純的悲傷;當你生氣,便會單純的生氣……你不再胡亂潑灑情緒,讓事情複雜化;也不再壓抑情緒,導致殘毒餘留在心裡,腐蝕你的生活。情緒將成為帶你體驗這個世界的夥伴,而非敵人。畢竟,唯有豐富的感受,我們才能更深刻體驗這世間的美好。你能想像一個毫無情緒、冰冷理性的人,如何體驗這世間一切滋味嗎?
自序
晚明啟示──經濟第一並不能解決一切問題
中國人的自信心越來越強了。其原因就在於,中國的經濟、軍事實力越來越強。不像二十多年前,在說四大發明的時候,人們都說「噓,別再自戀了,老躺在過去的光榮裡那可不利於發展喲!」
而如今,我們的成就感來了!成就感回來後,再去看歷史,忽然發現「呀!原來我們的祖先那麼牛!俗話說,老子英雄兒好漢,我們會更好!」另一方面,如同許多或成名或有錢的人,往往會把自己的祖先也變成名人富人一樣,中國人開始尋求一種歷史的必然性──我的成名、我的富貴那是天定的!
似乎「富貴」之後,一切問題都可以迎刃而解。然而,晚明的歷史充分證明:經濟第一並不能解決一切問題。但很可惜,在今天,「富貴天定」的觀念已經成為一些人的思維定式,認為解決了經濟問題就能解決一切問題。
富貴氣質病
就在這種「富貴」的氣質中,有兩種現象開始出現。
其一,有人愈發地狂妄,狂妄得成為我們過去痛恨的人。
其二,有人反思:既然我們的祖先那麼牛,那為什麼後來衰落了呢?因此,便有人四處尋找造成衰落的原因。
就在這時,一些外國人和某些網上專家恰逢其時地向中國人介紹說:哎呀,其實你們中國人一直很發達、很富裕呢!鴉片戰爭之前,你們的國民生產總值還是世界第一呢!比現在的世界第一強國還要強大。特別是明朝,你們是白銀帝國呀!全世界的白銀最少有三分之一都是你們中國的,全歐洲乃至全世界其他國家總計的財富都不如中國。
國內的一些學者也紛紛出來,向人們說:中國人曾經很富裕。這很像股市,熊市的時候炒股專家們集體噤聲,牛市鼎盛之時牛頭馬面一個個爭先湧現一樣。
其實,這有什麼意義呢?上述言論確實非常正確。然而,它卻無法掩蓋住一個事實:如此富裕、強大的一個帝國,即使當時整個歐洲聯合起來,都沒有中國富裕,也不如中國的軍事實力強大。但其結果呢?在一次大規模的自然災害下,在幾個農民和落第秀才的鼓動下,明帝國被輕而易舉地打垮了。
如果不把這種病態的「富貴氣質」拿出來曬一曬,經常閱讀歷史的中國人難保不再次誤入歧途。我們中國人經常寫歷史、看歷史,但似乎這麼豐富的歷史資源並沒有給我們帶來多少好處。
晚明成為白銀帝國、世界第一沒有任何可炫耀的
晚明的白銀帝國現象,是一種虛假的繁榮。
中國封建社會的幾個大朝代,如兩漢、隋、唐、明、清,以經濟實力論皆居世界前列甚至第一。在農業社會,只要在長期的和平環境下有一個智力中等的皇帝治理,像中國這樣土地尚算夠用的國家,興旺發達很正常。
中國在農耕社會,和平時間一長,人口自然就會急速上升。在明代之前,從整個世界範圍看,和平時期人口多,其國民生產總值自然就會高,兩漢、隋、唐、北宋、明、清就屬於這種情況。
相反,歐洲在歷史上的相當長時間內,因為戰亂比較多,國家小,人口少,農業技術、科學技術、文化水平等較之中國又都不發達,自然會長期落後於中國。
但明朝相較其他朝代的特殊性在於:人口的擴張帶動了農業技術、農業工程水平大幅度的提高,而貧窮地區百姓經商、走私現象較為普遍,使得明朝後期經濟產生了高度泡沫化現象。
晚明敗亡的商人、官僚商人因素
商人勢力在晚明達到了中國歷史上的最高峰,儘管歷史上有過陶朱公、呂不韋等大商人影響國家甚至歷史進程的案例,但他們僅僅是作為個體存在,還沒有對中國整體經濟產生重大影響。但到了中唐以後開始有了變化,特別是南宋,商人的勢力已經到了影響中國經濟的地步。元朝商人的地位同樣非常重要。到了明代中後期,商品經濟更是達到了新的高度。商人不但開始影響中國經濟,更是開始全面影響中國的政治、軍事、文化乃至民眾的日常生活。
但是,儘管商品經濟的繁榮與所謂的資本主義萌芽非常喜人,卻對政權的穩定造成了許多問題。例如:基本由商人控制的晚明政權,使得傳統的民族大義、忠君愛國等思想缺失,從而讓崇禎皇帝怒道:居官有同貿易。
又如,朱元璋父子在明初創建的非常發達的救災體系(今日我們能看到的救災方式在明代幾乎都能找到),到了明代中後期政府由於財政危機而無力救災,以至於要依靠海盜政商合一的鄭芝龍家族來保存餘脈。
白銀帝國下的商人、商品經濟,沒有繼續向資本主義前進的原因有很多,但主要是因為商人作為那個時期新興的權力階層,時代給予它的時間太短了。在短時間內,沒有形成統一的商人思維,而商人的所作所為並沒有改變「暴發戶」的宿命,他們不但沒有促進國家的強大反而拆了國家的臺。於是導致了商品經濟越發達,對國家的危害就越大,這是明朝給我們的一點啟示。
同時,明代商人的上層,也是規模最大的商人集團,即官僚商人,他們在前述的破壞力中居主體地位,在明朝被推翻的過程中扮演的角色更是卑劣至極。那種認為官僚商人為了自己的利益也會保國的說法十分幼稚。
明亡於什麼
與此相反,在白銀帝國下的下層民眾生活反而不如明代中前期。商品經濟是隨著明政權日漸衰落而發達起來的,最終,卻隨著明朝一起滅亡。其中最典型的就是晚明經濟的泡沫化,這種經濟的特點是:東部沿海地區高度發達,中西部內陸地區貧困落後。
東部沿海地區、鹽茶產區的走私經濟猖獗,中西部內陸地區鹽茶馬貿易始終處在國家的高度壟斷下,在權力階層享受既得利益所帶來的好處的同時卻讓大部分民眾品嘗著悲苦。東部沿海地區,特別是東南沿海地區的走私集團,與倭寇、地方富商富戶、朝廷官員相勾結,致使倭寇百年難以被剿滅。許許多多的抗倭英雄,都被以「莫須有」的罪名抓入牢中,甚至有些二品大員都不得不以自殺進行抗爭,提督朱紈就是一個典型案例。
東部沿海地區城市消費嚴重畸形,以色情業為代表的娛樂業高度發達。說句難聽的話,明帝國中後期男妓女妓遍布中華,就是在偏遠的內陸省份,村妓都在一定範圍內存在著。由此,導致全國範圍內的奢靡之風氾濫,加上商人勢力的推波助瀾,使得明朝終亡於享樂。
關於明帝國在經濟和軍事實力如此強大的情況下,為何突然在幾十年內崩潰了,學者們有不同的觀點,例如貨幣政策失敗論、與歐洲進行國際貿易戰失敗論、宏觀經濟政策調控失敗論,以及氣候導致災害頻仍論、瘟疫敗國論等。其實,明朝的敗亡,並不是單一因素造成的,而是在上述原因,以及商人的負面作用、吏治腐敗、貧富差距懸殊等綜合因素影響下出現的結果。
明代給予我們最重要的啟示,不在於經濟有多麼強大,而在於部分地區的經濟強大、部分人的富有,為何沒有轉化成全方位的強大和富有。我們能夠做的,就是腳踏實地地探討其中的原因,從中吸取經驗教訓,這是我們讀史的根本目的。
作者
二○一二年四月於「五無齋」
結語
「我最近才發現,我好像滿常生氣……」
你有這種感覺嗎?
雖然不至於到在電車裡被踩一腳就爆怒的程度,但常常覺得自己很生氣、不開心、自我厭惡。
這本書就是為這樣的「你」而寫。
焦慮、不安不會無的放矢。女性朋友的周圍充滿了壓力的種子。緊繃的工作與家庭如何兼顧,令人煩惱的人際關係,任性的人……都是讓你火冒三丈和煩惱的來源。
不過,不論是什麼樣的狀況,你都能整理情緒。
想轉換成新的心情,首先要接受現實。找出明亮之光,感受它、以它為目標,微笑地向前走。另外,也可以從負面情緒中學到教訓,將它化為能量。這個「輕易躲過不幸」的方法,或許也可說是身為人的自尊吧。
俗語說:「悲觀主義是依據心情,樂觀主義是依據意志。」
也就是說「自己的意志」決定了你以什麼情緒接受現實,以及每天以什麼心情過日子。
有人每天都在發脾氣,那是下意識裡認為「憤怒的我」沒有問題,於是才會發怒。經常心情鬱悶的人,也認為自己沮喪沒問題,於是乾脆悶下去。所以,很難脫離悲觀的情緒。
只要能保有「會發生這種事沒什麼大不了」、「馬上就可以再打起精神」這種樂觀的意志;相信自己的話,你的言行就會完全不一樣,能打造全新的自己。
你有能力整理自己的情緒,成為你想要的自己。
最後,我想說,生氣、流淚、沮喪都是活著的證據。你要從這些負面情緒中站起來,並且從裡面獲取生命力,創造人生深刻的故事。
你正一邊享受著生命的喜悅,一邊往前走嗎?
只要能整理好你的情緒,相信你的人生一定會非常精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