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戈低調而勤奮,閱讀量廣博多樣,但下筆並不因此而掉弄書袋,而是厚積薄發,「寫日常則綿密細緻,沖淡平和;寫閱讀則深情淩厲,靈氣逼人。」四川小說家、專欄作家潔塵說黎戈「有雅致且考究的趣味,文字風格自我且恬淡,有發見,有鋪衍,隨和中亦有自己的堅持。」散文作家韓松落則認為黎戈可貴之處,「在於她給我們看到她如何成?一個『真人』。像《聊齋志異》中人,四處擷取氣味、?色、故事,努力沾染體溫、畫面、他人的歷史,既世俗,又超然,既貪歡,又不忌憚刀鋒之險,只?讓自己畫皮下的心,最終變得有血有肉,並透徹覺醒。」「她能夠看到事物最細微的部分,可以把情感放在一顆塵埃上。」-張悅然(中國青年小說家、編輯)
作者簡介:
黎戈,七○後,原名許天樂,南京人。日常與文字無涉。嗜好閱讀,勤於動筆,作品散見於《人民文學》、《今天》、《鯉》、《讀品》等刊物。著有《一切因你而值得》(中國工人出版社)、《因自由而美麗》(新星出版社)、《私語書》(文化藝術出版社)和《靜默有時,傾訴有時》(江蘇文藝出版社)。《文字表達從來也不是樸素的事情》是第一本在台灣出版的黎戈作品。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沖淡平和中的瑯嬛福地:驚豔黎戈
須文蔚
(國立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教授‧系主任)
龐克教母佩蒂‧史密斯(Patti Smith)在她的回憶錄《只是孩子》裡說道:「我們像穿越雷區的孩子一樣單純而危險。在藝術與夢裡,你應該狂放不羈地繼續前行;在生命裡,你應該公正而不為人知地活著。」用這句話來形容南京的作家、書評家黎戈應當很恰當。
黎戈是台灣慣稱六年級的青年作家,崛起於網路世界,一反網路文學的大眾與膚淺,而是以深刻與艱難獲得敬重。她在閱讀與寫作的世界中,勇於挑戰世界文學、現代文學經典甚至當代華文文學作品,觀察敏銳,批判鞭辟入裡。但是作為一個公共知識份子,她顯得極度低調,出版品上的簡歷可說「極簡」,幾乎就是這兩行:「女,七○後,原名許天樂,南京人。日常與文字無涉。嗜好閱讀,勤於動筆,作品散見於《人民文學》、《今天》、《鯉》、《讀品》等刊物。」網路上查不到她的詳細介紹。如此不欲人知,可她的文字靈氣逼人,人情練達,她的博客吸引了無數書?與小品文愛好者,從二○○九年出版第一本散文集《一切因你而值得》後,已陸續出版《27‧單身》、《私語書》、《因自由而美麗》等書,已經是中國大陸新崛起的書評家與散文家。
黎戈不是學院派的評論者,她不引經據典,也不套用西方的文化理論,如同周作人在《自己的園地‧序》中提出:「批評是主觀的欣賞不是客觀的檢查,是抒情的論文不是盛氣的指摘。」她謙稱自己的書評只是「讀書筆記」,她把生活和文學作品相對照,甚至別出心裁地讓不同時代的作家站在同一個伸展台上,引領讀者評頭論足,讓讀者縱情於她的印象批評中,獵取書籍中五味雜陳的人性。
在〈文字形象的騙局〉一文中,她分析了林徽因、張愛玲、吳爾芙、托爾斯泰、奧威爾、卡波特等人的作品與傳記,得到一個有趣的發現:文字形象和作家的現實面目常有落差,寫出唯美作品者,生活可能十分理性;論理透徹者,人生往往一團亂。她說:
張是典型的聰明臉孔笨肚腸。文字裏的裝精逞強,不過是笨拙於人事,自抑成性的她,找個出口轉移釋放力比多而已。文字狀態下的張愛玲,固然是滿樹繁花,枝節楚楚,而現實生活中,她卻是個連日常應對都很畏懼的木訥之人。而林徽因則相反,她的文字乾癟細弱,糾結迂回,她本人卻是個爽朗開闊,長於交際,話鋒伶俐之極的妙人兒。
相信喜愛這兩位女作家的讀者,讀了這一段文字,應當無不點頭稱是,莞爾一笑。
黎戈閱讀量極大,但是有她特殊的偏好?她說過:「閱讀口味排列是:最愛小說,其次散文,訪談錄,偶爾看評論,從來不看詩集和戲劇。」所以她可以侃侃而論吳爾芙(Virginia Woolf)、尤瑟納爾(Marguerite Yourcenar)、莒哈絲(Marguerite Duras)、萊辛(Doris Lessing)等人的大部頭作品,以女性觀點點出箇中幽微的生命情調,佐以詩意的文字,使她的評論自有一股伏流般的力道。但看她讚揚居里夫人處理感情風波的從容:
在這樣的人身上,我們才可以看到意志力的強度,性格的強度,生命力的強度,就好像看女高音唱華彩的詠歎調一樣,發乎於肉身,收之於樂止,磅?而出,戛然而止,洶湧的情欲,被理性的壩攔住,在一己之私欲和社會生活秩序之間,走好這個平衡木,這種控制張弛的意志力,又何嘗不是一種壯美的人生境界。
用相當精采的轉喻,靈活地出入於聲音、身體、慾望與社會倫理間,毫不遲滯地道出己見,又能輕巧地炫耀文字技巧,真是情文並茂。
讀《黎戈筆記》不難發現,她在評論女作家時,特別溫柔體貼,反之對男性經常不假辭色,像是她鄙夷愛因斯坦的冰冷善變,也不愛托爾斯泰的人情淡薄。有趣的是她的小品文有著周作人的影子,十分貼近苦雨翁強調:好散文需具備饒有「趣味」的內容,「平淡自然」的氣質,追求能引發讀者體味思索的「澀味」與「簡單味」。尤其是黎戈越近期的評論,越顯得敦厚、平和與沖淡;寫身邊事物與景致的小品,越發細微、雋永與靈巧,張悅然評價黎戈:「她能夠看到事物最細微的部分,可以把情感放在一顆塵埃上。」是相當恰如其份的描述。
黎戈在網路上兢兢業業地筆記文學,記錄下文字的氣息、城市的脈搏、蔬食的滋味和無數書籍的體溫。她持之以恆打造的無非是張岱魂縈夢繫的「瑯嬛福地」。
明代著名的小品文大家張岱在《瑯嬛文集中》,曾寫下〈瑯嬛福地記〉的故事:晉太康年間,有位張華的飽學之士,偶然遇見在石上開卷的老叟,相談甚歡,老人引張華進石壁下的洞府。洞府宛如迷宮,有著無數密室,密室陳列汗牛充棟的書籍,藏書最多的密室,上有匾額,題為「瑯嬛福地」。張華有幸盤桓了兩日夜,離去後,便再也尋不到石室。
張華與張岱遍尋不著的「瑯嬛福地」,在黎戈的筆下重現了。黎戈的文字與淵博都讓人驚豔,看似艱難的經典文學,經過她的筆墨點染,作家原本深埋的人生滋味就光亮起來。黎戈別有一番民國懷舊風味,又兼得網路上輕鬆逗趣的滋味,應當會受到台灣新生代讀者的青睞與喜愛。
名人推薦:沖淡平和中的瑯嬛福地:驚豔黎戈
須文蔚
(國立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教授‧系主任)
龐克教母佩蒂‧史密斯(Patti Smith)在她的回憶錄《只是孩子》裡說道:「我們像穿越雷區的孩子一樣單純而危險。在藝術與夢裡,你應該狂放不羈地繼續前行;在生命裡,你應該公正而不為人知地活著。」用這句話來形容南京的作家、書評家黎戈應當很恰當。
黎戈是台灣慣稱六年級的青年作家,崛起於網路世界,一反網路文學的大眾與膚淺,而是以深刻與艱難獲得敬重。她在閱讀與寫作的世界中,勇於挑戰世界文學、現代文學經典甚至當代華文文學作...
章節試閱
文字形象的騙局
看了林徽因的傳記,想起很久以前,看她的那些唯美小詩和散文。當時第一個本能的反應就是生疑,她的文字稚拙可愛,沒有煙火氣,但是,感覺很人工。記得還特地去翻她的創作年表啥的,寫這些東西時,她已非二八稚齡了。這些詩,實在是和她的年齡和經驗,都不太匹配。她本人是個有顆舵樣務實心,非常懂得把握人生大方向,合理避險,且有點大志向的女人,我想她就是那種把現實和詩情分離的很清楚,整體理性控局,局部短時感性,文字形象和現實面目有落差的人吧。
在我的經驗裡,這種落差比比皆是。比如張愛玲,不過她是反向經營,結果把自己搞的血本無歸,也是意料中事。張的文字刻毒蝕骨,通篇都是算盤打的劈啪響的計較,人情,感情,金錢,利益。但是,和林徽因一樣,張也是個文字形象和現實面目脫節的人,胡蘭成遭難,避禍鄉下,派人來求援,她二話沒說就找了戒指遞給來人。全然沒有想到自己一個弱女子,亂世裡也得有個防身銀兩。這哪裡是一個精明計較的女人所能為之。張是典型的聰明臉孔笨肚腸。文字裡的裝精逞強,不過是笨拙於人事,自抑成性的她,找個出口轉移釋放力比多而已。文字狀態下的張愛鈴,固然是滿樹繁花,枝節楚楚,而現實生活中,她卻是個連日常應對都很畏懼的木訥之人,而林徽因則相反,她的文字乾癟細弱,糾結迂迴,她本人卻是個爽朗開闊,長於交際,話鋒伶俐之極的妙人兒。由此可見,把一個人固定在她的文字形象上,實在是野蠻且幼稚。
有時落差是因為注意力的不平均分配,吳爾芙,就是這樣。她在文字裡刻薄鋒利,驍勇無比,處處把人往死角裡逼,而在現實中,卻是個混沌不堪的低能兒。她的聰明半徑不外乎是她的小書房,一出了這個勢力範圍,廚娘不讓她幫忙,因為她不是把戒指丟在麵粉裡,就是把調味料弄混了。丈夫不敢攜她去社交舞會,因為她交際笨拙,不知進退,有一次甚至把襯裙都給穿反了。以吳爾芙的智性,應對這點柴米油鹽算什麼,只是她捨不得,她是高度的精神化,每一點注意力,都用去補給自己的精神生活了。她對現實生活中的人並不刻薄,不是因為她寬厚,而是因為她對他們沒興趣。
理念有潔癖的人,多半會給人製造錯覺。比如托爾斯泰君。老托同志太有自省力了,他體內有個二十四小時馬達不停的自我監控裝置。時時向他反饋個人道德指數的漲跌情況。為了維持大盤指數,老托同志非常辛苦,晚年他的文字,幾乎通篇都是道德說教,宗教救贖。但是他對家人卻非常冷淡,人情味稀薄,用他老婆的話說就是「家裡的孩子病了,他都不肯抱一下,然後就穿個袍子跑出去,在鐵道旁轉來轉去,尋找做善事的機會」。前一陣子看莎樂美日記,從浩如藍藻的廢話裡,我總算淘出一句有用的:「我去莊園看了托爾斯泰,他似乎很孤獨,家
人都不搭理他。」高瞻遠矚,常常造成近距離失焦。比如奧威爾(George Orwell)君,他在生活中使用的名字叫做布萊爾(Eric Blair),可是他把全部的精力都拿去營養那個叫做奧威爾的抽象存在了。重宏觀,輕生活,厚此薄彼,那個「把全部的愛都勇敢獻給他」的女人,差不多就是在他的眼皮底下,慢慢的被癌魔咀嚼吞噬的,而他呢,壓根就沒注意到這件事,因為他正忙著撰寫政治小說,去打擊極權,維護全人類的利益呢,實在無暇他顧。死之前,他囑咐別人勿要給他寫傳記,因為,奧威爾這個名字太重,布萊爾這個名字太輕,他怕別人找不到兼顧調和的落點。
這種落差也可以成於雙重自我的衝突。比如卡波提(Truman Capote),他自小寄人籬下,性格疏離冷淡,憑著一身伸縮自如的迎合技術混跡上流社會,可是再看他的《耶誕節憶舊》和《小童星》,我從未見過那樣春水般的柔軟和溫情,不能把這個平面的解釋為表演人格,或文字演技,我倒覺得是卡波提那個潛在世事水面下的隱性自我之花,在文字裡勇敢的盛開了而已。
有時,堅硬的文字,是因為作者羞於示弱,或者說是對自己柔軟內裡的保護和自衛心,比如麥卡勒斯(Carson McCullers)就是,文字是沙暴觸面的粗礪疼痛,可是人卻是極度的纖細敏感易挫。朋友忘記回覆的一封信箋,都能讓她難過的失眠;還有米切爾(Margaret Mitchell),人人都以為她就是《飄》中赫思佳的原形,也是那樣不顧來日的潑辣生猛,其實根本不是,《飄》才寫到一半,她看見有個九流南方作家寫的垃圾文章,立刻覺得自愧不如,幾乎封筆。她是個自信心嚴重匱乏的人。說起來生物規律就是這樣:往往看上越硬的,骨子裡越柔軟,比如河蚌,貝殼類動物,而貌似軟體的,多半才是最毒的,比如蛇。滿口真理的人往往比較危險。因為,人都是血肉之軀,公共語系之外,她們也需要一個私話的出口。西蒙.波娃,半個世紀以來的女權先鋒,獨立意志的形象代言人,看她的《第二性》,俯拾皆是格言語錄,錚錚作響的大道理,拿支彩色高光記號筆劃劃,估計立刻滿紙煙霞。《第二性》:「沒有理由認為,勞動會剝奪女人的性魅力。」「父權文明的價值與制度仍大部分存在,女性要爭取自己尚未得到的抽象權利。」再看此人的書信集,整個一老八婆。婦解語系一下轉變成「某是個和幾千個人男人睡過覺的放蕩女人,五十歲,但極力使自己看上去像三十歲。」「她是一個可憐的說謊作家,一個可悲的廢物。」 也怪她生不逢時,找不到發洩口,要是換在網路時代,波娃還可以穿個馬甲,罵完人後繼續正經。呵呵,我一個近身的女朋友就對我幹過這種事。個人經驗,越是在成天在文字裡「溫情」來「慈悲」去的人,翻臉罵人的時候就越刻毒,因為,她們的敦厚,都是後天的修養調節的,你想那個被壓抑的刻薄機制,一旦反彈,多可怕。溫厚的人我也認識兩個,一個是我媽,她沒讀過什麼書,她做了一輩子好人,也說不出一句成型的大道理,另外一個是我外婆,一手養大了七個兒女,十來個孫輩。累的時候趴在硬木椅子上都能盹著,我猜她這輩子都沒聽說過溫情這個詞,哈哈,她是個文盲。大愛都是無聲的,文字表達從來也不是樸素的事情。
文字形象的騙局
看了林徽因的傳記,想起很久以前,看她的那些唯美小詩和散文。當時第一個本能的反應就是生疑,她的文字稚拙可愛,沒有煙火氣,但是,感覺很人工。記得還特地去翻她的創作年表啥的,寫這些東西時,她已非二八稚齡了。這些詩,實在是和她的年齡和經驗,都不太匹配。她本人是個有顆舵樣務實心,非常懂得把握人生大方向,合理避險,且有點大志向的女人,我想她就是那種把現實和詩情分離的很清楚,整體理性控局,局部短時感性,文字形象和現實面目有落差的人吧。
在我的經驗裡,這種落差比比皆是。比如張愛玲,不過她是反向經...
目錄
沖淡 平和中的瑯嬛福地:驚豔黎戈/須文蔚(國立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教授.系主任)
.女性書寫
她說百合是種太蒼白的花
尤瑟納爾:自由意志的形象代言人
三個姓波娃的女人
現在,就是跳一支舞也是好的
親愛的萊辛
曾經愛過的:莒哈絲
她是女子,我也是女子
.欲望與情愛
渴
水之書
細節筆記之夜航
肥肥的日子
靜默有時,傾訴有時
愛因斯坦的血肉愛情:《戀愛中的愛因斯坦》
阿斯婭的溫柔與甜蜜:《莫斯科日記.柏林紀事》
千江活水,則月明常在
.閨秀的氣質
閨秀的氣質
文字形象的騙局
惆悵舊衣如夢
張愛玲的小資情調
風情是個傾斜的詞
.我的城
我的城
南京 南京
春來野菜譜
初夏的況味
報秋
冬日讀書
泡圖書館的好日子
戀戀舊書
我媽和書
時光 慢遊
.生活記憶的文字氣質
你是我的玫瑰你是我的花:《奈波爾家書》
村上的魔羯氣質,及他的長跑
黑白氣質
小碎花
長褲
洗衣服
樹
茉莉
.關於藝術
你看,你看,文藝復興的臉
我愛夏卡爾
薔薇刑
素情人
費里尼的詞典
一九六八,全世界的青春在盛放
.書寫的文字
契訶夫,低低的愛
納博科夫的眼睛,內米洛夫斯基的手
當表演人格遭遇肉體誠實
如果毛姆……
都是想像力惹的禍
刻薄談
信
.書寫的思辨
偶然之書
那些戴綠帽子的男人
許仙,法海與黃藥師
葛林的中年意味,我的老男癖
清如水,明如鏡,淡如菊
給我一個用力的人生吧
笑妄書
南方很疼
.矛盾與掙扎的躍脫
只為一場紙折的飛翔
A和B-《魔種》筆記
為人的劣勢,有時是為文的優勢
疼痛的經驗
沖淡 平和中的瑯嬛福地:驚豔黎戈/須文蔚(國立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教授.系主任)
.女性書寫
她說百合是種太蒼白的花
尤瑟納爾:自由意志的形象代言人
三個姓波娃的女人
現在,就是跳一支舞也是好的
親愛的萊辛
曾經愛過的:莒哈絲
她是女子,我也是女子
.欲望與情愛
渴
水之書
細節筆記之夜航
肥肥的日子
靜默有時,傾訴有時
愛因斯坦的血肉愛情:《戀愛中的愛因斯坦》
阿斯婭的溫柔與甜蜜:《莫斯科日記.柏林紀事》
千江活水,則月明常在
.閨秀的氣質
閨秀的氣質
文字形象的騙局
惆悵舊衣如夢
張愛玲的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