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馬讓我重新發現自己,教導我替對方著想,也讓我在苦境中尋找答案。
一直全力衝刺,一碰到吃緊的場面,往往就沒有餘力去應付。
用氣勢全面衝刺儘管重要,但也需要放慢速度的勇氣!
◆特別收錄關家良一2014年廣島長崎423公里遠征記~最長、最遠、最熱血的夏天~
◆買書或參加簽書會,就有機會抽中The North Face男女路跑服裝!
江彥良【江湖跑堂堂主】
徐國峰【運動作家】
徐敦傑【運動筆記副主編】
陳進財【斯巴達松超馬跑者】
郭豐州【國際超級馬拉松總會技術委員】
歐陽靖【作家.跑者】
盧明珠【超馬跑者】
熱血推薦(依姓氏筆劃順序排列)
當你開始跑步時,你想追求的是什麼?現在,你追到了嗎?超馬名將關家良一在速度與距離之外,最深刻的省思是什麼?放慢速度,品嘗跑步當下的每一分悸動,最深刻的感動就在裡面。
──江彥良【江湖跑堂堂主】
因為關家先生的超馬精神,讓我體會到跑步帶給自己內心的修行助益是如此正向、如此堅韌。
──歐陽靖【作家.跑者】
自從迷上了跑步,一路我只顧前進,但不知不覺中帶給身體許多負擔。
長時間跑步,理所當然腳會變痛、內臟會疲累、會變得沒有食慾,想睡覺時思考能力也會變鈍……我常自問,現在自己到底在做甚麼。
就算如此(不管處於甚麼樣的狀況),除了前進我沒有其他的選擇。不過,花了這麼長時間我體悟到──在這樣嚴苛的現實中,與人交流、與大自然接觸,才是超馬的真諦。
如果要用一句話表現我體悟到的超馬道,除了「超馬就是人生」這句話以外,我再也找不到其他答案了。
例如,我常被問到:「為甚麼這麼辛苦還要跑步?跑步的樂趣是甚麼?」換句話說,他似乎也是在問:「到底哪裡有趣?這麼辛苦還要活著?」我不認為這問題會有明確的答案──
我們是為了要追求答案,才活著(跑步)的吧。
不管是跑步生涯還是人生,為甚麼要學會溫柔待人?為甚麼從敗戰中學到的事更多?如何捨棄堅持,走出自己的路?……
超馬界的哲人關家良一,思考馬拉松與超馬的意義。他為所有跑者與熱愛運動的讀者帶來一部砥礪心靈、溫暖又熱血的散文集。
◆誠摯邀請您與關家良一面對面
【第一場】
時間:2015/03/21 (六) 10:30~11:30
地點:新竹世博台灣館戶外帳棚(新竹市東區公道五路三段6號)
【第二場】
時間:2015/03/21 (六) 19:00~21:00
地點:台北金石堂信義店(信義路2段196號)
*現場舉辦The North Face路跑服裝一套抽獎活動!
【第三場】
時間:2015/04/05 (日) 15:00~17:00
地點:台南政大書城(台南市中西區西門路二段120號)
*現場舉辦The North Face路跑服裝一套抽獎活動!
【第四場】
時間:2015/04/06 (一) 15:00~16:00
地點:高雄大遠百誠品書店(高雄市苓雅區三多四路21號17F書區中庭)
作者簡介:
關家良一
1967年2月12日生於日本神奈川,目前為機械工程師,日本超級馬拉松界知名的「巨人軍團」慢跑俱樂部骨幹成員,著有《跑步教我的王者風範:關家良一熱血自傳》、《跑步勝者的100天修練》。
他是當代日本最著名的超級馬拉松跑者,四度獲得24小時IAU世界盃錦標賽榮銜,二度獲得超馬界頂尖賽事「希臘斯巴達松超級馬拉松賽」冠軍,迄今七度蟬聯難度最高的超馬賽「東吳國際超馬」冠軍,也曾在法國奪下48小時賽事冠軍。在美國超馬界聖地「惡水超馬賽」當中,他於2011年搶下第二,是亞洲人史上最佳成績。
他已兩度創下亞洲24小時賽事的世界紀錄,多次創下一百英里的亞洲紀錄。在距離方面,從2002年以來他連續十年達成「24小時賽超越260公里」的驚人成就。全球每年能夠在24小時中超越260公里的跑者,不會超過個位數。(2007、2009、2011年全球只有他一人。)
關家良一在台灣跑步界享有極高人氣。2012年3月間,他為答謝台灣在日本震災當中的踴躍捐輸,來台進行感恩環台長跑,所到之處都有跑者與他陪跑,轟動一時。
譯者簡介:
葉東哲,關家良一的多年好友,譯有《跑步教我的王者風範》、《從走路開始,全馬破4的路跑全攻略》、《從零開始的體幹核心訓練》等書。
章節試閱
之一 跑步改變我的性格
這幾年除了東吳國際超馬賽,常會有機會為了其他比賽與活動造訪台灣。
每次在台灣和跑友交流時,我都會伸出食指擺出「1」這個動作,就是所謂的「關家姿勢」。(題外話,二○一四年開始,關家姿勢改為伸出拳頭,這表示「從零開始」。)
關家姿勢的起源,是因為在二○○二年東吳國際超馬賽後昏倒送醫,在二○○三年大會裡為了向大家宣告我已康復而做的,那時候由於有台灣媒體的報導介紹, 才讓這個姿勢逐漸變成了我的代名詞。
最近在台灣,也有朋友會擺這姿勢向我打招呼。
台灣的朋友如此接納我,我感到無比的喜悅。
現在的我,喜歡廣結善緣,對很多事不會去多想。但年輕時的我,個性和現在是正好相反的。
小時候我很內向,小我兩歲的妹妹則很外向。父母與親戚常常感嘆說:「兄妹的個性反過來的話,那該有多好啊!」
長輩們不敢出差事給我一個人做。例如叫我出去買東西時,一定會叫妹妹跟著我,掌管錢的工作也交給她。小時候的我,容易往負面方向去想事情。
小學二年級時,我開始學習柔道。四年級加入了棒球俱樂部,漸漸懂得與人相處之道。但人的個性沒有這麼容易改變,中學到高中時間我沒有交過女朋友,過著黯淡的學生生活。
我的個性比較認真,甚麼事都會按部就班,老實、不欺騙傷害人。
記得小學六年級時,我把過年拿到的紅包還有每個月的零用錢都存了下來,存到那年十二月的聖誕節,買了二萬七千日圓的高級棒球手套。
我不太依賴父母,也不喜歡世界上不合理的人、事、物。
二十五歲開始跑馬拉松時,發現自己認真的個性很適合這項運動。
訂定目標,朝著它一點一點努力前進,平日累積的努力會反映在比賽成績上。沒有甚麼事比這更明顯易懂。
年幼與年輕時對生活環境不太適應,但透過馬拉松第一次獲得肯定,我很自然的迷上了這運動,全心投入在這世界裡。
當我回顧我的人生時,發現和馬拉松的相遇,可說是命運注定的。
跑馬拉松時,只要在一定的距離內保持好配速,最後咬緊牙根使力跑到終點,自然就會有好的成績。
當然事情沒有那麼容易,開始跑步第三年,有一次因為腳受傷無法參加原本計畫的比賽,讓我度過了一陣子想跑卻無法跑步的日子。那種很悶的日子,可以說是我的馬拉松人生的一個開始。
事情風平浪靜隨著計畫進行時,無形中會忽略很多事。但是當你有一天沒辦法跑步時,就會深刻體會到可以跑步是多麼的幸福。
其他像是健康的身體,願意理解我跑步的家人,公司的長官同事們,還有跑友等等……也都彌足珍貴。
除此之外,也再次體會到生命的可貴。
抱著這種感恩的心情,我漸漸把競賽的目標從「全馬的紀錄」轉移到「超馬的完賽」。
在超馬賽中,就算有嚴密的計畫,也有可能遇到突發的問題(如各種部位的疼痛、想睡覺、天氣變化等等)。那時就看怎麼面對它,去化解危機,在超馬的世界裡,這種應對能力會是很重要的。反過來說,我們在全馬練習中為了爭取一分一秒而培養出來的執著態度,在超馬裡有可能會成為一個阻力。
這個道理相當深奧,在沒有說明書可遵循的危機情況下,要如何「客觀的審視自己」正是超馬有趣的地方。
跑超馬那麼久,在遇到突發狀況時,我已學會用「鈍感」去享受一切。
超馬和人生一樣,隨時都會有突發的事情發生,要把它當作是「理所當然的事」去迎刃而解,還是把它當作是「意外發生的事」挫折倒地,就看你自己。
在開拓未來的過程裡,你必須具備在任何情況下都能處變不驚的寬容態度,以及鈍感力。
我變得不拘小節又開朗,也許正是來自於應變突發狀況的經驗吧。
之二 關於夢想(另起一頁,以下皆同)
人生充滿許多突發狀況,許多時候你的應對會影響到事情的成敗。
拿我小時候的夢想來舉個例吧。
我曾在某個電視節目中,聽過很有名的運動選手說過:
「為了實現夢想,你要努力不懈,總有一天你會夢想成真的。」
小朋友睜大眼睛聽到這番話,心裡必然會想:「好!我要以○○為目標加油!」
如此讓許多小孩們燃燒鬥志的一番話,豈不是很好?
但是要實現夢想,過程是絕對不可能風平浪靜的。
世上有再怎麼努力,成績都無法進步的孩子。就算成績進步了,卻得不到周遭人們肯定的評價,我想這樣的孩子也很多。也有付出努力,但最後因為生病或受傷就功虧一簣的孩子。甚至有因為家庭因素而被迫放棄自己夢想的孩子。
在瞬息萬變的時代裡,過去的夢想,本身就有可能會消失不見。
尚未懂事的孩子被問到自己的夢想時,他們也只能講出一個含糊、缺乏具體的答案。這答案可能每年都不一樣,甚至有每天都在變化的可能性,當然這沒甚麼不好。
重要的是朝著夢想「加油」和「努力」的過程,而不在於是否實現。
在努力的過程中,會面臨許多困難和突發情形,學習在困境裡找到解決方法,這和付出努力是一樣重要的。
面對困難,你可以:
一、勇敢面對它。
二、繞遠路迴避它。
三、放棄,選擇別條路。
如果是根據文章一開始所提到的運動選手說的話,似乎和一的答案很接近。但對我來說,第二和第三的答案也並無不可。
與其執著於小時候的夢想,而錯失其他的機會,不如在成長的過程裡,朝具體的夢想轉換跑道,我想這絕對不是壞事。認清現實並去接受它,在往後的人生路上,是一個很重要的能力。
我小時候的夢想是要當個職業棒球選手。但在念中學時,發現在技術上、體力上,我似乎無法實現這個夢想。儘管如此,我到高中還是繼續打棒球,這是因為我心裡抱著沒甚麼根據的想法,就是:「繼續打下去,搞不好哪一天會有好事發生也說不定?」
後來,也曾經想過要當音樂家、小說家,整天做著白日夢,渾渾噩噩耗掉了青春年華。
高中畢業開始工作之後又煩惱:「這樣度過我的一生好嗎?」工作了一年就辭掉,之後一邊打工一邊環遊日本,這樣度過了三年。
二十一歲,我騎乘著野狼摩托車環遊北海道時,認識了許多和我一樣對未來抱持著各種不安的朋友們,和他們的交流讓我增加了自信,讓悶在心裡許久的自卑感消失。
「事事難預料,煩惱太多也沒用,努力去解決當下的問題吧。」那時在我心裡第一次萌起了積極的態度。
那年是一九八九年,時代正逢泡沫經濟的最高潮,可說是日本的黃金時代。在那年重回職場的我,規劃了「要在三十歲前蓋自己的房子」、「三十歲前要結婚,可以的話也想要兩個小孩」等等現實的目標。但也許大家都知道,日本經濟接下來面臨泡沫化,景氣變得低迷,工作量與薪水都減少許多,生活壓力只增不減。
從那時起我開始跑馬拉松一直到今天。如果在泡沫經濟的鼎盛期時一直朝著當初訂定的目標邁進的話,今天的我應該是過著不一樣的人生吧。
一九九七年時我剛好三十歲,和泡沫經濟時期比較起來,地價降了許多,也許有人會覺得蓋房子不難。
但因為地價持續下降,讓很多人身上背負著負債,度過所謂「失去的二十年」。*注1
如果那時我結婚了並且生了小孩,應該是沒辦法一年參加好幾場國外的馬拉松賽吧。跑步的量也是,為了健康,頂多在家附近慢跑。
總之結論,如果照著我預定的人生目標,我不會遇上超馬,也不會有機會挑戰世界第一。
可是,我們沒辦法輕易去比較哪一種人生才是真正的幸福。
日本詩人相田???(Aita Mitsuo)有一句名言:「幸福取決於你的內心。」
不管是何種人生,與其看成果,如果能在努力的過程中感受到驕傲的話,我想這樣的人生更有價值。
注1:「失去的二十年」主要是指一九九一年三月日本經濟結束安定的成長期後,持續了二十年以上的成長低迷期,據說這段期間的股市、不動產市場的總損失是一千五百兆日圓。
之三 日本柔道之我見
自古以來,在日本武道的世界裡,有「始於禮而終於禮」這樣的一句話。
意思是在學武術之前,要先學會禮儀這個「心」的修行才行。
培養體力和比賽勝負是其次,我們要先尊重對手,先對你周遭的環境(包含學校、大會、父母、家人、你現在生存的意義等等)懷著感謝之意深深一鞠躬。
柔道、劍道、空手道……每個武道裡都會貫徹禮儀的教導。其他如茶道、花道、弓道、書道等等有「道」字的各種技藝,都是先從禮儀開始學起。
這也意味著:精神的修練勝過技術的學習。
我從七歲起學了兩年的柔道,練習之前大家會齊聚一堂,跪著朝向掛在道場牆壁的神架一鞠躬。在練習結束後,同樣也會對著神架默默禱告並深深鞠躬。
比賽之外,甚至在自由練習時,也會向對手一鞠躬。
總而言之,我們被教導要對各種事物表示感謝之意。
但是近年來隨著柔道在國外的盛行,它似乎被當作是一種「格鬥技」。本質中最重要的「尊敬對手」和「心」的部分,似乎是被忽視了。
在奧運競賽中,各國一味追求勝負,只關心得到的獎牌數量和獎牌顏色(金、銀、銅),贏了就是英雄,輸的話被罵得跟賣國賊一般。這種不顧及人權的斥責態度,有時會讓我懷疑日本國民是不是都忘了尊重和體諒的禮儀,我一邊看著,一邊感到不愉快與嘆息。
至於選手自身,也沒有多餘能力顧及禮儀,一心只想要全力絆倒對手,獲得勝利,更別說做到體諒對手。
不得不承認,現今的柔道淪落到局限在自我主義和「勝利至上主義」的狹小框架裡。
一位曾經拿過奧運柔道金牌的選手在退休後,二○一二年以對指導學生性騷擾之嫌而遭到逮捕。
前一陣子日本奧運柔道國手的教練也對選手口吐暴言、濫施暴力,引起了社會關注。
這都是因為大家都忽略了「心」的教育,只會以成績來評斷他人。
除了歸咎於柔道整體的問題之外,日本人的資質似乎也到了需要好好沉思之時。這絕對不是把原因歸咎到教練個人問題就可以解決的。
我認為,柔道國際化是件好事,但不是以「格鬥技」發揚出去,而是要我們把日本原本的禮儀之「心」,努力推廣出去。
之四 欲速則不達
如今馬拉松已經是世界共通語言。到世界各地就算不會說當地語言,但揮揮手臂比姿勢說「marathon」,對方就能意會了。
把「marathon」翻成日文是「長距離賽」,「ultramarathon」則是「超長距離賽」,這些字眼我們平常不太常用,當然字義裡沒有「道」在裡面。
但以禮儀為出發點,透過競技培養健全的精神,這過程和其他武藝是相通的。不只是馬拉松,也適用於其他運動。
所謂「健全的精神寄宿於健全的身體」,鍛鍊身體就是在鍛鍊精神。
但是運動選手本身抱著何種心態在應戰?或是他們的指導者是怎麼樣的人?
選手們也許會受到周遭前輩或後輩,以及家人或教練的影響。
念小學、中學時,選手自身的觀念還未確立,如果能遇到好的教練,能學到各種為人處世之道。反言之若遇到視野狹小、只顧比賽結果的教練,便較難栽培健全的身心。
畢業後出了社會,當你是為了自己興趣,或是為了身體健康而開始某項運動時,如果能銘記初衷,在工作或是其他領域上一定也會有正面的效果。但相反地隨著運動技能的進步,而變得過於熱中的話,有時反而會讓你的視野變得狹小,以自我為中心而忽略周遭的人事物。
我當市民跑者這麼久,最近許多人會問我關於跑步如何進步的問題。我常常會跟他們說「多閱讀」、「多旅行」、「多戀愛」。他們聽到這些答案,往往會露出驚訝的表情,因為這些都和跑步沒有直接關係。
其實這些話都隱含著「不可以盲目到忽略周遭人事物」的意思,但年輕人不一定能理解到這點。
雖然跑馬拉松不需要甚麼道具,也不用記太多艱深的技巧,但是它其實是一門深奧的學問。
我常在我的書裡或是在演講中提到這句話──「欲速則不達」。人生歷程中,你的歷練愈豐富,愈能突破困境,愈能體諒他人。
如果在比賽裡,能發揮平日訓練累積的體力和意志,相信自然而然會有好成績。相信跑得愈久你就愈能體會、理解這個觀念。
只追求成績的人,萬一遇到瓶頸,容易退縮找藉口。但人生原本就不可能無風無浪,要適度的學會處事才行。
之所以學武藝前要先學習禮儀,就是因為禮儀有助於提升自己的技術。我相信這也適用於馬拉松和其他運動。
之一 跑步改變我的性格
這幾年除了東吳國際超馬賽,常會有機會為了其他比賽與活動造訪台灣。
每次在台灣和跑友交流時,我都會伸出食指擺出「1」這個動作,就是所謂的「關家姿勢」。(題外話,二○一四年開始,關家姿勢改為伸出拳頭,這表示「從零開始」。)
關家姿勢的起源,是因為在二○○二年東吳國際超馬賽後昏倒送醫,在二○○三年大會裡為了向大家宣告我已康復而做的,那時候由於有台灣媒體的報導介紹, 才讓這個姿勢逐漸變成了我的代名詞。
最近在台灣,也有朋友會擺這姿勢向我打招呼。
台灣的朋友如此接納我,我感到無比的喜悅...
作者序
前言
從超級馬拉松(以下簡稱為超馬)中,我真的學到了各種事情。
自從迷上了跑步,一路我只顧前進,但不知不覺中帶給身體許多負擔。
長時間跑步,理所當然腳會變痛、內臟會疲累、會變得沒有食慾,想睡覺時思考能力也會變鈍……我常自問,現在自己到底在做甚麼。
就算如此(不管處於甚麼樣的狀況),除了前進我沒有其他的選擇。不過,花了這麼長時間我體悟到──在這樣嚴苛的現實中,與人交流、與大自然接觸,才是超馬的真諦。
如果要用一句話表現我體悟到的超馬道,除了「超馬就是人生」這句話以外,我再也找不到其他答案了。
例如,我常被問到:「為甚麼這麼辛苦還要跑步?跑步的樂趣是甚麼?」換句話說,他似乎也是在問:「到底哪裡有趣?這麼辛苦還要活著?」我不認為這問題會有明確的答案──我們是為了要追求答案,才活著(跑步)的吧。
超馬和人生一樣,有狀況好的時候,也有狀況不好的時候。
跑步中會發生許多預想不到的問題。有時候是突發性的,有時則正在醞釀中。
但不能每次遇到問題就停下來,端看你是要面對它、躲避它、還是逃離它……超馬是一種「心態的運動」。當跑步遇到一些狀況而停下腳步時,真正決定停下來的往往不是身體因素,而是心態的問題。
當然感受問題的程度會因人而異,也因為這種感受的差異,會影響到之後的運動表現。
比如說,有人在跑步中一發現起水泡,就慌慌張張地到補給站休息並接受治療,然後拖著腳步繼續往終點前進(剛開始跑步時我也是如此)。但是對長年跑超馬的我來說,起水泡已經是理所當然的事,現在就算比賽中起水泡,我也不會有任何反應,直接通過補給站。跑步中會清楚知道水泡破掉的瞬間,踩地時暫時會感到疼痛與不舒服,但忍耐著跑幾公里之後就會慢慢習慣,甚至會完全忘記水泡破了的事。
我認為人與生俱來就有不錯的適應力和應對能力。但我們的「心態」常常會扼殺這個不錯的能力。只論體力,我想二十多歲的年輕人絕對比較有利,但事實上,放眼看全世界每一場超馬賽,第一名大多是以四十歲前後的選手為主,而且前幾名也都是以這個年齡層的選手為居多。
我跑出24小時最佳個人紀錄(274.884公里)也是剛好四十歲之時。號稱超馬之神的希臘名將Yiannis Kouros,創下世界紀錄(303.506公里)是在四十一歲。二○一四年東吳國際超馬賽以285.366公里創下亞洲紀錄的原良和選手,當時正是四十二歲。要先在四十歲前累積馬拉松經驗,才能在四十歲過後開花結果。而且,在馬拉松之外的人生經驗,也會實際反應在比賽上。
以我為例,我長年在製造工廠上班,以一個市民跑者身分到世界各地參加比賽。年輕時,工作中常心生不滿,跟上司起衝突,因此搞壞了關係,也導致惡性循環造成更多不滿累積。但隨著年齡的增長,慢慢了解到「吃虧就是占便宜」的意義。
有時候退一步,反而可以讓事情往好的方向發展,並漸漸學會應對進退的處事方法。年輕人只相信發生在眼前的事實,以為它會持續到永遠。但人生經歷豐富的人則因為體驗過大風大雨,遇到挫折也不為所動,知道忍耐的重要性以及讓事情好轉的方法。
因此年輕的選手或是經驗值較少的選手,一遇到挫折就發出「我不行了」的哀號,其實也是莫可奈何的事。
此外,超馬重要的是如何從周圍得到諒解、協助、支援與幫忙。為了要在比賽拿好成績,相對的要付出努力,累積練習量才行。但這些都需要從家庭、公司獲得諒解。市民跑者不是職業選手,「基礎」應該放在家庭和公司,跑步就作為興趣。如果忽略這個基礎,一定不會有好表現。市民跑者最大的煩惱也在這裡,要盡力尋找能兩全其美的方法。
在比賽中,為了要集中注意力,補給員也是缺少不得的重要關鍵。有專屬補給員的好處,就是能透過事前的作戰會議請他在需要的時候提供補給。除此之外,他也會臨機應變適時提供補給。補給員需要的是「同理心」,要能站在選手的立場,去預想他們的需求。但選手也不能完全依賴補給員。
超馬還需要「自我負責」的意識。例如因為補給員的出錯導致影響比賽成績,責任還是完全在選手身上,不能歸咎於補給員。我認為這是每個選手都必須要有的心態。這種心跟心之間的互動和交流,才是超馬最美的地方,也是最大的魅力之一。
就算沒有專屬補給員,幾乎所有大會也都會提供補給品,但大會工作人員儘管再努力,也一定無法滿足每位選手的需求。有選手因此而抱怨,把成績不好歸咎於主辦單位。我希望這些選手能徹底省思「自我負責」的精神。
雖然沒有直接的幫助,但是沿途的加油聲在比賽中也是重要的一環。就算人不在場,但從遠處為選手祈禱加油,對選手而言都是很大的力量。我好幾次靠這種無形、不可思議的力量造就出「奇蹟」似的表現。比賽結束後,之所以會自然地說出「謝謝」這句話,就是因為知道有這樣的加油才能夠讓自己全力以赴。這個瞬間,了解自己得到了比紀錄還更重要的東西,於是這樣的心情便集結在「謝謝」這句話裡。
二○一二年由我企畫的「關家良一長跑環台感恩之旅」,十三天跑台灣一圈一千一百公里的活動裡,就有許多「心連心」的交流。
我在各地受了盛大的招待,也和各地的跑者一起跑步。
在環台旅程中引起了疲勞性骨折,從途中開始跑得非常痛苦。
患部紅腫得很厲害。每踏出一步,患部就會狠狠的提醒我它的存在,痛得我忍不住扭曲了臉,但我不好意思讓台灣的跑者替我擔心,於是我決定用誇張的方式表現開朗,用笑容去掩飾腳痛。
神奇的是,和大家歡樂的交流讓我忘記了痛苦。本來沮喪的心情也慢慢高昂了起來。
跑步本來就是愉快的事情。
跑久了,當然一定會遭遇到很多痛苦,或是面臨意外的突發事故。這時候你如果能正面的去接受它,一定可以把逆境轉換成力量。
每個人都具有這樣優秀的能力。我透過跑步學到了這個道理。並對台灣抱著感激不盡的心情。
在「長跑環台感恩之旅」中,有件事讓我感到遺憾,在此特別提出。
環台感恩之旅的前十二天,我並沒有設定時間,盡情的享受與當地朋友的交流。
但是在最後一天,我設了一個明確的時間。
這天剛好是三月十一日,是地震發生後的一週年。我預計配合地震發生的13點46分(日本時間14時46分),在終點東吳大學和大家一起為地震受難者默哀。
我把這計畫跟幫我籌畫「長跑環台感恩之旅」的郭豐州老師、東吳大學師生、以及中華台北超馬協會(CTAU)人員商量。很快就得到大家的認同,並幫我安排許多活動的細節。因此,這一天設定了時間限制,跑步總距離是八十公里,早上4點15分出發,限制要在九個半小時內跑完。
這天在陳進財先生、吳勝銘先生、楊鴻輝先生、雷勝安先生、胡榮清先生、羅維銘先生等幾位有名選手的陪伴之下,我很安心地把自己交給他們引導,跑步時只管跟隨他們。
後來跑的速度比預計快了一些,但是就在距離終點剩下二十公里處,當地的跑步俱樂部「樹林大同山長跑俱樂部」的朋友們在加油站裡排隊迎接我的到來。這時我並沒有停下來,只比出食指以「Yeah!」歡呼回應他們。這時其中一位朋友對我說:「關家先生,請你過來和我們照相留念!」
那一瞬間我本來想過去和他們合照,但我又不好意思打亂努力在時間內帶領我到終點的隊伍,只好舉手表現出「不好意思」的姿勢,繼續往前進。
最後,卻在時間綽綽有餘的情況下抵達終點。我心裡想,為甚麼那個時候沒有停下來和「樹林大同山長跑俱樂部」的人交流?就算合照也花不到一分鐘的時間啊?
如果我那時跟陪我跑步的朋友表達停下來的意思,相信大家一定都很願意配合。但是為甚麼我連這麼簡單的事都做不到?對於自己不成熟的行為,我十分生氣,也非常後悔。如果可以回到過去,我很想再次回到那時刻。
在此我也要向「樹林大同山長跑俱樂部」的朋友們,表達深深的歉意。
對我而言,與其說超馬是個「運動」,不如說是個「學習的場合」比較貼切。它讓我重新發現自己,教導我替對方著想,也讓我在苦境中尋找答案。
這個答案會隨著每個人的狀況和立場而有不同,答案也不一定只有一個,這就是超馬深奧之處,也是我一直想參加超馬賽的動機。
我想透過這本書,把目前所經歷過的事、學到的事、想到的事告訴大家。藉著這些分享,回報曾經幫助過我的朋友們。
「超馬道」就如字義,代表著「超級馬拉松的道義」。
對我來說,「超馬道」是人生的指南,也是造就我這個人,以及時常警惕我自己的觀念。我期許可以在往後的日子裡實行這些體悟,也想把這些體悟傳承給未來的一代。
為了達成這個目標,我自己也要繼續去吸取更多經驗才行。
關家良一
前言
從超級馬拉松(以下簡稱為超馬)中,我真的學到了各種事情。
自從迷上了跑步,一路我只顧前進,但不知不覺中帶給身體許多負擔。
長時間跑步,理所當然腳會變痛、內臟會疲累、會變得沒有食慾,想睡覺時思考能力也會變鈍……我常自問,現在自己到底在做甚麼。
就算如此(不管處於甚麼樣的狀況),除了前進我沒有其他的選擇。不過,花了這麼長時間我體悟到──在這樣嚴苛的現實中,與人交流、與大自然接觸,才是超馬的真諦。
如果要用一句話表現我體悟到的超馬道,除了「超馬就是人生」這句話以外,我再也找不到其他答案了。
例如...
目錄
前言
Chapter 1 人生重要的事全都從超馬中學到
超馬改變我的性格
關於夢想
日本柔道之我見
欲速則不達
我的超馬道
在東京馬拉松學會的事
給指導者的建言
理想的跑步
超馬是適合中高齡的運動
Chapter 2 你會溫柔待人嗎?
跟我打招呼的少年
為他人付出行動
站在對方的立場著想
我尊敬的跑者.大瀧雅之
WESTERN STATES ENDURANCE RUN
一起跑步產生的革命情感
為甚麼非洲的馬拉松選手這麼強?
Chapter 3 從敗戰中學到的更多
敗戰的收穫更多!
Yiannis Kouros
Valmir Nunes
Paul Becker
Scott Jurek
Fryer Martin
Lopez Oswaldo
Serge Arbona
Chapter 4 客觀的看法和自我負責
從第三者立場看自己的成長
接力賽與個人賽
當個好選手?不如當個名教練
富士山登山賽
沒有時間限制的超馬賽
負責到底的精神
Chapter 5 捨棄堅持,走出自己的路
遺忘的能力
不被他人的評價影響
48小時賽並不是24小時賽的延長
不拘泥小事
人的身體由甚麼組成的?
透過川?優輝選手我看到的事
不局限於眼前的事物
技術達人王貞治
Chapter 6 武士道和超馬道
升學教育的弊病
noblesse oblige
生死觀和拜金主義
從WBC看台灣人
應該被傳承下來的東西
後記
【特別附錄】廣島─長崎423公里遠征記~最長、最遠、最熱血的夏天~
前言
Chapter 1 人生重要的事全都從超馬中學到
超馬改變我的性格
關於夢想
日本柔道之我見
欲速則不達
我的超馬道
在東京馬拉松學會的事
給指導者的建言
理想的跑步
超馬是適合中高齡的運動
Chapter 2 你會溫柔待人嗎?
跟我打招呼的少年
為他人付出行動
站在對方的立場著想
我尊敬的跑者.大瀧雅之
WESTERN STATES ENDURANCE RUN
一起跑步產生的革命情感
為甚麼非洲的馬拉松選手這麼強?
Chapter 3 從敗戰中學到的更多
敗戰的收穫更多!
Yiannis Kouros
Valmir Nunes
Paul Becker
Scott Jurek
Fryer Ma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