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 8 項符合
真希望我20歲就懂的事:史丹佛大學的創新X創意X創業震撼課程(全新增訂版)
的圖書
圖書介紹 - 資料來源:博客來
圖書名稱:真希望我20歲就懂的事:史丹佛大學的創新X創意X創業震撼課程(全新增訂版)
內容簡介
★特別邀請:全球獨家‧中文版專屬 婷娜.希莉格新序〈如今我學到的事〉
★特別企劃:「國內外創業家親身實證」
──Instagram創辦人Kevin Systrom、Mike Krieger:如何從「矽谷搖籃」到矽谷?
──台灣創業家經驗分享:霍特獎全球冠軍 IMPCT聯合創始人陳安穠、Q.L.L.創辦人葉慧瑜
◆中文版銷售近100,000冊
◆誠品選書、金石堂強力推薦書
◆政治大學科技管理所十大好書
◆中國時報、數位時代、商業周刊、今周刊等媒體專訪與推薦
擁抱20歲時的「不確定」,放膽點燃創意的火種!
出版至今,從美國、台灣、日本、韓國、泰國、俄羅斯、以色列、土耳其、巴基斯坦、巴西到非洲等地的年輕人都受到婷娜‧希莉格的啟發。
婷娜.希莉格主持「史丹佛科技創業計畫」多年,是非常成功的創意與創業導師。當她的兒子快要上大學時,她回想起自己讀大學和初入社會的挫折與經驗,不禁希望當年20歲時有人能提點她,於是與兒子分享這些寶貴心情。後來她對史丹佛學生分享這些觀察和領悟,把演講題目訂為「真希望我20歲就懂的事」,引發熱烈迴響與共鳴,最後她將豐富經驗和創意課程寫成這本激勵人心的精采著作。
希莉格說,每個人20歲時都會有茫然面對未來、不知何去何從的強烈焦慮感,其實你應該欣然接受這種不確定,因為最有趣的經驗往往發生在偏離既定道路、挑戰傳統假設、從失敗錯誤中看出全新契機的時候!
全新增訂版收錄希莉格專為台灣讀者寫的新序,並整理了美國Instagram創辦人與台灣成功創業家的親身實證,提供讀者從他人的成功經驗中汲取希莉格的精髓觀點!
不管你是20歲、30歲還是40歲,只要願意跳脫人生框架、勇敢嘗試失敗,以不一樣的眼光看待眼前的一切,也許書中一閃即逝的觀念能讓你對人生、工作的改變轉念,帶來無窮的可能性!
創意推薦
中央研究院院士 曾志朗導讀
政大名譽教授 吳靜吉
大小創意齋創意長 姚仁祿
廣播人、文字工作者 馬世芳
卡內基訓練?大中華區負責人 黑幼龍
政大科管智財所專任教授 溫肇東
王品集團創辦人 戴勝益
政大名譽教授 鍾蔚文
我鼓勵20歲的年輕人好好地閱讀這本書……從中建立一個一生受用不盡的心態:自己是可以改變的!──中央研究院院士 曾志朗
這本書適合各個年齡層希望尋找或重新界定自己、在所處的環境中快樂成長的人。──政大名譽教授 吳靜吉
本書的出版讓我更篤定地擁抱我近幾年的創意信念:「偉大的創意,都要丟掉地圖,勇敢地航向未知。」──大小創意齋創意長 姚仁祿
作者分享的10件事中……真的都很實用,因為有些我真的很早以前就做到了;有些好像現在還可以開始做。──卡內基訓練大中華區負責人 黑幼龍
本書除了可以給20歲前後的大學生及早打通任督二脈,也適合所有教授創意、創新與創業的老師,更適合不同年紀想要創新與創業的人。──政大科管智財所專任教授 溫肇東
不管你現在是幾歲,閱讀《真希望我20歲就懂的事》這本書,都能讓你的創意無限延伸,讓生命增添最多的驚奇!──王品集團創辦人 戴勝益
有三種人應該讀《真希望我20歲就懂的事》這本書。所有要進入社會的人應該讀……所有要走向未來的人也該讀……所有老師都應該讀。──政大名譽教授 鍾蔚文
媒體強力好評
‧2009年9月誠品選書
‧金石堂強力推薦書
‧2010年政治大學科技管理所十大好書「創新與研發管理類」
‧臺北縣99年度國民中小學「推動閱讀優良圖書推薦評審活動」百大入選書單
‧《商業周刊》1135期書摘推介:〈誰說不能在南極賣比基尼?〉
‧《數位時代》184期作者專訪&專題報導:〈寫下你的失敗履歷表,嘗嘗矽谷創新的祕密醬汁〉
‧《中國時報》專訪報導:科學家希利格啟動創意
‧《數位時代》:史丹佛創意大師Tina Seelig 教你大膽走出你的舒適圈!
‧《今周刊》736/737期「名人選書」專題:摩斯漢堡副總黃尚仁推薦
‧「真希望我20歲就懂的事」同時也是台大校長李嗣涔對台大畢業生的期許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婷娜.希莉格 Tina Seelig
1985年獲得史丹佛大學的神經科學博士學位,曾任職知名的博斯艾倫諮詢公司(Booz Allen Hamilton)、康柏電腦公司(Compaq),還曾創辦多媒體公司「圖書瀏覽器」(BookBrowser)。現任史丹佛科技創業計畫(STVP)執行長,教授創造力、創新和創業精神課程。STVP致力於高科技創業教育,鼓勵不同領域學生以創新方式解決世界的問題。
希莉格對於開發創造力懷抱著極大的熱情,但她很清楚,徒有創意而無法執行,則一切都是枉然,因此她很重視實現創意的方法。身為史丹佛科技創業計畫執行長,她認為理工科學生只接受科技訓練絕對不夠,應具備更多「軟性技能」,了解即將面臨的商業環境。她以創新的教學方式,教導學生把問題變成機會,她也因為深具啟發性的教學方式,獲選為傑出教師。
《真希望我20歲就懂的事》是她關於「創新×創意×創業」最知名且暢銷的著作,第二本為《學創意,現在就該懂的事》,最新著作《InsightOut》中文版即將由遠流出版公司出版。
希莉格曾獲得的獎項:
‧2014年SV論壇夢想獎(SVForum Visionary Award),表揚希莉格獻身於教育新世代創業家,善於重新定義問題、挑戰既定事實、將想法相互連結、結合。
‧2014年史丹佛大學管理科學暨工程學程(MS&E)卓越教學獎。
‧ 2009年美國國家工程學會高爾登獎(Gordon Prize),肯定希莉格和STVP創始者拜爾斯(Tom Byers)對工程教育的貢獻。
‧2008年美國奧林帕斯創新獎(National Olympus Innovation Award),肯定希莉格和拜爾斯提出創新的教學方式和實作機會,為學生營造創新思考的環境。
‧2005年史丹佛卓越教學獎。
‧2004年STVP 獲選為那斯達克年度創業中心。
譯者簡介
齊若蘭
台大外文系畢業,美國北卡羅萊納大學教堂山校區新聞碩士,曾任職好時年出版社、《天下雜誌》、《康健雜誌》。譯作包括《彼得.杜拉克的管理聖經》、《杜拉克談高效能的5個習慣》、《杜拉克給經理人的行動筆記》、《真希望我20歲就懂的事》、《學創意,現在就該懂的事》、《一萬小時的神奇威力》、《MIT的魔法師和學徒們》、《從A到A+》、《基業長青》、《從A到A+的社會》、《為什麼A+巨人也會倒下》、《十倍勝,絕不單靠運氣》、《最後一個甜甜圈不要拿》、《科學世界的毒舌頭與夢想家》、《數學奧林匹亞特訓班的一年》等,並曾採訪整理《設計管理的美力競界》等書。
目錄
【新序】如今我學到的事∕婷娜‧希莉格
【專文導讀】我是可以改變的!∕曾志朗
【推薦1】發揮創意,追尋人生大夢∕吳靜吉
【推薦2】從「高識字率」轉型到「高創意率」的社會∕姚仁祿 14
【推薦3】現在開始做也不遲!∕黑幼龍
【推薦4】創業教育的莫札特∕溫肇東
【推薦5】史丹佛教你打破框架,把問題變機會!∕戴勝益
【推薦6】儲備迎向未來的關鍵能力∕鍾蔚文
感謝詞 30
01 拍賣史丹佛學生──買一送二
如果你手上只有五美元的種子基金和兩小時的時間,你要如何賺到錢?我在史丹佛大學上課時,給學生出了這樣一個作業,鼓勵他們充分發揮創業精神,挑戰假設,利用有限的資源以小搏大。
02 打造自己的太陽馬戲團──擁抱問題,打破框架
我播放電影《馬戲團》的片段,請學生找出關於傳統馬戲團的種種假設:大帳篷、動物表演、便宜的票價、大聲叫賣、爆米花、火圈……等。接下來,我要他們顛覆所有假設,想像完全相反的情況。結果就出現一種新型態的馬戲團:太陽馬戲團。
03 來一客蟑螂壽司吧!──把餿主意變成好點子
我要求每一組都提出「最棒的構想」和「最爛的構想」,然後我把標示「最棒的構想」那張紙剪成碎片,把「最爛的構想」重新發下去。現在每一組手上都有一個別組覺得很爛的構想,他們必須設法把它改造成最棒的構想。
04 撿起散落地上的金塊──生活中處處是機會
這個世界有兩種人,一種人總是等著別人准許他們做自己想做的事,另有一種人則是發許可證給自己。機會就好像散落地上的金塊,等著有心人把它們撿起來。
05 矽谷的祕密醬汁──寫下你的失敗履歷表
被蘋果開除,可能是我這輩子碰到最棒的一件事。我可以拋開成功的重擔,再度輕鬆當個每件事都不是那麼有把握的新人。我因此有充分的自由,展開我一生中創造力最豐富的一段時光。──蘋果電腦創辦人賈伯斯
06 享受人生的意外旅程──找到自己興趣、能力和市場需求的交集
生涯規畫應該好像到國外旅遊一樣,即使你事先做了周全的準備,有詳細的行程表,也安排好晚上住宿的地方,但最有趣的經驗往往不是透過事先規畫而來的。你印象最深的部分都是旅途中突然迸出的意外、偶遇的驚喜。
07 檸檬汁變直升機──幸運的人有哪些特質?
幸運的人會把握剛好碰到的意外機會。他們不是穩穩操控著人生既定的航行軌道,而是隨時注意周遭發生的事情,因此能夠挖掘出每一種處境的最大價值。
08 最有價值的生日禮物──改變人生的簡單小事
誰能料到十歲生日時母親送我的萬用卡,竟然變成我收過最有價值的禮物!許多學校沒有教的簡單小事,會對你的人生造成很大的不同。多年來我因為不明白這些小事而跌過很多跤,也曾犯過一些無法彌補的錯誤。
09 老師,這個會不會考?──不要放過任何能大放異彩的機會
學生最喜歡問老師:「這個會不會考?」經過多年學校教育的不斷強化後,學生都曉得他們只需要達到最低要求,就能拿到想要的成績。要達到別人的期望並不困難,然而如果能突破自己的極限,就會發生許多不可思議的事情。
10 擁抱不確定的未來──三十歲、四十歲甚至五十歲時都應該懂的事 235
我現在有時候仍會不知該往哪裡走,面對眾多選擇時覺得不知所措。而如今我明白,不確定正是激發創新的火種,是驅動我們向前邁進的重要力量。
附錄 國內外創業家親身實證
【附錄1】Instagram創辦人談:如何從「矽谷搖籃」到矽谷?
【附錄2】助弱勢自立自強,台灣學生奪全球冠軍
【附錄3】要做就做強的!葉慧瑜把英文老師帶進家中客廳
序
推薦序一
發揮創意,追尋人生大夢
吳靜吉(政治大學名譽教授)
二十歲是青年追尋人生大夢的關鍵期,但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希莉格以她領導史丹佛大學科技創業計畫、教授創造力與創新相關課程、同事和同行和學生的互動回饋、追尋幸福快樂生活所累積的人生智慧寫成此書,希望幫助她兒子和所有年輕人,在成人世界中找到自己最適當的位置以實踐夢想。至於走過二十歲以後的成人,不管是三十、四十、五十或六十歲,基於閱讀、聆聽別人的故事,或從自己的體驗中頓悟的智慧,大概都會「反事實思考」地說:「真希望這是我二十歲就懂的事!」
這本書適合各個年齡層希望尋找或重新界定自己、在所處的環境中快樂成長的人。《真希望我20歲就懂的事》闡釋十個原則,其核心觀念就是創造力,作者發揮她的個人創意和說故事的能力,書中充滿了動人的故事和激發創意的練習,從創意的發想、創新的執行談到創業的實踐,讓讀者一氣呵成地體會創造力的歷程。
推薦序二
從「高識字率」轉型到「高創意率」的社會
姚仁祿(大小創意齋創意長)
上世紀初期,培養國民的「識字能力」是基礎教育界最努力的目標,因為提高「識字率」,就是以國家之力,透過基層教育,培養較多具有表達與認知能力的人民。 因此,「識字率」提高,等於國家競爭力提高。
「創意率」則代表一個國家具有「創意思考能力」人民的多寡,因此培養人民的「創意能力」,也將如同上世紀的識字能力一樣,成為本世紀初期基礎教育界提振國家競爭力的主要目標。
為何「創意率」多寡影響國力?
原因很明顯,上世紀末二十年,全球經濟已逐步轉型為知識型經濟,而知識型經濟的國家核心競爭力,便是人民能否以創意能力處理全球共有的知識,創造出差異化的文明與文化。因此,高的「創意率」就代表較高的國力。
可惜以華人社會的教育方式,提高「識字率」容易,提高「創意率」很難。原因何在?因為教育界與家庭都不懂「創意能力」怎麼教,因此長期以來,我們透過教育,把充滿創意的兒童心靈教成失去創意能力。
華人社會的基礎教育界習慣有答案的教學,也習慣以有標準答案的考題來測驗學生的能力。
識字能力以這種方法教學,當然很好,因為標準答案總會有的;然而,創意能力不能這麼教,因為創意能力的測驗,多數無法提供標準答案。
因此弄清楚以下幾個問題,對家長、老師與有志創意工作的讀者都非常重要:
一、「創意能力」究竟是什麼?
二、「創意能力」究竟能不能教?
三、「創意能力」究竟怎麼教?
四、如何分辨、量測學生的「創意能力」?
本書作者婷娜.希莉格以她在史丹佛大學實際從事創意教學的經驗,透過許多深具啟發性的真實故事,有效地提供了思考上述四個問題的方向。
對於「創意能力」的定義,作者的核心論述有二,也是我們社會不習慣的見解:
一、好的創意心靈,必須具有「接受模糊目標」與「勇敢經營無法預測的未來」之雙重能力。
二、好創意的基礎,一定來自「長期深入的思考」與「大量累積失敗」的過程。
至於「創意能力」的測驗,本書有許多好例子,例如發給學生紅色橡皮筋,請學生限時實作,盡可能發揮這樣東西的最高價值;學生受到鼓勵後,令人驚嘆的發想實例很值得我們思考與揣摩。
感謝遠流王榮文發行人介紹我《真希望我20歲就懂的事》這本好書,我在兩天忙碌行程的夾縫中,從第一頁到最後一頁,用心讀完。感謝本書的出版,讓我更篤定地擁抱我近幾年的創意信念:「偉大的創意,都要丟掉地圖,勇敢的航向未知。」
推薦序三
創業教育的莫札特
溫肇東(政大科技管理與智慧財產研究所專任教授)
當榮文兄邀請我為《真希望我20歲就懂的事》寫推薦文時,我馬上就答應了,因為作者希莉格在書中所講的內容,有許多也是我這幾年教學與研究的重點。我們擔任的角色也類似,教授創意、創業的課程,指導學生撰寫事業計畫書,在創業競賽中擔任業師與評審。但我必須承認,她的熱情與創意遠遠超越我曾做過的,在課程的設計及內容的安排上,尤其是給同學的多元創意啟發,她都能夠如此就地取材、即興的提點,這可能和她的背景及所處的環境在矽谷有關。
我認為本書最重要的主旨是:熱情不只是年輕人的本錢,對一件事情專注付出,日有所思、夜有所夢,這是對愛情、學問、事業卓越成功的發動機。年輕人應提早認識個人對人生「最終極的關懷」,認真做你所愛,然後讓它變得有價值;認真是一定要,但又要能跳出框框,才會讓你有洞察力,發揮見人所未見的創意。金融海嘯帶來的世代交替,使年輕人要更早準備接棒,未來是屬於年輕人的。
這本書源自作者想跟她的小孩分享一些經驗與心得,我和我的小孩比一般台灣的父子間算是有較多的溝通與分享,我也曾試著要傳遞一些我認為他在二十歲前後應該知道的事,但我承認本書作者提供的案例更為生活化,所點出的重點更為精準。
我對矽谷新興科技創業聖地的搖籃史丹佛大學並不陌生,其實我今年才推薦了一位台灣電機系的博士後研究員到史丹佛的「醫療產品設計人才」培訓課程。政大科管所曾在二○○○年拜訪史丹佛的創業中心,二○○七年也拜訪了他們的「Media X」計畫。
政大科管所從創所第一年就邀請吳靜吉老師開設「創造力思考」的課,我時常和吳老師在檢討,科管所的學生是否因此真的較有創意?後來我們發現,誠如作者在第二章最後所說的:他們變得較有自信,能將周遭的問題轉化為機會。
史丹佛不只是科技產業創業的搖籃,在「社會創新」方面,史丹佛也是領先的學校之一,甚至已有學術期刊。「社會創新」所需的利害關係人、交換機制、情境、機會(People, Deal, Context, Opportunity, PDCO)模式和營利事業並無太大差別,只是所創造的社會價值應比經濟價值大,其實在未來等待的人才也強調「意義勝於賺錢」。
在過去幾年內,雖然我因「時代基金會」的關係,和麻省理工學院(MIT)的創業中心及「MIT 100K」創業競賽有較多的互動,不過回想起來和史丹佛的互動也不少。記得由史丹佛大學與德州奧斯丁大學等發起的「創業教育圓桌會議」(Roundtable of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REE) 在二○○三年到新加坡舉辦第一屆「亞洲創業教育圓桌會議」,我也曾前往參加,當時就已聽過本書作者希莉格有關「史丹佛科技創業計畫」(Stanford Technology Venture Program, STVP)的演講。
雖然史丹佛處於高科技創業的聖地,但作者希莉格在書中所舉的例子並不完全是科技產業的創新,更多是一般的態度,她提出的創新個案從迴紋針到太陽馬戲團都有,因此本書除了可以給二十歲前後的大學生及早打通任督二脈,也適合所有教授創意、創新與創業的老師,更適合不同年紀想要創新與創業的人。
推薦序四
史丹佛教你打破框架,把問題變機會!
戴勝益(王品集團創辦人)
世界上有兩件事是沒有極限的,一是宇宙,另一是創意。
你的創意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寬廣!
任何天馬行空的馳想,不著邊際的作夢,無拘無束的神遊,都是啟迪創意的最佳方法。
創意可以讓你打破框架、深入思考、挑戰困難,把最頭痛的難題,變成最好的機會。
不管你現在是幾歲,閱讀《真希望我20歲就懂的事》這本書,都能讓你的創意無限延伸,讓生命增添最多的驚奇!
推薦序五
儲備迎向未來的關鍵能力
鐘蔚文(政治大學名譽教授)
有三種人應該讀《真希望我20歲就懂的事》這本書。
所有要進入社會的人應該讀,因為這本書談的是:在真實世界裡必須具備哪些觀念和能力,才能生存和發展。例如:
擁抱問題
人生難以規畫
規則是用來打破的
要獎勵失敗
有些吸引人的概念往往阻礙進步
所有要走向未來的人也該讀。這本書談創新、談擁抱不確定,其實談的是:如何因應高度不確定的未來。
最後,所有老師都應該讀,因為這本書談的是:為了帶領學生迎向未來,學校應該教卻多半沒有教的一些事。
新序
如今我學到的事
本書首度出版時,小兒喬許剛滿二十歲。如今喬許已經二十六歲了。
這六年中,居然發生了這麼多的事情!可以想見,其中有喜有悲。但無論好事或壞事,都提供了重要的學習機會。從中學到的諸多教訓強化了我們在本書初版中討論的事情,有些則激發新的體悟。很榮幸能在此分享我的學習成果。
首先,我很訝異過去六年來,竟然有這麼多讀者寫信給我,雖然信函來自世界各地,裡面包含的訊息卻十分相似。儘管文化背景迥異,但無論台灣、日本、韓國、泰國、俄羅斯、以色列、土耳其、巴基斯坦、巴西、非洲或美國的讀者都在信中明白透露,他們渴望在人生中做點有意義的事情,也努力尋找能幫助他們的工具。有些人面對驚人的外在挑戰,例如極其有限的資源和來自父母的壓力,有些人需要因應內在的掙扎,例如感覺無能為力或缺乏自信,深恐達不到目標。儘管情況各異,大家都渴望找出一條能反映自我、邁向未來的道路,而且覺得本書的故事有助於思考。
回信時,我也藉機反思:我們如何決定自己想要有什麼成就,以及克服邁向成功的過程中必然面對的重重挑戰。在此期間,我又寫了兩本書,可說是本書的續集。《真希望我20歲就懂的事》主要探討如何培養創業心態,看到周遭的無窮機會;第二本書《學創意,現在就該懂的事》提供了一套為個人、團隊、組織解決問題的創意工具;第三本書《Insight Out》則勾勒出一步步激發創意、進而實現創意的藍圖。以下是這三本書最重要的共通點:
行動會點燃熱情
許多人都痛苦的面對不確定的人生,不知道自己究竟想做什麼。他們不知道怎麼樣找到自己有興趣走的路,因為遲疑不決而陷入一灘死水。他們深入探索自我,希望找到答案,卻犯了大家都常犯的錯誤,誤以為必須靠深入反思,才能找到心中蘊藏的熱情。其實恰好相反,熱情乃是學習而來的,當你積極參與社會,熱情亦會自然湧現。舉例來說,聽完小提琴演奏後,你可能開始熱愛古典音樂,想學拉小提琴。首度嘗試踢足球之後,你可能決定加強鍛鍊球技,未來成為一個出色的足球員。在廚房中小試身手之後,你可能決定進修廚藝,日後成為知名大主廚。你花在追求這些興趣的時間愈多,你愈可能從中得到樂趣。我在《Insight Out》中寫道:
一見鍾情的情況十分罕見。你和某人、某個行業、或某個問題共處的經驗愈多,自然會變得愈熱情,愈投入。比方說,倘若你很想結婚,千萬不要只是獨自坐等電話鈴響,或希望白馬王子、夢中情人自動在門口現身。你認識的人愈多,就愈有機會找到理想伴侶。行動(約會)會影響態度(感情),而非態度引領行動。沒錯,男女交往過程中,你可能失誤頻仍,嚐遍失望滋味,但除非你欣然投入發現的過程,否則永遠無法成功找到伴侶。
有個好例子是,我們曾在史丹佛課堂上給學生一個挑戰,要他們重新設計從牢獄邁向自由的經驗。修這門課的學生過去從來不曾思考過這個問題。有個叫「最後一哩」(The Last Mile)的組織在加州聖昆汀監獄開設創業課程。透過和「最後一哩」組織合作,我們的學生逐漸了解監獄囚犯重獲自由後面對的種種挑戰。學生一方面在監獄中授課,同時又訪談數十位刑事司法系統工作人員,了解他們的看法,然後腦力激盪出幾百個創意,再向滿屋子相關人士報告他們想出的解決方案。
有了這段經歷之後,學生對於這個完全超出他們視野的問題產生濃厚興趣,好幾個學生花時間在監獄與囚犯共處後大受感動,決定致力於這個目標。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無論在西餅店或監獄,一旦你積極投入,都能看到其中蘊藏的機會,並進一步點燃你的熱情。
自信是你送自己的禮物
等到你找到自己真正的驅動力之後,往往會發現,其他人不見得像你那麼熱血澎湃,他們會批評你的想法,慫恿你選擇另外一條路。你的想法愈大膽,就愈可能面對他人的批評。正如我在第四章〈撿起散落地上的金塊──生活中處處是機會〉中分享的故事:多年前,我告訴好友我即將撰寫生平第一本書時,她疑惑的看著我說:「你憑什麼覺得自己可以寫書?」我費了很大力氣對抗旁人的質疑,並說服自己,不管別人怎麼懷疑,我真的準備好了。
我告訴學生,別人拒絕你的點子,其實是送你一份珍貴的禮物,你因此有機會檢驗自己的信念到底有多強。假如你提出的點子總是備受大家肯定,你永遠沒機會為自己的想法努力奮戰,爭取認同。倘若打從一開始,根本還沒嚐到真正的辛苦,你就不願努力捍衛自己的構想,那麼等到面對的挑戰愈來愈大時,你一定沒辦法為自己的構想辯護。
你必須充滿自信,才能為自己的想法辯護,並挑戰過去從未嘗試過的事情。自信是一種內在修為,沒有人能賦予你自信,自信是你送給自己的禮物。好消息是,當你經歷愈多,獲得的能力愈多,你也會變得更有自信,相信自己能跨越下一個障礙。每一次成功,無論是多麼微小的成功,都能加強你的信心,並轉化為你能隨處帶著走的自信。
我初出茅廬時,一再轉換跑道,努力尋找真正適合我的角色。我原本是生物學家,後來改當企管顧問,然後開始寫書,又成為創業家,以及踏入教育界。每一次重新開始,都落入學習曲線的最底端,擔心自己有沒有辦法在新環境中有所貢獻。同時,我大多數的朋友仍繼續在單一職涯領域中求發展,例如從事醫療或企管工作。他們每年都累積更豐富的經驗和更高的公信力,他們的成就也獲得更多的肯定。出社會多年後,我終於明白,我在工作經驗上延伸的廣度就等同於他們累積的深度!然而在多種不同環境工作過之後,我發現無論跨足任何領域,我幾乎都能設法有所貢獻。我從經驗中獲得充分的自信,因為我了解,即使領域不同,仍有許多相通的技能、知識和重要的學習能力。
把人生看成一連串的實驗
但這並不表示邁向成功之路是一片坦途。事實上,路上仍不可避免的到處坑坑窪窪,布滿失敗陷阱。我在第五章〈矽谷的祕密醬汁──寫下你的失敗履歷表〉中,把焦點放在「失敗」,以及如何從一次次錯誤中汲取教訓的重要性。我談到我曾經出過一份作業,要學生列出失敗履歷表,回溯他們在私人生活、職場上或學術生涯中曾經搞砸過的大事,以及從失敗中學到的教訓。同時,我也列出自己的失敗簡歷,作為範例。
失敗履歷表提供了很好的架構,讓我們把人生看成一連串的實驗。我們透過嘗試和犯錯而學會走路、說話,同樣的,我們也經由一次次的實驗,學會建立關係,發展職涯。與其為了把事情搞砸而惱怒不已,更重要的是改變自己的觀點,把失敗看成值得深入挖掘的重要資訊。如此一來,你就能從失敗中奮起,變得更有韌性。
一個人究竟只是勉強生存,還是能進一步蓬勃發展,關鍵就在於韌性有多強。如果缺乏韌性,很容易囿於過去經驗,不斷重蹈覆轍。有了足夠的韌性,你將積極推進,邁向未來,為即將面臨的挑戰做好充分準備。
管理自己的思緒
因此接下來要談到過去六年來我最重要的洞察與理解。我們的心智主宰了我們的人生,因此每個人都有責任好好整理自己的思緒。正如同屋子或桌面如果整理得井井有條,往往能令人感到平靜,同時提升生產力;有條理的思考也是如此。因此我們必須費心注意和管理自己的思緒及思考方式。一個人腦子裡充斥著各種亂七八糟的想法時,幾乎不可能完成任何事情。控制自己的思緒有很大的好處,不但精神變得更健康,也能大幅改善生產力。
過去一年中,我曾飽受折磨,因此開始接受「正念」(mindfulness)的訓練。多年來,我拚命向前衝刺,速度愈來愈快,腦中飛快的思緒逐漸失控,帶來嚴重焦慮。直到後來,我努力探索自己的思考方式,嘗試管理思緒,精神才得以放鬆,思考也恢復清明。我下了很大的苦功才辦到,但結果令人滿意。真希望我20歲時就學會這些方法。
除了好好管理自己的心理,你還需要好好把握和家人及同事的關係。任何人都無法單憑一己之力,達到偉大的成就。即使像寫書這類似乎可以獨力完成的工作,都需要仰賴團隊(包括編輯、設計師、印刷商和行銷專家等)的努力。各具專長的團隊成員必須尊重他人的不同才華,同時又對目標懷抱共同的願景。因此,學習善用周遭的頂尖人才,就變得很重要。我在《學創意,現在就該懂的事》中寫道:
善於合作的人,都知道應該如何領導,但也懂得什麼時候應該追隨,什麼時候應該為了整體利益,犧牲個人目標。大多數人都到了年紀漸長後,由於情勢所逼,必須與他人合作,卻發現自己毫無準備,手足無措時,才學到這個教訓,還有許多人從來都不懂得合作的技巧。
我花了多年時間,才學會高效能的團隊運作,以及如何領導觀點和動機各異的團隊成員。這是需要持續練習和改進的能力。你和別人愈能通力合作,大家就愈能一起達成更高的成就。
想像力是一切的起點
最後我想說的是,想像是人生旅程的起點,是你把希望實現的目標在腦中描繪出來的圖像。看清目標之後,通往目的地的途徑也會愈來愈清晰。愛因斯坦曾說:「想像力就是一切。我們透過想像預見人生即將發生的有趣事情。」
你可以好像伸展肌肉般延伸你的想像力。你可以天天練習想像自己的人生將如何開展。你的想像力愈豐富,發展的可能性就愈多樣。當然,無論你選擇哪一條路,眼前的道路都會充滿驚奇,但也正因如此,人生的旅程才會如此刺激而有趣!
我希望本書的故事和洞見能幫助你開啟自己的人生故事,並提供有用的工具,幫助你從人生經驗中汲取知識與智慧。每個新的一天,都提供我們學習新事物的無窮機會。謝謝各位和我一起踏上這有趣的旅程!
導讀
我是可以改變的!
曾志朗(中央研究院院士)
我高中在高雄讀書,算是個比較皮的學生,因為來自山裡的鄉鎮,放縱不羈,一直不很習慣城市裡的規矩,到了週末,更是坐立不安,絕對不會和其他同學一樣乖乖在家裡做功課拚聯考,總是一大早就騎腳踏車出門,和幾個一樣野的同學,到西子灣最遠,海水最深,最沒有其他大人出現的地點游泳,累了就躺在沙灘上,舒舒服服望著天上的藍天白雲。沙灘上可做的事不多,有同學在近水的沙上隨意寫字、畫圖,也有的同學一時興起在沙上演練幾何證明題,苦思半天,時間一到,海水一沖,不見了,再來!我坐在一旁看著,隱隱感覺到,同學的解題能力好像一次比一次好一些了。是因為清新的空氣,因為遠離市囂的喧嚷,心靈空明沉靜,人變得聰明了?還是因為海水把錯誤的演算沖走了,讓解題者沒有舊包袱,而重新「放腦一搏」?
我那時候往往等不及浪潮湧上岸邊,手裡提著一桶水,嚷嚷著「水板擦」來了,立刻就把水潑過去,水流量不均勻,在沙灘上造成不同的渠道,有的深,有的淺。我很著迷的再挑一桶水沖,再沖,又沖,結果淺的渠道不見了,深的渠道更深了,而且水都往這深的渠道走,漸漸形成小水溝。看到那樣情景,我自己是有些震撼的,我好像因此悟懂了一些道理:同樣的事學習越多,基礎會越穩固,但副作用卻是越來越走不出那固有的渠道了。「熟」如果不能「淨空」,只能重複舊有的習慣、動作或思想,是不可能生巧,更不可能有新意的!
幾十年來,我在學術研究上的主題,其實都著重在探討人類認知系統的結構與功能,以及其運作的流程和彈性。我發現西子灣海灘上的比喻,一直是我所想釐清的認知運作的寫照。長期記憶裡的內容組織越緊密,越不會忘記,但越不會忘記,就越不可能有創意,所以反組合(Disorganization)可能才是創造力訓練的主要途徑。
政府的組織與運作也有異曲同工之處!組織越好,效能增加,但公務人員就很容易安於現狀,只在回應問題,而沒有主動出擊的想像力了,如果外在環境沒有競爭的壓力,則整個公務系統應付一般事務得心應手,但對突發事件的應變能力,就會捉襟見肘,提不出新的遠景了。新加坡的公務運作一向被稱道,但近年來在提升未來全球競爭力的壓力之下,創造力教育成為全國施政的重點,甚至不惜改變舊有的價值概念(開放賭場),更重金禮聘各領域曾經展現過創造力的大師們,齊來營造培育創造力的文化環境!
台灣的學術界也一直陷在「當局者迷」的框框裡,大家口說手寫都強調跨領域研究的重要,但國科會推出多少整合研究案,多數以組合案結案!大學院校內的整併困難重重,眾所皆知;校際整併更是難如上青天,說是因為各校的「文化」不同,但其實是本位主義作祟。
更明顯的另一個例子,是文化創意產業這個新興的整合大業,多年來的推動窒礙難行,文化界說不懂產業運作,產業界說不懂文化人的思維方式,而連結兩方的創意橋梁卻從來沒出現過,各方都指責成效不佳,都說提出的構想很「不好」,很「沒有用」!
婷娜.希莉格的這本書對所有這些「本位」、「保守」、「安分」的心態,應該有所啟發:創造力是可以被教育出來的,只要在教育的歷程上把握一些原則(十大原則也只是原則),加上好的老師有能力跟心態去引導挑戰!
當然,培養自己的創意能力,常常就是要改變心態,不停練習把失敗的案子轉型,也許轉變後也不會成功,但至少把失敗的成因做了仔細檢視,然後針對每一個成因尋找替代方案。婷娜所提的這些原則,太多的勵志書都提過,但這本書敘述她的教學經驗,重點是學生們做了沒有?討論了沒有?提出新的「餿主意」沒有?是不是真的去執行?能不能去體驗由構思到執行的歷程?有沒有去比對別人推出的方案,然後由衷說出「啊哼!那個方法不錯!」的感覺?
我鼓勵二十歲的年輕人好好的閱讀這本書,不是去記憶那些故事,也不是去背誦那些原則,而是從中建立一個一生受用不盡的心態:自己是可以改變的!即使你不再二十歲,或過了兩個、三個二十歲,也不妨拿起這本書,仔細去體會婷娜所說的每一個故事。看完放下書,讓心靈澄淨,然後回顧自己一生的行事,你也許也會說:「我是可以改變的!」
我推薦這本書,還很希望所有人才培育的機構,包括學校的老師、企業界的研發長,管控公務員訓練的人事主管,都能以他山之石可攻錯的精神,把書中一再闡述的實作式腦力激盪模式,納入人才培育的教學裡。但我也不得不點出這本書美中不足之處,在眾多精采的「化腐朽為神奇」的過程中,幾乎看不到婷娜對社會倫理意識有所關照。舉個最明顯的例子,其中一個被稱讚的學生方案,基本上是「賣黃牛票」的提案,但婷娜卻未思及並引導學生思考:這個「創業」對於所有依法排隊買票的顧客是否公平?婷娜在鼓勵創意(創業)的教學裡,是否一再灌輸為了獲得最大效益,而可以不顧社會正義的隱藏性概念呢?當然,走出舊思維的框框是創新的要件,但在突破規範的同時,也不能忽略創業「文化」的養成呀!我在此提醒,並不是要提什麼「規範」!這是品味(taste)的問題,畢竟,創意哪能沒有品味!
詳細資料
ISBN:9789573277453叢書系列: 實戰智慧叢書 規格:平裝 / 256頁 / 14.8 x 20.9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66折: $ 238
66折: $ 528
66折: $ 218
66折: $ 502
作者:Peter Su
出版社:是日創意文化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2-12-21
$ 331
作者:許心瀠
出版社:語研學院
出版日期:2020-12-10
$ 374
作者:中山幸
出版社:東立
出版日期:2024-11-27
$ 209
作者:KangJak
出版社:台灣角川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4-12-19
$ 300
$ 133
作者:麵包與洋蔥
出版社:漫遊者文化
出版日期:2024-12-11
$ 315
作者:KangJak
出版社:台灣角川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4-12-19
$ 300
作者:辛西婭.史托克斯.布朗
出版社:馬可孛羅
出版日期:2024-12-05
$ 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