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研究生不會問,教授不易答的無名難題
1998年底,我從倫敦政經學院取得博士學位,回到台灣。在尚未正式展開教學和研究的學術工作之前,有兩件想做的小事。第一件事情是翻譯英國社會學家紀登斯(Anthony Giddens)的《社會的構成》(The Constitution of Society, 1984)。因為由他集大成的結構化歷程理論(structuration theory),對我的博士論文有很大的啟發。第二件事情是寫一本和論文寫作有關的書。嚴格來說,應該是三冊,包括研究歷程、論文寫作和規劃報告的相關秘訣與寫作技巧。當時我覺得,這種有如「武林秘笈」的小書,應該會是初入「學術江湖」的研究生想要一探究竟的「葵花寶典」,值得好好鑽研。轉眼之間,十多年過去了,這兩件小事,都沒有付諸實現。
翻譯《社會的構成》一事,當時曾經聯絡過台灣一家專門出版社會學著作的出版社,但是他們表示中國大陸剛推出簡體版的中文譯本,出版社打算直接購買簡體版的譯本版權,改為繁體在台灣出版,所以翻譯學術經典的事情,就不了了之。至於寫一本有關論文寫作小書的想法,雖然遲遲未曾動筆,這個念頭卻一直縈繞心中。甚至這些年來在台灣已經有不少相關書籍出版,包括翻譯國外著作和國內學者所撰寫的,但是我想寫一本有關論文寫作秘笈的意圖,反而越來越強烈。是什麼原因,又為什麼有把握,我自己的論文寫作經驗,值得拿出來和大家分享呢?
其實,一開始我也不覺得論文寫作有什麼大不了的,不就是看看前人怎麼寫,聽聽指導教授怎麼說,就自然而然地寫出來了嗎?回想自己從在國內的大同工學院念MBA 開始,一直到在倫敦政經學院念完博士,雖然中間曾經經歷英國伯明罕大學的轉學波折,但我的論文都算順利,甚至先後都還有師長鼓勵我將論文出版,而且後來還真的實現了。或許我的論文寫作經驗,還真的有些賣點。先是在大同工學院的事業經營研究所念MBA 時,雖然學業成績不是班上最高,但我卻是同學中第一個提交論文,口試通過的人。當同學們在入伍當兵前還在如火如荼地趕寫論文時,我已經騎車環島回來了。而且,大同工學院嚴格規定,所有的碩博士論文一律要用英文撰寫,甚至還規定碩士班兩年必修「英文論文寫作」和「英文聽力與會話」兩門四學期、零學分的課。當年院長林挺生特別看重電機研究所和事業經營研究所的研究生,所以我們所上同學除了要在每週院長親自主持的「經營學講座」課上,輪流上台帶讀和翻譯英文的管理學經典之外,每年三月到七月間,院長還特別禮聘哈佛大學商學院的退休教授Prof. Pardee Lowe 到台灣為我們修改論文。
從碩二下學期的三月初開始,我們每週都要交一章論文草稿給Prof. Lowe,他修改完後會發還給我們。如果中間有什麼問題,他會把我們叫進辦公室面談。草稿走完一輪之後,再逐章進行二稿、三稿的修訂,最後連前置部分(封面頁、摘要、謝誌、目錄)、後置部分(參考文獻、附錄等)都看過一遍,就大功告成,可以準備口試。就在我論文三稿大致底定之前,有一天Prof. Lowe 把我叫進辦公室,問我有沒有意願將碩士論文改寫出書,並說如果想在台灣以中文出版,他幫不上忙,但若要在美國以英文出版,他可以幫忙聯絡一些出版社試試看。我當下聽了不免飄飄然,可是稍一回神就不免躊躇起來,甚至覺得心虛。一方面是因為畢業之後馬上就要入伍服役,不可能有時間改寫論文;另一方面,自己也很清楚,這不過是一本碩士論文,不論就理論深度、文獻廣度,以及資料分析的詳實度,都很粗糙。而且,還是用破破爛爛的英文寫的,如果不是Prof. Lowe 一字一句地幫我修改,根本不能看。只是當時整個1980 年代,全球正瀰漫著一股日本的管理風潮,我針對Pioneer、Sansui、Kenwood 這三家在1946、47 年間幾乎同時成立的日本音響廠商,以他們的企業與行銷策略作為個案比較的論文主題,剛好踩在這股日本熱的管理浪潮上,所以Prof. Lowe 會認為歐美的出版社會有興趣。
當時雖然沒有將碩士論文改寫出書,Prof. Lowe 的提醒倒是讓我燃起出國念書的念頭。於是就利用當兵的時間,一方面接譯光復書局的《大美百科全書》(只有部分條目),練練英文、賺點外快,順便準備托福、GMAT 等留學考試。退伍之後,一邊工作存錢,一邊準備申請學校。我還特別將申請學校的學習計畫(Study Plan)拿回學校請教我們「英文論文寫作」課程的林信雄老師幫我修改英文。我已經不記得當時究竟是怎麼寫的,研究計畫書裡面有哪些內容?只記得林老師改完後跟我說,寫得很好,還特地囑咐我要將學習計畫留給學弟妹們當範本參考。由於當時從未看過別人的申請書,也不知道自己寫得好不好,更不知道要傳給誰,所以出國念書之後,也就不知道丟到哪兒去了。
在國外念書期間,也不免面臨一些難關和瓶頸。儘管靠著自己的摸索和幾分運氣,最終都化險為夷,順利取得學位,甚至還將博士論文改寫成英文專書,2001年在英國出版了《不為人知的城市生活》(The Secret Life of Cities,與Helen Jarvis and Andy C. Pratt 合著)。在這段暗自摸索期間,卻一直苦於沒有適當的諮詢對象可以提供有效的因應對策和指導方針,痛苦掙扎。尤其是在伯明罕大學時,經歷了更換指導教授和轉學的波折,還曾經一度萌生放棄博士學業的念頭。
然而,就論文寫作而言,由於在大同工學院時奠定了良好的英文論文寫作基礎,尤其是三稿三校的寫作流程與自我紀律,所以寫起論文來,比起多數沒有論文寫作經驗的台灣留學生,順利許多。後來我才慢慢理解到,論文寫作並非這麼理所當然。特別是這些年指導和口試碩博士論文的所見所聞讓我了解到,有不少碩、博士生,有和我一樣的困惑,而且求助無門。因為許多指導教授雖然是過來人,熟悉此一領域的研究歷程和論文格式,也指導過一些學生,卻只知其然,未必知其所以然。甚至有些教授根本是誤打誤撞,千辛萬苦才勉強拿到學位。所以只能叫學生依照自己過去的經驗或是學科領域的傳統,依樣畫葫蘆地寫一本論文,而非真正知道為什麼論文的格式理當如此,而不是其他形式或結構,這才是造成「研究生不死,只是生不如死」的問題根源之一。這也是許多研究所師生共同面臨的困境-研究生不知道該怎麼問,指導教授也不知道該如何回答的「無名難題」!
既然這是研究所師生普遍面臨的「無名難題」,為什麼我有把握能夠提供解答呢?正因為我也沒有把握,所以雖然早早就意識到這個問題的存在,卻遲遲不敢動筆,想等自己累積足夠的論文指導與審查經驗之後,再提筆撰寫。尤其是2005年時,台大城鄉所的畢恆達老師出版了轟動武林的《教授為什麼沒告訴我》,我有幸在出版之前看到畢老師的書稿,當時真的是「悲喜交加」!喜的是除了菲利浦與帕弗(Estelle M. Phillips and Derek S. Pugh)早在1987 年出版的《如何拿到博士學位》(How to Get a PhD: A Handbook for Students and Their Supervisors)之外(2010年時已經出到第五版,台灣在2002年時有第三版的中譯本發行),終於有一本切合台灣研究生現況與需求的論文研究與寫作指南;悲的是我醞釀多年的寫作計畫也因此失去它的正當性,因為畢老師的書中已經廣泛且深入地談論到許多研究論文的重要課題。
更有趣的是,在2007年時另外一本集結自網路文章的研究論文經驗談-研瑞(筆名)的《研究生不死,只是生不如死》,更栩栩如生地說出許多研究所的深宮密院裡不足為外人道,卻極具諷刺與啟發性的精彩故事,值得研究所的師生們細細體會。這三本書,菲利浦與帕弗的《如何拿到博士學位》,畢恆達的《教授為什麼沒告訴我》(2010/2005),以及研瑞的《研究生不死,只是生不如死》(2007),堪稱到目前為止,最具參考價值的三本研究論文指南。它們分別代表「由(國)外而內(outside-in approach)」(菲利浦與帕弗)、「由上而下(top-down approach)」(畢恆達)和「由下而上(bottom-up approach)」(研瑞)的研究論文觀點。其間也有許多英文翻譯和國內學者撰寫的論文寫作指南問世,雖然各擅勝場,但就原創性而言,皆不如它們。這幾年我在研究所開設的論文寫作課程,除了其他參考文獻之外,也都是以這三本書當作課程的核心教材,儘管菲利浦與帕弗的《如何拿到博士學位》因為年代久遠和國情不同,已經逐漸喪失其重要性。
然而,在論文寫作的教學研討過程中,我發現大部分初次面對獨立研究和論文寫作的碩、博士生們,在讀了這些深入淺出的論文指南後,雖然頓時好像有所領悟,而且嘖嘖稱奇,但是回頭面對自己的研究和等到提筆撰寫論文時,卻依然充滿困惑,不知如何著手。對照同學們的徬徨茫然和手足無措,我再回顧自己「關關難過,關關過」的論文研究與寫作歷程,這才慢慢發現,其中還是有許多「畢老師沒有告訴你」的關鍵環節,值得提出來討論。於是,這幾年來我利用教學和研究之便,不斷在大學部和研究所的課程中,嘗試各種教/學與讀/寫位置互換的「學問之道」(Study Tango),試圖將高等教育中如何讀書和做研究、只能意會卻難以言傳的默會知識,轉換成可以傳授、具體操作的明確知識,以補足研究歷程與論文寫作中,「由內而外」(inside-out)和「身處其中」(in-between and in-process)的經驗缺口。我相信,在上述幾本好書所奠定的基礎上,加入本書試圖結合研究歷程解析和論文寫作要訣的「研究『研究』,論『論文』」雙螺旋取徑,或許有助於提供研究所師生一個「周延、宏觀」(in-theround)的論文研究視野,是一件值得嘗試的事情。
為了瞭解市場需求與讀者反應,我試印了一百本「手作限量私藏版」的《研究研究論論文》在師大校園(總圖書館、文薈廳和地理系辦公室)和台大周邊的唐山書店、女書店等地點陳列銷售,不到一個禮拜就銷售一空。師大圖書館、唐山書店都要求補書,於是我又加印了一百本「手作複印版」,沒想到兩週之後又告售罄。由於市場反應熱烈,陸續有讀者詢問洽購,我只好再加印一百本應急。就這樣每隔一陣子加印一百本,半年內也賣了四、五百本。
從這幾個試銷點的回饋得知,購買《研究研究論論文》的讀者群除了原先設定的碩、博士研究生之外,還有大學老師、高中老師、大學生,以及一些赴台旅遊的港、澳讀者,甚至有海外圖書代購公司來信採購。此外,透過系上研究生的口耳相傳,也有幾所大學的研究生到系辦團購,連我們系上在師大舉辦的台灣地理學術研討會上,也當場賣出二十多本。這些試銷跡象顯示,研究歷程和論文寫作的「無名難題」,的確是一個值得探究和交流分享的學術課題。
然而,囿於學科領域的研究範疇和自身經驗的侷限性,也因為引述論文研究實例所涉及的諸多問題(特別是「失敗案例」即使經過大幅修改,也很容易引發當事人「對號入座」,造成誤會),本書不像其他論文寫作指南那樣適當地納入許多研究主題和寫作細節的優良與錯誤範例,這是本書的最大缺陷之一,卻也是研究生自我檢核是否適合念研究所的重要能力指標-概念理解與抽象思考的研究能力。因此,本書所談的內容可能僅適用於一般人文社會科學領域和概念性的方向指引。不過,也因為本書的淺薄和粗糙,或許有助於研究生們在有限的時間裡,從糾結複雜的社會現象和茫茫書海的理論殿堂中,找到一線能夠引導論文前進的曙光,勇往直前。那麼,這本尚且稱不上研究秘笈的小書,也就達到它原先設定的目標了!
吳鄭重
2014年5月草擬於里斯本
2015年10月謹誌於台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