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類世界,開門!
不管是在餐桌上,到魚市場或水族館,甚至下海潛水嬉游,我們總有許多機會接觸各式各樣的魚類。然而屬於海島子民的你,對於魚類世界的認識有多少呢?可知道飛魚怎麼飛?燈籠魚如何發光?海馬藉什麼傳情達意嗎?想瞭解魚類的愛情物語、不可思議的變裝機制與千奇百怪的覓食絕招嗎?
本書從「認識篇」開始帶你全面透視魚類,循序介紹魚類的構造特徵、感覺世界、呼吸、運動、攝食和生殖等;「環境篇」則掌握魚類的棲地與分布,一一探訪魚兒藏身的家;「觀察篇」一次傳授五十六科魚類的辨識要訣,並探討演化的祕密與有趣的生態習性;「附錄」則提供到魚市場、水族館,或下海潛水等實際又適用的魚類觀察行動指南,以及如何製作與保存魚類標本。
本書由治學嚴謹的魚類分類學者邵廣昭博士與致力於推廣解說教育的陳麗淑博士合著,並邀得自然生態畫家黃崑謀與賴百賢兩位先生共同合作。書中全方位的魚類知識、細緻擬真的動人手繪圖和數百幅珍貴的海洋生態攝影,不僅是四位作者長期累積的心血結晶,更是台灣魚類最精采的見證!
書籍特色
◎全方位涵蓋生態、演化、分類與生活面向的魚類百科,是開創海洋子民新視野的最佳魚類知識入門書。
◎以台灣可見物種為知識討論的素材,親切而不隔閡。
◎約60幅跨頁手繪彩圖,近100張生動圖解,500多張珍貴海洋生態攝影。
◎作者權威,內容嚴謹,詳細考證的擬真圖繪,嚴苛要求的視覺美感,讓知識活起來。
作者簡介:
邵廣昭
1951年生於基隆市,1983年底美國紐約州大Stony Brook生態進化系博士。回國後即服務於中研院動物所,1991-1994年出任首任海大海生所所長,1996-2002年接任中研院動物所所長,2004年起代理中研院生物多樣性中心主任,曾任中華民國魚類學會理事長,現任海大講座教授。
回國迄今三十多年來,投入台灣本土魚類分類、生態及演化的研究,以及魚類及海洋保育及海鮮指南等工作。已發表約兩百篇學術期刊論文、五百篇以上技術報告、卅餘冊專書,包括《台灣的珊瑚礁魚類》、《台灣魚類誌》、《墾丁魚類圖鑑》、《台灣常見魚貝介類圖說》及《魚類觀察入門》、《魚類圖鑑》等。
對魚類多樣性科學及教育的貢獻包括:發表近三十種世界新種魚類及五百種以上台灣新紀錄,典藏台灣最完整之魚類標本,所建置之《台灣資料庫》每月上網點閱人數達數十萬人,2005年負責主辦「第七屆印度太平洋魚類學國際會議」,有數百位學者前來台灣與會。2002年起推動台灣生物多樣性資料庫的整合及開放,已建置TaiCOL, TaiBOL, TaiEOL及TaiBIF等國家入口網。
陳麗淑
1962年生於台北市,1997年取得澳洲詹姆士庫克大學海洋生物系博士學位。自1985年碩士班起,即隨中研院邵廣昭教授從事魚類研究;留學澳洲期間,隨Howard Choat教授在大堡礁潛水從事珊瑚礁魚類研究。
回國後任職於海洋科技博物館,擔任展示教育組主任負責展示規劃及海洋教育推廣執行。除著有《海水觀賞魚(一)》、《海水觀賞魚(二) 》、《台灣常見的珊瑚礁魚類》、《魚類觀察入門》、《我的海洋酷朋友-主題觀察別冊》等外,並有通俗文章散見各水族雜誌。
繪者
黃崑謀
1963年生於台東,復興商工畢業。自小生長在美麗鄉野及淳樸農村,與大自然的蟲魚鳥獸朝夕為伍,埋下日後對生態記錄及動植物觀察的熱情因子。1998年進入遠流出版公司,展開了長達十年、持續不斷以彩筆描繪台灣土地的歷程。
創作題材與畫風極為多元,從自然生態到人文建築、從寫實到寫意、從兒童到大人……細緻繁複的筆調與豐富瑰麗的色彩,在在令人驚豔。
十年間,分別與郭城孟、李乾朗、邵廣昭、趙榮台、凌拂、劉克襄等人合作,出版十餘本作品,包括【觀察家】系列以蕨類、古蹟、魚類、野菇為主題的入門專書,還有《台灣昆蟲大發現》、《帶不走的小蝸牛》等,並曾多次榮獲金鼎獎、中國時報開卷年度好書、聯合報讀書人好書獎。
賴百賢
1964年生於台北市,復興商工畢業後,任職宏廣卡通公司高級背景師15年,由於喜歡大自然和海釣,對魚類有一份特別的熟悉感,非常幸運能參與這份創作。現職為藝術工作者,全心創作油畫,兼任台灣北海岸藝術協會常任理事一職。
作者序
【後記一】邵廣昭
和魚類結下不解之緣應該和我小時候生長在靠海的基隆有關。記憶中童年的海灘舖滿了貝殼,港內時時可見熙攘的魚兒,即便是住家附近或是中學的校園裡也都有充滿生機、魚蝦處處的野溪。但這四、五十年來,由於過度捕撈、汙染、棲地的破壞和環境的變遷,已使得台灣許多魚類都消聲匿跡了。所以多年來我一直有個心願,希望能有機會將過去所學到的魚類知識,和廿年來研究調查所累積的一些魚類圖文資料作一次總整理,和大眾分享,為台灣魚類多樣性的保育、教育和研究盡一份心力。
因此,首先要感謝遠流出版公司給我們這個機會為讀者編撰《魚類觀察入門》(原名《魚類入門》)這本書,讓我多年來的夙願得償。過去我整理編撰過的魚類圖鑑或字典雖不少,也寫過海洋生態的教科書,但卻始終少了一本介紹魚類一般知識的書籍。
為了能在極度繁忙的工作中擠出時間來完成這件不被計入研究成績的工作,我採取找學生和助理一齊合作的模式來進行。這一年多來,我們花了不少時間重新蒐集資料,也發現了許多過去疏忽掉的一些有趣或未能更深入了解的魚類知識。其中有不少是在遠流編輯靜宜、詩薇和惠菁等人,打破砂鍋問到底的情況下被挖掘出來的,特別是她們費了相當大的心血把我們的文稿改成流暢生動的筆觸。而春惠的美術設計與編排,黃崑謀及賴百賢兩位繪者不厭其煩地配合修改插圖,都是完成這本書的幕後最大功臣。當然我也要謝謝弟研究室協助選片的靜怡、找資料的柏鋒和宗翰,以及慷慨借片的郭道仁與夏國經等潛水教練。
編寫這本書最難為處還是在魚類分類系統的莫衷一是,以及魚類中文名稱之紊亂不統一。前者我們決定採用Nelson (1994) 《Fishes of the World》第三版的系統為主,而後者則儘量以伍漢霖等編撰之《拉漢世界魚類名典》的中文名為依據。(註:前書2016年已出版第五版;後書2012年改版為《拉漢世界魚類系統名典》。而此次修訂新版,我們也依據Nelson之2006年第四版以及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台灣魚類資料庫」,更新了世界以及台灣之魚類科、屬、種的統計數字。)
台灣魚類種數雖達全球的十分之一,生物多樣性相當高,但其實許多魚種的數量或豐富度卻在大幅減少中,甚至面臨區域性地滅絕。所以在編撰這本書時,除了認識篇和觀察篇外,我們也加入了環境篇和附錄的行動指南,希望大家除了學會辨認魚種外,也能更進一步採取行動去認識、瞭解牠們有趣的生態習性,去關心、愛護並保護牠們,使台灣能成為魚類的天堂而非地獄,使生活在台灣的魚兒像在澳洲大堡礁一樣只有美麗而沒有哀愁。
最後,我也要藉此機會謝謝中研院動物所魚類生態進化研究室共同打拚的助理和學生們,帶領我下海潛水走入魚類世界的張崑雄教授,以及多年來一直鼓勵和指導我從事魚類分類研究的沈世傑教授。當然,還有我的內人徐倩卿女士,這四十年來的辛勞與支持,讓我得以毫無後顧之憂地全力投入魚類的研究工作。
【後記二】 陳麗淑
因為從事魚類的研究,自己常沉浸在探索魚類行為的樂趣中。因此,當各類賞鳥、賞鯨豚的活動紛紛興起時,有點遺憾以魚類為主的自然觀察活動卻少的出奇,也許是因為大家不知道牠們有什麼值得欣賞或觀察的地方吧!其實,認識魚類的方法很多,一般人大概都是從吃魚開始。因為中國人吃魚喜歡見頭見尾,常有機會看到整條魚,所以可以說每個人早就有初步觀察魚的經驗了,如果能夠進一步瞭解魚類更多的知識,豈不更有趣?希望這本書能引起大家對魚類的好奇,一起來體驗魚類世界的奧妙。未來除了以水族缸養魚外,浮潛賞魚、魚市觀察也都能成為大眾化的休閒活動。
有機會與魚結下如此深的緣份,最要感謝畢生致力於魚類研究的兩位恩師──中研院動物所邵廣昭教授及澳洲James Cook University的Howard Choat教授的帶領。本書得以完成,也要感謝嚴宏洋博士對魚類感覺部分的資料提供;郭道仁教練、夏國經教練、陳玉慧教練、廖運志學弟等提供珍貴照片;以及遠流的編輯靜宜、詩薇、惠菁等人鍥而不捨的催稿與彙整。
寫此書的另一因緣源自於喜歡釣魚的父親,從小全家陪著他釣遍台灣北部的溪流和海濱。記憶的畫面裡總見父親杵著不動專心釣魚,五個小孩在旁玩水、抓魚蝦,母親則忙著張羅民生大事。父親「摸魚」摸了七十三年,從自製釣勾、釣竿,站在大漢溪畔以蒼蠅為餌、揮竿釣闊嘴郎的黑髮小孩;到今日擁有一屋子捲線器、釣竿,拼著暈船也要出海釣紅魽的白髮老翁。家父持續不斷的釣魚史其實也無奈地見證了浮洲仔東側湳仔港老家門前,大漢溪中游一帶的生態變遷:從二、三十年代?魚、鱸鰻及各種台灣原生淡水魚快樂悠游、出大水時毛蟹四出的乾淨光景;轉變到四十年代因沿岸工廠廢水排放、毒魚,不定時出現大量魚類暴斃的惡化溪水;一直到五十三年石門水庫築成後,水量變少,且無法及時有新水注入,造成水質的長期惡化。所以,當五十年代末,筆者有記憶時,就只剩下耐污力強的吳郭魚,和偶爾在石門水庫洩洪時才出現的鯽魚、草魚等水庫魚種可釣了。到了八十年代,老家前的溪流幾乎已趨於完全死寂,連吳郭魚都沒有,污染嚴重的河水,甚至洩洪時都沒人敢釣魚來吃。所以在家中常常隨著父親的記憶緬懷往日風光,感歎連淡水河口的海魚都可上溯、水產資源豐富的湳仔港,為何淪至今日如此不堪的處境?只能心中默禱台灣的生態保育風氣漸開,魚蝦能早日脫離棲所消失的夢魘。
家父陳和同先生和家母賴碧女士一直是我最忠實的魚類標本提供者,僅以此書獻給我最敬愛的釣者。
【後記一】邵廣昭
和魚類結下不解之緣應該和我小時候生長在靠海的基隆有關。記憶中童年的海灘舖滿了貝殼,港內時時可見熙攘的魚兒,即便是住家附近或是中學的校園裡也都有充滿生機、魚蝦處處的野溪。但這四、五十年來,由於過度捕撈、汙染、棲地的破壞和環境的變遷,已使得台灣許多魚類都消聲匿跡了。所以多年來我一直有個心願,希望能有機會將過去所學到的魚類知識,和廿年來研究調查所累積的一些魚類圖文資料作一次總整理,和大眾分享,為台灣魚類多樣性的保育、教育和研究盡一份心力。
因此,首先要感謝遠流出版公司給我們這個機會為...
目錄
圖錄──4
如何使用本書──12
認識篇──14
什麼是魚?──16
外型與體色──18
近看鰭與鱗──22
魚的感覺世界──25
魚如何呼吸?──29
魚如何攝食?──31
魚如何運動?──36
兩性進行曲──39
生存大作戰──43
魚的一生──49
魚的家族──52
魚的演化故事──54
魚的金氏世界紀錄──59
環境篇──60
魚類在哪裡?──62
魚類在台灣──75
觀察篇──78
盲鰻目的家族
觀察盲鰻──80
銀鮫目的家族
觀察銀鮫──84
鯊魚的家族
觀察白眼鮫──86
鯆﹝魚比﹞目的家族
觀察土魟──90
海鰱目的家族
觀察大眼海鰱──92
鰻鱺目的家族
觀察海鱔──94
鯡形目的家族
觀察鯡──96
鼠﹝魚喜﹞目的家族
觀察虱目魚──98
鯉形目的家族
觀察鯉──100
觀察爬鰍──104
鯰形目的家族
觀察鬚鯰──106
鮭形目的家族
觀察鮭──108
巨口魚目的家族
觀察﹝魚奎﹞魚──112
仙女魚目的家族
觀察狗母魚──116
燈籠魚目的家族
觀察燈籠魚──118
月魚目的家族
觀察月魚──120
鼬﹝魚尉﹞目的家族
觀察鼬﹝魚尉﹞──123
﹝魚安﹞﹝魚康﹞目的家族
觀察躄魚──126
鯔目的家族
觀察鯔──130
頜針魚目的家族
觀察飛魚──134
觀察鶴鱵──136
金眼鯛目的家族
觀察金鱗魚──138
刺魚目的家族
觀察海馬──142
﹝魚由﹞形目的家族
觀察﹝魚由﹞──146
觀察角魚──150
觀察﹝魚甬﹞──152
鱸形目的家族
觀察鮨──154
觀察大眼鯛──158
觀察天竺鯛──160
觀察沙﹝魚梭﹞──162
觀察海鱺──164
觀察﹝魚參﹞──166
觀察笛鯛──170
觀察仿石鱸──174
觀察鯛──176
觀察龍占──178
觀察金線魚──180
觀察石首魚──182
觀察羊魚──184
觀察蝴蝶魚──186
觀察蓋刺魚──190
觀察慈鯛──194
觀察雀鯛──196
觀察隆頭魚──200
觀察鸚哥魚──204
觀察﹝魚尉﹞──208
觀察﹝魚叚﹞虎──212
觀察刺尾鯛──216
觀察臭肚魚──220
觀察帶魚──222
觀察鯖──224
觀察劍旗魚──228
鰈形目的家族
觀察﹝魚平﹞──232
魨形目的家族
觀察鱗魨──236
觀察四齒魨──240
觀察翻車魨──244
附錄──246
潛水觀察──246
水族館觀察──249
魚市場觀察──251
標本製作與保存──253
拯救魚類總動員──255
名詞索引.魚名對照.魚名念法──258
延伸閱讀與網站.圖片來源──260
後記──261
圖錄──4
如何使用本書──12
認識篇──14
什麼是魚?──16
外型與體色──18
近看鰭與鱗──22
魚的感覺世界──25
魚如何呼吸?──29
魚如何攝食?──31
魚如何運動?──36
兩性進行曲──39
生存大作戰──43
魚的一生──49
魚的家族──52
魚的演化故事──54
魚的金氏世界紀錄──59
環境篇──60
魚類在哪裡?──62
魚類在台灣──75
觀察篇──78
盲鰻目的家族
觀察盲鰻──80
銀鮫目的家族
觀察銀鮫──84
鯊魚的家族
觀察白眼鮫──86
鯆﹝魚比﹞目的家族
觀察土魟──90
海鰱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