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傳心教育,嘉教有讚!
教育是良心志業,學校是創造感動的園地,用心努力的過程必有感人故事,相信每一位關心教育的伙伴都是那故事中的主角。建龍來到嘉義縣六年,面對先天不足、後天失調的艱困環境及現行僵化教育制度及法令之束縛,總是有想法而沒辦法,只有勇敢的去選擇面對,帶領著嘉教團隊每天隨著阿里山的日光四處奔走,總希望所做的努力與付出能突破傳統限制,劍及履及的因地制宜、改造創新,滿足偏鄉孩子出人頭地的渴望。所幸,多年的努力用心,展現真功夫,施展好嘉教,終讓嘉義囝仔不認輸。
臺灣教育應該可以更好,只是長期受限於不合時宜的制度,主管當局又不願檢討面對或鬆綁;一連串沒有對症下藥的改革,不切實際,是既花錢又不見成效。只要有決心,教育其實很簡單,衷心期盼好嘉教的經驗,能引發拋磚引玉之宏效,一起創造臺灣教育心希望。
目前臺灣社會少子女化現象日趨嚴重,已漸成為國家安全之重要議題,不容等閒視之。因此,如何重整教育以提昇國民素質,不可須臾緩也。一枝草一點露,行行出狀元,個人也常思考:天生我材是否真能有用?現今教育政策的制定方針是否真能符合現代社會需求?實踐作為能否讓每個孩子都能學以致用、發揮所長?在在都是關鍵。
個人肯定政府為秉持有教無類理念,不惜教育投資,延長九年義務教育強迫孩子入學,啟動十二年國民教育,釋出免學費鼓勵每個孩子都能完成高中職學業。但我也深信:教育絕非是花錢就能了事的工作,而是要能針對不同特性的孩子,施以適合的課程、進度、師資與評量,因材施教以成其就、揚其才。
教育的傳新,是每個教育工作者應有的承擔和創新。承擔是在既有基礎上繼續厚實根基,穩定漸進,向下全面扎根;創新是在厚實基礎上因應未來發展需求,創新特色,向上追求卓越。個人相遇教育也許看似偶然,但或許這是上天早已命定的安排,我只是用心、稱職的把老天爺的安排,透過在教育場域中不同的職位去實踐呈現,在公門中,透過做正確的決定,推動好的政策,讓更多人因此而受惠,我想那絕對是最好的修行。
教育是重大的希望工程,臺灣要改變,還是得從教育著手。所以我曾發想,希望能夠把自己在教育場域中的價值理念和實踐經驗有次序的形諸文字,並和教育現場的教育工作者們相互期勉。這樣的發想,在幾次和校長們的閒談過程中曾被自己提及,雖然獲得大家的認同和肯定,但也因繁忙的公務行程,一直無法將發想化為具體的行動。
但這個發想在去年七月暑假期間出現具體落實的契機,感謝郭春松校長在聽了我的發想後,主動表達願意協助讓這個發想具體實現。在幾番討論後,我們共同擬定了書寫的架構和主題,並且在林婉鈴、翁若溱、莊新國、黃彥鈞、黃瀅嘉、陳宸鈁、陳幸琪、陳振興、張志郎、曾俊銘、楊登閎、蔡明哲、劉秀燕、鄭秀津與謝正裕等校長們的協助下,依主題和大綱,透過多次的訪談錄音,將我的想法轉換整理成文字初稿,讓我能夠接續進行第二階段逐篇逐句逐字的書寫和修整。在修整過程中,個人不斷進行文本閱讀和反思,更加確信當初的發想有其價值感和意義性。能夠將個人的理念,透過嘉義縣教育團隊所有同仁齊心協力,開枝散葉,具體落實,尤其是偏鄉小校和實驗教育,以及全國首創的嘉教五讚的創新作為上,開出燦爛的花朵,我想,這就是對嘉義囝仔愛及負責任的表現,更是對張花冠縣長「好嘉教」縣政願景最具體的回應。
這幾年的嘉教之旅,張花冠縣長的前瞻領導,放心的託付教育重擔,令我備感榮耀並時刻剔勵,不辱使命;用人不疑的知遇之恩令我宵旰勤勞而不敢稍怠。又常在公開場合適時的給建龍肯定與讚揚,這更是我在往後領導工作及業務推動上的後盾及原動力。張縣長廣結善緣,人脈豐沛加上那特有的領袖魅力,南征北討、四處奔走爭取很多民間資源,只為圓滿嘉義囝仔的教育夢。吾人不敢以千里馬自居,而張縣長當是不折不扣的伯樂。
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俗話說:一個能專注事業與工作的男人,背後都有一位辛苦付出的女人。每當有人質疑:「你都把時間花在別人家孩子身上,你的孩子誰來照顧?」我都毫不猶豫的回應:「人在做,天在看,千算萬算,不值天一劃」天公總是會疼憨人的!只要我做好本身工作,把別人孩子教好,相信,老天爺是不忍心讓我孩子變壞的。回想這忙碌而可稱順利的公務生涯,除有長官、同仁們的支持協助,背後最大的支撐力量,就屬那共枕眠的老婆賴碧姬的默默付出與分勞解憂,她無怨無悔的把家務料理好,把孩子教養好,才能讓我可以無後顧之憂的辦教育。她的確是我的「依賴」及「信賴」;更堅信我這一生不能「無賴」,而不敢「耍賴」就不用再說了!
本書在完稿之後,除了感謝參與協助文字整理和編輯的好伙伴,更要對跟我一起走過困境,面對挑戰的教育處同仁及所有的校長老師的努力表示敬意,更希望藉由本書能引起社會各界的重視與共鳴。無論政府部門、家長、老師、教育伙伴或者孩子們,只要有共識,認為這樣做是對的,那就請大家一起來讓臺灣教育共好,傳承臺灣「心」教育情,成就每一個孩子。
本書的架構和脈絡如下所示:
首先是「相遇嘉教」,透過成長歷程、投身公職、公職生涯發展和從南瀛出發相遇嘉教的敘說,讓閱讀者可以明瞭許多決定和政策推行背後的緣由。
其次是「嘉教理念」,教育理念的闡述和對當前教育政策的批判、建言,是一切教育作為具體實踐的基底。
接續是「嘉教實踐」,透過嘉教五讚的推動和品德教育向下扎根,具體將許多對的也是好的理念在嘉義縣落實,嘉惠學子。
再者是「嘉教翻轉」,那是對於法令和教育政策在批判後的創新作為,尤其是實驗教育三法通過後,嘉義縣算是先行者,當嘉義縣在實驗教育的推展獲得教育部的肯認,以及許多縣市的邀約分享,我知道我們為許多偏鄉的孩子創造出許多的教育機會。
最後是「龍之展望」,那是教育服務生涯的總結,以及對於人生下半場的規劃,總希望自己為教育多作點事,盡些心力,圓滿人生。
文/王建龍(嘉義縣政府教育處處長)
推薦序一
教育是一場修煉!
文/張花冠(嘉義縣縣長)
回想二OO九年我當選嘉義縣第十六屆縣長時,勝選的喜悅僅止於開票的夜晚。原因無他,不像臺北、臺中與高雄等富饒的直轄市,嘉義縣可說是全臺最老、最苦與最窮的縣市。我承接的不僅是行政首長的冠冕,更是永無止盡的重責大任。
擔任縣長期間,我除了想辦法解決先前縣長所遺留高達二四O億以上的財政債務缺口,努力償還債務,積極發展嘉義的產業新時代、農業新時代與文觀新時代外,我更希望透過教育環境的改善,翻轉嘉義的命運。
過去嘉義縣未能搭上臺灣經濟起飛發展的列車,導致人口大量外移。漸漸地,嘉義縣許多學校都面臨到少子化的危機,嘉義縣內少於五十人的國中小學校數就高達三分之一。相較於都市的學童,嘉義縣的小孩不免帶著強烈的「弱勢感」,自卑於自身所處的境域,苦惱於環境所設的侷限。
然而,我一直深信,嘉義的孩子並不笨,他們欠缺的是適當的教育機會與環境配套。我們必須透過教育的改革來消磨偏鄉孩童的弱勢感。藉由教育將悲歡修煉成愉悅,將偏鄉的弱勢感修煉成南方的自信心。
二O一一年時,透過各方的推薦,我尋覓到當時尚在臺南服務的王建龍處長。王處長自幼生長於北門,家裡從事養殖漁業。與多數鄉下子弟相同的是,王處長具備勤奮、質樸的特質。當他面對困境時,從不輕言放棄。更重要的是,王處長並非一般典型的公務人員。相反的,他於大學畢業後,曾在部隊營區做過小生意,也當過保險業務員。換句話說,他不僅出生於基層,歷練於民間,更茁壯於民間。他不但清楚民間的需求,同時也善於利用公務行政資源予以改革翻轉。
我深刻體會到,在王處長的協助下,嘉義的教育開始有了轉變。不同於都會學校對升學主義的狂熱,嘉義縣強調的是生活教育與品格教育。迥異於傳統教育體制鐵板一塊的教育概念,嘉義縣冀望的是發展能適性分流教育。因此,王處長推動了「嘉教五讚」,與大學院校結合,共同奠定嘉義教育的創新與實驗教育的基礎。與此同時,王處長還提出結合技職教育,讓我們的國中學生進行其職業性向探索的洞見。嘉義縣的教育也因此於我擔任縣長期間,開始出現新的方向、新的創舉、新的實踐,同時也為嘉義子弟帶來新的可能性。
王處長數十年公職的歷練與第一線教育現場的經驗,絕對是值得記錄的豐富文本。王處長發願利用公務之餘,試圖留下教育創造感動的真誠良心與動人故事,終能完成了《好嘉教,臺灣教育心視界》一書。本書爬梳了嘉義縣這幾年教育政策的變化,紀錄第一線工作者所面臨的教育困境。此外,王處長亦對當今的教育現況與十二年國教政策,提出了諸多鞭辟入裡的真知灼見。如今王處長的大作即將付梓,賀喜的同時,我也在此感謝他多年來為嘉義教育的辛勞付出。
教育是場修煉,是永不停歇的奮鬥與邁進。如同嘉義人永不放棄的性格,我們為嘉義教育事業的熱情亦將如同帕德嫩神廟內的聖火,永恆而熾熱。
推薦序二
偏鄉教育創新
文/吳思華(前教育部長)
社會上常有人批評臺灣的教育,但我個人在教育部近兩年服務期間的親身接觸,卻有完全不同的感受。尤其是國民教育階段,無論在體制內或體制外,都有很多令人尊敬的朋友們,終身默默的付出、身體力行,為教育的創新轉型辛苦耕耘。隨便想想,都會有上百個臉孔浮現在眼前。嘉義縣教育處王建龍處長和在嘉義山區、海邊服務的校長老師們,都是我心目中的創新英雄。
王處長出生臺南鄉下,在父親教誨下苦讀出身。大學畢業後進入行政部門工作,因緣際會開始了他的教育行政服務人生。王處長關心教育、為人直爽熱情,記得我第一次主持全國局處長會議時,社會上正為十二年國教的入學分發制度爭吵不休,城鄉意見迥異,建龍處長多次針對實務困境勇於發言,都讓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也學習到很多。
在隨後的日子裡,因為工作需要,常到偏鄉離島瞭解國教現場遇到的問題。多次到嘉義訪問,親身感受建龍處長在當地排除萬難不畏困境的耕耘,更讓我佩服他的用心。
嘉義位於南臺灣西部,名勝景點多。一般人在討論偏鄉教育時,容易提到臺東、花蓮、南投、澎湖,但很難想到嘉義,民間資源自然很少流入。
事實上,嘉義是一個農業縣,長期以來工商業不發達,人口外流嚴重。境內國小六班以下學校超過三分之二,學生人口少、教育成本高;境內高山峻嶺多、交通不便,教師流動率高,教育成效也無法提高。如何突破困境,需要有心人的努力。
建龍處長這幾年在嘉義服務期間盡心盡力,嘗試翻轉偏鄉孩童的學習命運。他一方面重建偏鄉教育的新理念、到處宣揚,為孩童爭取更多的學習機會;一方面掌握社會上對教育創新翻轉的期待,推動實驗教育、小校轉型、混齡教育、異地遊學等新策略,同時深化學科能力與五大基本能力,讓學生多元學習與適性發展。短短幾年,已可以看到初步的成果,假以時日,必能孕育出臺灣教育翻轉的新典範。
從建龍處長和嘉義校長老師們辛苦耕耘的具體案例中,我們可以清楚的學習到:教育創新之道,在於主事者擁有人本、在地、宏觀的人文精神,同時具備創意實作的經營能力,就地取材、匯聚資源、動手實作;更重要的是,他們都能善用數位平台,建立社群、分享資源、共創價值。
臺灣社會非常重視下一代的教育,無論政府或家庭都投注很多的資源。但環境的變化很快,一定要鼓勵更多第一線的教育伙伴們,從現實的問題解決出發,發展多元創新模式,才能真正幫助到學生。嘉義縣教育行政和學校共同合作,所形塑的案例與蓄積的知識經驗值得我們珍惜,這應該是本書出版最大的意義。
期盼更多的伙伴堅持教育理念,勇敢的去實驗創新,也讓我們給這些願意承擔責任的朋友們更多的支持與掌聲。
推薦序三
臺灣教育不翻轉,偏鄉子弟注定貧困世襲!
文/李濤(關懷臺灣文教基金會董事長)
臺灣教育不翻轉,偏鄉子弟注定貧困世襲!嘉縣教育處長王建龍,揹上變革十字架,不畏艱辛奮力前行。
「咱偏鄉孩子才華絕不輸人,但是,僵硬制度不鬆綁,不因材施教,對咱的子弟真不公平」。面目黧黑的王處長,前年的酷夏專程北上為山區孩子實驗學校求師資,募交通費四處請託,忙了一天,挫折,疲勞寫在他的臉上,可是,一談到孩子的希望,王處長眼神閃亮,熱情奔放的娓娓述說他的教育改革理念,他智慧憨直的教育批判一針見血,戳破許多早該拋棄的觀念,「不對症下藥的教育制度,虛耗誤孩子」,建龍處長明白指出當今偏鄉教育的困境。
關懷臺灣文教基金會,最近深入報導的熱血老師系列故事,清楚的呈現太多,太多熱血老師因材施教,真能改變孩子一生。弱勢環境成長的孩子才智絕不輸人,只是少了生活文化的薰陶,事實上,只要用心召喚,每個孩子沈潛的才華都能展翅奮起。
教育是良心事業,制度前膽,方法對,更需執行的膽識,熱情,毅力,建龍處長正是身體力行的人。我們基金會VR魔法巴士到了嘉義的學校,建龍處長自己從早就專心跟孩子一起遊戲,陪著孩子笑,伴著孩子體驗新科技,甚至都忘了議會的質詢。我見過很多不忘初衷的熱血老師,但很少看到為偏鄉孩子如此拼命的教育首長。
幹勁十足,滿口風趣順口溜的建龍處長,終於把他創新教育的寶貴理念,大膽無畏的整理成冊,試圖為無數偏鄉孩子編織希望,在新世紀創造自己的天地。
改變,是百年的教育制度最需要,也最難撼動的事,但是,歷史告訴我們,往往改變就可能因為一件小事,一個人的想法,一夜之間就翻轉了。建龍處長有嘉縣卓越的教育團隊,又有少見行政首長高瞻遠矚的相挺,量身打造的創新教育,翻轉孩子!翻轉臺灣!建龍處長任重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