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人稱的幸福」是有限的,若有人因為我而感到開心,我的幸福會更加倍。
解憂像抓癢,除了必須「抓到癢處」,還要有知道何時停手的「敏銳度」
可以走過痛苦的人,之後將變得非常堅強,散發真正的光芒
30萬冊暢銷作家、NHK重量級節目《仕事的流儀》專題介紹,
日本最具影響力安寧療護醫師最撫慰人心之作!
三個字 SunGuts(網紅物理治療師)、工作日誌(工作日誌作者)、許伊妃(生命禮儀師)、蔡嘉佳(作家)、鍾文音(作家)、蘇益賢(臨床心理師)──解憂推薦(按姓氏筆劃排序)
我很照顧身體,為什麼是我得到這種病?
我這麼努力,也拚到業績,為什麼升遷的是別人?
付出這麼多,他竟然還劈腿,那個小三到底哪裡比我好?
為什麼我都交不到朋友?覺得好孤單。
念書好無聊,考試又這麼多,出社會根本用不到!
老了真沒用,什麼都要靠別人!
不管是別人或自己,生活中總有各式各樣的痛苦。
面對陷入痛苦的人,你會怎麼安慰對方呢?
是請他「加油」、「不要難過了」、「明天會更好」?
又或者乾脆假裝什麼事都沒發生,讓時間療癒一切?
對於自己的痛苦,你是盡量不去想,或做些開心的事轉移注意力?
你會希望別人分享經驗與建議,覺得「你應該要……」,急著幫你解決問題;
還是聽你傾訴、陪伴著,成為理解你的那個人呢?
作為安寧病房的療護醫師,每天面對生命的流逝,
小澤竹俊比誰都更能體會痛苦和不安,如何侵蝕一個人的身心。
但他也看到超越痛苦的力量,又如何讓生命活出精彩的章節。
重點是我們如何為別人「解憂」,當痛苦時又如何為自己「解套」。
在這本書中,小澤竹俊提出:
◎減緩痛苦的方法是縮小「現實」與「期望」的差距。
◎讓痛苦的人願意坦承他的痛苦。
◎「成為理解的人」比「理解」更重要。
◎「反復」、「等待」、「提問」的說話技巧。
◎如何告知對方自己渴望被理解
運用這些觀念和技巧,可以讓我們在面對別人的傷痛與脆弱時,
成為真正的助力。同時也能為自己找到陪伴和支持的力量,
不管面對人生的任何低谷,都能走出自己的春天,找到生命的意義。
關於解憂,你應該知道的二三事:
☀「痛苦」的人,並不會隨意向人訴說。他們只會在試圖想理解對方痛苦的人面前,才直言自己的「痛苦」。
☀傾聽不等於要和對方意見同調。就算自己和對方意見不同,同樣可以察覺對方發出的痛苦訊號,進一步轉換成適當的語言來回應對方,這就是傾聽所蘊藏的深遠意義。
☀傾聽的力量超乎我們的想像,可以傾聽他人的人,也會是想法能被聽見的人。如果只是單方面地訴說自己的「痛苦」, 卻不願傾聽對方聲音,身邊的人將會漸漸離去。
☀安慰就像「抓癢」一樣,人只要自認為做的事是為對方好,就很容易錯失「停手」的最好時機。彼此關係越是親密,越容易自以為「只要和昨天一樣去做就行了」。
☀培養察覺對方心情的「敏銳度」,萬萬不能忘記的一點是,「對方是不同於自己的獨立個體」。
作者簡介:
小澤竹俊
1963年出生於日本東京,1987年東京慈惠會醫科大學醫學部醫學系畢業,1991年山形大學研究所醫學研究系醫學專攻博士課程修畢。之後任職於醫院急診中心,並從事農村醫療工作,1994年起任職於橫濱甦生醫院內科安寧療護,之後擔任同院安寧大樓樓長。現為恩澤居家照護診所院長。
為推廣安寧療護觀念,平時除了透過Facebook發表相關資訊以外,也持續針對學校教育展開各種死前準備教育與生命教育的活動。
主要著作有《面對死亡,我看見的幸福與遺憾》、《2800個安寧療護案例經驗的醫師傳授的尋找人生意義筆記》(暫譯)等。
一般社團法人「生命末期照護協會」(End-of-life care association)網站:
http://endoflifecare.or.jp
小澤竹俊FB:
http://www.facebook.com/taketoshi.ozawa
譯者簡介:
賴郁婷
台大日研所畢。曾任職出版社編輯,現為專職譯者。熱愛從翻譯中學習認真生活。
e-mail:lalaworkhome@gmail.com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其實痛苦的解方,就是有另一個人理解你並分擔你的痛苦,作者在本書中介紹的聆聽技巧,以及許多感人的故事,都是非常值得一讀的!──三個字SunGuts/網紅物理治療師
絕望的痛苦作用在病患身上,也作用在身邊的人心中。即使疾病沒有痊癒的可能,成為可以彼此理解痛苦的好夥伴,互相扶持,而非病患獨自背負著痛苦走向人生結局,這才是安寧療護真正的價值所在。──工作日誌/工作日誌作者
只要是人,心裡都有層層傷口,在看這本書的之前,暫時放下自己想幫助的那個人,先讓這本書好好地「聊鬱」你自己。去了解過去每一段傷痛教會你的每一項技能,在未來的同理旅程中,你會更加地強壯。──許伊妃/生命禮儀師
痛苦絕非只為人生帶來負面影響,有些東西,必須透過絕望,從黑夜中的微光中,緊握住一點點些什麼,只屬於你的光點一般的東西。它將會成為你面對痛苦的勇氣,成為你的堅強,成為你的溫柔。──蔡嘉佳/作家
人的生命本身蘊含受痛受苦的歴程,但我們畏苦怕痛,往往忽視痛苦的本質與秘辛,這本書細細爬梳,使痛苦被理解,被舒緩抒發,轉為爆發能量之所在。──鍾文音/作家
在陪伴的過程裡,我們得溫柔地靠近對方痛苦的本質,與對方共處在那樣的痛苦裡,給予足夠的空間與時間,讓他用自己的方式與速度,理解遭遇的痛苦,甚至能進一步地從中找出痛苦背後的意義。──蘇益賢/臨床心理師
名人推薦:其實痛苦的解方,就是有另一個人理解你並分擔你的痛苦,作者在本書中介紹的聆聽技巧,以及許多感人的故事,都是非常值得一讀的!──三個字SunGuts/網紅物理治療師
絕望的痛苦作用在病患身上,也作用在身邊的人心中。即使疾病沒有痊癒的可能,成為可以彼此理解痛苦的好夥伴,互相扶持,而非病患獨自背負著痛苦走向人生結局,這才是安寧療護真正的價值所在。──工作日誌/工作日誌作者
只要是人,心裡都有層層傷口,在看這本書的之前,暫時放下自己想幫助的那個人,先讓這本書好好地「聊鬱」你自己。去了解過去每一段傷痛教...
章節試閱
減緩痛苦的方法
為深陷痛苦中的人減緩痛苦, 就是在幫助他們。幫助痛苦的人,不是讓他覺得自己很好就沒事了。
例如單以問候對方的行為來說, 也包含各種不同的意義。面對痛苦的人,有一套邏輯的思考方式,在這裡先介紹如下。
面對痛苦, 首先必須先從了解痛苦開始。因為假使不了解,即便想減輕痛苦,有時反而使痛苦加深。
所謂痛苦, 是期望與現實之間的落差。要想減輕痛苦, 只要將這之間的落差縮小就好了。
舉例來說, 你喜歡上某個人, 希望對方也喜歡你, 但實際上你並不清楚對方的想法。這時候的「痛苦」可以解釋為: 「希望喜歡的對象也喜歡你」的期望, 與「事實上你並不清楚對方想法」的現實,兩者之間的落差。
假使對方喜歡上其他人, 這個落差便會擴大, 痛苦也就跟著加深。但若如你所願、對方喜歡上你, 這時候期望與現實之間的落差便會消失,痛苦因而獲得排解,自然會感到十分幸福。
蛀牙牙痛可以說也是如此。蛀牙疼痛的人所承受的痛苦, 可以說是「希望蛀牙不痛就好了」的期望, 與實際上「蛀牙痛到幾乎無法吃東西」的現實,兩者之間的落差。
即便知道自己有蛀牙, 但只要不會痛, 應該很少人會主動去找牙醫治療吧。這是因為沒有感受到疼痛, 就算有蛀牙, 也不會覺得痛苦。
不過, 假設蛀牙痛到無法忍受而找牙醫治療後, 疼痛解除了。這時候, 解除蛀牙疼痛的醫療行為不只排解了牙痛, 也實現「希望蛀牙不再疼痛」的期望,改變了牙痛的現實。
換言之, 治療牙痛的醫療行為「協助」縮小了期望與現實的落差。像這樣「協助」實現期望、改變痛苦現實的行為, 就具有減緩「痛苦」的作用。
然而, 面對無法再接受積極治療、體力漸漸衰退的罹病患者所承受的痛苦,我們又該怎麼思考呢?
這種時候已經沒有辦法改變痛苦的現實了, 無論如何細心照料, 病情仍然會持續惡化。若只是隨口敷衍說些鼓勵、加油的話,只會擴大現實與期望的落差,反而加深對方的痛苦。
在安寧療護的現場, 我們絕不會敷衍地隨意鼓勵患者。但也不會一味地說些使人喪失期望的話。首先我們會做的, 是仔細聆聽對方的痛苦。接著再積極嘗試減緩他的痛苦, 即便疾病本身已無法治癒。
醫學發達是十分了不起的一件事, 提到癌症, 一般人都認為一定伴隨著痛苦。但事實上, 只要適當運用現在的安寧緩和療護技術,幾乎不再會有患者因為生理上的疼痛而痛苦到無法忍受。
我見過許多患者都是在平靜如眠的狀態下離開人世。當然這必須具備一個條件, 也就是接受安寧緩和療護專業醫生的診斷評估。
這看似容易, 實際上十分困難。因為以現今醫界來說, 多數醫療人員都只在乎「治療」, 而對「平靜走完臨終之路的安寧緩和療護」漠不關心。
不過, 即使現在的時代氛圍如此, 我仍然期待看過這本書的年輕人可以擁有安寧療護的觀念, 將來成為醫生後不單只會「治療」, 同時也擁有「協助患者平靜走完臨終之路的療護」技術。如此一來, 將來在日本各地, 人人都可以安心走完人生最後的一段路。
雖然接受安寧緩和療護必須具備幾項條件, 但以現在的安寧緩和療護技術來說, 減緩患者生理上的痛苦已不再是難事。不過, 關於「為什麼我會罹患這種病? 」、「我想永遠健康、不要生病」等心理上的痛苦, 並無法靠止痛處方獲得減緩。面對深陷這般痛苦中的人,我們又該怎麼做呢?
「理解」與「成為理解的人」之間的差異
我偶爾會到中小學講授關於「從安寧療護看生命教育」的課題,每當提到「如何面對痛苦的人」時,都會向學生提出以下試問:「你的好朋友正因為飼養多年的小狗死掉而悲傷不已,這時候你會怎麼安慰他?」
針對這個問題,小學六年級的孩子做出了以下幾個回答:
˙牽著對方的手陪他一起難過流淚。
˙告訴對方難過的心情總有一天會消失。
˙和對方聊開心的事,使他忘記悲傷。
˙安慰對方以後的日子還很長,不需要太難過。
˙買一隻新的寵物狗送給對方。
多數孩子的作法, 都是安慰悲傷的朋友, 或是和對方聊開心的事。於是我進一步再問:
「你們能理解朋友難過的心情嗎?」
「如果想理解對方難過的心情,你覺得應該怎麼做?」
這時候孩子們同樣紛紛提出看法, 大部分的孩子都覺得自己能夠理解朋友難過的心情。至於理解對方的方法,則有下列幾個:
˙站在對方的立場思考,就能理解對方的心情。
˙經歷過同樣經驗,自然能理解對方心情。
這些回答讓我十分驚訝, 因為完全看不出來是小學六年級孩子的意見。「站在對方立場思考」在醫療現場來說, 同樣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 而擁有相同經驗的人, 確實更能感同深受對方的悲傷情緒。
但除此之外,也有人提出以下意見:
˙站在對方的立場思考,真的就能理解當事人的悲傷嗎?
我認為這也是十分重要的想法。無論再怎麼用心站在對方立場思考,也無法完全百分之百理解當事人的心情。
即使是經歷過相同經驗的人, 還是很難做到完全的同理心。再者, 假使沒有同樣經驗就無法理解悲傷的人的心情, 究竟我們該如何是好呢?
舉例來說,假設我對醫院裡的患者說:「你很痛苦吧。」這時候,如果對方回答:「我是個已經快要死的人了,但醫生你還有漫長的人生,你根本不可能理解我的痛苦。」我絲毫無法反駁。
這種時候, 我會轉換另一種方式來思考, 也就是改變主詞。原本以「理解」的說法來看, 意思是「我, 理解朋友的難過悲傷」,這時候主詞是「我」。
不過就如同上述所言, 即便站在對方立場思考, 也不表示就能理解對方的痛苦。因此, 這時候可以改變主詞, 也就是將主詞變成「難過悲傷的朋友」。換言之就是改用「難過悲傷的朋友,把我當成理解他的人」的角度來思考。
即使無法完全理解對方的悲傷心情, 只要對方把我當成「他是理解我痛苦的人」,我就能成為「理解對方的人」。
這麼說並非就不需要再去理解對方的心情。持續不斷試圖想辦法理解對方的心情, 這一點非常重要。我希望大家可以秉持這種決心, 接著將悲傷的朋友視為主詞, 努力想辦法讓「對方把我當成理解他的人」。而不是用「我要理解對方」的角度去思考。
以安寧療護來說, 最重要的可以說就是患者將醫療人員視為理解自己的人。因為如果無法建立這種信任的醫病關係, 就不可能減緩患者心裡所承受的痛苦。
既然如此, 我們該怎麼做, 對方才會認定我們是理解他的人呢?
答案並不是和對方聊開心的話題, 或是為他詳細分析狀況。願意仔細傾聽對方的難過痛苦, 對痛苦的人來說, 才是一個恰當的、理解自己的人。
「傾聽」對深陷痛苦中的人而言, 是十分重要的一種「協助」。請各位不要嘗試去理解痛苦的對方, 而是時時留意透過傾聽,讓對方把你當成理解他的人。
減緩痛苦的方法
為深陷痛苦中的人減緩痛苦, 就是在幫助他們。幫助痛苦的人,不是讓他覺得自己很好就沒事了。
例如單以問候對方的行為來說, 也包含各種不同的意義。面對痛苦的人,有一套邏輯的思考方式,在這裡先介紹如下。
面對痛苦, 首先必須先從了解痛苦開始。因為假使不了解,即便想減輕痛苦,有時反而使痛苦加深。
所謂痛苦, 是期望與現實之間的落差。要想減輕痛苦, 只要將這之間的落差縮小就好了。
舉例來說, 你喜歡上某個人, 希望對方也喜歡你, 但實際上你並不清楚對方的想法。這時候的「痛苦」可以解釋為: 「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