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年紀大了些,幸福多一點
活到現在快一百歲,我已經不太看時鐘了。現在的我,擁有許多屬於自己的時間。當然,我知道接下來的人生所剩無幾,因此就算自由時間十分充裕,還是得珍惜每一分每一秒。
年紀大了的好處就是,即使碰到什麼讓人發火的事,轉念一想,算了,還是好好享受目前快樂的生活吧。
最近有越來越多女性,看起來比實際年齡年輕,好像大家都傾向追求外貌上的青春,彷彿「年輕最棒,老了完蛋」。這種「老年是罪惡」的想法,似乎已成為普世的主流。大家為什麼這麼怕老呢?好像「老」是一件很恐怖的事。
的確,人越老,外表就越多皺紋、黑斑,頭髮也越來越稀疏,但隨著年紀漸長,智慧的累積就越多。年輕時看不到的東西,現在你可以重新發現、認識、了解,進而成就擁有許多知識、歷練更豐富的自己,活得比過去更加充實。
年輕只是人生的一小段時間而已。假如年過九十歲,仍然擁有二十歲的臉孔和身材的話,那不就是妖怪了嗎?當歲月逐漸累積,我們越來越懂得欣賞事物美好的一面、也越來越能與不好的一面妥協。講明白點,儘管外表也許已沒得挑,但至少內容物要變得更濃醇吧?
任何人都無法避免面對變老,甚至死亡,這是很自然的事。年紀老了卻不肯承認,每天鬱悶度日的話,豈不是太浪費生命了嗎?
人一旦過了五十歲,就會失去很多東西。不論體力、精力還是經濟各方面都是如此。這種感覺就像是「彷彿昨天還能做的事,今天就突然做不了」,這樣的窘境只會越來越頻繁。與其一直計算自己失去多少,不如多重視健康,讓日子過得開心,這點最重要。明明能做卻不做,說穿了就是因為懶惰。如果你傾向逸樂,就會一頭栽進安逸裡,逃也逃不出來;甚至碰到稍微麻煩的事,便立刻產生放棄的念頭。
我很想避免這一點。可以預見的是,人一旦上了年紀,就算擁有大把時間,卻提不起勁去做能做的事,那就會越老越無力。簡單來說,這種「怕麻煩」的心態是會助長老化的。無法像年輕時那樣精采度日,會使你感到悲慘、不幸嗎?或者,你認為回歸簡單的生活也不錯?這便是幸與不幸的分界點。
年輕時可以做的事,例如提重物、走很遠的路也不喊累,這些事雖然在老後做不動,仍然有許多人愉快地生活著,而且絕對不只你一個。任何人都會變老,但能否在餘生開心享受自己能做的事,則全看個人的造化。
不怠惰、不求人,享受目前上天賜予的生活,我實在沒空哀嘆年華老去。在老後人生的緩降坡上,景色依舊宜人。從家裡往外望,赤紅的夕陽和滿天彩霞無時無刻不在變化,大自然豐富的色彩實在吸引人。品嘗心靈的悸動,這種悠閒,正是年輕時無法體會的醍醐味吧。
仔細撿拾年輕時忽略的美好、蒐集過往發生的點點滴滴。我認為,現在這樣的人生才是最幸福、最棒的。
推薦的話
夕陽仍有光和熱
人類的壽命越來越長,現代人對於比前人多出來的幾十年如何安排,是近年來十分熱門的話題。各種專家:醫學的、科學的、心理學的、營養學的、健身的,紛紛提出研究報告和實踐方法。所以只要有心,過好老年生活應該沒有問題。不過這些研究報告畢竟是「紙上文章」,缺少鮮活的吸引力。因此很多銀髮族把自己的經驗寫出來,供人參考。但百歲高齢的人瑞還能寫出充滿這本《不依賴的老後》,內容充滿智慧、風趣、既溫柔又堅強,實在太讓人敬佩了。這位作者就是日本最知名的長壽老奶奶、老年生活專家吉澤久子女士。
在前言裡,她很調皮地說:「假如年過九十歲,仍然擁有二十歲的臉孔和身材的話,那不就是妖怪了嗎?……儘管外表也許已沒得挑,但至少內容物要變得更濃醇吧?」《不依賴的老後》就是紀錄她從六十五歲,婆婆和丈夫去世、沒有子女、一直到今天百歲的「濃醇生活」。如果把內容分成物質和精神兩大類的話,在物質方面,她說自己是「早上起床,頭一件事就先想『今天要吃什麼』的愛吃鬼」,因為「飲食是支撐重要生命的根源」,所以「其他的家事也許可以偷點懶,但煮飯絕對沒有妥協空間,我希望每天都能好好吃飯,永遠保持頭腦靈活和心情舒暢。」(本書附錄一為她春夏秋冬的獨家食譜。)
吉澤女士喜歡穿色彩鮮豔的衣服、郵購東西,「讓生活豐富起來,是平常生活樂趣之一」;把中意的物品分送給朋友,更是她最快樂、開心的事。
在精神方面,她也是奇招百出,家裡隨處放著放大鏡和望遠鏡,滿足探索花草、小動物的好奇心;她喜歡查字典,立刻解開謎團、增加新知;隨時隨地學習,不論幾歲都持續擁有夢想。她現在仍期望有天會寫出一部兒童文學,這種「我還有想做的事」的心情,讓她擁有不斷向前衝的動力。
此外,她也用「別在意」健康法,來看待身體上小小的痠痛,但若病情較嚴重時一定去看醫生;用「我行我素」來調整不好的情緒,吃點美食轉換心情。
吉澤女士在她那「遙遠」的青壯年時代,就有很新潮的思想觀念,當時很少女性上班,她卻在丈夫的鼓勵下出外工作。而且找機會在下班後「漫無目標地搭乘電車或巴士到處閒晃,刻意晚二~三個小時再回家」,享受獨處的時間,來平衡家事帶來的煩亂心情。只因為她的丈夫「儘管主張女性應該擁有自己的事業,在家裡卻連一杯水也不會自己倒」。
吉澤女士藉著智慧、用獨立思考的方式面對處境。有了經濟基礎,身心才能獨立,也才能過不依賴的生活。這種人生體會,值得青壯年的人(尤其是女性)觀摩,家族的財富、丈夫的財富,都不如自己獨立的經濟能力。今年已百歲的她怎樣交友、如何處理人際關係,這本書中處處都是智慧。
我最喜歡她說的:「不怠惰、不求人,享受目前上天賜予的生活,我實在沒空哀嘆年華老去。在老後人生的緩降坡上,景色依舊宜人。從家裡往外望,赤紅的夕陽和滿天彩霞無時無刻不在變化,大自然豐富的色彩實在吸引人。」足見吉澤女士即使已屆夕陽般的晚年,仍持續發光和發熱。
儘管吉澤奶奶的髙壽並非人人可得,她的智慧卻相當值得學習——活得好不在長壽,而在能不能享受老年生活。看著她圓圓的笑臉,我相信她是真正在享受剩餘的燦爛人生,更相信她寫的是一本誠實之書。
知名作家/薇薇夫人
(本文作者薇薇夫人,本名樂茞軍,曾任《聯合報》〈薇薇夫人專欄〉執筆人、華視「今天」節目製作及主持、《世界日報》家庭版主編、《國語日報》文化中心主任、副社長、社長,以及《康健雜誌》顧問。薇薇夫人多方面的才華,因為對人普遍的關懷而更顯出眾:為《聯合報》專欄執筆二十六年,對於情感、家庭問題等的獨到見解,使她成為臺灣最有影響力的女性作家之一;長期投身兒童教育工作,主編的多套兒童及青少年叢書,則開拓了兒童文學的一番新氣象。著作除連續六年高踞暢銷書排行榜的《一個女人的成長》之外,還有《一個男人的成長》、《一個女人的成熟》、《輕鬆自在做女人》、《從中年出發》、《生活裡的詩情畫意》等十多本書。)
推薦的話
成功老化,及早開始
吉澤久子女士的《不依賴的老後》,是一本很好的「成功老化指引」。許多觀點與我過去十年來,對中高齡族群身心發展與社會趨勢的觀察一致。人生是連續的,你不能等到老了才轉換心態,而是從年輕時就要建立可讓一生永續經營的想法,分述如下:
一、健康的全貌觀。吉澤女士談的並非一般人刻板印象中的養生,而是如何建立更正向的心理,以及更強的社會支持。這些都是全面提升健康的關鍵。健康是個體生理、心理與社會面的完全健全,而不僅僅是沒有疾病或不虛弱。
二、結合學習、工作與生活。世界變化越來越快,每個人都要持續從新的生活體驗中學習,以獲得新的專業能力、帶來新的工作機會,並從新的機會中學習、獲得新的生活體驗,如此循環不已。就像料理之於吉澤女士,既是生活,也是工作,更是學習。
三、找到自我。大部分的人一輩子都在扮演、也依賴各種家庭與工作上的角色,但不見得真的認識自己。邁入老年之後,這些角色一個個消失,人便開始不知所措。吉澤女士及婆婆光子的經驗,都突顯了不失去自我的重要。當然,你得先把自我找回來。
四、連結自我與世界。如果你真的重新建立自我認同,就會明白,吉澤女士之所以強調持續工作,是因為藉由從事符合自己天賦及興趣的工作,方能樂在其中、持續成長;更重要的是能確認自己存在的價值,明白自己能留給這個世界什麼,知道自己這一生是否值得。
五、保持好奇。正如吉澤女士說的,這與年紀無關。只要你能持續用敏銳的心去觀察、感受世界;去問為什麼、試著尋求解答,人生智慧就能持續增長,並從中獲得喜悅。其實每個人小時候都有好奇心,只是在成長過程中被磨掉了,要試著再找回來。
六、提升自我效能。很多長輩因感到衰退而逐漸失去自信,不再相信自己仍有能力影響人生的重要面向;甚至很多人到了中年就已經是這樣了。吉澤女士的自我效能非常強大,她不是老了才變強,而是一生都是如此,這是很值得我們學習的。
七、多運動。吉澤女士每天規定自己走很多路,而很多臺灣人因為太依賴機車,連步行的機會都沒有。運動,永遠可以讓你比不運動的自己更強;當你感到變強,自我效能也會跟著提升,成功老化也才可能實現。再補充一點,老年人和任何年齡族群的人一樣,都必須做肌力訓練與有氧運動,而且同樣要到中高強度才行。
除了個體努力以外,設計也很重要。吉澤女士沒有明說,但從她的生活體驗看得出來,從政策、制度、環境到生活中的產品與服務的設計,都必須能夠協助長輩自立生活。成功老化並不容易,好的設計能夠助你一臂之力。
這是一本非常精采的書,每個人都該讀,不論你覺得自己老或不老。
台灣使用者經驗設計協會創會理事長暨現任理事/蔡志浩
(本文作者蔡志浩為認知心理學家,台灣使用者經驗設計協會創會理事長暨現任理事事、台灣應用心理學會理事、悠識數位創新策略總監、《Taiwan 2.0》部落格作者。曾任高雄醫學大學心理學系助理教授,智榮基金會龍吟研論研究總監。致力於將跨領域的基礎知識轉化為設計力量,為人們帶來更好的生活。積極倡議45~65歲的中高齡族群,應該把握機會重新啟動人生,為成功老化作好準備。尤其應該藉由運動強化自身的體適能、自我效能與社會支持。)
推薦的話
如果活到一百歲,希望也能這般怡然自得
一口氣把吉澤女士的《不依賴的老後》讀完,我第一時間心裡想的是:「如果可以活到一百歲,希望也能像她這樣怡然自得地活著!」
繼而想想,不對啊!我不是一天到晚跟大家說,我們這個世代,已經不是「想不想」活到一百歲;而是有極大的可能會活「超過」一百歲。的確,我們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百歲世代」,面對人生下半場,已經不再是能不能、想不想、要不要活到一百歲,而是必須用肯定的態度,好好規畫這份老天給的大禮,身體、心理都做好相當的準備和調適,才能真心享受這段活到一百歲以上的時光。
還記得二○一七年十二月,我擔任史丹福銀髮設計競賽亞洲區決賽典禮的主持人,面對在場上百位來賓,其中大部分是平均年齡可屆一百二十歲的年輕人,我問大家:「有多少人想要活到一百歲?」結果全場唯一舉手的,就是今年一百歲的孫立德先生!
為什麼我們每天都覺得時間不夠用、人生不夠長?當老天爺給了這樣一份大禮、可以活得越來越久時,人們卻毫不期待?甚至畏懼這樣日子的到來?
孫立德先生和本書作者吉澤久子女士,都是活到一百歲的人,他們用過來人的口吻告訴我們:這段路真的沒有像大家想的那麼糟!即使體力衰退了、有些小病痛;就算有些辛苦的歷程,但到了百歲之際,只要心態健康,這些反而都成了正能量,更不影響愉快度日並享受身為人的快樂,並由衷地覺得:「能活到一百歲,真的很不錯呢!」
然而,儘管有這些先行者的倡議和鼓勵,許多人面對百歲人生,還是感到害怕和逃避,完全沒有小孩子迫不及待、憧憬著快快長大的那種快樂。造成這樣的結果,很大的原因在於,我們對於這段人生沒有太多想像,畢竟過去也沒有太多人活到一百歲,缺乏可追尋的典範。
另外,從社會經濟學的觀點,老年人過去一直是屬於被照顧和被撫養的族群,因此社會將之視為不事生產、一味耗費資源的人。儘管這種偏見早已不合時宜,但的確是造成社會上大部分人畏懼老年到來的原因,以為人老就一定會病痛纏身、成為別人的負擔;或認為老了就一定會越活越不快樂……。然而許多新的研究和越來越多的高齡長輩,都以自身案例告訴我們:年長者通常比較快樂,也比較容易滿足,年齡真的只是一個數字。
我們之所以會有許多對老年或百歲人生的恐懼與偏見,其實多是因為用現在的自己,想像著未來的自己:每天疲於奔命、身兼多重身分,根本就只能顧及眼前,哪裡想得到未來?再加上市面上各式各樣關於老年的「恐嚇式廣告」:孤苦無依、失去健康、被家人遺棄、下流老人等。還有很多人一輩子都很能幹,用精確的方式掌控著自己和每個人的人生,當他們選擇用這樣的態度來面對老之將至,一旦發現生命無法完全掌控,就忍不住感到惶恐或驚慌……。
吉澤女士透過《不依賴的老後》提醒我們:其實生命就是一個不斷嘗試和細細品嘗的過程,那種冷暖自知的情調,不論發生時是正面還是負面,都是生命的自然之道;最好的面對方式,就是真實地去感受,讓這些經驗轉化為人生的智慧。而細細品味人生,不是一百歲才能做的事,而是不論幾歲都應該懷抱的心境啊!
社會企業銀享全球共同創辦人/楊寧茵
(本文作者楊寧茵,現任社會企業銀享全球共同創辦人。曾任職於臺美的報紙、電視、網路等不同媒體,獲美國新加州傳媒[New California Media]年度最佳專題報導、最佳即時新聞報導和最佳多重優秀報導等榮譽;並在矽谷高科技公司擔任全球公關和市場行銷主管多年。在銀享無國界和國內多個媒體書寫〈第三人生〉專欄,以全球為經、以本地為緯,探討並提供個人及社會如何以更積極正面的態度,面對人生第三幕的種種可能和不同想像,鼓勵每個人自己的老年自己設計,活出幸福晚年。)
推薦的話
珍惜擁有,必能擁抱幸福
「子孫滿堂」、「含飴弄孫」是很多人老後的理想,女人辛苦一輩子,為了孩子,為夫家、為家庭拼命地付出,常常只為了這手中無法掌握的願望,得以實現。吉澤阿嬤帶我們看到「自己」,為自己而活,活得精采、活得快樂。
現在這個世代裡,空氣中仍瀰漫著些許傳統的氣息,沒有人願意去面對未來或許獨居的可能,但我們真的必須承認,不論目前在何種狀態中的任何人,都有機會成為無能可為的人。我時常接觸身邊許多長輩,面對的是突如其來的孤單,他們喪失了生活的方法,焦慮地覺得自己像被丟棄的布偶,想像自己成為街坊鄰居茶餘飯後的焦點,從此開始導著一人主演的悲劇故事。
吉澤阿嬤在同一道題目中,給予了另一個解題建議,為惶惑之人指引方向。 「獨居」或許時常感受寂寞,但也代表著擁有總是隨心所欲、不必迎合的人生,想像的生活總是比現實悲慘,阿嬤教會我們只要珍惜擁有,必能擁抱幸福。
依賴,表示必須倚靠他人才得以維持正常的生活,也代表著無法完全控制自己的生命,但附加在依賴之後的期盼,往往壓得人喘不過氣來,無法控制的事太多、累積了哀嘆,誰都沒有比誰好過。吉澤阿嬤的這本《不依賴的老後》,在小小的快樂中放大滿足,並充滿感激;在豐富的交友圈中,適當地保持安全距離,在不打擾之中近乎貼心地用心經營,不用強光照射對方,猶如和煦太陽,真誠而溫暖。獨居時常是不得不面對的選項,吉澤阿嬤把這件事放在心上,努力將生命活得幸福,而幸福就在日常生活當中。
吉澤阿嬤以「我」作為自己世界的中心,透過不斷學習投資自己的腦袋,用累積的新知點燃旺盛的生命力;由愛吃出發,建立做料理的興趣,達成微小願望的同時,也將快樂帶給更多的人,這些都是吉澤阿嬤的生活智慧。她與一般主婦一樣背負著過去,卻從不因此哀嘆,而是將這些回憶珍藏在生活與料理當中,用感激數算著在人間的每一分秒,這樣的日子真令人嚮往!但其實只要願意,就能達成。
充滿自信的人生,能讓內心富足,每一個人都擁有自己專屬的價值,但這價值不依靠任何人的賜予,我們要做自己的主人。希望每位讀過這本書的年輕讀者,都能告訴長輩:「快樂能夠靠自己一手掌握。」並丟棄期盼與依附的生活,贏得閃亮人生。
傳遞快樂的企業家/6YingWei快樂姊
(本文作者6YingWei快樂姊為「傳遞快樂的企業家」,為了幫助阿嬤「快樂嬤」在喪偶後找回自信與成就感,開始了維持兩百九十天連續上傳影片的單元「快樂嬤食堂」,受到廣大觀眾喜愛,是為婆媽界的乖孫代表,經營超過二十萬人訂閱的臉書粉絲團。現正執行專案「66到你家」,挑戰前往一百位粉絲家,幫助一百位阿公、阿嬤找回快樂,並將他們的一生累積的智慧,用影片記錄並分享出去;致力於將臺灣打造成一個適合長者居住的寶島,讓長輩的價值得以彰顯,把愛傳遞到更多人的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