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捨棄舊直覺、培養新信念
你準備好接受改變生活的挑戰了嗎?
想擁有一個更輕鬆、減壓的生活──這意味著你必須抗拒、捨棄長年下來,你早已發展完備的直覺。本書將介紹許多顛覆既定認知的概念,挑戰大多數人的核心信仰,所以你得創造出嶄新的系統──一個能徹底翻轉人生,並創造出理想生活型態的系統。
我猜大家讀到這裡,應該還是很懷疑吧?但不論你處於何種狀態,你絕對可以讓生活變得更好,而我將在書中竭盡所能地說服你相信這件事。
各位千萬別被人類與生俱來的懷疑本能綑綁。一切都從「信念」開始,只要你相信自己辦得到,生活型態的正向改變就可能發生。
我再強調一次,你絕對可以重新掌控自己的人生,獲得理想的生活型態,就讓我們一步步實踐吧!
謝辭
感謝我的編輯珍.漢默特(Jane Hammett);謝謝我的經紀人簡.克斯提(Jen Christie)在寫作過程中的支持。也感謝英國海德蘭(Headline)出版公司的慕娜.瑞亞(Muna Reyal)和凱特.麥爾斯(Kate Miles),謝謝妳們使本書成為一本傑出的作品。更感謝我的家人和朋友持續鼓勵我。
推薦的話
老是衝太快,最後哪裡也到不了
幾年前,我經歷了人生最沉重的一次海外出差。
因為連續好幾個月長時數工作,我的身體早就發出抗議的訊號,但都被我磨練多年的「抗壓性」給克服。準備出差的前幾天,我的額頭突然紅腫發癢,還起了一些小水泡。原本想置之不理,但後來痛得受不了,只好求助皮膚科。
醫師告訴我,這是人體免疫力下降時會出現的「帶狀泡疹」(俗稱「皮蛇」),如果不趕緊休息,還有可能變得更嚴重。第一時間,醫師就建議我取消出差。
但這一次的中東行,我老早就和杜拜、伊朗的客戶敲定日期,雙方都很期待碰面,我非常確定自己不願意取消。決定維持行程後,我開始對醫師、家人、同事、朋友們強顏歡笑,告訴他們不必擔心。就連在中東碰到熱情的客戶,我也拿自己額頭的水泡開玩笑。我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讓所有人覺得「我很好。」但在那個禮拜舟車勞頓的過程,我的身體、心理都承受諸多痛苦和壓力,在看似游刃有餘的外表下,我真實的心聲是:「我非常不好。」
以往在出差的班機上,我有看工作資料的習慣。但搭乘那次回臺灣的航班時,我把手上文件往旁邊一扔,閉上眼睛想:「如果我倒下了,這些狗屁資料又有什麼用?」回到家,我度過一個「真正放鬆」的週末:不開電腦、也不去想工作的事,放慢腳步出去走走。我突然發現,原來自己住在一個很棒的社區,周邊有美麗的公園、步道和植物,還有超級可愛的家人和朋友,這一切都值得我「慢下來」。只是過去我總是衝太快,快到哪裡也到不了。
結束這一次百感交集的中東行,我對工作、生活、人生的價值,有更深層的體會。「壓力」的確可以使人成長、鞭策人們變得更好,但如果你總是以歇斯底里的態度「對抗」壓力,強迫自己變成無堅不摧的鋼鐵人,就可能失去更多寶貴的東西。
在忙碌的工商社會,一般人要管理文件、管理個人時間;業務人員要管理客戶;採購人員得管理供應商;當你成為主管或老闆後,則要帶領一個團隊或一家公司。面對這麼多待處理的人、事、物,各種壓力就像磚頭一樣,一塊接著一塊往身上堆疊。諷刺的是,很少有人會認真研究,應該如何妥善地管理壓力。
本書作者卡爾.維農是英國知名減壓專家,但大家可能很難想像,他也曾是一位與壓力長期抗戰之人。為了追求成功,他一度每天工作十六個小時,甚至因此籠罩在焦慮症的陰影下長達十五年。但在經歷各種高低起伏、累積更多人生智慧後,他悟出和壓力和平相處的方式。我非常認同作者提出的觀點:壓力不可能完全消除,但壓力也不全然是壞事,重點是如何找到一個正確的平衡點。
關於管理壓力、找到平衡點,作者從心態談起,接著分享如何重新看待壓力,讓自己找回快樂和專注,進而提升信心和熱情、贏回人生。對曾經受困於壓力,或者現在深陷其中的人,我誠摯地推薦本書。
幾年前那一趟高壓力的中東差旅,我永遠記憶深刻。神奇的是,它也讓我重新認識自己擁有的美好事物。閱讀此書,相信你也有機會發現,美麗的公園、步道、植物、家人和朋友,原來都近在咫尺。
立本台灣聯合會計師事務所(BDO)副總經理
暨業務行銷管理顧問部門負責人/吳育宏
(本文作者吳育宏是B2B權威、業務行銷專家,專精於營運管理、行銷策略、業務管理、專業銷售技巧。專欄文章刊登於《經濟日報》、《商業周刊》。國立政治大學國際經營管理碩士,外貿協會國際企業經營班校友及特聘講師。現為「立本台灣聯合會計師事務所」[BDO]副總經理暨業務行銷管理顧問服務部門負責人。BDO成立於一九六三年,總部設於比利時布魯塞爾,在全球一百六十二個國家或地區有一千五百家會員事務所,員工人數超過七萬三千八百人。提供專業的審計、稅務、顧問諮詢服務予全球客戶。)
推薦的話
方法多一些,壓力少一點
你會翻開這本書,我想多半正被壓力逼迫得喘不過氣,或是被焦慮逼得動彈不得。往好一點的方向想,你的壓力和焦慮只是一時的,你知道再撐一下就會過去。比較悲慘的狀況是,你時時刻刻都苦不堪言,甚至浮現輕生的念頭,就像曾長年被焦慮纏身的本書作者一樣。
根據作者的親身經歷,你不難想見,這是一本談壓力管理或情緒管理的書。之所以說「管理」而不是「擺脫」,是因為我們多半也知道,人生很難真的活在無壓力狀態,過得無憂無慮。所以本書英文書名《The Less Stress Lifestyle》的用字中性,讓我們來學習一些方法,過著壓力少一點的生活。
關於壓力,我想先談談自己的經驗。加加減減,我從事月刊工作超過十五年了。年復一年,每到當月一號,都要和同事們合力製作出一本超過一百頁內容的雜誌。有出刊日,就有截稿日,任何人看到「deadline」這個英文單字,應該都很能感受到「dead」這個詞散發出來的壓迫感。
經年累月地被「死線」(你可以把死線替換成任何一個心頭重擔)追著跑,我生活的高低起伏變得很可以預測:
距離死線很遠時,覺得有將近一整個月的時間寫稿,日子過得清閒悠哉;一、兩個星期過後,死線近一點了,會開始有點心煩,但工作步調大抵還是緩步前進;等到倒數一個星期將近,死線如死神般進逼,就進入了焚膏繼晷、蓬頭垢面的生活狀態:內心的OS是:「好想死,早點開始寫就好了。」外顯行為卻是用百米速度跑馬拉松,把月刊當成周刊在做;最後,衝過死線,交稿了、截稿了、出刊了,立刻忘記了幾天以來的苦,重啟一個從安逸度日到夜不成眠的循環。
總有些時候,因為厭倦這樣的生活,我會請教某些總是準時交稿的前輩、朋友,到底怎麼樣可以督促自己有紀律,不被壓力追著跑?得到的答案居然驚人地相似,那些看起來可以駕馭壓力的人,其實他們更討厭、更害怕壓力,所以實際的想法和做法反而是,與其天天背著壓力在身上,拖慢行走速度、增添心靈負荷,不如趕快甩掉它!
你應該早已習慣「壓力使人行動癱瘓」這樣的因果推理,但是從此刻起,建議你反過來想,會不會是你一直沒有行動,以至於工作債、人情債、財務債越積越多,把你壓垮了?
這或許正是作者在書中想要透過十個行動方案,帶領讀者過著減壓生活的初衷。
畢竟痛苦或壓力,比較少是來得又急又猛,更常是日積月累而成;而且很多人一定都感受過,適度的壓力也未必是壞事,反而能夠激發出鬥志、潛能和創造力。
換句話說,如果你懂得駕馭壓力,它就會變成督促你行動的「好壓力」;如果你喜歡先樂後苦,沒有一天做一點、分散風險的概念,你本來就是在壓縮自己的時間,自己為自己製造壓力;更別說當你的壓力已經大到滿出來,如果還不行動,自然只會雪上加霜,讓好壓力變成了「壞壓力」。
談「時間管理」這個主題時,很常會提到一個矩陣,橫軸與縱軸分別代表事物的「急迫性高低」和「重要性高低」,我覺得這個矩陣也非常適合拿來說明本書闡述的減壓策略。
首先來聊聊「不急迫、也不重要」這個象限。我第一次看到矩陣裡的這個象限時,直覺就是誰會去做些不緊急也不重要的事啊?深入一想,這個看似「最廢」的象限,反而是最嚴肅的一環,因為我們花在這類事情上的時間,實在不成比例的高。你可以算一算,滑手機、看電視、放空發呆睡覺、閒扯八卦,每天占據了你多少時間?
如果稍微減少花在「做廢事」上的時間,按部就班地「做正事」(像作者一樣不看電視、多聽有聲書),不論是死線或壓力,就會變得可以掌控,因為時間是自己調配的。
相對於不急迫、不重要的事,另一個象限是「既急迫、又重要」的事。不用專家提醒,這類事情我們通常會立刻處理,但可以預見的是,處理這類事件的壓力通常也最大。
因此,在忙完救急滅火之後,我們應該要停下來深入思考,生活裡是不是充斥著這類事件,搞得我們神經緊繃、焦慮不安?如果是,原因是什麼,會不會又是因為「不行動」,把好壓力變成了壞壓力?
在「急迫、重要」這個象限之後,接著談「重要、不急迫」的事,這也是被視為最關鍵的一個象限。因為想得深且遠,所以時間並不緊迫,但做的都是些攸關人生重大價值觀或抉擇的事。比方說,作者在書裡提到,他花了很長的時間才想清楚,人生到底是有錢比較重要,還是快樂比較重要?如果有錢,卻沒有閒享受;或是為了攢錢,每天都過得忙碌不堪、無福消受,這是他想要的人生嗎?
最後一個象限是「急迫但不重要」的事,這指的多半是非做不可的事,但又不是急起來會要人命的事,像繳水電帳單。作者在書裡提供了兩個我覺得很實用的做法:第一,為每一件事加上完成期限、寫入行事曆,反正遲早非做不可,就在期限前完成就好,不必一直記掛心頭;第二,乾脆花錢請人做,就像洗車打蠟這類事情,交給洗車廠去做,省下的時間可以拿來做更有生產性的事。
整體來說,這是一本非常好讀、好用的參考書,作者的寫作風格,就像在你耳邊說話,對你絮絮叨叨地分享他的減壓人生體驗,從心靈、身體、環境到財務等各個面向,都提出了實用的方法及實際的建議。
我自己則是在閱讀過程中,再度憶起了三個在談論工作效率相關書籍中,很常提到的三個英文字詞,剛好都是P開頭。
第一,不要拖延(procrastination),為每件事都排上截止日期,給自己適當劑量的「好壓力」,反而是遠離壓力的第一步。
第二,避開「帕金森定律」(Parkinson’s Law),千萬不要因為截止時間還久,就拖慢步調,每天有一點進展(progress),絕對是擺脫焦慮的一帖良藥。
最後,謹守帕雷托法則(Pareto Principle,即八○/二○法則),你周遭的人事物裡,只有二○%對你而言是真正重要的事,找出這關鍵的兩成,其餘八○%,試著放掉,你會頓時就少掉八成的事、八成的煩惱。
《經理人月刊》總編輯/齊立文
(本文作者齊立文,臺大社會學系畢業,二○○四年起任職於《經理人月刊》至今,歷任採訪編輯、主編、副總編輯,現為總編輯。曾任報社編譯、《哈佛商業評論》中文版主編,並譯有多本著作。)
推薦的話
站著說,不行嗎?
坦白講,我還真沒看過誰能站著好好說,至少在會談室裡是如此。
一般而言,人會走到「先坐下來再說,好嗎?」這種局面,除了中樂透,其餘大概都是被憤怒或焦慮這兩種情緒給拖下水的。根據自律神經的設定,一旦大腦的主控螢幕彈出這兩種訊號,即代表主人「陷入某種危機」,此時大腦為了護主,便會啟動緊急應變鈕,旋轉方向只有兩個:「戰鬥」或「逃跑」(Fight or Flight)。無論指針指向何方,心臟都會像個沒有退路的泵浦,將全身的血液往主要器官送;腎上腺也會派出十萬大軍支援肢體,於是你的心跳加速、血壓上升,四肢也變得敏捷,因為你接下來可能會揮拳陷陣,也可能拔足狂奔,而這些動作,基本上都與「坐下來」無關。
想活命,可不是坐下來就能辦到的。
由此可知,相較於坐定,站立本身就是一種「準備」姿勢,這姿勢能用來準備做很多事,就是不包括準備冷靜。在多數時刻,準備姿勢能讓人占上風,但若不幸誤判局勢,這姿勢反倒會帶來一些困擾,例如爭執。諸多爭執的開端,其實都不足以致命,但要仔細判斷又太費神,因此大腦常跳過這一步,然後讓整個自主神經動員過一輪、瞎忙一場後才發現,當初為何不坐下來好好講。
沒關係,「先坐下來再說」這件事本來就難。苗頭不對,站著逃是本能,坐著談則是本事,要讓馬匹一路疾馳並不困難,只消踢踢馬腹便能直抵終線,然而一旦場地需要過彎或急煞,後果就是玉石俱焚。馬背上的人時常忘記,騎馬的目的無非是為了代步,如何「駕馭」才是重點,裡頭涵蓋了許多細膩的技術,如何安撫馬匹、操控韁繩、預判路況,能一一掌握這些細節的騎士,才能笑到最後。
於是,站著瞅原本就是血性,坐著談則成了藝術,壓力當前,如何將減壓的藝術融入日常,本書會給出一些指引。作者卡爾.維農雖然不是心理學家,走的是素人路線,內容多以經驗分享為主,但對於壓力的幾項見解,卻與健康心理學的觀點不謀而合。
首先,是他對壓力的「看待方式」。
壓力不一定只會破壞身心健康,有些壓力其實是由「萬一」所造成的,也就是說,只要在任何壓力前加上個萬一,你就只能站著解決整件事。把「萬一」轉換成心理學名詞,即為「非理性信念」(Irrational Belief),指的是在面對壓力時,採取一種負面的預期心態來應付(萬一事情變糟怎麼辦?),由於跳過判斷,這方式顯得比較省力,但對身心狀態沒有幫助,因為它讓壓力演變為一種攻擊,徒負惡名,成了一種「壞壓力」。
是的,壓力和運氣一樣,也分好壞,如何篩選,取決於看待方式。壞壓力通常是由於我們放錯重點,過度關注沒意義的細節,往非理性信念鑽牛角尖所造成的。
「壓力並非全然是壞事,有『好壓力』才能順利推動我們完成任務。」他說。
第二,他對壓力的「管理模式」。
除了制式的身心放鬆技巧(從腹式呼吸到冥想法),他還提供了幾項可行的方法,首先是「給自己幾分鐘冷靜,好好坐下來,和狀況拉開一點距離」,這是他的切身經驗。依照神經心理學的說法,就是等副交感神經「發揮後勁」,因為當身體準備戰逃時,副交感神經會負責讓身體冷卻下來,因此抽離現場,等待副交感神經發揮作用,是讓神志清醒的第一步。
另外他建議製作一個「壓力箱」,規定只有實際發生的壓力事件,才能寫進紙張拋進去,目的在於剔除由「萬一」所想像出來的壓力(沒錯,這些壓力都是幻覺),一旦壓力源變得具體,便能拉出解決的管道。又或者,為每件待辦事項設定期限,無論長短皆可,因為有期限的事比較容易完成。你可以把這些管理模式視為馴馬守則,讓自己在馬鞍上坐得更妥貼,既然壓力勢不可免,與其讓它在想像中滋長,不如睜開眼手起刀落,你會發現,待辦清單其實比想像得乾淨俐落。
第三,他對壓力的「對抗姿勢」:
有些壓力可以坐下來用語言談掉,但有些除了坐下,還必須靠著後續的行動才能結案,不是嘴一嘴就能矇混過關的。於是這位來自英國的減壓大叔給出一個正確的觀念:
「當你坐上車時,你不能期待它會自動駕駛(除非家產雄厚),你必須手握方向盤,腳踩踏板,做不到這些,就沒資格抱怨!」
腦中有好哏卻總是被搶先一步抄襲,其實怨不得人,差別就在於兩方的執行力,只要願意執行,無論是嘴砲王或抄襲鬼,都只能看著你的車尾燈。執行力就是那臨門一腳,即便攀上馬背,卻懶得下達任何指令,你就只能杵在曠野嘆息。
身為臨床心理師,檢視書中所傳授之技巧時,側重的是學理契合度與臨床實用性,基於以上三項見解,我願意推薦本書。畢竟若能夠正確看待壓力、逐步管理、起身行動,那麼最起碼在手握韁繩,蹬上馬鞍的那一刻,你會有個不錯的開場。
別忘了,騎馬不是為了較勁,而是能更游刃有餘地行進。
臉書粉專「臨床心理師的腦中小劇場」主編/劉仲彬
(本文作者劉仲彬為執業臨床心理師,高雄醫學大學心理學研究所臨床組畢業。在執業第九年,赫然發覺自己有一肚子的臨床故事可供輸出,每個故事都猶如親生種,於是在自體受孕的情況下,成立臉書粉專「臨床心理師的腦中小劇場」,企圖將冷硬的學理鋪陳為柔軟的情節。不太會排列數字,只好排列文字,深夜追劇受害者,各類戲票蒐集者,支持獨立書店,甘願為文創買單,心中的神是吉米.罕醉克斯[Jimi Hendrix],喜歡二手唱片行的味道和星期天的清晨,討厭星期一的清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