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孩子爭取遊戲空間的真實故事
即使是小朋友,也可以大聲說出對環境的主張!
這是發生在委內瑞拉首都卡拉卡斯城郊的聖荷西「平民區」的真實故事。
這裡,是卡里多成長的地方。不久以前,在卡里多的祖父還小的時候,城邊的美麗山丘還覆蓋著森林、灌木、小溪、幽徑,甚至可聽見獅子的吼聲。但隨著都市的發展、新移民的湧入,城市四周的山坡地蓋起越來越多的房子,空間越來越擁擠局促,不僅森林、小溪沒了,連小朋友可以自在遊玩的空地也沒了。
放學後,孩子們只能街道上玩,卻遭到汽車駕駛者的呼喝驅逐,孩子說:「街道是大家的!」「我們要遊戲場!」但大人們不是在忙這個,就是忙那個,忽視他們的籲求。
為了要爭取可以遊戲的地方,卡里多、卡蜜拉、奇歐還有其他孩子決定聯合起來到市政府請願。但是又擔心沒有大人陪,不會有人認真處理他們的問題,一群孩子們坐在圖書館的台階上煩惱著。後來,在圖書館員的引導下,孩子們你一句我一句的討論了起來。最後他們決定拿著大字報、請願旗、請願書,朝市政府的方向出發。
果然,一名高高胖胖的男子在市政府前阻擋他們,並試圖找警察來驅趕這些「妨礙秩序」的孩子,孩子們和他起了口角衝突……
這時,找不到孩子的聖荷西媽媽們,擔心之餘也到了市政府,為了捍衛孩子挺身而出。
終於,驚動了市長,由於有記者陪同,市長只好勉強表示會考慮孩子的要求。而媒體報導這件事後,也逼得市長在孩子們找到的這塊山腳下空地舉行了剪綵典禮。但之後市政府仍遲遲沒有作為……孩子們如何克服這一連串的困難與挑戰呢?他們的願望最後終將成真?
故事的前幾個跨頁,以彩色、黑白交替的圖像,鋪陳了都市開發過程中所造成的地景改變,自然環境受破壞,叢林和小溪不見了,最後連孩子玩耍的地方都沒有。但「遊戲」是孩子們成長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當孩子們的需求受到壓迫,那份被剝奪感便成為點燃公民意識的觸媒。
透過這個真實的故事,孩子從中認識了何謂公民意識。孩子雖然年紀小,但也是社區的一分子,也有權利發出自己的聲音,表達自己的想法,爭取自己參與公共空間決定的權力。故事後段著眼於孩子的自覺與自發性,勇敢說出對環境的自我主張,越發彌足珍貴!
譯者簡介:
楊清芬
台大心理系畢業、柏克萊加大教育心理碩士、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博士,曾任規劃師。著有《飛夢共和國》(與康旻杰合著)、並翻譯一些繪本。目前於大學中擔任課程教師。沒有這些頭銜的時候,其實很會胡思亂想;看到新奇新鮮的事,就會瞳孔發光。
章節試閱
【後語:關於本書】
1920年代,當南美洲國家委內瑞拉的主要出口項目從咖啡轉變為石油,許多農人開始湧進市區。一開始只有些許人,到了50年代大批來自鄉村聚落的移民住進如卡拉卡斯(委內瑞拉首都)與瑪拉開波等大城市裡。但是,這些大城市都還沒有準備好迎接這麼多新的住民。沒有足夠的房子、沒水沒電也沒下水道,更糟的是,沒辦法提供足夠的工作機會。許多人擠在城市外圍簡陋的房子裡,既不舒服又悲慘。有時,他們還得捍衛自己僅有的空地。
在卡拉卡斯,來自鄉村地區的人們寄居在城市四周的山坡地,夢想有一天可以搬到位於谷地的城市裡,不再受土石坍方的威脅、而且可以有足夠的飲用水、也不會再聞到刺鼻的汙水與垃圾味。但是,大多數的人終究無法離開。每一年還湧入更多人。直到1990年代,委內瑞拉有一半的人口居住在這所謂的「平民區」(barrios)內。
本書是一群孩子們爭取遊戲空間的真實故事,就發生在卡拉卡斯城郊的聖荷西「平民區」。雖然他們的夢想仍未成真,但他們還是懷抱希望,努力爭取屬於自己的遊戲場。
【後語:關於本書】
1920年代,當南美洲國家委內瑞拉的主要出口項目從咖啡轉變為石油,許多農人開始湧進市區。一開始只有些許人,到了50年代大批來自鄉村聚落的移民住進如卡拉卡斯(委內瑞拉首都)與瑪拉開波等大城市裡。但是,這些大城市都還沒有準備好迎接這麼多新的住民。沒有足夠的房子、沒水沒電也沒下水道,更糟的是,沒辦法提供足夠的工作機會。許多人擠在城市外圍簡陋的房子裡,既不舒服又悲慘。有時,他們還得捍衛自己僅有的空地。
在卡拉卡斯,來自鄉村地區的人們寄居在城市四周的山坡地,夢想有一天可以搬到位於谷地的城市裡...
推薦序
自己的主張
鄭晃二(淡江大學建築系副教授)
記得第一次跟比我大的小朋友打棒球,是在一塊空地上,人家叫我「在這邊站著,有球過來就撿起來」,後來果然球滾過來了,我撿起來拿在手裡不知道要做什麼,傻傻地看著大孩子氣急敗壞的跑過來把我的球搶走,一堆人又跑又喊的,覺得很困惑,可是好像很好玩的樣子。過年的時候,拿著裝小鞭炮的西部手槍在街上與小朋友玩,講好這國的跟那國的打仗,不記得有誰輸誰贏,倒是新穿的褲子跌破了一個洞,好痛的感覺彷彿還留在膝蓋上。
童年是在街上玩耍長大的,那個時候是諸葛四郎與無敵鐵金剛之間的空檔,沒有什麼漫畫可看,大概因為這樣,長大後對漫畫書特別著迷,小叮噹,瑪法達、查理布朗是我愛看的幾種漫畫書。
又真正長大一些之後,做了一些社區營造的工作,慢慢回想起來,覺得這些漫畫書傳達的事情不都是兒童在社區裡的生活嘛!萬聖節在南瓜田裡等無頭鬼,卻給史奴比的影子嚇壞的查理布朗、不愛喝湯有點憤世嫉俗的小女生瑪法達、老是找不到空地打棒球的技安與阿福,以及總是想出一些笨方法而出糗的大雄……。又更長大一些,愛看的卡通是迷糊的小丸子、一個有點怪的家庭,與有各種口音的同學、在路上種花的佐佐木爺爺、常常被自己的俳句感動得流淚的丸子爺爺……。
這些漫畫與卡通的作者,透過主角──小孩子的眼睛,尋找自己的童年。也許是互補的心裡,漫畫裡談的生活瑣事,總是令人會心一笑覺得溫馨甜美,只是我們的生活與漫畫的情境有差別,也許是真實的故事不大容易寫成漫畫書?
《街道是大家的》這本書,雖然像是漫畫書,卻是個真實的故事,只是這個故事卻比前面說的那些漫畫更像是個漫畫,為什麼會有這種感覺?因為我們已經非常習慣公共空間的使用方式,以及習慣於接受人家決定我們使用街道的方式,以致於不覺得自己可以對公共的空間提出什麼意見。
比如說,我們必須習慣忍受停滿汽車、機車的小巷道,習慣在被店家佔用來做生意的騎樓間穿梭、尋找每一個步伐落腳的位置,習慣於晚上必須提著垃圾與鄰居打招呼等垃圾車,小孩子更是老早就失去在街上玩的權利……,到底我們的街道出了什麼問題?我們可不可以站出來說說話、表達自己的意見?要說的話,說給誰聽?說了,就有用嗎?
我們有民代、有身為人民公僕的政府,為什麼他們不能夠幫大家解決問題?其實,民代也代表與他自己相關權益者的意見,政府也是一群和我們一樣的人所組成的。因此,只有自己才能真正代表自己,爭取自己參與公共空間決定的權力。
《街道是大家的》裡的人住在「平民區」,比較不受市政府重視,於是在得不到公部門的支持,便將市政府、市長、警察這些角色排除在「社區」之外,不過這樣一來,反而會讓社區的資源更加短缺。
故事的結局是,幾個孩子到了最後只得靠自己的力量,說服社區的人一起動手經營這個自己的遊戲空間,結論是唯有靠大家的團結才能解決問題。
在讀完這個精彩的故事之後,也要提醒讀者,只要適當的切入,尋找大家的共同點,還可以爭取到大人們更多的資源,創造多贏的結果。在社區參與的年代,小朋友不只要學習敢「嗆聲」、大聲說出來,還要有計畫的行動才行。
《街道是大家的》是一個非常好的故事,這個故事引導小朋友了解:每個人對於自己生活的環境都可以有自己的主張。
自己的主張
鄭晃二(淡江大學建築系副教授)
記得第一次跟比我大的小朋友打棒球,是在一塊空地上,人家叫我「在這邊站著,有球過來就撿起來」,後來果然球滾過來了,我撿起來拿在手裡不知道要做什麼,傻傻地看著大孩子氣急敗壞的跑過來把我的球搶走,一堆人又跑又喊的,覺得很困惑,可是好像很好玩的樣子。過年的時候,拿著裝小鞭炮的西部手槍在街上與小朋友玩,講好這國的跟那國的打仗,不記得有誰輸誰贏,倒是新穿的褲子跌破了一個洞,好痛的感覺彷彿還留在膝蓋上。
童年是在街上玩耍長大的,那個時候是諸葛四郎與無敵鐵金剛之間的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