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推薦:
美國法律小說祭酒約翰.葛里遜,這次使用精鍊筆法,以小說體裁的《無辜之人》實寫真人真事,寓含著深邃的社會文化批判,彷彿是耶魯史學大師史景遷的作風。他在書中試著解釋兩個問題:「冤獄為何總是發生?」「應為錯誤判決負責的法律人,為何從不自己理賠?」若不希望成為冤獄的被害者,不妨隨著作者思索答案;如果你是法律人,更該成為本書讀者,不做加害人。
──李念祖 理律法律事務所合夥律師
不論你支持或反對死刑,冤案的發生應該都不是你可以坐視的,在台灣如此,美國也一樣。本書告訴你司法制度的盲點,再怎麼努力還是無法完全避免冤案,活生生的人因此受苦,司法改革刻不容緩,為了避免遺憾,是台灣開始思考廢止死刑的時候了。
──林峯正 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前執行長
冤獄的世界,是連我這樣一位當過律師的人也沒太去想的世界。」的確,如果不是江元慶寫的《司法無邊》,我也無法想像台灣的司法制度存在二十八年的刑事訴訟,結果造成三位被司法繁複糾纏的當事人,從中年人變成老人。本書所述的主角,威廉森與佛瑞茲,從死囚獲得平反,「也許」還是幸運的;但是另外的兩位主角,華德與方特諾,則沒有那麼幸運,他們迄今還身陷囹圄。「埃達的噩夢」好像一個隱喻,傳達一幅令人不堪的美國「司法圖像」。作者葛里遜試圖將人們從記憶的監牢中釋放出來,因為,當初違法濫權的司法人員以及地方政府,也為此付出高昂的代價。遺憾的是,反觀台灣,距離這一步還有甚多努力的空間。
──陳長文 理律法律事務所執行長兼執行合夥人
這本非虛幻小說之創作,敘述小城裡真人真事的法律故事。作者以極細膩的筆法描寫各種不同景色、角色人物及法院審判過程,讓人感受到本書不純粹是本對「無辜之人」平反的法律故事,另外呈現當時生活、思想及人性的種種意涵及面對強勢司法之無奈。由此書可見,司法審判之不慎,律師辯護之不力,可能所導致不公不義的誤判,而毀掉一個人的一生。另可看到裁定重審的法官,如何展現及維護公平審判之真義,也可讓人體會明察秋毫且迅速正確的審判之重要性,否則遲來正義,難以實現正義。書中主角隆恩的心願,希望死後,「可以長睡不醒,永遠不會再作噩夢」、「不想再讓別人審判我」、「若會再碰上這些事,那寧願不要再來到人世的好」。類似的想法,也是不少平常人的期待,只想過著正常人的自由自在生活而已。這本書所呈現的義理,深具啟發性,是一本關心法律的人、現在或未來想成為法律人值得閱讀的好書。
──蔡明誠 司法院大法官
媒體推薦:
猛烈抨擊腐敗政客、死刑、司法體制的敗壞。
──《每日電訊報》(Daily Telegraph)
葛里遜又寫下非凡的成就,犀利直剖美國司法制度先天不良、死刑制度後天失調的窘境。
──《每日鏡報》(Daily Mirror)
葛里遜以本書為箭,正中美國法律和醫療制度鄙陋的核心……此書形同反對死刑的寓言,明白傳達出駭人的訊息:這樣的事,誰都可能遇到……
──《每日快訊》(Daily Express)
牢牢抓住你不放……隆恩.威廉森一生簡單又悲慘,卻是對美國司法體系各個層級沉重而且全面的控訴……葛里遜以他講故事的天分,打造出暢銷小說家的冠冕,在這一本書上,自然足以化平凡為揪心……《無辜之人》寫得真誠、好看、鮮活,為我們點出了諸多問題。
──《泰晤士報》(The Times)
這一則故事動人的力量,就在於原本應該伸張正義的司法體系,卻是反其道而行,讀得人又驚又氣。葛里遜自己的義憤和悲傷一樣在書頁裡到處流洩,處處讓人覺得這一本書他真的不寫不行。
──《標準晚報》(Evening Standa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