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雲影天光任徘徊
王寶貫(中央研究院院士暨環境變遷研究中心主任)
二○○五年春天,我應《經典雜誌》之邀撰寫一篇有關雲的文章,一時心血來潮,想到這年頭一大堆賞東賞西的協會,卻似乎就沒有賞雲的,於是寫下如下一段:
臺灣不只是多雲而已,島上還有東亞罕有的數百座萬呎高峰聳峙,複雜的地形使得雲的姿態千奇百怪,瞬息萬變,令有心賞雲的人嘆為觀止。這年頭各式各樣的賞「物」同好會似乎頗為流行,賞鳥、賞狗、賞馬、賞花、賞樹、賞石頭等等所在多有。要是要選個賞雲的地點,臺灣絕對會入選前幾名。
那篇文章寫好後即用電郵送出(刊登於《經典雜誌》九十三期〈坐看雲起時〉),不料隔幾天就收到臺大大氣科學系林博雄教授來信,特告知不久前有個英國人成立了一個「賞雲協會」。博雄也是個雲迷,曾經寫過一本書《賞雲》(行政院農委會出版),他又是個觀測專家,像雲這種天上最顯眼的東西,自然包括在他的「雷達」掃描範圍之內,所以他會注意這種消息是意料之中,倒是有人不憚其煩成立賞雲的協會才真令人有些意外。
知道了這個「賞雲協會」的消息之後,我當然立刻連接到那網頁去看看,果然就有一堆讓你眼花撩亂看不完的奇雲妙靄照片,讓雲迷們大快朵頤。而這個「賞雲協會」的發起人就是本書的作者,普瑞特─平尼。
賞雲,如同賞其他東西一樣,有人只是淺嘗輒止,有人則非深究一番不可。淺嘗令人輕鬆愉快,而深究卻能使你獲得額外的妙趣,真如俗語所說:「會看的看門道,不會看的看熱鬧。」假如你對雲的興趣已經超過看熱鬧的階段,那麼本書就是指引你深入門檻的一本好嚮導。
這本書把一般在普通氣象學上提到的一些重要的雲狀,像卷雲、積雲、層雲,以及這些雲在不同高度的雲種、雲屬和它們代表的天氣狀況,用詼諧幽默(有時簡直是滑稽突梯)的語氣一一詳細解釋,光看這些解釋法,你就知道本書作者是個妙人兒。因此這書讀來絕對不會枯燥無味,可以讓你在愉快的心情下了解一些雲的科學事實。
而既然叫「賞雲協會」,當然不能只談科學,總要來點賞心悅目的調味料才不至於令人望而生畏,所以這本書並不只是談雲的科學事實而已,它還包括了許多雲的趣事、典故及神話。作者是英國人,他提的自然絕大多數都是西方的(偶爾有一兩則東方的)。東方人賞雲的態度如何呢?
東方的山水畫家們大概是古代賞雲人裡面最熱心的一群了,因為把雲的舒卷百態寫得最淋漓盡致的就是他們。宋代著名山水畫家郭熙在他的大作《林泉高致》,就提到了四季的雲可以作為畫題的項目:春雲如白鶴、夏雲多奇峰、秋雲下隴、冬有寒雲欲雪。比他稍後的韓拙(十一世紀宋徽宗時代人)把這些在他所著的《山水純全集》裡大加發揮:
春雲如白鶴,其體閒逸和而舒暢也。夏雲如奇峰,其勢陰鬱濃淡靉靆而無定也。秋雲如輕浪飄零,或若兜羅之狀廓靜而清明。冬雲澄墨慘翳,示其玄溟之色昏寒而深重。此晴雲四時之象。春陰則雲氣淡蕩,夏陰則雲氣突黑,秋陰則雲氣輕浮,冬陰則雲氣慘淡。此陰雲四時之氣也。
不過說來奇怪,這些雲煙百態的敘述雖已有千年之久,東方山水畫家們對畫雲卻並不怎麼熱心。對他們而言,山和水是主題,雲煙則只是圖中的裝飾品,因此很難得在古典山水畫裡看到真的繪出像韓拙講得那麼活靈活現的雲。至於西方古代繪畫則連山水風景也不流行,絕大多數是宗教人物畫,雲也從來不是主題,只是在畫上遠處空中塗上幾朵小雲點綴點綴。真正對天光雲影的欣賞分析和描繪認真起來,是十九世紀的印象派畫家如莫內(ClaudeMonet)、席斯里(AlfredSisley)或皮薩羅(CamillePissarro)等人的大力提倡之後了。
雲的趣事和典故在咱們文化中還多少有一些,而雲的神話則似乎頗感缺乏。漢文化中神話本來就不多,就算有也多半屬於「奇聞軼事」之類,專供茶餘酒後聊天之用,而罕有像小飛俠、白雪公主或青蛙王子等適合小朋友們自小就可以想像而徜徉其中的神話故事,這不能不說是一大缺憾。古代詩人中比較有神話想像力的只有屈原、李白、李賀、韓愈等少數幾位,其中屈原的〈九歌──雲中君〉可能是專門歌頌雲神詩篇中的唯一傑作。
許多人可能認為神話沒啥用途,那真是大錯特錯。想像力是許多學問進步的基礎,尤其是和創造發明有關的學問(例如科學),而從小讀些神話故事正好能夠刺激想像力的發展,使得大腦可以突破藩籬,自由自在地在靈感的天域中翱翔。缺乏想像力的人也許能夠成為熟練的「匠」級人士,但要成為開創級的大師恐怕就很難了。《看雲趣》這本書則提到了不少有關雲的神話,正好多少可以彌補這個缺憾。
而本書最於我心有戚戚焉的一句話是:「雲是屬於夢想家的。」看著天上白雲輕靈飄逸,又自由自在千變萬化,你早就化身和雲兒一齊去「聊翱遊兮周章」了,哪還有一絲兒煩惱?
本書譯者黃靜雅是大氣科學系的本科畢業生,是翻譯這本書的絕佳人選。在看到這譯本之前,我只知道靜雅很敬業又很有才氣,寫過不少親切清新又鄉土氣息濃郁的臺語歌。殊不料她的文筆也十分流暢,讀來竟不覺得是翻譯的文章,這可是翻譯文學頗高的境界了,我因而十分樂意把本書推薦給任何對雲有興趣的人士。
【推薦文】
▌觀雲而後知天象
任立渝(TVBS氣象主播)
只要向外看、向上看都可看到雲,大自然中最常見的現象鐵定是雲。一般人看雲都是看雲的形態、色彩、數量等的變化,只要雲量增多、加厚、變暗,就知道應該要下雨了,這是大多數人對雲的認識。
每天的氣象報導中,晴、多雲、陰就是指天空中雲的數量;下雨、降雪、冰雹、雷電等更是由雲中發生;雲的厚薄及遮蓋天空的比例,又影響到地面對太陽輻射熱的吸收及向外放出的熱能,這與每天氣溫的高低有關,可見雲與我們的生活是多麼關係密切。
事實上,雲就是隨著大氣層內的氣流流動、水汽的增減、熱量吸收或放出的改變等,而能出現各種形態與數量的變動,完全反應出大氣的狀況,也就是我們看到的天氣變化,所以在天氣預報中,對雲的觀測是相當重要的項目。在全世界各地的氣象觀測站,氣象人員每天都要定時看雲,包括記錄雲的數量、高度種類等,接著預報人員從雲的資料去了解大氣的現況及探討未來的變化,最後做出天氣預報。然而,雲的觀測卻是所有氣象觀測項目中最困難者,原因是雲的變化太大,雖有因形態高度劃分出來的四族十屬,但常有一些雲不屬於這十種標準雲,所以對於看雲的訓練就是要「多看」。
市面上有關氣象的書籍原就不多,除教科書外,讓一般人看的科普書更少,其中談雲的又更少,而且多半像教科書一般說明雲的分類與生成等知識,或者有如圖鑑般,用很多圖片介紹各種雲的類型,雖很詳實但趣味不高,一般人常不太能一直看下去。這本《看雲趣》真的可讓人看得有趣而一直看下去,因作者用完全不同於一般科普書的表現方式,以各種故事切入到雲的介紹,增加讀書的趣味。
雖然本書強調不是氣象教科書,作者也稱自己非氣象專家,但內容包括了所有雲的知識、類型及其他特殊的雲,不僅描述雲的形態變化,也談到雲的結構、理論及對天氣影響等,絕對可作為氣象相關科系學生的用書,也是一般人最好的賞雲書,如果科普書都能有這本書的表現方式,一定可提升讀書興趣。
這是一本值得推薦的書,也是一本值得每個家庭收藏、提供父母子女共同學習欣賞雲的好書。其實要能認識雲,唯一方法除了有好的參考書,就是要多看雲,看得越多,越能欣賞雲的美麗。
【推薦文】
▌好奇與想像的趣味,從觀看雲開始
吳育雅(臺灣大學師培中心專技助理教授)
科學教室裡的「雲」往往有些單調,用心的老師也許在牆上掛了一張雲的分類圖表,課程卻必須守著「核心概念」標準程序:飽和曲線路徑、舉升、凝結條件、分類、歸檔四族十屬。乏味的學習方式與情境,有效地掠奪了學習的樂趣!那麼,如何讓人想要認識雲,甚至渴望去探究多姿多彩的大氣變化呢?
《看雲趣》作者普瑞特─平尼是誘發好奇心與想像力的高手,不僅讓讀者感受每一種雲都有靈性,同時也期待讀者能通透理解這些現象是如何出現的。你想知道常被誤認為不明飛行物的莢狀雲或正在發展水龍捲或陸龍捲的管狀雲是怎麼形成的嗎?可以先翻閱第五章「高積雲」與第十一章「奇特的雲」。你若好奇野心勃勃的高聳雷雨雲如何拓展成狂野的對流雷電風暴?可在第二章跟隨藍欽中校翻滾飛騰的親身經歷走進積雨雲。
遇到讓天空灰白無邊、無聊一致的高層雲,作者便透過光影色彩來揮灑這種雲的個性。至於死氣沈沈會讓人陷入幽閉恐懼症的層雲,則一面形容它「像太熟的朋友堅持要與你形影不離,卻侵犯了你的空間」,又以「究竟如何使一整層空氣都降溫到可以凝結成雲?」這個問句,勾引你跟隨挖掘下去。你必然見過晴空萬里的湛藍天色,只有在飛機後尾隨的凝結尾有時很快消失,有時擴展成漫舞波動,有時卻如刀畫過卷層雲形成「消散尾」;作者就是能變換視覺的焦點,在每一篇章為各種雲譜出精彩變換的戲碼。
作者也坦言,身為賞雲迷實在不該把生命全用在書上。喜愛雲最好的方式,還是直接仰起頭賞雲吧!只要開始仰起頭觀賞天空,總會發現頭頂上這一大片天,有著無窮的變化。水氣是大氣戲碼中令人迴腸蕩氣的主角,變臉、變身是她的絕活,然而在不同高度凝結的雲,對地球氣候有全然不一樣的影響。因為雲可以遮陽,減少進入大氣與地表的太陽輻射;同時也能夠讓地球保暖,阻礙地表與大氣的熱逸散,是目前氣候變遷尚待瞭解的難題。讀到本書的末篇,已不僅止是有趣的科普書,還感受到字裡行間的鋪陳。深深期待著普羅大眾能從體驗觀賞雲開始,對於周遭的現象不自主地萌發關注與興趣!
【推薦文】
▌直入白雲深處,浩氣展虹霓
吳俊傑(臺灣大學大氣科學系教授)
黃庭堅在春遊時,和武陵人一樣為桃花的美景所誘,但他沒有走入祕境桃花源,而是在穿花尋路中,直入白雲深處,覺得在那兒可以找到氣象壯闊的彩虹。
而我個人和雲的相遇,可就沒那浪漫了。多年前我與臺大研究團隊推動追風計畫(DOTSTAR,侵臺颱風之飛機偵察及投落送觀測實驗),搭乘漢翔公司ASTRA噴射機到颱風上空進行投落送標靶觀測,透過飛機上小小的窗格,我們置身型態各異、變化多端的雲彩,實在令人目眩神迷卻又膽戰心驚。穿梭在颱風周圍陰暗叢聚的烏雲中,瞥見遠處從縫隙裡乍現的光亮時,我總不自覺想起「Everycloudhasasilverlining.」這句諺語,「撥雲見日」一詞畢竟還是正向得多。
相較之下,本書作者普瑞特─平尼對雲可說是極為專情,不為虹霓不為雨,無所遲疑無所懼,只為了對雲的痴迷,不但成立「賞雲協會」集結同好,甚至為了一口氣解決「雲友」們對雲的各種疑問,竟從一介科學的門外漢,苦心孤詣、深入研究,晉身為科普專著的作者,完成了這本好書,獻給所有愛雲的同好。書中以各種雲存在的高度分章節,由低而高,細數十三種雲的型態、特徵、分辨的方法、形成的科學原理等等,將夢幻如棉花的雲朵一一拆解,使其依然美麗卻不再神祕。
然而本書更為特別的一點是,記者出身的普瑞特─平尼具有極為豐富的人文素養,在科學之外,還蒐羅了許多和雲相關的歷史、軼聞、戲劇、神話、藝術、文學、各地信仰風俗等等,搭配各種雲穿插介紹,引領讀者從一個截然不同的角度親近自然現象,加上他的文筆風趣、妙語如珠,讀來毫無冷場,令人拍案叫絕。
我曾執筆翻譯過科普書《颱風》,深知要能精準地傳達翻譯作品中的語言趣味是相當困難的事,而這些趣味還得建立在一定的科學知識之上,更是難上加難。本書譯者黃靜雅畢業於臺灣大學大氣科學研究所,具有相當的專業知識以外,還是一位才華洋溢的創作者,會譜曲、唱歌、主持廣播,並從事寫作及翻譯,文筆流暢自然,相當成功地傳遞了作者的詼諧筆觸,又能正確解釋科學知識,本書讓人讀來興味盎然,譯者絕對功不可沒。
身為颱風研究者,閱讀《看雲趣》一書,有相當多的啟發與樂趣。而本書難度適中,也相當適合做為社會大眾或中學生的科普讀物,在閱讀的過程中,與作者一同領略「賞雲」的樂趣。
【推薦文】
▌從雲開始的氣象之旅
彭啟明(天氣風險管理開發公司總經理)
雲對整個大氣科學來說,是相當重要的環節。記得我唸碩士時,要研究如何量測邊界層高度,也就是雲常成形的那個地方。博士班時,在國外學了如何觀測雲,例如雲的種子──雲凝結核,還有雲滴大小、數目。冬天時到陽明山頂收集雲霧水,分析物理及化學成分,利用各種工具剖析臺灣冬天層狀雲和鋒面雲系的特性。這些資訊都可以幫助我們了解大氣環境。例如酸雨或汙染物的傳送,雲就是一個很重要的媒介,甚至連全球暖化或冷卻都和雲有密切關連。
我跳入氣象產業後,要在每天實務中從預報或觀測來協助客戶掌握天氣,更需要看雲,可是在辦公室只靠電腦模式或衛星雲圖,始終無法真正掌握雲的變化。於是我和同事們習慣到戶外看看雲,真正從雲的顏色及走向來掌握天氣。
我在大學教書時,很喜歡告訴年輕學子要把觀測雲學好,外出旅遊時可以增添話題,也可以讓更多人對你佩服萬分。而我擔任氣象主播時,在談天說地單元中也大量使用雲的照片,透過雲來說明天氣更容易讓大家了解。
很高興這本《看雲趣》能在遠流出版公司的努力下出版,特別是其中包含了許多科學及文學的內涵,相信對每個想要開始看天氣的讀者,甚至是專業的氣象人來說,都是非常有參考性的書,也希望未來能有更多的朋友,帶著《看雲趣》一起看雲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