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頑童與15位日本建築大師的精彩交鋒
詮釋建築史,也以作品書寫建築史的大師
藤森照信的建築思想菁華
縱橫過去、現在與未來的建築思索──建築是什麼?藤森照信循著研究推敲的軌跡,並透過與安藤忠雄、伊東豊雄等15位建築師、建築評論家之間的建築問答,逐漸展開「何謂建築」的思考。安藤忠雄、隈研吾、伊東豊雄、原廣司、石山修武、井上章一、重村力、內藤廣、中谷禮仁、難波和彥、西澤立衛、林昌二、藤本壯介、布野修司、森川嘉一郎等15位提問者皆為一時之選,問與答針鋒相對,部分提問者反被藤森質問,一來一往之間觸及大師們建築創作的原點。
表現真實自我的建築創作──書中特別收錄藤森建築傑作、茶室「高過庵」從構思到完成4年間的完整草圖。雙數頁為文章,呈現的是「以語彙思考的建築史家」;單數頁為「高過庵」設計過程的手繪草圖,展現「身為表現者的建築家」。這些並非精密的繪圖與模型,卻巧妙展現了藤森照信迷惘、找到出路、再持續探索的心境。藉由本書,讀者可一窺藤森照信建築論的真實內涵,不僅是認識建築的最佳入門,對於修習建築的讀者而言,更是激發思考、極具啟發性的讀本。
作者簡介:
藤森照信
1946年出生於長野縣。為建築家、建築史家,專攻日本近現代建築史。東北大學工學部建築系畢業,東京大學工學博士,曾任東京大學生產技術研究所教授、工學院大學教授,現為東京大學名譽教授、工學院大學特任教授、江戶東京博物館館長。
1974年與堀勇良等人結成建築偵探團,與日本各地的研究者共同調查地方殘存的西洋建築。1986年與赤瀨川原平、南伸坊等人組成「路上觀察學會」。1998年,以日本近代都市‧建築史的研究(「明治的東京計畫」以及「日本近代建築」)榮獲日本建築學會獎論文獎。
建築處女作為1991年的設計案「神長官守矢史料館」。1997年以「赤瀨川原平邸溫暖餘裕的空間」獲得日本藝術大賞,2001年以「熊本縣立農業大學學生宿舍」獲得日本建築學會獎作品獎,2006年擔任第十屆威尼斯雙年建築展的日本館主辦人。近年來創作重心為茶室建築,或小巧具童趣,或充滿實驗性,展現了人與自然、土地的親密連結。
除了建築作品、論文論述,尚著有多部建築史、建築偵探以及建築設計的相關著作,其中《日本近代建築》(五南出版)為日本近代建築史經典之作,《建築偵探冒險.東京篇》獲三得利學藝賞肯定。其他還有《藤森照信之原.現代建築再見》全三冊、《人類與建築的歷史》、《天下無雙的建築學入門》(暖暖書屋)、《藤森照信論建築:建築是什麼》《建築為何是這樣:藤森照信建築史的解題》(遠流)等書籍。
譯者簡介:
黃俊銘
日本東京大學工學博士,中原大學建築系專任副教授,為藤森照信嫡傳弟子。研究領域為亞洲近代建築與都市發展史,曾主持過台北賓館、圓山別莊、新竹神社、嘉義火車站、台中州及台中市役所等近代建築或古蹟的調查研究計畫,譯作有《藤森照信論建築:建築是什麼》《建築為何是這樣:藤森照信建築史的解題》(遠流)、《日本近代建築》(五南出版)。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無論是從日本或世界的現代建築史來觀看,無疑地,藤森照信絕對是極其獨特的一位建築師。他以建築史及建築評論起家,1980年代提倡的「路上觀察術」造成深遠影響,而中年後開始的建築創作更引發廣大注意。
藤森照信強調由物件與存在做出發的思考的重要,對現代主義偏向純然抽象的路線,有著批判的意見,並反之提出對歷史、傳統與素人性的重視。他形容自己的作品是「成人似的思考與孩子般的繪圖之間,不平衡的混合所產生的東西。」確實,他謹慎地處身於世故與天真、現代與傳統間,以帶著超現實意味的獨特風格,隱隱批判並修正現代主義的路線,是當代建築界很重要的獨行者。
──阮慶岳(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建築系碩士.元智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專任教授)
很久沒有過癮的一口氣看完一本書了。
一路上被鼓舞,好像在爬山的路上遇見先行者,於美麗的風景中上上下下。
喘不過氣時仍然聽到這「建築少年」爽朗地宣布接下來可能還想試的新路,我們不時和不同方向的人打招呼、微笑想像每一個人背後不同的故事,在這座山上愉快地流汗前行。
大自然不在乎什麼共識,睜大眼睛、誠心靠常識判斷就好。
享受微風、溫度、香味、光影,特別是腳下坡度的不斷變化,每翻一頁,左手邊的手繪稿,真好像時空穿梭的自在風景。
它們讓我知道今天是在爬哪座山,以及還有哪些山沒爬。
而低調躲在草叢的「譯者」,偶爾也會出來幫忙一下;像體貼的原住民山青,大方分享歲月提煉出來的自製工具。
在山上,有各式各樣的英雄,還有更多懂得享受努力後,那種扎實疲勞感的冒險家。
這本奇妙的書,只要閱讀,就會帶著微笑。
快樂的繼續努力,而且,永不孤單!
──黃聲遠(美國耶魯大學建築碩士.田中央聯合建築師事務所/田中央建築學校「設計老師」)
我喜歡也高度推崇藤森教授的文筆及內容。文字淺顯易懂,可讀性極佳,字裡行間交織著如他個人自傳般的建築學習歷程、如知識淵博的知識份子對廣大世界及人類文明的解析、如哲學家般的知識高度論建築的抽象與存在,建構了他身為建築家的建築觀。
書中的每一部分的每一頁文字都搭配了他的建築作品的手繪草圖,其圖面線條的明晰度可以讓我們感受到他做設計思考時的心情及情緒變化的傳遞,如此生動的寫體表達不是偶然,因為藤森教授將學院中「問一個好問題」的學術習慣,轉化成為他一生在中年以後,積極尋求建築作品為實踐理念的動力,反映了如何問問題的方式及問問題背後所需的知識廣度及深度,以作品的實踐回應問題的提出進而超越(beyond)了建築及世俗的眼光,其意志力、洞察力、智慧及態度是關鍵也是最令人欽佩的部分。
──吳光庭(美國密西根大學建築碩士.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系教授)
《藤森照信論建築》是藤森教授第二本繁體中文版書籍,距離2008年出版《日本近代建築》已有六年時光。然而令人詫異的是,這本書原名與探討主題為「建築是什麼?」似乎不是博學如海的藤森照信該問的問題。通常,人們認為以他嚴謹的治學態度和豐富的創作經驗來看,他該說的是:「建築就是……。」
不過稍微深入了解藤森的人都知道,藤森的博學,來自無止盡的好奇以及面對真實的謙虛,他總要學院知識和庶民生活智慧不斷交織,才願意暫時認可文字言語的確定。這本書,不僅是藤森教授個人的建築探險歷程,也是一張發給你我的邀請信,邀請我們拋開成見,蹲低姿勢,用藤森式的獨特辯證法,重新領略認知建築的崎嶇,但也因為這崎嶇,建築才帶有開拓生命的可能。
這點正是我們在讀閱文字的同時,經歷他對『高過庵』的73張手稿時所領略的:最後建造出來的『高過庵』雖然只有一座,但過程中的『高過庵』卻有許多,建成的『高過庵』層疊著沒有蓋出來的許多的『高過庵』。因此,最高明的建築家在圖上畫每一筆時,都在質問自己:「建築是什麼?」而未入流的建築師總以為自己已經知道何謂建築。
──王俊雄(實踐大學建築系副教授.台灣建築雜誌總編輯)
名人推薦:無論是從日本或世界的現代建築史來觀看,無疑地,藤森照信絕對是極其獨特的一位建築師。他以建築史及建築評論起家,1980年代提倡的「路上觀察術」造成深遠影響,而中年後開始的建築創作更引發廣大注意。
藤森照信強調由物件與存在做出發的思考的重要,對現代主義偏向純然抽象的路線,有著批判的意見,並反之提出對歷史、傳統與素人性的重視。他形容自己的作品是「成人似的思考與孩子般的繪圖之間,不平衡的混合所產生的東西。」確實,他謹慎地處身於世故與天真、現代與傳統間,以帶著超現實意味的獨特風格,隱隱批判並修正現代...
章節試閱
日本現代主義住宅
──其不可思議的變遷甚至可以說是舉世的特例
深入滲透社會的日本現代主義
針對日本的近代住宅,更精準明確的定義是現代設計(Modern Design)的住宅,更具體的說,就是由大正時期的表現派開始,經過昭和初期的初期現代主義到戰後現代主義的住宅,可以觀察到其獨特的現象。
有二件事;其中之一是對於社會的滲透,另一則是與傳統的關係。
首先說明對於社會的滲透這點。放眼全世界,像日本如此深深滲透到社會裡面,可以說是異樣的特例。村上徹曾於廣島設計住宅,我訪談幾位住宅業主時發現這件事情,村上徹那種冷調的清水混凝土與大片玻璃的設計,廣島地區接受這種設計的都是對建築沒那麼關注、非常普通的市民。在1970年代,支持安藤忠雄或伊東豊雄等人的現代主義小住宅的社會階層,只限於廣告人或者是媒體人等所謂的社會上層的洋派業界人士,然後從此逐漸無聲地深入滲透,終於影響力到達了一般社會基層吧。曾經一度到達社會基層者的設計,幾乎不會因為一點小事就消失滅亡的。現代主義住宅如此廣泛深入扎根的國家實在很稀奇。即使如此,它的數量也只不過是占日本所建住宅不到1%的程度,其餘99%都是美式風格或者和式住宅,或者是西班牙風格等令人覺得惡劣的貨色。
這種現代主義的滲透現象,並非是由戰後才開始的。早在戰前,就有官廳或者學校等公共建築先行,據我個人的歷史觀察,以1935(昭和10)年為界,新興的現代主義陣營開始凌駕舊勢力的歷史主義陣營之上。歐美新舊勢力的逆轉是以1945年為界,所以那時日本的現代主義領先了全世界10年。在戰前階段的代表之一是中央官廳,具體而言如遞信省成為清一色的包浩斯,連首都東京的小學校也統一為包浩斯風格,除了日本以外沒有像這樣的國家。
在理解這個現象的時候,希望注意的是,像在歐美那樣歷史主義的保守陣營與現代主義的革新陣營相對立,但是苦鬥(最激烈的是納粹與包浩斯的對立)的結果並非現代主義勝利,幾乎是平順的、宛如世代交替那樣自然的更新,由歷史主義推移到了現代主義。未經社會性、思想性、政治性試煉的日本現代主義,說不定是極為感覺性的存在。
現代主義有如季節轉移般自然確立起其勢力,連在建築上最具保守性格的住宅,那樣的社會基層,現代主義的影響都能到達。
今後,雖然全世界的現代主義應該都會千變萬化的,但特別是日本,特別是關於初期的現代主義,毫無疑問的絕對不會消逝。為什麼呢?就是因為在日本曾經有過叫做數寄屋的前例。在世界建築史中,日本的數寄屋是種奇妙的存在,它在17世紀中葉形成之後,至今已經過300年以上仍然維繫著,現在也還繼續激發建築家們的想像。說到17世紀中葉,正是歐洲巴洛克的時代,而至今巴洛克風格也仍然存活著,兩者有異曲同工之妙。
我懷疑初期現代主義,其實不就已轉化成為現代的數寄屋了嗎?如果這個懷疑是正確的話,至少在日本存在已有300年以上的東西,即使到了24世紀仍繼續被建造的事,也就一點都不會覺得奇怪。
此初期現代主義的永遠性是否為日本固有的或者為世界性的,尚難以判斷。
成為世界現代主義養分的日本傳統建築
日本現代主義的另一個特性是與傳統建築的關係,我想先在這裡簡單的觸及。最先發現在日本的傳統建築之中,隱藏著歐美建築所沒有的現代性格的是法蘭克.洛伊.萊特。萊特學習了日本的事物創作出他初期的作品,在德國出版了這些作品的繪圖集。圖集裡所出現的平面與立面的開放性、流動性的影響,產生了荷蘭的風格派,然後德國表現派的路德維希.密斯.凡德羅,或者是沃爾特․葛羅培斯,又從表現派蛻變成為包浩斯。總而言之,現代主義的成立期與確立期,是在日本傳統的養分上驅動的。當然,日本的現代設計派系的建築家們也十分清楚這件事,因而做了將日本傳統與現代設計合為一體的嘗試。由藤井厚二開始,堀口捨己、吉村順三、吉田五十八等人,從自己在戰前確立的各個面向開始,在戰後則有丹下健三、清家清等人投入。
不能不說在全世界的現代主義之中,日本是異常的特例。
現代主義建築無非是所謂現代這個科學.技術時代的特殊產物,即使在原理上應該要與傳統或者故土等東西明快切割的,但特別是在日本的場合,好像那個切割的方法有些曖昧,不能不有些藕斷絲連。
思考日本近代的現代設計派系的住宅時,希望不要忘記這件事。
日本現代主義住宅
──其不可思議的變遷甚至可以說是舉世的特例
深入滲透社會的日本現代主義
針對日本的近代住宅,更精準明確的定義是現代設計(Modern Design)的住宅,更具體的說,就是由大正時期的表現派開始,經過昭和初期的初期現代主義到戰後現代主義的住宅,可以觀察到其獨特的現象。
有二件事;其中之一是對於社會的滲透,另一則是與傳統的關係。
首先說明對於社會的滲透這點。放眼全世界,像日本如此深深滲透到社會裡面,可以說是異樣的特例。村上徹曾於廣島設計住宅,我訪談幾位住宅業主時發現這件事情,村上徹那種冷調的清...
推薦序
譯序:恩師的話語
「建築是什麼」,是每個建築家都必須回答的本質性問題。1990年代以後,由建築史學家轉向建築家的藤森照信也不例外。藤森自己曾說,在創作的時候不要思索理論比較好,但作為建築評論家的藤森,會在設計創作之後,回過頭來檢視建築家藤森的作品,整理其創作的思想與手法。建築家藤森在經歷設計創作十年之後,建築評論家藤森陸續刊載在《X-Knowledge HOME》雜誌上的文章,終於集結成冊出版。
這本專書文章分為二部分,第一部收集了12篇已獨立刊登的短文,內容涉及20世紀多位現代建築家與其作品的個案,與對21世紀當代建築的看法。表面上這些文章皆為評論別人的建築,實則皆與建築家藤森自己的創作思維有關;評論家藤森在評論他者或一些建築現象的同時,建築家藤森也同時在思索自己創作的方向。
所以,第一部文章空出了左頁面,依序刊載藤森作品《高過庵》設計過程的草圖。這無疑是建築家將自己的整個創作,赤裸裸展露在他人面前。如此的編排,不僅呈現了藤森個人樸實直率的特質,也暗示了論述內容與自己創作的關連性。若不能了解這樣的編輯概念,就不容易讀懂藤森為何撰述這些文章,以及他在世界各地從事建築旅行的創作性動機。
第二部的文章,曾先於2006年收錄於雜誌專輯《X-Knowledge HOME特別編集N0.7出版,該專輯除了包括本書中藤森與15位建築家之間的問答內容外,尚有85位認識藤森的友人受邀撰文,以及藤森個人背景資料的整理,提供了理解他的多元線索。
最早從藤森老師手中接到他剛發行的這本專輯,就覺得十分有趣,相信對於學習建築設計創作的準建築人,應該很有閱讀參考的價值,就起了翻譯的念頭。但限於多人版權的問題,當時只能作為學術性討論的用途,翻譯一部分先放在「準建築人」網站上與同好分享,同時補充了一些自己的想法,希望有助於讀者的閱讀。
我想由藤森與多位建築家之間的問答,可以看到建築創作的重要思想與課題:脫離既有窠臼的原創性、在建築創作上真實自我的實現、建築美學表現與消費流行及通俗文化之間的抉擇、建築設計反映時代性的課題、傳統建築文化的保存與創新、建築學習的過程與思想的獨立自主、建築的本質與建築家的角色、生態環境與建築設計的關係、地域性與國際性之間的課題、建築創作與藝術創作的關連、世界共通的建築語言、設計思考的原點與設計的原則等等,問答內容對我自己的學習也十分受用。
隨後,樂見X-Knowledge出版社將《X-Knowledge HOME》雜誌內刊載多篇藤森的論述集結成本書出版,使取得翻譯版權更為容易,同時有助於讀者對藤森的建築創作與建築論述二方面更多的閱讀角度。
能夠翻譯我的恩師藤森照信的話語──《藤森照信論建築》,真是榮幸。在此,要感謝藤森老師同意授權,也特別感謝遠流出版公司王榮文董事長願意出版此中文譯本,並感謝編輯部對我漫長翻譯期間的耐心與寬待。
譯序:恩師的話語
「建築是什麼」,是每個建築家都必須回答的本質性問題。1990年代以後,由建築史學家轉向建築家的藤森照信也不例外。藤森自己曾說,在創作的時候不要思索理論比較好,但作為建築評論家的藤森,會在設計創作之後,回過頭來檢視建築家藤森的作品,整理其創作的思想與手法。建築家藤森在經歷設計創作十年之後,建築評論家藤森陸續刊載在《X-Knowledge HOME》雜誌上的文章,終於集結成冊出版。
這本專書文章分為二部分,第一部收集了12篇已獨立刊登的短文,內容涉及20世紀多位現代建築家與其作品的個案,與對21世紀當代建築...
作者序
「建築是什麼」這種抽象性思考實在與我的個性不合。雖然長期身處於那樣的認知下,如今仔細回頭檢視,我發現過去也與前輩建築家一樣,是在抽象性思考中走過來的。
最初,開始知道所謂的建築背後有思想這件事情,說來十分慚愧,是在學生時代於黑川紀章的演講聽到代謝理論的時候。那是我的低潮期,每天過著讀書思索的日子,過去認為建築等領域應該不會有思想的,所以在選擇念建築學系最初那年的春天,聽到代謝理論的思想時受到了打擊。
接下來,在建築的書籍與雜誌上讀到雜誌刊載磯崎新的〈年代記note〉時,感受到他與黑川紀章完全不同的思想而倍覺高興。雖然同樣是建築相關的思想,如果說黑川是社會情勢分析性的建築思考,那麼我想磯崎就是踏入建築家個人內在的文學性思索。之後,我在與同屆同學舉辦的建築展上發表了作品「磯崎新的發生圖」。容我岔開話題,記得當時同學小田和正展出的是他得意的風景手繪草圖。
現在回想起來,自己最初所做的關於建築的「哲學」,是由磯崎新的「死」與「廢墟」的問題衍生出來的東西。
近現代的思想或文學當中,「死亡」,或是「虛無」,或是「沒有終極的存在論的不安」等等,是不可缺少的議題,這些事情早已透過閱讀思索而得知;然而,「在建築上是否也可行」的想法,藉由磯崎新開始思考,得到的結論是否定的。
20世紀的建築,對於20世紀人類的不安、悲哀或是暗淡的內在,是無法回應的。就像哥德建築,或是文藝復興建築,或者中世紀的山中寺廟或千利休的茶室,無法回應當時人們內在的欲望需求那樣。
得到這個有點悲哀的結論後,我開始了「建築是什麼」的思索。
雖然開始思考,但因為確信關於這方面更進一步的思索與我的個性不合,同時也已有心理準備這輩子應該會埋首於建築史研究裡,而每天過著這樣的生活,所以將腦袋中那樣的認知全部束之高閣,往建築史學家的道路邁進。但如果這麼持續下去的話,說不定會成為一位困惑的建築史學家,即使對建築有粗淺的認識,但其他更深刻的可能性卻一無所知。
重新開啟關於建築抽象性的思考,是在1986年組成路上觀察學會的時候。當時,關於街區以及水岸空間的重要性,是由長谷川堯或陣內秀信開始倡導的。為了反駁他們,相對於這些空間派,我們把自己取名為「物件派」,就是在那個時候。
建築的本質,是物件還是空間?物件是「存在」的。空間是「抽象」的。這樣說可能有些唐突,柯比意(Le Corbusier)建築的本質是「存在」。包浩斯(Bauhaus)建築的本質是「抽象」。更加唐突的說,磯崎新是存在的,妹島和世是抽象的。伊東豊雄是從抽象走向存在的。在路上觀察之後,經過幾年,我將現代的日本建築家分成二邊,追求存在的是「紅派」,追求抽象的是「白派」,用這樣來論述或書寫。以此二分法,對紅派的磯崎新或白派的楨文彥都產生了興趣,而糾纏著我的「建築是什麼」的思考,也在建築界通用了。
然而,嘗試對建築做抽象性思考的這件事我仍然不習慣。因為相較之下,無論是建築史或是路上觀察,還有到了中年才開始做設計等等事情,實在有趣許多。
做這些事情的當中,「建築是什麼」的想法會不斷湧現的機緣有二個。時間不是很確定,不過好像是在哪個場合遇見吉武泰水先生,從他聽到關於「夢與建築」的談話。另一次是2004年,見到卡奈克巨石群(Carnac Standing stone)的時候。
在吉武理論的導引下,我的建築論的其中一根支柱誕生了。
另一根支柱是,如同standing stone的字面意思,也就是誕生了由物質存在的意義而產生的思考。
在如此產生的抽象性思考的成果上,後續寫出了諸多的想法刊登在《X-Knowledge HOME》雜誌上,並集結成本書。
在第一部文章對頁上的手稿,是『高過庵』(2004)設計過程的草圖,用草圖來思考,思考再創作,這樣不斷的重複,結果由發想開始花費四年時間才完成。從這樣像小孩子畫的草圖,開始了我的建築創作。
回顧過往,我那與眾不同的建築,是在成人似的思考和孩子般的繪圖之間,不平衡的混合所產生出來的東西。
「建築是什麼」這種抽象性思考實在與我的個性不合。雖然長期身處於那樣的認知下,如今仔細回頭檢視,我發現過去也與前輩建築家一樣,是在抽象性思考中走過來的。
最初,開始知道所謂的建築背後有思想這件事情,說來十分慚愧,是在學生時代於黑川紀章的演講聽到代謝理論的時候。那是我的低潮期,每天過著讀書思索的日子,過去認為建築等領域應該不會有思想的,所以在選擇念建築學系最初那年的春天,聽到代謝理論的思想時受到了打擊。
接下來,在建築的書籍與雜誌上讀到雜誌刊載磯崎新的〈年代記note〉時,感受到他與黑川紀章完全不同的思...
目錄
名家推薦/阮慶岳.黃聲遠.吳光庭.王俊雄
譯序:恩師的話語
前言
第1部
建築是什麼
20世紀的帕德嫩神廟
背離20世紀建築主流的柯比意之謎
高第隱藏在兩座未完成教堂裡的訊息
漢德瓦薩的對人的吸引力
野口勇到底意欲為何
野口勇與丹下健三
日本現代主義住宅
丹下自邸之謎
白井晟一的素人性與繩紋性的東西
魅惑的原始住居
21世紀的建築
※單數頁:高過庵從零到完成階段的草圖
第2部
現代建築史的〈內〉與〈外〉/安藤忠雄
「對藤森照信的自言自語」(不用回答)/石山修武
在現代主義的矛盾之前應有的建言/伊東豊雄
西洋建築與現代主義所破壞的事物/井上章一
日本設計的走向/森川嘉一郎
要保存還是要改建/隈研吾
超越「師承工作室」創作的秘訣/重村力
建築的領域分際/內藤廣
建築的世界性頭銜與宇宙遺產/中谷禮仁
可持續性、生態問題與建築家存在的意義/難波和彥
原始時代與20世紀的建築、及其成就的東西/西澤立衛‧林昌二
建築史學家與建築家/原廣司
「現代繩紋住居」的「藤森五原則」/藤本壯介
殘留下來的是言語還是建築/布野修司
後記──往歷史之路
名家推薦/阮慶岳.黃聲遠.吳光庭.王俊雄
譯序:恩師的話語
前言
第1部
建築是什麼
20世紀的帕德嫩神廟
背離20世紀建築主流的柯比意之謎
高第隱藏在兩座未完成教堂裡的訊息
漢德瓦薩的對人的吸引力
野口勇到底意欲為何
野口勇與丹下健三
日本現代主義住宅
丹下自邸之謎
白井晟一的素人性與繩紋性的東西
魅惑的原始住居
21世紀的建築
※單數頁:高過庵從零到完成階段的草圖
第2部
現代建築史的〈內〉與〈外〉/安藤忠雄
「對藤森照信的自言自語」(不用回答)/石山修武
在現代主義的矛盾之前應有的建言/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