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物比價找書網找車網
FindBook  
 有 13 項符合

死囚的最後時刻

的圖書
最新圖書評論 -  目前有 11 則評論,查看更多評論
 當不公不義發生時,民心企盼會改...
轉載自博客來  尚可  2021/10/06
當不公不義發生時,民心企盼會改正缺失。而後會走向陽光的結局,實際上真有正義? 推薦新書通常以網路得到的資訊,引發個人興趣從而閱讀。死刑見證人,類似發言人的特色,當有各種各樣的事件發生,揭露資訊公布大眾,是他們的任務,這算是作者的私人經驗,混合監獄生活與執行死刑...
死囚的最後時刻:我在美國最惡名昭彰的監獄擔任死刑見證人的那段日子 死囚的最後時刻:我在美國最惡名昭彰的監獄擔任死刑見證人的那段日子

作者:蜜雪兒.萊昂斯 / 譯者:実瑠茜 
出版社: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19-06-27
語言:繁體書   
圖書介紹 - 資料來源:Readmoo
圖書名稱:死囚的最後時刻

我不知道罪犯被處決,是否有讓任何事變得更好?
他的死是否為被害人家屬帶來平靜?正義是否得以伸張?
又或者,在死刑之前,我們全都成了受害者?
 
亨茨維爾小鎮是個非常特別的地方。它的風景如畫,也是德州司法部的監獄所在,尤其以關押死刑犯聞名,被歐洲媒體稱作「世界死刑之都」。小鎮裡共有七間監獄,城鎮因而圍繞著監獄而發展,監獄體系也成了該市最大的雇主,鎮民多數於監獄就業,本書作者蜜雪兒‧萊昂斯也不例外。1998年,她22歲,以地方媒體身分首度進入監獄報導死刑過程。那時,她覺得受刑人不過是睡著了,相較於被鐵槌擊殺的兩位老人,正義也未免過於失衡。
 
之後三年,她在目睹死刑執行過程42回之後,蜜雪兒‧萊昂斯積累了在電視上侃侃而談死刑現場的經驗,受聘為德州司法部公關室發言人兼死刑驗證官。十二年內,她親眼驗證近300位死刑犯的生命終結,依法一一記錄死刑現場,近身觀察與探索關於死刑的制度與生命的本質。
 
起初,基於媒體記者的客觀與專業,蜜雪兒‧萊昂斯還能冷靜地扮演法制上的旁觀者。隨著目睹死刑次數的增加,她心中的疑慮開始浮現出來。她逐漸認識並喜歡某些死刑犯,看著他們死去,嚴密的心防終於敵不住死囚眼角的淚珠與其母親的心碎。成為死刑驗證官(同時成為母親)的她,開始對死刑本質提出質疑──處決犯人是否反而讓我們全都成了受害者?
 
難得的是,已退休的前任驗證官及公關室主任賴瑞‧費茲傑羅,以共同見識過多起死刑的退役者身分,於本書中回顧了這凡人罕至的歷程,共同探索死刑裁罰的本質。對於死刑存廢爭議,透過作者的第一手記錄,以及個人生命經驗的轉變,無疑是一份不可略過的證言。

誠摯推薦
 
朱宥勳│作家
李茂生│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院教授
林立青│作家
黃益中│公民教師、《思辨》作者
黃致豪│律師,司法心理學研究者
楊貴智│律師,法律白話文運動站長
 
▶如果你暫時沒有太多心思或動力去細細思索「死刑」這個問題,就試著讓本書作者帶著你看看這些死刑犯吧──看看他們如何生,如何死,看看一個近距離的死刑相關工作者心念的艱難。雖然遠在千里之外,作者萊昂斯針對這些在美國德州的死刑犯的描述,對死刑制度的觀察,以及自己所面對的思想困境,栩栩如生。
然後,我們或許可以坐下來聊聊死刑是不是正義,或者,怎麼樣的死刑算是一種正義──如果真的有人知道何謂單純的正義的話。──黃致豪│執業律師、司法心理學研究者
 
▶這本書最特別的地方,在於它並非單純支持或反對死刑,而是以回顧這些事件對於自身的改變。這也是一本罕見的揉合感性(第一人稱的記者觀點)與理性(提出制度面及執行弊端)的報導文學,相信這麼獨特的經歷更能引起讀者們以前所未見的觀點,思考刑罰制度與生命本質的重大議題。
對於台灣社會來說,談論死刑或許過於早熟,因為我們都還沒能認識死刑的樣貌,就要思考死刑的意義,因此不論你支持死刑或反對死刑,都建議透過這本書一窺死刑的真實樣貌(即使抱持著偷窺刑場的八卦心態),必定將會讓我們對死刑有更多不同的看法。──楊貴智│律師、法律白話文運動站長

好評推薦

■Amazon五星評價節錄:
 
▶這是一個很好的閱讀體驗。可以藉機瞭解一些最嚴重的罪犯和處理這些罪犯的人。而且,蜜雪兒讓我們知道目睹到數百次的執行後,會怎麼改變一個人。
 
▶作者並沒有試圖改變任何人看待死刑的立場,但她成功的為讀者了提供充足思考面向。這不是非黑即白的簡單問題,也不僅僅是政治言論或抗議海報上的口號。無論您是贊成或反對死刑,都會從一個親眼目睹死刑執行逾300次的人身上,獲得發人深省的新見解。
 
▶多年來我讀過的最好的書之一。我哭了,我笑了;我思索並驚嘆於這本回憶錄提及的尊嚴、恩典、友誼和全方位的愛的展現。
 
「讀完有種惆悵縈繞心頭,讓人低迴不已。」——《休士頓紀事報》(Houston Chronicle)

作者簡介

蜜雪兒‧萊昂斯(Michelle Lyons)
 
蜜雪兒‧萊昂斯在成為德州刑事司法部發言人之前是一名監獄記者。在12年中,她目睹了德州近300起最臭名昭著的死刑犯的處決,並在離開司法部的公職之後,決定把這個悲傷歷程記錄下來。

譯者簡介

実瑠茜
 
政大英語系畢業(日文輔系),曾任職出版社英、日文編輯多年,喜歡鑽研語言文字與異國文化,目前為自由譯者。

 

圖書評論 -   評分:
 當不公不義發生時,民心企盼會改...
轉載自博客來  尚可  2021/10/06
當不公不義發生時,民心企盼會改正缺失。而後會走向陽光的結局,實際上真有正義?

       推薦新書通常以網路得到的資訊,引發個人興趣從而閱讀。死刑見證人,類似發言人的特色,當有各種各樣的事件發生,揭露資訊公布大眾,是他們的任務,這算是作者的私人經驗,混合監獄生活與執行死刑的一些記錄。因為主軸是記錄死刑,對於死刑的存廢自然討論不多,反對死刑者的第一條就審判不公,這個與執行死刑應該分開討論,增加偵察與審判的方式與技巧。所以作者的案件報導幾乎就是三言兩語帶過,怎麼發生,犯者那些惡行,然後就跳到監獄。就作者個人的感覺有些人心性已經不是當初犯案時候的人,依然要對過去的犯罪做一個負責任果報。當然有人是審判不公,這些案件是分別處理才對。以多樣的紀錄,紀錄了死囚之室的種種點滴,有犯罪者對新囚犯的善意對待,有人甚至重新上學,取得學位。生命的意義是什麼?對社會的貢獻又為何?

       既然有死刑,每當執行時都會引來新聞界與社運人士注意與抗議行為,作者也接到不少抗議執行的信件,電郵,抗議信等。年少輕狂的她,選擇直接面對戰鬥,不是支持或反對,是希望這些資訊可以更公開更透明,增加討論的深度。死刑並非一了百了,在之前的死前餐,死刑需要的器材(美國德州採用注射藥劑),死刑動用的人力,見證人,法警,執行注射者,其他協助人員,維安,聯絡死刑犯的家人,聯絡被害者的家人,這些事前行為,加上審判的費用,死刑重大,相信在那一個國家都要三審定讞。曠日廢時的成本。這祇是外在有形成本,事實上,後來作者的繼女被殺,兇手判無期徒刑。前夫卻自我封閉與藥物成癮,也就是說走不出來。隨者長大,女兒出生,行刑的紀錄慢慢有些改觀,即使應該鐵石心腸,也有展現柔情。

      如同後來的結論。一個沒有贏者的世界,犯罪者干擾世界的正常脈動。原生家庭並不一定有問題。卻需要承受責難。受害者家庭幾乎是全體受影響。死刑與正義不一定有關只是一個彰顯罪與罰的方式。在審判後,死囚等著被處決,死囚的家人等被赦免,被害人家屬等正義伸張。長期的心神關注,會改變什麼!


以下是一些引言
「處決不再是一個抽像的概念,變得十分個人,我開始擔心我的嬰兒,會聽到囚犯的遣言,他們可悲的道歉,或是聲稱自己無辜的申訴……」

「因為有了女兒,我開始害怕處決這回事,行刑房是一個充滿情緒的地方,囚犯家屬見證所愛的人離世,被囚犯傷害的遇害人家屬又會再次喚醒了痛失摯愛的感受。他們的路不易走。」

「我能夠為我的嬰兒赴湯蹈火,然而很多母親卻在行刑房見到自己的孩子離世。這些母親會踢牆、打破玻璃,不斷地哭泣和尖叫。」

「我站在見證房時想,其實沒有贏家,所有人都被搞垮了。行刑本身是悲劇,而我一次又一次地見證這些悲劇。」

        地區主政者在美國是州長,決定執行死刑多寡的重要因素,有一年44個,也有一年17個或後來的更少。美國德州,是全國處決人數最多的州分。隨者社會氛圍改變,死刑也變少,因為替代方案無期徒刑不准保釋的出現。
   
      作者接近十二年的死刑見證期間,由開始執行死刑後喝酒的若無其事,到後來的慢慢想到家人,兩邊的家人,死刑犯的身體,死刑犯的可能性等。日常生活還有監獄內獄警和死刑犯的日常、越獄,重大事件。訪問死刑犯並與他們聊天,見證死刑的執行過程。很多人物可以可以寫,有男有女,有老有少,更多的黑人,雖然階級差異的問題被隱而未現。有人等了很久幾乎是半輩子才執行死刑。是否還有機會,或是在監獄中已經失望,絕望(自私死亡率特高)。一些特別事項,如監獄食物,馬桶酒。最後一餐,工作。觀看死刑本身,犯人的態度,有抵死不從,需要動用麻醉藥,有看似闊達,最後遺言的各種反應。

      政府的系統,也是後期重大課題之一,在美國撰寫類似回憶錄,公然指責上司,也是因為他離職前所謂的不公待遇,得到法庭平反德州司法的隱諱與僵化,司法應該是公開公正,,僵化的制度與性別歧視彰顯於世,這些都是考慮司法系統要討論的系統偏差問題。

       死刑不單是抽象,重重影響他與其他老師的生活,夢中,不斷看到想到這些死刑犯,就是一在生活其中。看似輕盈無情緒的對話描寫,也就是作者刻意保持平常心的語態。這些文字多多少少的一些敘述,不管是支持死刑與廢死。此書可以提供細節背景思考。欲奪其命,必承其重。討論之前,更細膩瞭解,

手段方法將會更改目的本質?
 出自於對書題材的好奇,看了《死...
轉載自博客來  尚可  2019/08/19
出自於對書題材的好奇,看了《死囚的最後時刻》,這是一本在美國最惡名昭彰的高牆監獄 ─ 德州亨茲維爾監獄 ─ 擔任死刑見證人蜜雪兒‧萊昂斯所寫的紀錄。

我斷斷續續讀完,帶書去了一些地方,初見書封,有些人會直接和我討論「支持死刑還是廢除死刑」的議題。然而,與其說這是一本討論支持死刑存廢的書,它更接近是記者蜜雪兒‧萊昂斯在德州刑事司法部擔任近三百起死刑見證期間,對她人生的影響與對死刑及死刑犯的看法。

「在監獄工作,不是只有目睹死刑。」一本死刑見證的紀實內容,除了關於監獄內獄警和死刑犯的日常、死刑執行外,我們可以有更多想像。例如:「越獄」,現實是否真如電影情節那樣。書中提到一位死刑犯,越獄時,將雜誌和硬紙板塞在衣服底下,像是穿著一副盔甲,使他得以翻越兩道刺網圍籬而不被刮傷,但也因為身上塞得太厚重,使他逃亡過程,自橋上跳入湍急又深的河水時,馬上就淹死了。

萊昂斯在監獄工作中,主要在死刑犯排立行刑日後,訪問死刑犯並與他們聊天,接著見證死刑的執行過程。在訪問死囚的過程,遇過曾讓她惋惜因一念之差犯下大錯的未成年死刑犯拿破崙‧比茲利(Napoleon Beazley),以及也曾有驚險的時刻:

「在赫南德茲被處死的那一天,我用西班牙語和他交談。他告訴我,我讓他想起他的女兒。接著他向我伸出手,我當場呆住了。一年前,一位七十八歲的牧師到死囚室探望一位名叫胡安‧索里亞(Juan Soria)的死刑犯。當索里亞要牧師和他一起禱告時,牧師把手放在牢房的送飯口裡。索里亞用力一拉,把他的手臂扯斷了。……」

書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監獄裡的食物,像是「馬桶酒」─ 犯人在監獄馬桶裡釀出來的酒,以及「最後一餐」。負責為犯人準備最後一餐的是一位名叫布萊恩‧普萊斯(Brian Price)的犯人,過去是為搖滾樂手,監獄裡一名受過正統訓練的廚師較他如何做菜。曾經有劇組在監獄拍普萊斯的紀錄片,當時他煮的是起司通心粉,萊昂斯:「那是我吃過好吃的通心粉。」

蜜雪兒‧萊昂斯在德州刑事司法部十一年的工作期間,面對死刑,無法迴避人們詢問她「支持死刑或廢死」的議題,她說:「和許多社會議題一樣,除非直接影響到自己,人們都傾向不去參與。對大多數德州人來說,死刑是一種抽象的概念,偶爾會在晚餐聚會上引發爭論。」而對於見證死刑過的他們而言,死刑卻是具體的事實。「在我目睹過的死刑當中,有些人我覺得不應該被處決。但我可以這麼想,是因為他們沒有奪走我任何東西。」

蜜雪兒‧萊昂斯寫下《死囚的最後時刻》,讓死刑不單只是「抽象的概念」,更甚,希望可以讓支持「死刑」與「廢死」的人們,因更了解死刑的過程,而多一份思考。

關於這點,我看完書後,依舊沒有答案…。
  出自於對書題材的好奇,看了...
轉載自博客來  尚可  2019/08/19
出自於對書題材的好奇,看了《死囚的最後時刻》,這是一本在美國最惡名昭彰的高牆監獄 ─ 德州亨茲維爾監獄 ─ 擔任死刑見證人蜜雪兒‧萊昂斯所寫的紀錄。

我斷斷續續讀完,帶書去了一些地方,初見書封,有些人會直接和我討論「支持死刑還是廢除死刑」的議題。然而,與其說這是一本討論支持死刑存廢的書,它更接近是記者蜜雪兒‧萊昂斯在德州刑事司法部擔任近三百起死刑見證期間,對她人生的影響與對死刑及死刑犯的看法。

「在監獄工作,不是只有目睹死刑。」一本死刑見證的紀實內容,除了關於監獄內獄警和死刑犯的日常、死刑執行外,我們可以有更多想像。例如:「越獄」,現實是否真如電影情節那樣。書中提到一位死刑犯,越獄時,將雜誌和硬紙板塞在衣服底下,像是穿著一副盔甲,使他得以翻越兩道刺網圍籬而不被刮傷,但也因為身上塞得太厚重,使他逃亡過程,自橋上跳入湍急又深的河水時,馬上就淹死了。

萊昂斯在監獄工作中,主要在死刑犯排立行刑日後,訪問死刑犯並與他們聊天,接著見證死刑的執行過程。在訪問死囚的過程,遇過曾讓她惋惜因一念之差犯下大錯的未成年死刑犯拿破崙‧比茲利(Napoleon Beazley),以及也曾有驚險的時刻:

「在赫南德茲被處死的那一天,我用西班牙語和他交談。他告訴我,我讓他想起他的女兒。接著他向我伸出手,我當場呆住了。一年前,一位七十八歲的牧師到死囚室探望一位名叫胡安‧索里亞(Juan Soria)的死刑犯。當索里亞要牧師和他一起禱告時,牧師把手放在牢房的送飯口裡。索里亞用力一拉,把他的手臂扯斷了。……」

書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監獄裡的食物,像是「馬桶酒」─ 犯人在監獄馬桶裡釀出來的酒,以及「最後一餐」。負責為犯人準備最後一餐的是一位名叫布萊恩‧普萊斯(Brian Price)的犯人,過去是為搖滾樂手,監獄裡一名受過正統訓練的廚師較他如何做菜。曾經有劇組在監獄拍普萊斯的紀錄片,當時他煮的是起司通心粉,萊昂斯:「那是我吃過好吃的通心粉。」

蜜雪兒‧萊昂斯在德州刑事司法部十一年的工作期間,面對死刑,無法迴避人們詢問她「支持死刑或廢死」的議題,她說:「和許多社會議題一樣,除非直接影響到自己,人們都傾向不去參與。對大多數德州人來說,死刑是一種抽象的概念,偶爾會在晚餐聚會上引發爭論。」而對於見證死刑過的他們而言,死刑卻是具體的事實。「在我目睹過的死刑當中,有些人我覺得不應該被處決。但我可以這麼想,是因為他們沒有奪走我任何東西。」

蜜雪兒‧萊昂斯寫下《死囚的最後時刻》,讓死刑不單只是「抽象的概念」,更甚,希望可以讓支持「死刑」與「廢死」的人們,因更了解死刑的過程,而多一份思考。

關於這點,我看完書後,依舊沒有答案…。
 當罪犯被判處死刑,所有相關的人...
轉載自博客來  尚可  2019/08/06
當罪犯被判處死刑,所有相關的人,都面臨著一種如死般的焦灼等待:
死囚等著被處決,死囚的家人等著他突如其來的被赦免,被害人家屬等著正義被伸張,記者們等著目睹死刑執行,寫出報導。

對於死刑,我沒辦法說有怎樣的立場,而這並不意味著在我心裡沒興起過任何一絲是非正義的判斷,而是知道死刑它太複雜,在了解並掌握它的全貌以前,不敢輕率的發言,即使在心中,它早已有個輪廓。

不過《死囚的最後時刻》,卻讓這個輪廓變得模糊。而這,也同時是作者蜜雪兒,一個以記者身分,在德州監獄目睹近300次死刑的她,內心最大的困惑。

她沒有辦法忘懷,在觀刑室裡,死囚躺在輪床上從容、瀟灑赴死的樣貌,不論那是到死前都執意要讓自己看起來像個男子漢般的偽裝,還是顧慮到父母兒女,不想讓他們承受更多悲傷而逞強出的態度,或者是真如此無懼與「瀟灑」,又或者是在監獄中已被囚禁到失去反抗本能,又或者是憑藉信仰,相信自己會去一個更好的地方。

無論如何,這個從容的樣貌令她感到巨大的不適,除此之外,她同樣沒辦法忘記,死囚手臂被注射藥物後,當藥物開始發揮作用,死囚掙扎氣絕的樣貌,她更沒辦法忘記,在觀刑室的兩側,死囚家屬、受害者家屬的截然不同的心境。

然而他們又有個共通的心境:悲傷。死刑讓受害者家屬,藉由觀看死囚的容貌,想像自己的親人被這樣容貌的人殺害的情境。而死刑也讓死囚的家屬,經歷一次受害者父母所經歷的,失去兒女的傷痛。這是一場兩敗俱傷的過程,不論她目睹了幾次,內心永遠衝擊。

她以為這個衝擊能夠隨著時間流逝而沖淡,沒想到它就像個一開就關不上的潘朵拉盒子一樣,最後只能帶著當中的悲傷與沉痛,繼續行走她的人生。在這個盒子中她看見的,是殺人犯殺了受害者,也永遠的殺了受害者家屬的靈魂,而死刑,殺死了死囚,也永遠的殺死了死囚家屬的靈魂。

我想對於蜜雪兒而言,她的某部分靈魂,也在觀刑中被殺死了。她的純真被殺死了,她徹徹底底的被改變了,有個沉重的東西像包袱一樣,壓在她原先來去自如的生命裡,有個尖銳的東西,狠狠地鑽進了她的心裡,求助無援。因為誰能理解她的感受、她的痛呢,心理醫師也不能,除非他跟著她一起目睹一個生命被迫殞落的過程。

蜜雪兒藉由死刑的現場,揭露了死刑究竟是甚麼,這不是存在概念內的死刑,而是真真實實的,死刑的樣貌。不可否認的,死囚曾犯下的那些「惡」,也讓我覺得相當可怕,即使那些惡被以極為理性、不加渲染的方式描述出來。這些惡,並不需要如同主流的新聞撰寫模式一般,需要聳動的標題、噬血的故事情節,它的本身已足夠令人恐懼,甚至不需要想像,這個惡,如果是發生在親友身上。

只是同樣地,在觸及這個死刑的真實樣貌時,仍會意識到死囚仍是個「人」,不論他曾是個怎樣的人,在眼前,他就是如此普通,如此地一般。這大概就是死囚從容赴死時,令蜜雪兒感到巨大不適的原因。因為在行刑的輪床前,他們僅只是一個「人」,一個活生生的血肉之軀,而在從死囚室步入輪床的那段短短的路程,已是他們人生的最後一段路。而在這些黑暗的人性中,也有些許的光,包含死囚與死囚之間的惺惺相惜、相互關懷與幫助,但當然,也會有無法被光穿透的黑暗。

在所有蜜雪兒接觸過的死囚中,最讓她感到悲痛的,是那位誤交損友,受一時的情緒誤導,因而犯下殺人罪刑的青少年。他還來不及了解生命、來不及學習如何活著,就要學習如何面對死去。他們處死的是在過去那個時空底下的他,而不是現在的他,因為那個犯下罪刑的他,已經不存在。

然而,一切是沒有第二次機會的。這對她而言,是重重的一擊,擊碎了過往對死刑的堅持。從以為自己能夠不帶情緒的目睹死刑,以為能夠抽離,到難以甩開目睹死刑帶來的震撼,死刑對她而言,越來越不是黑白二分的結論,而永遠是一個沉重,複雜難解的命題。
 這本書很特別,可能是我至今讀過...
轉載自博客來  推薦  2019/07/12
這本書很特別,可能是我至今讀過最…該用感傷來形容嗎?或者我該用惆悵、或是無力感?很難找到一個精準字眼形容。我遵循以往的閱讀習慣,找到自己的切入點。結果這本書有靈魂,它在挑戰我的價值觀,它每一頁都在測試我的立場,當我做出選擇,它會反問「你確定嗎」?笑笑的像挑釁,但我知道這不是它本意。它只是描述一段又一段的真實故事,沒有誇大其詞,甚至能說是輕描淡寫。但我自己的小宇宙有好多力量彼此拔河。

我想起電影「芝加哥」,幾個美麗死刑犯有著各自的故事。他們用華麗的歌舞展示出殺人動機,歌詞唱著「如果你也在現場,如果你也看到了,我保證你也會跟我做一樣的事(殺人)。」

是嗎?我不確定。但我知道我不希望她們被處死刑,也許情有可原?更也許是,我雖然知道她們奪走了某人的性命,這是多麼十惡不赦的滔天大罪,但她們展現出來的喜怒哀樂、以及面對死亡的恐懼又跟我們那麼無二致。他們是該贖罪,該懺悔。但當我看到他們人頭落地,那旺盛的生命力瞬間隕落時,我真會歡欣鼓舞地慶祝?回想自己的人生至今為止不算一帆風順可也無憂無慮。老天沒讓我處在「那個現場」、「看見同樣的事」、「做出同樣的選擇」,我對此感激涕零。

這本書,不能只有我看到。
 【死囚的最後時刻】 這本書是...
轉載自博客來  推薦  2019/07/12
【死囚的最後時刻】
這本書是作者蜜雪兒在德州刑事司法部擔任發言人工作時,與夥伴(老師)賴瑞共事時的工作記錄,她的工作也包括觀看行刑室裡,死囚們被執行死刑的現況,並且對外發言,保持德州監獄的透明性,讓記者與大眾可以了解死刑犯受刑的情況。但這個工作具有隱晦的性質,蜜雪兒自己也在是否該執行死刑?或者這個死囚是否該死等等疑問中不斷反覆提問。她與某些死囚是朋友,甚至得以接近、理解他們,成為了朋友,但她也必須目睹他們被注射藥物而死去。她常常會說自己看起來很好,但那些複雜的情緒被她揉成一團,像是廢紙般地丟棄在一旁,這樣累積下來,也使她的人生有了極大的轉變與困惑。

看到後面更加驚訝的是,她以為一向樂觀開朗積極進取的賴瑞不會像她一樣,被這些一幕幕的執行死刑情狀影響,賴瑞一向很有智慧,但事實上他酗酒,甚至常常做關於死刑的噩夢。她自己也成為了受害者家屬,原因是前夫的小女兒被毒販近距離射殺,他們積極想要讓這個犯人能夠被執行死刑,但最後是無期徒刑。她以前會為了「這些只是因為一時犯錯的人不壞」,懷疑他們被執行死刑的合理性?但當自己成為其中的角色時,才能真正感受到身為受害者家屬的心情。

只是,像是拿破崙這樣看起來善良坦然的人,他在監獄中等待受死之前,極力地對待其他囚犯好,並且盡量配合,不吵不鬧,雖然他不滿死刑,但他坦然接受這樣的結果,沒有任何請求。蜜雪兒把他當成朋友,卻依然要面對他的死,然後故作鎮定。

除了工作帶來的衝擊,表面上蜜雪兒輕描淡寫,但更讓她受挫的是德州司法的隱諱與僵化,讓她的工作地位、薪水受到了打擊。她希望司法是公開公正的,正如她自己的個性,她無法接受那些不了解的人背後的竊竊私語,她認為對記者就是要坦白一切,但僵化的制度與性別歧視不斷打壓她,以至於她遭受不公平的對待。蜜雪兒決定起身奮戰,與種種不公對抗,她承受許多不被了解的艱難與刺傷,最後終於打贏了官司,恢復她的名譽,也讓其他支持她的人振臂歡呼!蜜雪兒依然與記者朋友保持良好的互動,然而德州司法還是有許多進步空間,記者們不得其門而入,不報導不知道,並不表示黑暗不存在。

其實看這本書我感到痛苦,原因是作者筆記式的記錄,有太多人名,以及其他人口吻穿插的情報或自述,還有非常多美式語言俚語,隔閡太大,讀來並不輕鬆,尤其蜜雪兒老是對她的痛苦輕描淡寫,越到後面越覺得她根本就快要瘋了!只是她太堅強又聰明,她也不允許自己倒下,她有孩子,她要孩子理解她的工作與品格,因此文章穿插的那些輕描淡寫,其實就是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輕吧!加上我可能以為這裡面有許多死刑犯的故事或更多秘辛(真的有一種想要偷窺的八卦感!),但也許受限於篇幅,因此大多都是在行刑室裡,死刑犯的狀態是什麼?故事反而像是調味料一般的被簡單記錄下來,當然讀者們如果好奇也可以查一下關鍵字,看看這些死刑犯幹的「好事」吧?

看完這本書,我並沒有太過感動,但我對蜜雪兒的工作非常尊敬,我相信她極力要傳達死刑犯的受刑之路不是那麼簡單,只是單單還給家屬一個公道?對於死刑犯家屬也是折磨,永遠不想揭開的傷口。動盪的社會讓人不安,人們需要祭品需要安慰?死刑的存在不在於解決任何問題,誰死都無法解決問題,這個社會需要更多的理解,需要更多思辨,也許究其一生這都是蜜雪兒要辯證的問題,也或者是我們想要理解,或者不願深究理解的問題。
 作者蜜雪兒的書,將這些論證,展...
轉載自博客來  推薦  2019/07/10
作者蜜雪兒的書,將這些論證,展現出更人性化的一面,也推向複雜、難解的議題核心。
被害者家屬觀看執行會感到慰藉嗎?
死囚執行前其實想展現幽默?
為何所有人都用必然如此的方式,看待死刑?
書中將這些案例,用一種綿長、細節風富,卻不失第一手觀察的準確感。把死囚們的個性、想法、舉止,在面對每一個環節如「記者會」、「最後一餐」、「執刑前」,將他們的懊悔、憤怒、無情緒、甚至是幽默。展現的更清楚。

因此,對我來說,很慶幸能夠看見這本書。在許多資料、內容裡面將他們合在一起講述。雖然對於需要資料的查找、分類的人,這本不同內容混雜的分類方式(以蜜雪兒本人獨特的章節分類),不是上乘之選。
但是,對於那些認為自己已經透徹理解死刑議題,或是需要補充更多獄中觀點的人,絕對會讓你欲罷不能,並且醍醐灌頂。
 那麼,什麼是死刑? 「...
轉載自博客來  尚可  2019/07/09
那麼,什麼是死刑? 

「如果人殺人是錯的,那麼國家殺人為什麼又是對的,並且被寫進國家的法律?」「如果你的家人被某個喪心病狂的人殺害,你會怎麼看待死刑?」 
「甚麼又是修補性司法?」

每每讀過一個章節,就會思考起這些細節起來,我們又是對於前幾年發生在台灣的無差別殺人事件抱持著怎麼樣的態度?這也不禁想起了,美劇《破案神探》,主角霍頓與探員比爾用著新形態的方式,來研究連環殺人犯,卻一步步的走進了人性的黑暗面,如果善良是上帝的恩賜,那邪惡難道也是上帝所賦予的?無獨有偶,死刑這種刑罰制度,不僅改變了死刑犯與受害人家屬,也一步步地改變了賴瑞與蜜雪兒,賴瑞在見證了這麼多人的死刑之後,讓噩夢侵犯了心靈。作者蜜雪兒,則是無論在人生各方面皆與死刑畫上等號,糾纏不清數十年,更因此與官僚主義搏鬥了一陣子。

這的確是一本值得玩味的書籍,不僅僅是因為死刑的議題,更包含了,究竟甚麼是生命,如果人類的生命值得被稱為生命?那麼,其他物種呢?期待各位也可以在《死囚的最後時刻》找到內心的答案。
 到底什麼是好人,什麼是壞人,你...
轉載自博客來  推薦  2019/07/05
到底什麼是好人,什麼是壞人,你有標準答案嗎?-《我們與惡的距離》王赦,人權律師

----
QUIZ:如果,法務部邀請你到監獄全程參與死刑執行,並有機會分別跟受害者與死刑犯聊天,你願意嗎?當下,你想問死刑犯什麼問題或認為他們會如何回覆?又或者你認為死刑該怎麼執 行才叫合理?這次的體驗會改變你對死刑存續的立場,甚至改變人生嗎?
----

不可諱言「惡有惡報」與「殺人償命」這類言論不僅政治正確又符合社會正義,一切就是這麼簡單與直觀。然而,當六月底確定受邀閱讀遠流本月出版的《死囚的最後時刻》,意謂我得開始體驗「支持死刑/廢死」二極價值觀衝突歷程。所幸,如此沉重的議題透過流暢的筆法,作者蜜雪兒.萊昂斯(一開始作為記者,後來成為監獄體系的一員)及她最尊敬的同僚賴瑞.費茲傑羅(目睹219次死刑的男人),彷彿從展書閱讀開頭便親身帶領我們進入那黑壓壓的刑房,坐在那,經歷生命從相遇到消逝。

根據書裡內容,我嘗試拼湊出死刑見證工作輪廓,大概是這樣子的ー「從一次目睹死刑的心路歷程,除了開始的不安到走入觀刑室後,心裡浮起「當我走出這裡時,某個人將會死去。」幾分鐘內隨著致死化學藥劑發揮作用,犯人就只是躺在那裡,然後就結束了,心底浮上「就只有這樣嗎?」的念頭。爾後隨著死刑次數增加,第一次那樣豐沛的感受逐漸麻木,大多數被處決的死刑犯很快就變成資料頁上的名字 ,自己卻可以站在那裡,看著某人的生命被州政府奪走,走出那個地方,忘掉這一切。在更久之後,才能理解到如果自己一直背負著目睹死刑的情緒重擔,應該很快就瘋了。」簡單來說,這種工作就是一旦你經歷過(目睹死刑)一次,你就再也回不去了。

雖然我履次被書裡的故事啪啪打臉,我印象最為深刻的是書裡190頁中死刑犯講述自己第一天報到遇見不求回報同儕之愛ー「咖啡色紙袋裡裝的是什麼?」,那袋子何以充滿「友愛、關懷、仁慈與憐憫」,卻是死囚本來在自由世界裡求之而不可得。以上種種「迷思」,無關閱讀者對於死囚的立場,因為未曾體驗過的「真實」,誓必與我們想像完全不同。


作者以第一人稱方式紀錄這段不平凡職涯,十一年間,目睹至少280次死刑,各章節穿插著職場導師、其他死刑見證人等對個別事件述敘,並佐以她歷次見證後製作筆記,就像《我們與惡的距離》透過故事的隱喻嘗試為不同立場的觀點發聲,也為社會揭開(橇開)一個關於「善與惡」、「廢死與否」的對話空間,像是我可能開始同情李大芝(加害人家屬),也會對王赦律師拼死堅持捍衛生命價值感到尊敬。我認為作者無疑是「死囚最後時刻」裡最佳引路者,帶著我們一同進入她這段不平凡職涯裡,理解那些跟我們同樣身而為人,如何從生乃至死,中間的掙扎與矛盾。

掩卷之際,或許死囚的最後一刻能教會我們的,遠比想像的多更多,特別是欲奪其命,必承其重。祝好。
 反對死刑的很多人.因為沒有直接...
轉載自博客來  極力推薦  2019/07/02
反對死刑的很多人.因為沒有直接朋友或家人是在監獄的
所以經由這本書讓我死刑有更多的認識跟同理心

不管你是支持死刑或是反對的,我都非常建議你來閱讀這本書
說是生硬後頭還是有很多感性的文字敍述
包含送恩師的離開跟對家人的感謝還有對這份工作的感想及後座力的衝擊
感謝有人願意把一般人無法體驗的事寫出來
贊助商廣告
 
金石堂 - 今日66折
不完美關係,與更好的我自己:與傷道別,與真實相遇,再一次勇敢的療癒練習
作者:何妤玟
出版社:禾禾文化工作室
出版日期:2021-12-28
66折: $ 251 
金石堂 - 今日66折
低智商犯罪
作者:紫金陳
出版社:奇幻基地出版事業部
出版日期:2022-01-27
66折: $ 263 
金石堂 - 今日66折
像佛洛伊德一樣反應與思考
作者:皮埃爾.瓦羅德
出版社:方舟文化
出版日期:2023-05-04
66折: $ 238 
金石堂 - 今日66折
手繪建築漫遊史系列套書二冊:《手繪中國建築漫遊史》、《手繪世界建築漫遊史》
作者:張克群
出版社:原點
出版日期:2021-03-03
66折: $ 700 
 
Taaze 讀冊生活 - 暢銷排行榜
最高閒聊法:再尷尬也能聊出花來,一生受用的人際溝通術
作者:五百田達成
出版社:方智出版
出版日期:2021-12-01
$ 237 
Taaze 讀冊生活 - 暢銷排行榜
氣質系硬筆1000字帖
作者:郭仕鵬
出版社:朱雀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18-07-03
$ 221 
金石堂 - 暢銷排行榜
【限量親簽】把日子慢慢變好
作者:黃山料
出版社:三采文化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4-11-01
$ 332 
博客來 - 暢銷排行榜
蔡康永的情商課:為你自己活一次
作者:蔡康永
出版社:如何
出版日期:2018-11-01
$ 276 
 
博客來 - 新書排行榜
兄弟上場(限量蓋章版,加贈「兄弟上場」刺繡布章)
作者:周思齊
出版社:遠流
出版日期:2024-10-30
$ 355 
Taaze 讀冊生活 - 新書排行榜
宵禁殺機
作者:珍.考伊
出版社:臉譜
出版日期:2024-10-31
$ 315 
博客來 - 新書排行榜
大都更時代攻略 耕築居安家園
作者:黃張維
出版社:今周刊
出版日期:2024-09-26
$ 316 
Taaze 讀冊生活 - 新書排行榜
114年企業管理(含企業概論、管理學)22堂觀念課[國民營事業]
作者:夏威
出版社:千華數位文化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4-08-20
$ 702 
 

©2024 FindBook.com.tw -  購物比價  找書網  找車網  服務條款  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