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系統、有方法、有要訣,從基礎到進階,是認識台灣蕨類世界最易上手的入門圖鑑◎輕鬆認識台灣超過300種蕨類,包括許多珍貴稀有甚至瀕危的物種
◎條理清晰、內容詳盡的文字說明
◎含括完整植株與重要局部特徵的生態照片
◎重點歸納的生態特徵圖例
◎多樣化的查詢方法
◎透過蕨類看到台灣獨特的植物生態地景
最親切易查的賞蕨圖鑑台灣雖是蕞爾小島,卻是觀察、了解蕨類的最佳天然教室,不但種類豐富,種密度居世界之冠,而且演化上的歧異性也相當高,幾乎涵蓋絕大部分的類群。《蕨類觀察圖鑑1&2》從基礎到進階,共介紹台灣650多種蕨類的資料與圖片,其中本書《蕨類觀察圖鑑2:進階珍稀篇》收錄《蕨類觀察圖鑑1》介紹過的種類之外的其他320多種,包括許多珍貴稀有甚至瀕危的物種。本書延續《蕨類觀察圖鑑1》的系統架構,根據演化先後的脈絡依序出現,並於每科的起首頁,重點提示該科的基本資料。每科之下,再以較容易觀察到的形態與生態特徵,進一步區分屬、群。配合簡明易懂的生態與外觀特徵圖例,提供多樣化的查詢方法,方便快速,是認識台灣蕨類世界最容易上手的入門圖鑑,也是進行蕨類觀察、鑑定時最有利的工具書。
為了讓讀者更深入了解台灣的蕨類植物,在《蕨類觀察圖鑑1》的基礎上,本書針對每種蕨類都作了一些「附註」,或是近似種類之間的比較,或是指出該種蕨類在分布的生態帶所具有的指標性意義,或是它為適應環境而發展出的特殊生存機制……,每則說明都是作者郭城孟老師多年來研究蕨類的第一手心得。
※以蕨類為起點,閱讀台灣獨特的植物生態地景台灣位於北緯約22°至25°間,屬於熱帶氣候區的北緣和溫帶氣候區的南緣,是北回歸線上少見的森林,多變的地形造就多樣化的微環境,加上具有巍峨的高山,北半球(水平分布)的生態帶就巧妙濃縮、垂直分布在台灣山地。台灣的蕨類物種也反映出前述的特色,在《蕨類觀察圖鑑2》可見以泛北極圈為分布中心的種類出現在台灣的高山寒原,也可見主要分布在東南亞熱帶雨林的種類在恆春半島現身;而且台灣位於亞洲大陸、日本琉球群島及菲律賓群島的樞紐位置,利於種源交換,島上高聳的北向山坡,以及南向和東南向山坡,就像棒球手套一樣,能零星捕捉來自北方或南方的蕨類物種,因此在翻閱《蕨類觀察圖鑑2》時不僅能查索單種蕨類的資料,也能從作者的延伸說明中得到更廣泛的台灣植物生態知識,了解更多台灣珍貴的生態資源。
.每種蕨類的文字說明條理清晰且內容詳盡,除外觀特徵、生長習性、分布概況外,並增加附註。
.每種蕨類的圖片都儘量涵蓋植株生態照與局部特徵照,並有簡要的圖說,幫助讀者看圖辨識。
.每種蕨類皆有生態小檔案(包括生態帶、地形和生長環境等),以及觀察蕨類時的兩大重點──葉片分裂方式與分裂程度,以及孢子囊群或孢膜的外形與生長位置──特徵圖示,方便讀者快速查核。
.針對不同程度與需求的讀者,提供多樣化的查詢方法──除可按目次,或依中名、學名查詢外,特別設計了「科與屬、群檢索表」,提供讀者從蕨類外觀特徵按部就班的查索。
作者簡介:
郭城孟
台北市人,瑞士蘇黎世大學系統植物學研究所博士,曾任國立台灣大學植物學系副教授及植物標本館館長。從國小開始就與自然結下不解之緣,大學時迷上蕨類,學士、碩士、博士論文皆與蕨類有關,登高山是為了蕨類,出國求學也是為了蕨類,外出旅遊更常為了蕨類而佇足。從研究蕨類到欣賞蕨類,也透過生長在自然環境中的蕨類,領悟一些自然的道理。平時喜歡蒐集與蕨類有關的事物,從古董店的蕨類繪畫,到日常生活用品,如印有蕨類圖樣的杯、盤、刀、叉,或是布料、服飾等;當然,最大宗的收藏還是世界各地的蕨類文獻資料。
學術領域除了蕨類之外,主要研究的方向為植物地理及植群生態,多年來更致力於自然資源永續利用的推展,期望經由生態旅遊、生態農村、環境教育、生態工法等途徑,合理運用自然資源,將保育與地區發展的衝突降至最低。
作者相關著作:
《蕨類觀察入門》
《蕨類觀察圖鑑1:基礎常見篇》
《蕨類觀察圖鑑2:進階珍稀篇》
作者序
【後記】
郭城孟
以前在野外帶隊講植物,最常被問的一個問題就是「可不可以吃」,幾乎每講必問,後來就慢慢發展出一套對應的方法,答案是「要看你的演化程度」。此話怎麼說呢?原因是綠色植物對人類非常重要,我們呼吸所需要的氧氣要靠它們,我們生活所需要的能量直接或間接來自它們,綠色植物可說是目前地球上唯一的媒介,可以將太陽能轉變成眾多生物生活所需的能量,所以說地球自有植物以來就是動物覓食的對象,植物似乎難逃其宿命。不過,數億年來植物也因應發展出獨特的解決方式,其中最讓人津津樂道的,就是不同類的植物各自擁有不同的化學成分,這也是為何樟樹有樟樹的味道,薄荷有薄荷的味道,而化學成分對動物而言就是有毒物質,因此數億年來動物也忙著突破植物所發展出來的防禦策略,有的專注在某些特定的對象,如無尾熊只吃尤加利,貓熊只吃竹子;有的則將一生中大部分的能量用來處理較多種植物的化學成分,如羚羊、鹿等動物;而人類則介於中間,人類熟悉常吃的植物,不過百來種,人類對於不熟悉的植物,隨著個人和體質而有不同的反應,全賴個人的演化程度。不同類植物會有不同的化學成分這一件事情,可說是自然界中的植物所發展出來最佳的防禦策略,所以數億年來植物仍生生不息,在野外常見植物的葉片被毛蟲嚙食,可是蕨類植物往往最不受影響,蕨類植物是化學防禦策略的高手。
帶隊講植物時另一個常被問的問題就是「有什麼用」,用處不外乎可食、藥用、建材等,或其他與日常生活有關,可用金錢衡量其價值的事項。很顯然,一般人總認為不需用錢買的似乎就不具價值,就是沒有用,因此綠色植物免費為我們釋放氧氣,因為沒有計價,所以我們常有意無意地忽視它們的存在。蕨類不是人類的主食,也不是主要的建材,可供藥用的也不多,看似無用,不過我可以很肯定的講,如果台灣沒有蕨類,我一定覺得很不自在,因為台灣與蕨類是一體的兩面,因為全世界蕨類花樣最多、數量最多的地方就是台灣,這種價值很難用金錢衡量,存在本身就是一種價值,在四億多年的演化洪流,蕨類是生命自行尋找出路的最佳例證,尤其在台灣,這種價值恐怕也很難衡量吧!
2001年我與遠流台灣館合作推出《蕨類入門》與《蕨類圖鑑1》,2010年推出本書原版《蕨類圖鑑2》。今年(2020)則將三書重新修訂,根據較新的分類系統,整合統一「科」與「屬」的範疇,例如鱗毛蕨和三叉蕨由「亞科」提升為「科」;金星蕨科、鱗毛蕨科底下部分的分「群」提升為「屬」。此外,有些種類的地理分布也作了變更,補充近年新發現的棲息地。
透過《蕨類觀察入門》與《蕨類觀察圖鑑1&2》,希望可以讓大家在現在的時間切面與台灣的空間當中,窺見數億年來蕨類演化的洪流,以及台灣所扮演的角色。與蕨類邂逅本身就是一種因緣,能夠與同好一起研究蕨類、欣賞蕨類,更是我這一生莫大的收穫。
【後記】
郭城孟
以前在野外帶隊講植物,最常被問的一個問題就是「可不可以吃」,幾乎每講必問,後來就慢慢發展出一套對應的方法,答案是「要看你的演化程度」。此話怎麼說呢?原因是綠色植物對人類非常重要,我們呼吸所需要的氧氣要靠它們,我們生活所需要的能量直接或間接來自它們,綠色植物可說是目前地球上唯一的媒介,可以將太陽能轉變成眾多生物生活所需的能量,所以說地球自有植物以來就是動物覓食的對象,植物似乎難逃其宿命。不過,數億年來植物也因應發展出獨特的解決方式,其中最讓人津津樂道的,就是不同類的植物各自擁有不...
目錄
如何使用本書?
蕨類植物科檢索表
蕨類各部位的構造名稱圖解
石松科
石杉屬
馬尾杉群
石松屬
石松群
卷柏科
卷柏屬
瓶爾小草科
陰地蕨屬
瓶爾小草屬
紫萁科
紫萁屬
莎草蕨科
莎草蕨屬
裡白科
裡白屬
芒萁屬
膜蕨科
單葉假脈蕨屬
細口團扇蕨屬
膜蕨屬
蕗蕨群
假蕗蕨群
膜蕨群
厚壁蕨群
假脈蕨屬
毛葉蕨群
瓶蕨群
假脈蕨群
厚葉蕨屬
長片蕨群
毛桿蕨群
球桿毛蕨群
線片長筒蕨群
厚莖蕨群
蚌殼蕨科
金狗毛蕨屬
桫欏科
桫欏屬
瘤足蕨科
瘤足蕨屬
碗蕨科
鱗蓋蕨屬
曲軸蕨屬
姬蕨屬
稀子蕨屬
鱗始蕨科
烏蕨屬
達邊蕨屬
鱗始蕨屬
鳳尾蕨科
水蕨屬
金粉蕨屬
碎米蕨屬
金毛裸蕨屬
鳳丫蕨屬
鐵線蕨屬
鳳尾蕨屬
書帶蕨科
車前蕨屬
一條線蕨屬
水龍骨科
水龍骨屬
伏石蕨屬
骨牌蕨群
瓦葦屬
扇蕨屬
石葦屬
肢節蕨屬
茀蕨屬
擬茀蕨屬
線蕨屬
星蕨屬
劍蕨屬
禾葉蕨科
革舌蕨屬
穴子蕨屬
荷包蕨屬
蒿蕨屬
梳葉蕨屬
禾葉蕨屬
金星蕨科
大金星蕨屬
卵果蕨屬
紫柄蕨屬
金星蕨屬
凸軸蕨屬
鉤毛蕨屬
假毛蕨屬
茯蕨屬
毛蕨屬 214
小毛蕨群 214
圓腺蕨群 217
秦氏蕨屬 218
新月蕨屬 219
鐵角蕨科
鐵角蕨屬
薄葉鐵角蕨群
鐵角蕨群
烏毛蕨科
狗脊蕨屬
崇澍蕨群
烏毛蕨屬
烏木蕨群
假桫欏群
骨碎補科
骨碎補屬
蘿蔓藤蕨科
蘿蔓藤蕨屬
舌蕨屬
實蕨屬
鱗毛蕨科
紅腺蕨屬
複葉耳蕨屬
擬複葉耳蕨屬
假複葉耳蕨屬
肉刺蕨屬
鱗毛蕨屬
耳蕨屬
耳蕨群
柳葉蕨屬
貫眾屬
三叉蕨科
三叉蕨屬
擬鱗毛蕨屬
突齒蕨屬
網脈突齒蕨屬
金毛蕨屬
蹄蓋蕨科
蹄蓋蕨屬
安蕨屬
雙蓋蕨屬
雙蓋蕨群
短腸蕨群
毛柄蹄蓋蕨群
軸果蕨屬
擬蹄蓋蕨屬
假鱗毛蕨群
假蹄蓋蕨群
貞蕨屬
冷蕨屬
羽節蕨屬
岩蕨屬
名詞解釋
蕨類學名組成元素
中名索引
學名索引
後記
如何使用本書?
蕨類植物科檢索表
蕨類各部位的構造名稱圖解
石松科
石杉屬
馬尾杉群
石松屬
石松群
卷柏科
卷柏屬
瓶爾小草科
陰地蕨屬
瓶爾小草屬
紫萁科
紫萁屬
莎草蕨科
莎草蕨屬
裡白科
裡白屬
芒萁屬
膜蕨科
單葉假脈蕨屬
細口團扇蕨屬
膜蕨屬
蕗蕨群
假蕗蕨群
膜蕨群
厚壁蕨群
假脈蕨屬
毛葉蕨群
瓶蕨群
假脈蕨群
厚葉蕨屬
長片蕨群
毛桿蕨群
球桿毛蕨群
線片長筒蕨群
厚莖蕨群
蚌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