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一字一句,
皆有聲有色、有情有義。
在茫茫詞海中,
定能找到最療癒自己的那一首!詞,是文學中最優雅輕靈的文類、最婉麗動人的體裁,它是歌詠青春的詩篇,是千年前古人悲歡離合的乘載,是陰柔中有著韌性的獨特生命情調。詞,就是當時的流行歌曲,一種冉冉韶光意識與悠悠音韻節奏結合而成的情思韻律。詞,感動了世世代代的敏感心靈。
詞人多情,發而為詞,其實就是一段體驗、梳理或參悟人間情感的歷程——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歸時方始休。」這是最揪心的別後相思。
「只願君心似我心,定不負相思意。」這是最美麗的愛的盟誓。
「人如風後入江雲,情似雨餘黏地絮。」這是最執著不捨的深情。
「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這是最超越時空的愛戀。
尋尋覓覓,化為一種溫柔如水的堅韌力量,那是詞人言愛興懷的方式——
當寂寥心情無法排遣,歐陽修的「淚眼望花花不語,亂紅飛過鞦韆去」是最溫暖的撫慰;
對人生感到困惑,李後主的「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已替你輕輕探問;
柳永的「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懂得你的心事有時說不出口;
蘇軾的「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撫平你的傷痕,陪你悠然面對人生。
四十位詞家、一百二十闋詞,以十六個單元主題,探討近六十種幽微深邃的人間情意。由唐五代到兩宋,五百多年的詞篇燦麗時光,從詞人、詞風、詞史、詞境到詞情,宏闊而深刻地鋪展在眼前、縈潤於心中。
看詞人在出入之間、情理掙扎之際所展現的各種生命情態,看詞作的跌宕之姿所興發的悲喜情緒;領會詞中的人情世界,我們也終將懂得如何表達情感,擁有聆聽他人與自己心聲的能力。
【本書特色】
◆臺大中文系及通識課程最受歡迎的詩詞教授劉少雄至情力作。
◆精選40位詞人、120闋詞,以16個單元主題,探討近60種幽微深邃的生命情態,認識人間情愛的多種面貌。
◆回到感官世界,以情感喚起情感的全身心參與、沉浸式閱讀,細膩體會詞中的聲色之美、言外之意。
◆像看電影一樣讀詞,在如鏡頭般一幕一幕的推進中,走進詞人時空,心歷其情其境,和作家所見所感。
◆為現代人的情緒出口而寫。當我們變得只會用貼圖、按讚來表達情感時,就從讀一闋詞來尋回心靈的敏銳吧。
◆深度理解詞中的情緒語言,什麼是惆悵?什麼是斷腸?什麼是銷魂?真正進入唐宋詞,也真正進入了我們自己。
【深情推薦】
王安祈臺大講座教授、國光劇團藝術總監
王盛弘作家
田威寧北一女國文教師
衣若芬作家、新加坡南洋大學教授
宇文正作家、《聯合報》副刊主任
李純瑀臺師大共教中心國文組助理教授
祁立峰《讀古文撞到鄉民》作者
胡曉真中研院中國文哲所研究員兼所長
徐國能作家、臺師大國文系教授
徐秋玲北一女國文教師
郝譽翔作家、北教大語文創作系教授
曾淑賢國家圖書館館長
曾冠喆薇閣中學國文教師
葉丙成臺大教授、無界塾創辦人
楊孟珠臺中一中國文教師
蔡淇華作家、惠文高中圖書館主任
顏訥作家
這是一條長長的,從宋代到當代,從發現到發明的有情旅程。是宋人藝術化的情緒字典,也是當代人的情緒之書。——顏訥
詞原是音樂的文學,作者對詞的詮釋也像是音樂。時代如此焦躁疏離,正是時候走入深邃而不沉溺的唐宋詞的情感世界。——胡曉真
織情入詞箋,以深入淺出文字直探詞心,娓娓道出內在的神韻。——曾淑賢
詞,不僅是美麗歌吟,更是作為生命「情感教育」的多樣典範。跟隨少雄老師,跨時空和這些偉大心靈對話、共感。——葉丙成
低迴在心中的無言歌,是一闋詞所帶來的沉澱。透過這本書中的話語,重新召喚雨過天青色的心事。——徐國能
此書呼喚四十位詞人,溫柔地激盪、觸動、撫慰你我最深層的情感。在每一闋詞中,我們看見自己,更看見眾生。——李純瑀
這部作品梳理唐宋兩代經典詞作,從個人的生命情懷,到古老悠遠的情思感悟,跨越時空帶給讀者深摯的感動。——宇文正
大氣磅礴的蘇、辛詞,柔腸百轉的花間詞,都在劉少雄老師的召喚下,轉世回魂。——蔡淇華
架構、理路與敘述皆清晰有條理,字句有情味,深入淺出地領人欣賞唐宋詞的內涵。——田威寧
以專題式的脈絡,透過時空的巨觀與心理的微觀,彰顯宋詞獨特的體悟與情思。——徐秋玲
讀此書,你會發覺原來自己不再是孑然一身孤獨於茫茫人海,你必能從中找到生命的歸屬與感動。——曾冠喆
詞比詩更朝向內在、私我世界,此書以情感召喚情感,帶領讀者移易時空,走入詞人幽微、深情的心靈之境。——楊孟珠
作者簡介:
劉少雄
國立臺灣大學中文系博士,現職國立臺灣大學中文系特聘教授,曾任臺大藝文中心主任、中文系副主任。專研唐宋詩詞、東坡文學、宋代文學及詞學理論。
兩度榮獲臺灣大學教學傑出獎,並於2018年獲頒教育部第八屆全國傑出通識教育教師獎。著有《東坡詞‧東坡情》、《有情風萬里卷潮來──經典‧東坡‧詞》、《以詩為詞──東坡詞及其相關理論新詮》、《讀寫之間──學詞講義》、《詞學文體與史觀新論》等專書和詩集《光年之外》。
除在臺大中文系開設唐宋詩詞專業課程外,並為全校大學生開設通識課程「宋詞之美」和「東坡詞」,皆為臺大熱門科目。這兩門課同時列為臺大開放式課程,收看人數甚眾,且在中國大陸多個網路平臺皆有轉播,評價極佳。
章節試閱
之十三〈多情卻無言──莫名所以的感喟〉
04難以言宣:李清照〈聲聲慢〉
宋詞的無言之美,有另一種比較激切的表現,就是情到深處、愁到極點時,不但欲說還休,還乾脆否定了語言通情達意的功能。詞人明白道出自己無法用語言表達的感受,同時他(她)也認為讀者不能理解自己的情況。這種對語言溝通功能的徹底否定,那是一種極深的痛苦,使人陷入十分無助的狀態。這裡要談的主題就是這樣一種「難以言宣」的情緒,介紹的詞人是李清照,她的代表作〈聲聲慢〉最能表現這種無言之感。
王灼《碧雞漫志》評易安詞,說李清照「能曲折盡人意,輕巧尖新,姿態百出」。這評語可見出李清照善寫女性的心情。我們過去讀男性作家所寫的相思怨別之情、生離死別之嘆,很多是模擬女子的心境,雖然都寫得哀怨動人,但都不如李清照以女性的心情寫自家的感受來得真切深刻。李清照寫的詞,是個人的真情實感,既馨逸又淒愴,充分展現出一己的才情與一生的際遇。
前面介紹易安詞時提過,她有「閨房之秀」,亦具「文士之豪」,就是說她兼有女子的銳感與深情,以及男性作家那樣豪宕的逸興與筆調,因此詞風既靈秀又沉健,具體呈現了詞體特有的跌宕之姿。余光中在〈亦秀亦豪的健筆〉一文中分析張曉風散文說的一段話,可以借用來形容李清照的詞。余光中說:「她的文筆原就無意於嫵媚,更不可能走向纖弱,相反地,她的文氣之旺,筆鋒之健,轉折之快,比起一些陽剛型的男作家來,也毫不減色。……這枝筆……揚之有豪氣,抑之有秀氣,而即使在柔婉的時候也帶一點剛勁。」
李清照的那份豪情,就是一種堅韌的生命力,表現在文學上就是一種不甘於平凡、勇於創新的力量,這份創造的勇氣她至老不衰。
李清照善於體情,也長於言愁說恨。她的情詞往往用字平淺,精妙簡約,跌宕有致,語意含蓄蘊藉,卻有著無限哀傷淒婉之情,層次曲折有味,可以看出她細膩的心思、入微的觀察和絕妙的才情。
譬如〈如夢令〉說:「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一剪梅〉說:「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醉花陰〉說:「莫道不銷魂,簾捲西風,人比黃花瘦。」〈臨江仙〉說:「誰憐憔悴更凋零。試燈無意思,踏雪沒心情。」〈武陵春〉說:「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這些詞句一讀便知是好言語,不須明說是怎樣的愁,只用景色的對比與映襯,或者藉外在的動作,簡單俐落地在筆意轉折之間,便能呈現出心中的哀怨情愁,靈動又感人。這是作者深於體情的特質,又善於表達的能力。
∞
這首〈聲聲慢〉是李清照晚年的作品。她晚歲生活的不安與處境的愁慘,都足以使她的詞情更增悽愴。〈聲聲慢〉一詞寫悲秋的情懷,最能見出她極為悽慘哀切的心境: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盃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這首詞膾炙人口,向來多讚嘆作者的疊字用得好,或者欣賞她用「黑」字押韻的巧妙。其實這首詞之所以妙,是整體的,我們須結合它的形式和內容來看,才能知道它真的好在哪裡。作者主要是要宣洩心中因飄泊落拓而又失去愛情的苦悶,而這種苦悶雖然主要是由於愛情所引起的,其實它更混雜著國破家亡之痛、丈夫去世後到處顛沛流離之苦,和孀居生活中孤苦無依的淒涼之感。這種身世之悲,實在難以言宣。
李清照在詞中沒有明確指出具體實在的事況,只用文學的意象來表述,創造一種淒婉愁苦的境界,寫出心中整體的感受。整首詞中,每個環節都是用間接的、含蓄的手法,透過一些動作、一些景色,來表達心中的愁恨。作者轉折變化的心情歷歷可見。讀者如依循文本脈絡,亦能見其事、體其情,引起感同身受的反應。如能心領神會,就應該能體會作者的用意,知道語言文字有其限制,不足依恃。
詞的開頭連用七組疊字,「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戚戚」,確實是驚人之舉。除了誇讚作者創意出奇外,我們也不得不佩服作者善感的心,和對情感變化體察入微之處。「尋」、「覓」二字,本意都是「找」,尋尋又覓覓,顯示出不斷找來找去的動作。人到百般無聊的時候,往往就會東翻翻西找找,希望找些事物來處理、找些事情來做,好讓自己忙碌,心靈有所寄託,就不會覺得孤單寂寞了。現在我們無聊時找人說話、找書來讀、找電影來看、找東西吃,打開手機不停地上網找樂子,或者看看有誰在留言等等,都是在尋尋覓覓,實在是心中空虛苦悶的表現。
尤其是身心受創極深的人,他更迫切地需要尋得一些可支撐自己的力量,特別在精神上,如能找到一個可商議的人,即便只是說說話的人也好,就可以讓淒然無助的感覺得到稍稍的紓解。可是如果什麼也沒找著,尋覓而不可得的話,頓然就會感到自己真的孤獨無依,所處的地方、周遭的景物和氣氛原來是如此「冷冷清清」的。當意識到這一點的時候,必然更感失落,心情惡劣,就會引起心中「悽悽慘慘戚戚」的悲感。
這七組疊字分三個層次,寫出入徬徨,心中若有所失,再由境況的淒清寂寞寫到心情的淒苦,由外而內,層層進逼,具現了作者孤單又無助之感。詞人以一串疊字組成的複合句,利用反覆、短促的音節,和連續八個送氣的塞擦音(清清、悽悽、慘慘、戚戚),彷彿傳達了咬緊牙關、渾身顫抖的強烈情緒。若非感情深切、沉哀入骨的人,實在不容易說得出來。
周濟《介存齋詞選序論》說:「李清照之『悽悽慘慘戚戚』三疊韻六雙聲,是鍛鍊出來,非偶然拈得也。」李清照用三組概念詞語,形容動作、環境與心境,概括了全詞的主題意識,烘托出一種氣氛,也指引了詞情推進發展的方向。下文就是要敘述怎樣尋覓,如何感到冷清,又怎麼繼之而悽慘與哀戚的經過。
詞人目前面對的是怎樣的情況?「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她說現在是秋涼時節,天氣變化無常,忽然暖和起來,立即又轉冷,已經衰弱的身軀總是不易調適得過來。「將息」,即調養、休息的意思。面對這樣的情形,她如何是好呢?
「三盃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她說心情既不好,又感到秋寒,就喝點酒來驅散愁悶,暖暖身子吧。但現在身子差了,不能像從前那樣多喝,而且也只能喝薄酒,這三兩杯淡淡的酒,怎抵得住夜晚急驟強風帶來的寒意?這兩句在跌宕之間,用委婉的口吻,表達了困於現實而無法對自己做出恰當的安排,感到無可奈何,比一般的借酒澆愁表現得更沉痛哀傷。因為詞人清楚地意識到現在喝的這些酒不但不能暖身,更無法排遣愁悶,終究是敵不過越來越濃的愁緒的。
「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在空間設計上,這裡由晚風轉到雁過的景象,接得十分自然。人在房間裡感到鬱悶,就靠近窗邊,放眼望向天際,是自然的動作反應。看到鴻雁飛過,正觸動詞人的愁懷,因為這些鴻雁來自北方,原是她寄託相思、傳遞音信的代表。李清照早年曾寄給丈夫趙明誠一首詞〈一剪梅〉,其中有「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的句子,所以這裡說「卻是舊時相識」。過去夫妻雖別離,仍能書信往返,保持聯繫,如今「人間天上,沒個人堪寄」(〈孤雁兒〉),已今非昔比了。現在看見相識的鴻雁飛過,怎不令人觸景傷情,引起無語的惆悵?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下片由仰望天際,不想見著雁過而傷心,遂轉為俯視園中景象,那也是自然順勢的安排。她看見滿地堆積著菊花,十分衰殘零落的樣子,如今哪有人會去摘取它?這裡喻指人似花,憔悴不堪、沒人愛賞的辛酸。
「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詞人自始至終都守候在窗邊,她感到風寒,抬頭看見天上鴻雁飛過,低首則看到庭院裡菊花凋殘,一事一物都勾動了心頭的悲傷。而時間不斷地過去,黃昏已降臨,她不禁要問,這樣下去獨自一人怎麼能捱到天黑呢?「怎生」,是如何、怎樣的意思。她為什麼那麼擔心?下文倒敘,說出原委。
原來「守著窗兒」當下,看到聽到這樣的畫面:「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梧桐葉子加上細雨,到了黃昏時候,已點點滴滴地飄落降下。這正是白居易〈長恨歌〉所說「秋雨梧桐葉落時」的意境。所謂景隨情轉,由晴天風起到下雨,詞人的心境跟著就變為黯然了。因此而知,她之所以晚上難熬,因為黃昏已是這般情境,那麼黑夜到來,閨中人最怕的是無法像白天那樣,偶而可借助俯仰天地景物來排解心中的鬱悶。那時雖窗戶關閉,但關不住雨打梧桐那令人難以忍受的秋聲,一葉葉、一聲聲,那麼的清脆,點點滴滴都好像打在自己的心頭上,叫人如何承受得了!
最後一句煞得非常緊,它不但分頭呼應了前面的景和情,而且也含蓄地傳達了無窮的愁怨。「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次第」,指這一連串的情景。「怎一個愁字了得」,又豈是一個愁字所能道盡?哪裡是一個愁字能概括得了呢?意思就是說,真正悲傷的愁緒,難以用言辭來表達。那是一種無比沉痛的感受,沒有經歷過的人如何能體會?詞人是以她痛苦的經驗,識盡愁的滋味,真正了解到它真實地在我們生活當中無時無刻不存在,是那揮不去、斬不斷的情,所帶來的、必須承受的苦果,不只一言難盡,更是超出語言所能承載的重量。
李清照〈聲聲慢〉一詞表現出極其沉痛的心情。不過從另一個角度看,她的情意雖然悲切,但組織篇章仍見巧思,文氣依然暢旺,疊出新意,正見證了她老而彌堅的創作動力。我們閱讀李清照後期的作品,不但可分享她晚年的生命情調,更能從其跌宕的詞情中,看見一位作家創新語境的精神。
羅洛.梅(Rollo May)在《創造的勇氣》(The Courage to Create)一書中說:「在人的生命中,限制不但是無法避免的,並且也是有價值的。……創造力本身『要求』限制,因為有創造力的活動來自人類面對限制時所作的搏鬥。」又說:「我們對形式的熱情,表達了我們渴求讓世界適應我們的需要與慾望,並且更重要的是,想體驗我們自己的生命擁有特殊含意。……這種對形式的熱情,是試圖在生命中發現及建構意義的一種方法。」我們看李清照後期的詞,像〈聲聲慢〉這一類的作品,在固定的文體上所做的形式上的突破,正是一種生命意志的展現。
「怎一個愁字了得」,文辭雖然不能盡意,但不表示我們就不需要用語言來溝通表達。李清照這首詞做了一個很好的示範,與其用情緒語詞直接言愁說恨,不如用具體的景物、情態來顯現。不說愁,而自有愁,一切盡在不言中,而寓意無窮。這是詞的無言之美,特別感人至深的地方。
之十三〈多情卻無言──莫名所以的感喟〉
04難以言宣:李清照〈聲聲慢〉
宋詞的無言之美,有另一種比較激切的表現,就是情到深處、愁到極點時,不但欲說還休,還乾脆否定了語言通情達意的功能。詞人明白道出自己無法用語言表達的感受,同時他(她)也認為讀者不能理解自己的情況。這種對語言溝通功能的徹底否定,那是一種極深的痛苦,使人陷入十分無助的狀態。這裡要談的主題就是這樣一種「難以言宣」的情緒,介紹的詞人是李清照,她的代表作〈聲聲慢〉最能表現這種無言之感。
王灼《碧雞漫志》評易安詞,說李清照「能曲折盡人意,輕...
推薦序
【前言】
詞,一個有情的世界
我們為何要讀詞,讀古人的詞?詞是怎樣的一種文體?詞裡抒寫的「情」,難道只是些傷春悲秋、相思怨別的內容?讀這些幽怨纏綿的作品,讀多了不是令人更不快樂?這些古代作品有何現代意義?負面的情緒,化為傷感的文學,能否提供正向的能量?我在大學裡研究唐宋詞,講授詞的課程,以上的問題一直都是我想解答的問題。
既然要談詞,我先簡單說明詞的基本特色。首先要知道,詞是宋朝的代表文學。唐詩、宋詞,代表兩個時代的文化精神與藝術風采。唐詩的氣象,宋詞的韻致,充分展現了唐宋文人的才性與情思。
詞,興於唐,而盛於宋,原是配合當時的流行樂曲而能歌唱的詩,具有一種幽隱深微的特質,其寫景言情最能表現輕靈細緻、陰柔婉約之美。由唐迄宋,詩人詞家出入於樂曲與詩歌間,或精研形式韻律,或開拓內容意境,各擅勝場,並於詞苑中展現出深美閎約、清麗舒徐、豪宕放曠、清空騷雅的多彩姿貌,成就兩代的風華。
詞是中國文學中最優雅精緻的文類。詞之為體,韻律諧美,情辭並茂,善於表達委婉曲折的情思。它是一種融合美麗與哀愁的文體,作家填詞往往在妍雅的筆調下,蘊含著真摯動人的情懷。
因此而知,文人詞的世界是一個有情的世界。它的主調,通常是以好景不常、人生易逝的情節,表達此情不渝的精神。詞體的肌理中流動著詞人陰柔而有韌性的氣脈,別具跌宕之姿,最能反映宋文化中那種知其不可而為之的意韻。
對一般讀者而言,他們喜歡詞,原因很單純,就是因為詞像是歌詠青春的詩篇,他們喜歡詞中那種浪漫的愛,那些美麗的文辭。的確,宋詞歷久不衰,有如此大的魅力,主要的原因就是詞中有情,詞的字裡行間充滿著普遍、深刻而動人的男女情思。
詞的語言是古典的,它所抒發的盡是人類共通的情懷,所有悲歡離合的題材、感時傷逝的內容,都是超越時空,存在於倫常人間,所以總能感動世世代代的敏感心靈。相信許多讀者看金庸的武俠小說《神鵰俠侶》時,讀到楊過念著蘇軾的〈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或許也曾跟著主角黯然神傷;而且對連殺人都不眨眼的女魔頭李莫愁居然一直念著元好問〈摸魚兒〉的詞句,「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也留下深刻的印象。在年輕的歲月裡,讀到這樣的情節,常常會不自禁地有著某種莫名的感動。通俗小說反映了通俗人生。
∞
我每年在大學開設詞的通識課程,選課的人數出乎意料的多,可見詞之魅力。不只年輕的生命陶醉在詞情的世界,班上還有不少退休人士來旁聽,也同樣喜歡宋詞之美。我讀過一段胡適的訪問錄,這位提倡新文學、也編過詞選的時代人物,他說晚年時每天都背誦詞篇來消磨病中的時光。
歐陽修說:「人生自是有情癡。」(〈玉樓春〉)人之有情,迷戀於情愛,那是與生俱來的。宋詞之所以容易觸動人心,因為作者緣情興感,真誠為文,能將大家普遍都有的經驗,以更精妙、更貼切的語言表達出來,說到讀者的心坎裡,而讀者之所以感動不已,也是因為心中有情的緣故。
我們閱讀宋詞,除了單純的感動之外,當然還有些好處的。簡單地說,第一,欣賞文辭之美確實是一種享受,這可以提升個人的涵養與品味。
第二,藉詞來尋求心靈的慰藉,也會有不錯的療癒效果。讀了詞人傾訴的情話,會讓人感到有一種很貼心的感覺,好像自己心底裡的悲鬱情緒,也一併宣洩了出來。
第三,詞是最能抒情的文體,詞人深情而多感,他們的情感世界相當精彩,因此我們閱讀詞篇,可以認識人間情愛的多種面貌,更能從中得到些啟發,知道如何面對複雜的情緒。情感問題是我們人生的大問題,在過分追求功利、著重理性的世界裡,我們尤其需要情感的滋潤。如何去理解、面對、表達情緒?這都是我們應該關心的人生課題。閱讀唐宋人的情詞,體會他們深切的感受,學習他們誠摯的態度,這不只能幫助我們紓解情緒,更使我們認識自己,突破疏離、冷漠的心理屏障。
蘇格拉底說:「沒有反省的生活不值得活。」閱讀與聆聽是面對自我最好的一種方式。我們不斷地閱讀,讀進不同作家的情意世界,分享他們的經驗,同時也發揮同理心,設身處地去感受,因而經過一番醒悟,就能讀到自我更深層的一面,更認識真正的自己。另一方面,我們深受文學中的情意所感,願意嘗試去理解它,體察當中的意義,知其然並知其所以然,或者試著去表達自己的感受時,某種程度上我們已經在學習如何處理情緒了。
詞既然是最能表達隱約幽微情感的一種文體,我們在閱讀詞的時候,相對地,就必須學習細細聆聽、靜心體會詞人傾訴的心聲。「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蘇軾〈水調歌頭〉),世間事物確實很難如我們所願地配合得那麼完美,總有不盡如人意之處,讓人頓感悵然失望,徒留遺憾與感傷。如何面對人倫世界中的愛恨情仇,始終都是人間難以迴避的課題。
宋人以優美動人的筆觸言愁說恨,著實令人沉醉。但我們讀詞,不應只是尋愁覓恨,陷溺其中。宋代許多偉大的心靈,如晏殊、歐陽修、蘇軾、辛棄疾等,都表現出勇於承擔、面對失落情緒的態度,歷盡艱辛,仍不失對人世的信任,依舊相信人間情愛之美好。東坡說:「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念奴嬌〉)多情,難免帶來煩惱,但也只有情能讓生命展現光彩,不至於枯萎,並能見證生命的意義。
詞具備一種陰柔中的韌性,表現為一種此情不渝的精神,而感情就好像水一般,看似柔弱,其實持久堅韌而有彈性,可帶來活化生命的力量。我們在理性之外,還能兼具感性的生活體驗,這樣才算是完整的生命型態。
我之所以特別強調文學的情感意義,是有鑒於現代人的情感問題而發的。我們利用各種電子媒介互通消息,交了許多朋友,但為什麼夜深人靜時仍然感覺孤單寂寞?我們真的了解對方嗎?真的聽得懂別人所說的話語嗎?我們用按讚、貼圖能夠充分表達想要表達的情緒嗎?
李清照不是說過:「怎一個愁字了得?」(〈聲聲慢〉)一個「愁」字如何能完全說清、講明自己心中的感受?顯然她已經意識到文字未必能充分達意。情感的世界,確實是個複雜而不易理解的世界。語言表達畢竟有其限制,如果使用不夠精確,要傳情達意就更加困難了。人際間不少齟齬爭執,無端引起的煩惱,往往都是語言溝通出現問題而發生的。
於是有了這本書的構想。我選擇了一些富有代表性的詞篇,分析這些作品裡的情感特質。每首詞裡面所說的「怨」、「恨」、「傷」、「痛」、「悲」、「愁」,都不是三言兩語能夠說清楚的,要依據文本的脈絡,細細去體會,用更精確詳盡的語言去分析、描述、說明,才能夠把詞中所呈現的詞情充分掌握。
什麼是「惆悵」?什麼是「斷腸」?什麼是「銷魂」?這些情緒語言我們又懂得多少?我希望為大家講解這些詞篇,讓大家學習如何去聆聽、分享詞人的心境,知道怎樣去理解這些詞中的情緒,分辨它們的異同。我相信,每闋詞裡面有著詞人的情感,也有我們熟悉的心事,是可以跨越時空相互了解、彼此溝通的。
∞
為了更全面地介紹唐宋詞的情感內容和表現方式,這部書規劃了十六個單元,簡單說明如下:
導論的部分,先說明詞是怎樣的一種文體、我們該如何閱讀一闋詞,讓讀者對詞體有個概括的認識,並知道本書所採取的詮釋方法。
詞的賞析部分,也是本書的重要內容,將分兩個段落來論述:第二講至第五講談唐五代詞,會依時代先後分析名家作品的詞情特質。第六講至第十六講談宋詞,主要是據主題論說,分門別類,比較、分析相關作家的詞。希望循序漸進,帶領大家體驗兩宋詞人由「入乎其內」到「出乎其外」的歷程,最後指出向上一路,期盼讀者有所體悟而得到成長。
唐五代詞部分,首先論析唐代文人詞的人間情懷,他們所展現的幾種抒情樣態,看詞人在傷離與感時的主調中,如何處理無盡相思、觸景傷情、回憶舊日的美好和年華流逝的感傷這些課題。接著,講解花間詞的物質性和精神面,旨在分析溫庭筠的客觀敘寫和韋莊的主觀抒情兩種風格,也略述其他有代表性的花間詞人的表現,體會他們如何融合美麗的文辭與哀愁的情意,形成獨特的美感特色。第四講談南唐詞的情感境界,論述南唐中主李璟和馮延巳的詞,探討時代如何影響個人、又怎樣深化詞的意境。第五講分析李後主詞的雙重對比性,詮釋後主今不如昔、以假為真的情意世界,重新評價他的前後期詞。
宋詞的部分,討論的主題包括:宋詞裡的時間意識、蘇軾詞中的人生空漠之感、宋人化解時間憂慮的方式、宋人面對離愁的態度、生離死別的哀傷、物是人非的感嘆、家國興亡的悲感、莫名所以的感喟、男女同心與人我互通、留住人間的美好、詞境與心境的開拓等項目。這些都是詞人在時空流變中普遍關注的人間課題,也是與我們的倫常生活息息相關的。
每一個主題,大概會舉一至三首代表作加以賞析。希望藉由詞情的分析,讓大家充分認識唐宋詞人所面對的情感問題,並體會他們處理情感的方式與態度。詞人的風格特色,和詞的寫作背景,都會適時加以介紹。大家對詞史與詞學的相關知識應會有所增進。不過,文本詮釋才是本書的重點。我會帶領大家一起依循詞體的基本特性,就詞而論情。
對我來說,能與大家分享詩詞之美、人情之美,是十分快樂、美好又有意義的事。這部書稿原為音頻節目而撰述的。我衷心感謝道善文化公司崔正山先生誠意邀請我錄製「唐宋詞的情感世界」這個課程。這是我第一次錄製音頻節目,對一直在大學教室裡講課的我而言,感覺十分新鮮。如何掌握時間,如何調整語調,怎樣將專業的知識化為容易理解的方式,深入淺出地論述,都需要重新學習處理。幸好有柯琳娟小姐從旁熱心協助,得以順利完成這個費時超過半年的錄製工作,我也由衷感謝。
這是我最特別又最難忘的講課體驗。那段時間,全神貫注在這件事情上,既充實又辛勞,但每寫完一講、錄完一講,想想頗有些新意,不時又會感到快慰,繼續下一回的挑戰。整個工作完成後,發現自己的知識增進了不少,對詞體與詞情有了更多更深刻的體會,激起我持續做學理上探索的想法。這趟奇特的講授之旅,實在令人回味。
在出發邁向下一階段的學習旅程之前,我重新審訂講稿,潤飾文辭,加強篇章結構,以書本的形式出現,讓唐宋詞之美除了聲音之外,還提供文字的傳播方式,希望能與更多喜歡詞的讀者朋友分享,也為自己留下一個美好的紀念。
歡迎你與我,一起進入唐宋詞的情感世界。一闋詞,一份情,值得我們細細品味。
【前言】
詞,一個有情的世界
我們為何要讀詞,讀古人的詞?詞是怎樣的一種文體?詞裡抒寫的「情」,難道只是些傷春悲秋、相思怨別的內容?讀這些幽怨纏綿的作品,讀多了不是令人更不快樂?這些古代作品有何現代意義?負面的情緒,化為傷感的文學,能否提供正向的能量?我在大學裡研究唐宋詞,講授詞的課程,以上的問題一直都是我想解答的問題。
既然要談詞,我先簡單說明詞的基本特色。首先要知道,詞是宋朝的代表文學。唐詩、宋詞,代表兩個時代的文化精神與藝術風采。唐詩的氣象,宋詞的韻致,充分展現了唐宋文人的才性與情思。
詞...
作者序
不僅僅是一首歌、一闋詞
我喜愛詩詞,在音樂和美術之後。
我一直都想找到最好的方式來紓解情緒,表達自己想法,或是詮釋我對世間事物的感受和體會。
最早走入我的人生,與我的情緒、心靈相會的是音樂與歌曲。童年時,家裡有一臺不知從何處搬來的大型唱機,寥寥幾張黑膠唱片整天播放著。我時常跟著哼唱披頭四的〈Yesterday〉、李香蘭的〈小時候〉和〈三年〉,還有粵曲像林家聲的〈落霞孤鶩〉、新馬師曾的〈客途秋恨〉。那時我並不是真懂得歌詞內容,可能只是因為旋律好聽,或是當中有一兩句歌詞不知怎的讓我特別感動,哼唱著就喜歡上了。
是的,我仍隱約記得當時用心地唱,跟著旋律節拍,情緒亦隨之波動,彷彿若有所感……,那絕非音樂的抒情效果而已,那是源自善感的心。善感的心一經啟動,感受力緩緩延伸,越加敏銳,久而久之,就變成了一種本能,屬於自己的一種生命特質。
善感的心引領我不只隨唱片哼唱,我也慢慢學會了用聲音來傳達情意。每當心情不好,我會拿起口琴吹奏一些哀傷的樂調,吹著、聽著,自己也會被感動。後來經歷了火災、搬家、轉學,面對許多成長中帶來的不安與困惑,以及青春期的失落與苦悶,我不斷地藉由音樂、電影、歌唱、繪畫和文學,稍稍得到些慰藉,卻也一直深陷在情緒的波濤中。
我在一所英文學校度過青澀的少年時期。那時學會唱歌,也嘗試組隊參加比賽,希望得到些肯定。其實,更希望有人聽懂自己,並知曉我特意選擇要表演的,不僅僅是一首歌。
It’s not just a song。那是怎樣的心情?我清晰記得當時確實有某些特別的情緒,某種真實的感覺,卻又茫茫然,不知如何去表達……。有時,找到發洩的出口,就盡情地用那選擇到的某樣符號形式來傳達,有時唱、有時畫,似乎都訴說著同一件事、同一份情,卻也感覺好像不盡相同,恍惚之間,我似有所感亦若有所失。那時的生活片段如同電影情節,各種動作、畫面與配樂都互有關聯,構成一個整體,共同詮釋著那個時空的生命意義。
我唱的那些幽怨的歌,我畫的那些冷色調的畫,都是我內在的心聲與投影。而我所讀所寫的,又何嘗不是來自同一個源頭——我的心靈?如果你到我書房翻一翻我的課外讀物,看看那些書名,如《少年維特的煩惱》、《徬徨少年時》、《美麗與哀愁》、《日安憂鬱》、《魂斷威尼斯》等等,就可知道我是怎樣刻意雕塑自己的少年形象。在我們年輕的歲月裡,容易作繭自縛,自尋煩惱,編織一縷縷的愁思,以為那就是生活的全部。那一段生命篇章,豈是「徬徨」、「憂鬱」那幾個關鍵詞能道盡?
當然不是。現實人生自有不能推卸的責任,人間情誼也是真實的存在,我無法任性地活在自己的世界裡。如何務實、理性地面對人生,亦是成長必須學習的課題,畢竟父母的工作需要幫忙,弟妹也得照顧。我本來就喜歡思考問題,也在實際生活中付出行動而得到些歡愉,那時更期盼能進一步認識自己,後來發現閱讀思考是最好的選擇。
我開始欣賞詩詞,學習體會詩人詞人的情緒,李素的《讀詩狂想錄》給了我許多啟發。透過作者知性與感性的導引,我讀到了詩詞與人情之美,那是我在教科書中無法得到的閱讀體驗。有別於沉醉於音樂旋律,或是耽溺在故事情節,滲入過多主觀意識,乃至自傷自憐,此時我細心閱讀詩詞的賞析文字,讓自己比較理性一點地面對詩詞中的情意世界,從而學會與人同情共感,並在學習理解詩心詞情之餘,加深了對自己的認識,也從作家身上學習到處理人情的態度與方法。同時,我也閱讀弗洛姆的《愛的藝術》和阿德勒的《自卑與超越》等書,試圖尋求個人成長與他人聯結之間所遇到的問題解答。人生的問題,誰能給我們完滿的答案?
∞
我一直在探尋。後來我離開香港,來到臺灣,成為古典文學的專業研究者,在大學裡講授詩詞,撰寫詞的普及書籍。出入詞情世界,我過去的所感所思,所有接觸過的文學、藝術與哲學,曾有的生活體驗,通通都發生了作用。一字一句,皆有聲有色、有情有義。我深知各種符號形式,在生命底層、在心的運作下,都是互有關聯、彼此依存的。文學藝術之所以發生作用,關鍵在人同此心。人雖是獨立的個體,也需與人分享物質或精神之所得,願意與人(不論多寡、直接或間接的)合作完成某種事業,並且相信溝通的可能,才能證實存在的意義。因此,文學藝術可以交流共感,我們不會懷疑。
作為研究者,一則要探究詩詞文學之美及其情意內容的特色,一則須經由各種比對參照,釐清不同文體的抒情特性,理解各別文體所代表的情感意義。換言之,要知其同,也要別其異。而在辨體的過程中,將會深化我們對情感的體認。每種文體都有其獨特的抒情效果,詩所表達的情,和詞所抒發的情,不會完全一樣,要細心分辨。我們選擇任何一種事物,難道沒有寓意在其中?作家擇體為文,為其所體認的情決定了形式意義,其實就做了價值判斷。物事與人情總是相關,讀者特別喜歡某種文體,是因為文體的抒情特質正與其用情態度、生命情調相契應。
詞心的萌動,我跟學生說,就在我們意識到時間變化、想留住某些美好的事物卻發現留不住的時候開始。詞情,隨著樂韻盤旋,往往就是一種耽溺、留戀。童年的消逝、生理的改變、環境變換、理想落空,或者是愛情失意、生離死別等事情,不斷地發生,落差的情況越大,我們的感慨就越深。這時候,配合旋律流轉迴蕩的歌曲,不知不覺就開始在心頭繚繞。回想我童年時愛聽愛唱的都是些感時傷逝的調子,不是沒有原因的。只是我當時沒有意識到,原來時間的憂慮早已潛藏在我心。
我們經歷各種名利得失、悲歡離合,頓然感到生命裡充滿著許多不能彌補的缺陷,不少無法癒合的傷痕,在這個彷彿無可撫慰的世界裡,我們還相信什麼?
我聽〈蒹葭〉(《詩經.秦風》)歌者吟唱他的悵惘和無奈,仍然感到他終究不能完全否定的,就是情愛本身,雖然他始終都得不到。那種若即若離的感覺,我也不陌生。愛的追求,尋尋覓覓,鍥而不捨,化為一種溫柔如水的堅韌力量。如波蕩漾,在時間這頭,我也感受得到。於是,我寫下了這樣的詩句:
從此,我便沉浸在水中
時間失去了重量,好像這頭
又不在那裡——無涯的海域
我的船啊,飄搖細雨中
輕輕的,一根絲線
繫著我牽引著我也纏繞著
我已無法遠離,不知如何靠近
低首走入蘆葦的秋色
我已凝結成霜……
歌者為聽者而唱,也為自己而歌。作者為讀者而寫,也為自己而作。文字、聲音傳達心意,也關係著人情。因此,我們聆聽、閱讀歌詞的情意,以情感喚起情感,與作者、歌者彷彿融成一體。
音樂與歌曲確實能召喚和宣洩感情。我喜歡柳永的〈雨霖鈴〉、蘇軾的〈水調歌頭〉,因為我看見那畫面,我聽見那聲音,那是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因為離別相思乃人之常情,我也曾經歷。歌雖悲,詞雖怨,但情不變,那是唐宋詞的主調。只要人們不斷地去傳唱、去欣賞,則在「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體證下,無疑更肯定了此情不渝那種精神的價值。
∞
我之研究詞,詮釋詞人心事,無非是想藉此沉澱、梳理一己的情思,並從中論證、體悟詞情的意義。我相信你和我一樣,透過詞的欣賞與理解,出入於文學與生活之間,情理交互作用之際,興發感動,必然會引起內外各種感官與過去各種經驗的迴響,闡發出新的意義,使我們對自己的情意世界有更深切的體認,並與作者、詮釋者產生同情共感,加強了與人聯繫一體的感覺。
這樣的話,你在本書裡聽見的何止是一首首的歌,讀到的也不僅僅是一闋闋的詞,而是一份份關係著彼此你我、共同創造的人間情。
不僅僅是一首歌、一闋詞
我喜愛詩詞,在音樂和美術之後。
我一直都想找到最好的方式來紓解情緒,表達自己想法,或是詮釋我對世間事物的感受和體會。
最早走入我的人生,與我的情緒、心靈相會的是音樂與歌曲。童年時,家裡有一臺不知從何處搬來的大型唱機,寥寥幾張黑膠唱片整天播放著。我時常跟著哼唱披頭四的〈Yesterday〉、李香蘭的〈小時候〉和〈三年〉,還有粵曲像林家聲的〈落霞孤鶩〉、新馬師曾的〈客途秋恨〉。那時我並不是真懂得歌詞內容,可能只是因為旋律好聽,或是當中有一兩句歌詞不知怎的讓我特別感動,哼唱著就喜歡上了。...
目錄
自序:不僅僅是一首歌、一闋詞
前言:詞,一個有情的世界
之九魂銷與情長——宋人面對離愁的態度
01孤單獨行:柳永〈雨霖鈴〉、秦觀〈踏莎行〉、吳文英〈唐多令〉
02人去心空:歐陽修〈采桑子〉、〈玉樓春〉、李清照〈鳳凰臺上憶吹簫〉
03沉醉不醒:晏殊〈玉樓春〉、晏幾道〈阮郎歸〉
04珍重眼前:晏殊〈浣溪沙〉、蘇軾〈望江南〉
05兩地相思:柳永〈八聲甘州〉、李之儀〈卜算子〉
06明月春風與共:歐陽修〈玉樓春〉、蘇軾〈水調歌頭〉、秦觀〈鵲橋仙〉
之十同心與相思——生離死別的哀傷
01同心而離居:范仲淹〈御街行〉、李清照〈一剪梅〉
02當時明月在:晏幾道〈臨江仙〉、史達祖〈夜行船〉
03生死兩茫茫:蘇軾〈江城子〉、賀鑄〈鷓鴣天〉
之十一往事與今情——物是人非的感嘆
01別後相憶:晏幾道〈鷓鴣天〉、歐陽修〈生查子〉
02舊地重遊:周邦彥〈瑞龍吟〉、辛棄疾〈念奴嬌〉
03情懷不再:李清照〈南歌子〉、周邦彥〈少年遊〉
之十二忠憤與抑鬱——家國興亡的悲感
01悲憤:岳飛〈滿江紅〉、張孝祥〈六州歌頭〉
02悲鬱:辛棄疾〈水龍吟〉、〈菩薩蠻〉
03悲愴:姜夔〈揚州慢〉、吳文英〈金縷歌〉
04悲涼:張炎〈高陽臺〉、劉辰翁〈柳梢青〉
之十三多情卻無言——莫名所以的感喟
01不言不語:秦觀〈畫堂春〉、周邦彥〈訴衷情〉
02欲說還休:李清照〈鳳凰臺上憶吹簫〉、辛棄疾〈南鄉子〉、〈醜奴兒〉
03不理不睬:歐陽修〈蝶戀花〉
04難以言宣:李清照〈聲聲慢〉
05無言以對:柳永〈雨霖鈴〉、蘇軾〈江城子〉、毛滂〈惜分飛〉
之十四同情與共感——男女同心與人我互通
01男女兩相思:晏殊〈踏莎行〉、歐陽修〈踏莎行〉
02君心似我心:陸游〈釵頭鳳〉、唐琬〈釵頭鳳〉
03思君君思我:蘇軾〈蝶戀花〉、賀鑄〈清平樂〉
之十五興會與閒情——留住人間的美好
01沉醉與消閒:李清照〈如夢令〉、〈攤破浣溪沙〉
02佳興與賞景:辛棄疾〈霜天曉角〉、〈鷓鴣天〉
03閒逸與清歡:程垓〈小桃紅〉、蘇軾〈浣溪沙〉
之十六飄蕩到回歸——詞境與心境的開拓
01洞識人情世界:辛棄疾〈鷓鴣天〉、朱敦儒〈臨江仙〉
02走過人生風雨:蘇軾〈定風波〉、〈鷓鴣天〉
03境界的感悟:辛棄疾〈醜奴兒〉、〈定風波〉、蔣捷〈虞美人〉
04境界的探尋:晏殊〈蝶戀花〉、柳永〈蝶戀花〉、辛棄疾〈青玉案〉
05此心到處悠然:蘇軾〈定風波〉、張孝祥〈西江月〉
結語:入乎其內,出乎其外——詞在讀寫之間、情理之際
詞篇索引
自序:不僅僅是一首歌、一闋詞
前言:詞,一個有情的世界
之九魂銷與情長——宋人面對離愁的態度
01孤單獨行:柳永〈雨霖鈴〉、秦觀〈踏莎行〉、吳文英〈唐多令〉
02人去心空:歐陽修〈采桑子〉、〈玉樓春〉、李清照〈鳳凰臺上憶吹簫〉
03沉醉不醒:晏殊〈玉樓春〉、晏幾道〈阮郎歸〉
04珍重眼前:晏殊〈浣溪沙〉、蘇軾〈望江南〉
05兩地相思:柳永〈八聲甘州〉、李之儀〈卜算子〉
06明月春風與共:歐陽修〈玉樓春〉、蘇軾〈水調歌頭〉、秦觀〈鵲橋仙〉
之十同心與相思——生離死別的哀傷
01同心而離居:范仲淹〈御街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