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數學也有實驗課?!|
動動手、動動腦,賴以威帶你培養數學感
+-×÷+-×÷+-×÷+-×÷+-×÷+-×÷+-×÷+-×÷+
數學概念X手做實驗X趣味漫畫X學習心法X延伸思考
+-×÷+-×÷+-×÷+-×÷+-×÷+-×÷+-×÷+-×÷+ü蛋糕的大小怎麼看?
ü為什麼人孔蓋是圓的?
ü怎麼用圓規畫出一朵美麗的碎形花?
ü甜甜圈有多大?
ü竟然還有吃不完的巧克力……
生活裡充滿了大大小小的問題,這是人生常態,但令人想不到的是,其中許多問題竟能透過數學而美妙解答,而且還很輕鬆──很愉快!
「數感實驗室」創辦人賴以威從小就是數學資優生,他繼承父親以趣味方式推廣數學的教育家精神,藉由獨特的實驗設計融合數學概念,帶領小讀者一邊動手操作一邊學習,達到刺激腦部思考的效果。以這種方式來學習數學更加有趣,更能激發小讀者的好奇心與理解力,進而培養數學感!
此外,賴以威也在書中與讀者分享自己過去的學習經驗,並介紹數學家的故事,文筆流暢動人,讓數學不止於知識與學習科目。
透過實作學習、讓學習與生活連結、激發學習動機,是重要的教育方向,也正是本系列著作的精神所在。孩子們或我們自己常問的「為什麼要學數學?」「數學有什麼用?」都將在其中獲得解答。
本書特色
★展現108課綱實作精神
本系列書籍最大特色,在於把現有課綱最講究的「實作」精神,融合進數學教育,這正是「數感實驗室」的創辦精神,以手做、活動,讓孩子(和大人)親手感覺數學,有別於傳統學習方式,特別強調啟發與應用,透過有趣的設計激發學習動機並刺激思考,強化讀者解決問題的能力。
★取材生活化
本書為賴以威耗費兩年多心力集結而成的系列作品之一,令人驚歎「這竟與數學有關?」,實則在探討基本的數學概念:「空間與形狀」,也就是幾何。(另一著作將為《賴以威的數學實驗:12堂生活數感課》(暫定),預計2021上半年出版。)
★趣味漫畫開場更具吸引力
每單元先以趣味漫畫開場,指出學習上的盲點,或帶出學習重點,強化讀者的學習動機。漫畫之後進入主題文章,每單元搭配一則實驗,並對實驗進行主題分析,說明數學概念。最後再加上學習心法或補充內容,提供延伸思考與活動,讓讀者進一步鑽研。
★理性與感性並重,學習更加深刻
除了知識學習,賴以威也與讀者分享他本人的經驗、在學習過程中的體悟,及數學帶給他的感動,文字流暢,思慮動人。此外,書內還特別蒐羅了他的數篇散文,讓讀者不止於理性學習,同時有知性的共感。本二書除了適合必須面對數學的學子閱讀,也非常適合曾遭數學放逐或選擇放棄數學的你。
作者簡介:
賴以威
師大附中、臺大電機系畢業,現為臺灣師範大學電機系助理教授。
愛家的男人、創辦「數感實驗室」,該品牌為2016年成立於臉書的知名粉專,現更成立「數感教育有限公司」,與妻子及夥伴致力於推廣數學教育,目標是讓每個人在生活中「看見數學、愛上數學」。
賴以威從小就是資優生,在父親薰陶下接觸古文、數學,吸收多樣知識,可說是兼具理科腦與文科腦。與父親感情深厚,十多年前感懷驟然離世的父親而寫作《再見,爸爸》一書,親情至誠而文筆動人,獲得深刻的迴響。
之後為了繼承父親推廣數學教育的遺志而創辦了「數感實驗室」,以學習樂趣啟發孩子接觸數學的動機,最大的特色是透過動手做實驗來刺激孩子思考,於遊戲中建立數感。
為了介紹數學有趣實用的一面,除了設計課程,他也寫作、演講、辦比賽,廣獲媒體報導及關注,曾榮獲第五屆中國菠蘿科學獎數學獎,關鍵評論網2017未來大人物。作品散見於《聯合報》、《國語日報》、《科學少年》等,著譯有《超展開數學教室》、《超展開數學約會》、《葉丙成的機率驚豔》、《平面國》,並擔任臉譜〈數感書系〉特約主編。
賴以威臉書:www.facebook.com/iweilai0924
數感實驗室:www.facebook.com/numeracylab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教育界真誠推薦|(按姓氏筆畫排序)
李國偉◎中央研究院數學所兼任研究員
李政憲◎新北市林口國中教師、教育部師鐸獎得主、藝數摺學FB社團創辦人
林怡辰◎彰化縣原斗國小教師、《小學生年度學習行事曆》作者
葉丙成◎臺灣大學電機工程學系教授、PaGamO創辦人
葉奕緯◎彰化縣田中高中國中部數學科教師
張鎮華◎臺灣大學數學系榮譽教授、108數學課綱召集人
陳光鴻◎臺中一中數學教師
連崇馨◎國立鳳山高中數學教師
曾政清◎臺北市建國高中數學教師
彭甫堅◎臺中市中港高中、數學咖啡館社團發起人
溫美玉◎溫老師備課Party
蘇麗敏◎北一女中數學教師
賴政泓◎國立政大附中數學教師
先通過動手操作獲取具體經驗,之後觀念的理解與掌握才會更有成效,數學的學習也不違背這種規律。因此設計有趣又不昂貴,並且能刺激思想活潑的實驗,是當今數學教育迫切需要倡議的工作。「15堂趣味幾何課」圖文並茂、選材獨到、方便實踐,確實建立起優異的表率。──李國偉◎中央研究院數學所兼任研究員
數學除了計算,還可以動手做!本書將一個個生活中的情境與產生的數學問題,轉化為操作型的活動,讓讀者做所想,知所見!舉凡人孔蓋設計與魔術、星星花與斜率、貝果與莫比烏斯環、甜甜圈與畢氏定理,以及如何切出吃不完的巧克力等疑惑,都可以在「15堂趣味幾何課」找到解答,看到數學的應用與美。現在就拿起書,一起跟著玩吧!──李政憲◎新北市林口國中教師、教育部師鐸獎得主、藝數摺學FB社團創辦人
數學是一種藝術和語言,「15堂趣味幾何課」就是孩子最貼近的翻譯App,不僅趣味、淺顯、生活化,更讓孩子讀著思考後,覺得數學的美,一點都不遠。──林怡辰◎彰化縣原斗國小教師、《小學生年度學習行事曆》作者
「15堂趣味幾何課」透過生活化的數學問題,讓讀者了解數學並非抽象的學科。書中並規劃實驗實作的環節,淺顯了易懂的讓讀者吸收數學知識、體會數學的趣味!──葉丙成◎臺灣大學電機工程學系教授、PaGamO創辦人
「眼見不一定為憑,耳聞不見得既真。」吃不完的巧克力、走不完的莫比烏斯環、穿不過紙張的硬幣……生活所有的謎團都直指一個真相:「數學」。以威老師用平易近人的「數感」分析,輔以隨手可行的「實驗」證明,讓每個困惑的問號,都昇華成一個個的驚嘆號!誠摯向大家推薦這本值得親子共讀與師生閱讀的好書。──葉奕緯◎彰化縣田中高中國中部數學科教師
數學是研究數與形的學問。一般學校的數學課程,以知識內容與邏輯推理為主,缺乏形成知識前的實作,容易讓人害怕。「15堂趣味幾何課」以貼近日常生活的幾何形狀為主題,用實驗印證數學,讀來輕鬆卻含有深刻的數學知識,讓人更加有感。──張鎮華◎臺灣大學數學系榮譽教授、108數學課綱召集人
每一個問題都能透過簡單的實驗來觀察並理解,透過數學連結現實與真實,從而發掘數學的妙用。以威老師把數學思維的概化歷程解構為知(看似簡單的生活問題)-行(從實驗中觀察問題解決的切入點)-識(問題解決後抽象化思維發展的歷程形成智慧並總結)發展,讓讀者能一步一步內化數學素養,影響對問題的思維意識,然後不知不覺在問題思考與解方間學習數學。還有更多的數學梗,等著你去發現……──陳光鴻◎臺中一中數學教師
現今許多年輕學子,不喜歡數學,覺得數學只是一門用來考試,刁難大家的學科,甚至有數學無用論之說。「15堂趣味幾何課」以淺顯易懂的方式,解說數學的原理,「取材自日常之所見,活用數學於生活中」,讓人深刻感受到數學是解決問題的強大工具。不論讀者是否喜歡數學,本書都值得您好好品嘗。──連崇馨◎國立鳳山高中數學教師
從數學素養學思歷程,到數學信、達、雅的表達呈現,取材生動自然有趣。以威老師運用感性素材,引導概念開展點線面的數學理性思維,值得細細品味與生活實踐。──曾政清◎臺北市建國高中數學教師
數學似乎只有會和不會兩種可能,竟然還可以在廚房、在街上、在花園、在放學時、在睡覺前、在刷偶像劇時、在課桌椅發呆時,玩「15堂趣味幾何課」提供的各種實驗,搞懂數學。趕快打開這本書,一起來打敗「數學不會就是不會」這個魔咒。──彭甫堅◎臺中市中港高中數學教師、數學咖啡館社團發起人
哇!原來我們與數學的距離,並不是只有靠腦袋思考,可以動手實作感受「數感」,體會生活中的數學素養,就在「15堂趣味幾何課」!──蘇麗敏◎北一女中數學教師
生活中周遭常見的事物,例如:地面上的圓形孔蓋,為何圓形居多?兩個8吋的蛋糕是否跟一個16吋的蛋糕一樣多?
這些我常常認為理所當然或未曾注意過的事情,其背後原來都有數學或科學的原理支撐。書中15堂課題,以生活常見的現象為開端,藉著數感實驗將知識具體化,同時能學到幾何概念,扣回數學知識的核心,證實了數學非無用,而是「無所不用」,每一堂課都饒富趣味,絕對會想一探究竟!──賴政泓◎國立政大附中數學教師
名人推薦:|教育界真誠推薦|(按姓氏筆畫排序)
李國偉◎中央研究院數學所兼任研究員
李政憲◎新北市林口國中教師、教育部師鐸獎得主、藝數摺學FB社團創辦人
林怡辰◎彰化縣原斗國小教師、《小學生年度學習行事曆》作者
葉丙成◎臺灣大學電機工程學系教授、PaGamO創辦人
葉奕緯◎彰化縣田中高中國中部數學科教師
張鎮華◎臺灣大學數學系榮譽教授、108數學課綱召集人
陳光鴻◎臺中一中數學教師
連崇馨◎國立鳳山高中數學教師
曾政清◎臺北市建國高中數學教師
彭甫堅◎臺中市中港高中、數學咖啡館社團發起人
溫美玉◎溫老師備課...
目錄
蛋糕幾倍大?
為什麼人孔蓋是圓的?
一朵好多圓形的花
用影子量高度?
滾來滾去的三角形
玩一玩圓柱杯
直線畫成花
卡通影片如何不變形?
完美的蛋糕切法
甜甜圈有多大?
用橢圓形玩遊戲
轉轉桌子,不晃了!
紙上穿洞變魔術
奇妙的莫比烏斯環
吃不完的巧克力?
蛋糕幾倍大?
為什麼人孔蓋是圓的?
一朵好多圓形的花
用影子量高度?
滾來滾去的三角形
玩一玩圓柱杯
直線畫成花
卡通影片如何不變形?
完美的蛋糕切法
甜甜圈有多大?
用橢圓形玩遊戲
轉轉桌子,不晃了!
紙上穿洞變魔術
奇妙的莫比烏斯環
吃不完的巧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