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記
了無遺憾是匠人
邱祖胤
我迷過布袋戲,雖然未到痴迷的地步。黃俊雄布袋戲風靡全島的高峰,還在牙牙學語的我就已經會唱〈粉紅色的腰帶〉、〈廣東女〉這些歌曲,我的玩具箱裡也有幾尊廉價的塑膠戲偶。後來正式上學,老師耳提面命「布袋戲不是好東西」,不准看;國語課本中也有一篇專門批判布袋戲的文章……這是我的童年,我的布袋戲記憶。
曾聽父親說,家族有兩位舅公擅長北管戲,又會搬演布袋戲,個性剽悍,好打抱不平,我雖與他們未曾謀面,對他們的事蹟卻神往不已,十年前我曾試著將他們的故事寫進小說裡。
布袋戲是迷人的,迷人之處不在繁複的形式,也不是那份極端講究的美學,而是一種娓娓道來的節奏。畢竟人生苦短,家家有本難念的經,若要話說從頭,每個人都有嚇死人的祕密。一個演藝人、說書者,面對的往往是最挑剔的戲迷,如何說得引人入勝?如何啟發台下三教九流哭哭笑笑之後,回家一覺到天亮,隔日又是一條好漢?這要憑真本事。傳統戲曲的能者,就有這樣的本事。
寫作又何嘗不是如此?每個寫作者面對的都是最老到的讀者,你吃過的米,沒人家吃過的鹽多,要比人生歷練,不如認真說一個故事,卻談何容易?此時若能掌握某種節奏,如說書一般,搖頭晃腦,娓娓道來,大筆揮就,文章如一台好看的戲上演,不亦快哉!
這是我對「搖筆即如說書」的妄想,多半時候,我寫我的故事,總在起筆時,腦中似有梆子聲響,或二胡聲繞樑,或一首曾經朗朗上口的流行歌曲為我開場,我就能像個說書人一般,一字一句吐納,與我筆下人物搏感情。我亦如戲台上的戲偶,或舞台上的伶人,一步一沉吟,一筆一鏗鏘,搬演著無數小人物的戲夢人生。
《空笑夢》的主角簡天闊是個天才,他最愛嘲笑別人的夢,自己卻有個大夢,想要突破傳統,演一場轟動全島的大戲,卻沒想到自己的夢、自己的人生比他所演的任何一齣戲還要曲折。他年紀輕輕就膽敢與知名戲班較勁;他在日本人禁止台灣人演布袋戲時卻與日本人合作,觸怒戲曲界;他於情字路上瞻前顧後,拿不定主意……終於惹來殺身之禍,最後瞎了雙眼,甚至一度淪為乞丐,流浪生死……
直到走完大半人生路,他才終於了悟,這場夢無論實踐與否,他終究都是戲中人、夢中人,跟所有有夢之人一樣,其人生與夢,可笑、亦不可笑,笑別人的夢,也等於在笑自己的夢。
故事中提到他與一代宗師葉凌霄的辯論,當時日本人禁戲,傳統戲曲該何去何從,眾人徬徨無奈,神明還保佑演戲人嗎?神明還看戲嗎?還是戲曲子弟不夠賣力,導致人也不看戲了?這也是今日許多傳統藝術愛好者的疑問,布袋戲還有未來嗎?傳統戲曲還有未來嗎?
但許多人也許忘了,布袋戲在台灣曾歷經大風大浪,日本人禁戲八年,戰後的語言政策,都對布袋戲造成重傷,然而叛逆的布袋戲人不肯向命運低頭,隨時都在求新求變,既然你不讓我演傳統戲,不准我敲鑼打鼓,那就來變個徹底吧!五○年代沒流行的劍俠戲、金光戲橫空出世,電視布袋戲造成萬人空巷,都是布袋戲人叛逆求生存的證據。
簡天闊顛沛流離半生,終於明白戲是要演給神明看,演給底層民眾看,而非追求奇技淫巧及個人名聲。好看的戲,就是要演到瞎子也想看、聾子也想看、死人、活人都想看,看了都叫好,看了還想再看。
我常在想,傳統藝術的匠人堅守法度,但每一代總有人勇於開創新局,大膽突破,無時無刻不想著自我挑戰。也許可以這麼說,所有的傳統藝師,都同時具備匠人跟藝術家的性格,匠人守成,一絲不苟,不容一絲一毫差錯;藝術家卻隨時創新,隨時否定過去。如何在兩端取得平衡?那是藝師終生的課題。有人固步自封,絕不拿老祖宗的絕活開玩笑;有人逐步改變,與時俱進,力保手藝不致被時代洪流淹沒;有人則妄想一步登天,成就曇花一現。不論匠人還是藝術家,大抵都圖一個了無遺憾,大半生走來,卻多半不無遺憾。
透過這樣的故事,我想呈現一個力求突破的藝師,在不無遺憾與了無遺憾之間的心路歷程。
故事主角雙目失明,卻能東山再起,重拾技藝,也許有人會覺得不可思議。但他的處境就像布袋戲在台灣的命運,幾度在走不下去的關頭,柳暗花明,找到新的出路。布袋戲也許離我們的生活愈來愈遙遠,但哪一天它又再度席捲全台灣,受到廣大群眾的歡迎,也不必感到驚奇。
寫作期間,我歷經父親過世、兒子動手術、中年工作異動等等人生大事。我發覺我的膽子變小了,心腸變軟了,過去大筆一揮、判決生死的任性不見了,彷彿這些人物都是真實的存在,都是我的至親、好友,活生生的人,我無法對他們殘忍。
《空笑夢》寫一個掌中戲班的恩怨情仇,同時也寫一個人遭受挫敗之後,重新站起來的心境與姿態。
故事裡,所有努力過活的人,都是那個時代的勇者,他們從不向命運低頭,縱使在最絕望的時刻,也要想辦法活下去,等待機會重新降臨,再演一齣老人、小孩、神明、鬼怪都愛看的戲。
寫作期間,承蒙掌中戲大師陳錫煌不吝指導,讓我深切感受到掌中戲的神奇與奧妙,書中有關空手追風、靜觀出神的靈感,正是來自老師傅的那雙巧手。
楊力州導演十年磨一劍的紀錄片《紅盒子》對我啟發甚多,影片的破題「請再看一眼,這可能是最後一眼」的誠懇呼籲,讓我對這項技藝多看了好幾眼。
感謝新西園許正宗師傅,河洛坊主持人林銘文先生,以及台北偶戲館「大師工作坊」兩位年輕師傅陳冠霖、陳韋佑,五年來接受我無止境的騷擾與提問,卻都知無不言、言無不盡,我在他們身上看到掌中戲的無窮希望。(以上為摘文)
推薦序
《空笑夢》的時代寓意
陳芳明(政大台文所講座教授)
這是最近幾年難得遇見的一部以偶戲為主題的時代小說。透過掌中戲的演出,把真實的人生刻畫得活靈活現。故事從主角遭逢的殘酷命運寫起,一位意興風發的天才布袋戲演師竟淪為雙眼失明的乞丐,他的遭遇就像戲偶那樣,命運不再能由自己完全掌握。只是戲偶仍有它自己的命運。邱祖胤書寫這部作品之際,想必也涉獵無數相關的故事與傳說,特別是民間流傳的稗官野史。「空笑夢」三個字,即強烈隱喻掌中戲演出的效果,又暗示了真實人生的確切意義。 就像人只能活在當下,偶戲的演出何嘗不是如此。凡是看過布袋戲的人都知道,架設起來的戲台格局有限,一旦演出之後,卻能讓每位觀眾都非常入戲。若再加上幕後的鑼鼓聲響,配上音樂,觀眾很自然就融入場景裡。觀眾入戲時,往往跟著戲偶亦哭亦笑。
故事隨主角的成長過程漸漸展開,他從小與戲偶相依為命,身邊長輩引導他,耳濡目染,慢慢融入掌中戲藝術的世界。當他能夠熟悉整個掌控技巧時,時代也跟著轉變。從前是日本統治,後來國民黨來接收台灣。小說不僅觸及身分認同,也牽涉到戲偶人生的時代背景。在時代轉變過程中,命運道路也跟著崎嶇不平。這位主角的生命考驗,其實也是整個台灣命運的歷史考驗。從戰前跨越到戰後,台灣的身分認同也受到挑戰。中國來接收台灣時,發現島上的住民使用的語言竟然是日語,於是一場文化災難又鋪天蓋地襲來。語言的轉換,其實意味著價值觀念的轉換。不僅日本語法與北京語法差異甚大,生活模式也完全遭到徹底改造。
二戰期間,日本人禁戲;一九四七年又爆發了二二八事件,戲偶人生也在那樣的動盪時代企圖存活下來。在短短四卷裡,分別是「水月」、「磺火」、「含笑」、「金光」,橫跨了三個世代。這部小說顯然不只是以布袋戲為主軸,而且牽涉到三個世代的價值觀念,同時也牽涉到島上多種不同的語言。在高壓權力的支配下,一般百姓似乎無法擁有自主的權利。就像掌中的戲偶那樣,自己的人生必須由別人來擺布。邱祖胤嘗試了一種當代作家未曾觸及的層面,藉由偶戲的藝術變化也帶出了政治權力的變化。那種微言大義,幾乎都暗藏著時代的重要轉折。這是我近年來所閱讀的稀有作品,人生如戲,戲如人生,偶戲家族的時代變遷,既有自主的追求,也有掙脫不了時代潮流轉變的無奈。這麼多年來閱讀小說的經驗,我第一次看見一部小說可以藉由偶戲的演出,把整個台灣的命運以及各個世代的命運,都夾雜在小說裡。戲偶人生寄託了太多的時代意義與人生意義。
推薦序
還好,我們猶有布袋戲!
陳耀昌(醫師作家)
幾年前,一個原住民部落祭典之後,大家很high地互相舉杯,原住民大老突然望著我說: 「我們還保留了不少祖先的文化,你們『白浪』呢?差不多都丟光了吧?」
我聞言雖不服氣,但卻無言以對。是啊,台灣的原住民有族服,有傳統工藝,有各式祭典,而我們「白浪」呢?宮廟文化本是移民祖先所帶來最有特色、最精緻的文化,如今因農村人口凋零,年輕人出走,知識分子也不再熱情參與,宮廟文化在國人眼中的地位愈來愈低。
還好,我們猶有布袋戲!
我與布袋戲,也算有緣。一九五三至五六年,我四歲到七歲間,祖父常帶我到台南海安路上專演布袋戲的「慈善社」,他工作,我邊玩邊看戲。後來雖然我沒有繼續熱衷布袋戲,但一直是「西田社」布袋戲基金會的成員。而年少時代浸淫穿梭於台南廟宇、戲院的經歷,則成為我六十歲後書寫台灣歷史小說的動力,成就了我近五十年醫師生涯外的文學生涯。感謝上天厚我。
因此,我要向本書作者邱祖胤致敬,因為要寫出《空笑夢》這樣一部包羅萬象的「布袋戲文學作品」,真的很難,不僅需要布袋戲專業知識,需要嫻熟台灣民間俚語,還需要對布袋戲歷史有深刻了解,然而這些祖胤都做到了。最重要的,他有對布袋戲的狂熱,為了寫這部小說,他親炙於國寶級陳錫煌大師(李天祿先生長子)好一段時間,而書中那些栩栩如生的人偶造型甚至由他親筆所繪。
邱祖胤的《空笑夢》創造了一種新風格的台語文學,既溫馨又幽默,其實布袋戲本來就是既古典又俚趣的台語文學,每個人物出場時的定場詩是漢詩或對仗工整的雅句,對白又必須是雅俗共賞的古早俚語。我們看他的文字:
「芒種時節,蝴蝶討不到吃的。」
「四月天,海湧開目。」
「六月十九,無風水也嚎。」
「九月九霎日,十月十坐翅,頇顢查某領祙直。」
這些在每一話之前所附的俚語,既符合章節大意,又表現了先民生活的智慧、個性的堅毅、詼諧,與苦中作樂。
邱祖胤的這部布袋戲文學作品,主寫主角從囡仔師到膨風師乃至青瞑師的奮鬥歷程,一方面寫出台灣人遇到困境,不輕易被擊倒的堅韌性格;一方面也帶出台灣布袋戲百年來所面對的種種困境,卻一再蛻變與創新的發展。作者在文後還加了主角簡天闊的生平記事與台灣布袋戲年表互為參照,可以體會到他寫本書的用意,就是為台灣布袋戲立傳,以及向台灣布袋戲先賢致敬。(以上為摘文)
推薦序
為《空笑夢》喝采!
王瓊玲(國立中正大學中文系所專任教授)
我與掌中戲的因緣雖然不淺;但是,對其豐美至盛的淵源、掌故、流派、影響……絕對只是以蠡測海、一知半解。可恨平時又瑣事纏身,無力拜讀一本本厚重的論著,多年來一直徒呼負負!可是,讀罷邱先生的《空笑夢》之後,突然有了柳暗花明、耳目全開的快感。
首先,不得不佩服作者的絕佳創意:他將掌中戲的學術論證、資料考據、人物訪談、虛實技藝、才思哲理,全部都搜羅殆盡,等仔細咀嚼、消化吸收之後;再用他的生花妙筆,翻空造奇,創作成精彩的長篇小說。真正做到了「事事有所本、人人有原型、字字有創發」的境界。
因此,不管讀者與掌中戲的關係,是從未涉獵也好、是淺嚐滋味也行,是吃貨專家更棒,都可以在這部十幾萬字的內容中,各取所需又各得其所。俗話說:「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但是《空笑夢》的「門道」,可說是鞭辟入裡、既浩瀚又精深;《空笑夢》的「熱鬧」,也是繽紛多彩,能讓人愛不釋手、樂以忘憂。
令人激賞的,還有作者的用詞遣字。其第一人稱的敘述方式,推動了全書情節的發展,精準引領著讀者,翱翔於掌中戲的大千世界。其人物的對話,以淳厚簡實為主,但運用上又不失靈動,有時直白、有時婉轉,呈現了不同處境之下,人物性格的丕變、或不得已時的通權達變。其俚語俗話的大量運用、頁尾注解,處處可見精彩;其漢文本字形、音、義的講究,也都下了紮實的苦功夫。
正因為如此,小說中的草根味、優雅詞,竟然可以雜然共存又互不扞格;深奧的哲理思考,能深入淺出;抽象的技藝描述,則歷歷在目。這些都令人耳目一新,忍不住要擊掌稱快。
此外,書前,作者親繪一個又一個的戲偶頭像,相互連線,譜成了明確的〈空笑夢人物關係圖〉。使讀者既有愉悅的視覺享受,對紛沓的角色及事件,也有了提綱挈領的功效。書末,作者製作了大事記圖表,把主角〈簡天闊生平紀事〉,與〈掌中戲歷史紀事〉上下相對照。此舉結合了學術研究、文藝創發,使讀者抓得住小說情節的主線、一併對照了時局的變化、也明白了掌中戲發展的沿革。以上諸多妙舉,都是畫龍點睛,讓專題性小說《空笑夢》更熠熠生輝。(以上為摘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