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序
半生滋味,就這樣吧
年輕的時候,如果有人對我說,未來我將出版逾二十本以散文為主的華文著作,我應該會哈哈大笑,說「別鬧了」。要知道,我從來不覺得自己懷有足以傲人的才氣和文筆,更不曾立志寫作,這主要是由於,我從小到大課業表現雖然不差,國語或國文成績也還過得去,作文分數卻是時好時壞,碰上老師出的題目恰好是我有所思、有所感的主題,能拿個甲或甚至甲上,倘若絲毫引不起興趣,就胡謅亂寫,被老師批個乙也是應該的事。總之,儘管我曾經是愛讀雜書的「文藝少女」,作文成績卻讓我多少有自知之明,並未妄想自己能當作家。
然而彷彿一轉眼,多年過去,我如今最為人知的身分竟是「作家」或「飲食作家」,看著自家書櫃上那一排署名韓良憶的著作,依然感到難以置信,怎麼我就這樣以寫作為業了。關於我起初何以拾起筆來寫食談飲,在前著《家常好日子》中,已藉〈食話從頭說〉說明大概。在你現在翻開的這一本《半生滋味》中,有篇名為〈所謂飲食作家的前世〉的散文,也作了一些交代。
這會兒,更不可思議的是,明知自己算不上文壇重量級作家,卻居然要出精選集了,真不知哪來的膽量!不過坦白講,本書之所以出版,除了我有一點傻大姐性格,做事常憑著天外飛來的莽膽外,也與總算緩和下來的新冠疫情有關。
疫情期間,我一如絕大多數人,生活出現不小的變化,最顯著的不同就是,不得不暫停越洋旅行,乖乖待在台北,在疫情最嚴峻時,甚至一連數日足不出戶。長期待在家中,培養出一大興趣:在串流平台上看電影,看厭了就讀書、聽音樂。有一天,又站在書房的書牆前左顧右盼,盤算著要讀哪本書,隨手自最近的架上抽出寫作生涯早期出版的《青春食堂》,隨意翻開。
這一看便放不下,並不是覺得當年相對年輕的自己,寫得有多麼好(雖然不能不承認,有幾篇我還滿喜歡的),而是書中二十篇長短不一的散文,皆透過味覺追憶往事,在又過二十年後,早已步入中年的我雖未遺忘這些往事,對提筆憶往時的心情,卻只留下模糊的印象。重讀舊文提醒了我,原來自己當時是這麼想,有這樣的感受。
於是一篇散文讀完再讀一篇,一冊舊作讀完又讀一冊,出版精選集的念頭慢慢在腦中成形,我想從這些已絕版且極可能不再印行的著作中,選出一些對自己的人生特別有意義或個人偏愛的文章,結集成書,一來當個紀念,二來則是,近些年來才認識我的讀者,有興趣或好奇的話,亦可透過這些「少作」與「舊作」,看看韓良憶是如何「莫名其妙」地成為所謂飲食作家或作家,說不定書中有些想法與心情故事,可以引發讀者的共鳴。
選入《半生滋味》的文章,記錄了我半生嘗過的滋味,有實質的飲食滋味,也有抽象的人生況味。說真的,若干作品如果換成現在的我來寫,可能會成為不大一樣的文章,這是因為隨著年紀的增長和現實生活更多的磨練,我從文筆風格到對生活的感觸,皆已不同於過往。然而話說回來,過去的「我」難道不是當下的「我」的一部分?而我以前寫的文章不也曾切實地參與並構築了我的人生?儘管歲月遞變,偶爾難免有物是人非之感,我還是十分慶幸自己曾以文字描述某段時光的生活,記下我遇見的一些人和事物。縱使這些人、這些事物如今已有一部分不復得見,至少在我的文字中留下紀錄。這麼看來,能夠成為作家,寫下這些文章,實在是我的一大福分。
這本書分為四輯,在多篇文章後面,以及每一輯的末尾,我新寫了一些段落,有說明亦有檢討與感想,算是後記。至於文章本體,除刪掉好比「了」、「的」之類的贅字和當年未發現的錯字外,其他並未更動。
回首前塵,最感謝的仍是筆耕生涯中那些曾鼓勵過我、給過我機會的「貴人」,沒有他們,不會有今日敢於自稱是作家的韓良憶。此外,就像我說過不知多少次,一本書的完成,從來不是作者個人的功勞,我要謝謝歷年來合作過的文字與美術編輯、行銷和發行同仁,特別是皇冠出版社方、前任總編輯盧春旭與現任總編輯許婷婷。各位多年來相信我、支持我,點點滴滴,我都銘記在心。
還有本書責編黃雅群、行銷薛晴方,以及為本書設計封面的楊啟巽先生,謝謝您們。
韓良憶寫於癸卯年大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