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畫朱牆訴故鄉情
台南孔廟是台灣的漢文化象徵,它不但是鄭成功時期所保存下來的古建築,同時也是台灣最古老的孔廟,三百多年來雖然歷經多次重修,但其地址、方位、布局以及各殿的基本形狀都能延續傳統,對歷史複雜、社會紛擾多變的台灣而言,一座貫穿台灣文化史的古建築能保存至今,是彌足珍惜的!
建築雖是磚石瓦木所組成的構造物,但其背後隱藏著許多曲折的故事,其內部儲存著豐富且多彩多姿的文化,如果能透過有趣的詮釋或導讀,並以生動的圖象,精美的描繪來驗證,對初入門的人將受益良多。蘇春敏小姐這本《指向天際的弧線─漫談漫畫台南孔廟》,我讀完之後即得到深刻的體會。每個人對故鄉的景物、建築都無法忘懷,但成長後再回頭去看,又會有不同境界的新體會,這就是溫故知新。我的老家在台北淡水,童年時幾乎每天都在大街小巷鑽進鑽出,如今幾乎大部分的街巷都改觀了,只剩下寺廟與教堂,但它們還是魅力不減當年,我也常提筆速寫,描繪建築物的細節,每次總會發現以往從未注意的地方,頗為新鮮。當一個人拿著相機對準古建築按下快門的瞬間,雖然全都拍攝進來,但事實上卻不如親手拿紙筆去描繪。因為繪畫是經由手、眼與腦的協調操作,取捨之間存乎一心,重點得以凸顯出來,建築物的美感與精神也才能被捕捉住,這是拍照片永遠比不上的一點。
我在建築系教導學生多年,雖然近年製圖已電腦化,但我還是鼓勵學生不能忽略徒手繪畫的能力,古代的建築師大多本身即為優秀的畫家,因此當我看到蘇春敏小姐這本書從不同的角度來觀察台南孔廟,看其對屋脊燕尾曲線的精確掌握,朱牆與樑枋木雕的色彩表現,認為這是很難得的好書─出自一位對台南孔廟投下熱忱與心力,並以熟練技巧與精細觀察彩繪建築之美的作者。圖畫之美與文字平易近人的風格,這是一本愛好台灣傳統藝術、關懷本土文化傳承的人士都應看的好書。
這本書的特色,除了有精美且細緻觀察所描繪出來的圖外,文字內容也極為深入,對神明、文物、歷史典故與樹木也述之其詳,最後還向讀者補充說明自古以來建築物的透視畫法是如何演進的,皆彰顯作者寫書面面俱到的細膩之心,她對故鄉孔廟的關懷與熱愛,我極為敬佩,故樂為之作序推薦。
李乾朗
推薦序
藝術家之眼
蘇春敏是抱著肅穆的態度寫這本書,她研究台南孔廟建築的結構以及中國建築門楹雕刻的造型及內涵;記憶中那位活潑浪漫的小女孩是長大了嗎?然而,在今年教師節當天我們在台南孔廟邊不期而遇的激動,不是還真情地相擁尖叫嗎?但是看完《指向天際的弧線─漫談漫畫台南孔廟》這本書後,讓我瞭解她工作認真嚴謹的態度,以及專注的精神,讓我刮目相看,肅然起敬!可見她雖然出國多年,對家鄉的掛念、中華文物的根源卻仍深植心中,激起她對兒時熟悉的台南孔廟展開漫談漫畫的興趣。
孔廟在台南是歷史最悠久的古蹟之一,建築格局齊全,右邊的文學館、明倫堂是教授學習的教室;左邊的大成殿,就是實現至聖先師重視禮樂祭祀的庭堂。長長的紅色圍牆及建築物的古典風格早已是畫家、攝影家取材的對象,由於藝術家的主觀探索,同樣的對象卻啟發出迥然不同的藝術作品,彷彿冥冥中實踐了孔夫子因材施教、重視啟發的教育方法。教導任何人只要真誠地覺察內在的力量,就能有不同於別人的表現。
漫談孔廟,我們不能忽略孔子的思想對後世的影響。儒家的精神能夠跨越時空,突破種族與宗教的局限,肯定人類可藉由教育與學習而激發潛能,又特別強調對己要約、對人要恕、對物要簡、對神要敬的態度。《論語》第一章就說:「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段說明:「學了做人處事的道理,並在適當的時候印證練習,不也覺得高興嗎?志同道合的朋友從遠方來相聚,不也感到快樂嗎?別人不了解你,而你並不生氣,不也是君子的風度嗎?」(引用傅佩榮教授白話釋讀)。孔子了解對內注重本身學習的重要,對外看重與朋友間的互動,之後又不求外在名祿的獲得。一本論語就足以成為後代做人的典範。在大陸近期對孔孟的研究成了最夯的顯學。
春敏是我在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糸的學生,四年級時又任他們的導師;畢業之後留學美國,因結婚而定居美國。師生的感情有如母女般親密,與春敏尤其有緣,1993年我在美國留學時,竟會在超市遇到。在高興之餘,她遞上一本她新出版的著作《小瓢蟲在那裡》─那是一本兒童讀物,內容圖文並茂,用水彩將瓢蟲融入花葉之中,色彩繽紛,光影清晰,引人入勝,直到今日仍舊念念不能忘懷。
春敏的新書《指向天際的弧線─漫談漫畫台南孔廟》,看到的是她以藝術家的眼睛來觀察台南孔廟中的精華,用畫筆記錄中國建築的特色。2013年教師節她遠自美國回國,我也因創價學會主辦我的個展開幕,到訪台南時又在孔廟街頭與她相遇,又逢她有新作出版,有緣如此,我有幸讀到她這本新作,廿年不算短的日子,能兩度巧遇,看到各自努力的成果,真是今年教師節最大的收獲。
羅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