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那一年和這一年,夏秋
1994年,我才三十歲出頭,從研究所畢業後一年間,挾著意氣風發的輕狂,再度投入劇場的展演和創作,參加不同的專業劇團演出、一口氣編、導、演了六、七齣戲。就在那一年的夏秋,僥倖得到了ACC的獎學金赴美參訪。半年之間,從紐約到愛荷華到舊金山,看戲之外更走訪各地劇團,和幾個以劇本寫作為主的大學戲劇科系,其中一個最令人難忘的行程,便是參加位於美國維吉尼亞州「仙人洞」(Shanadoah)的國際劇本寫作計畫,那是由一對美國夫妻,透過私人募款和相關單位的有限補助而年年舉辦的。來自世界各地約十位劇作家們經過篩選並獲邀,在短短的三週內需要各自完成一個全新的完整劇本,並由專業的劇場導演和演員經過密集的排練之後,在農場的不同劇場空間裡,分別對外公開舉行舞臺讀劇,讀劇結束時更直接和現場觀眾面對面互動討論,同時,主辦單位也邀請各地方的演出製作人到現場聆賞,以推薦這些嶄新的劇作,增加被搬演的可能性。
那一年,夏秋,我在那裡寫成了《青春謝幕》(YOUNG CURTAIN)的中、英文劇本。
當初參加「仙人洞」創作的整個經驗和感動讓我始終難忘,「仙人洞」這個有趣的地名是鍾明德老師後來翻譯的,可見那裡確實讓人感覺到是劇場人的桃源仙境。在那個地處偏遠卻又有著完備戶外劇場空間和簡易設備的鄉間農場裡,我住在那裡,第一次與各國各色人種的劇作家相逢、第一次用英文創作劇本、第一次用破英文對著外國人解說自己的劇本、第一次喝到加冰塊的蔬菜冷湯、第一次那麼心無旁騖地編織著自己的創作之夢、更第一次在異鄉感受到他境之人眼中閃耀著對你的欽羨。在劇本公開舞臺讀劇那夜,曲終人散之後,我曾閃著淚光興奮地打電話回臺北,讓唇舌之間叫嚷出數週不曾使用的母國語言,更強烈而深刻地感受到身為一個劇作者的榮冕和文化深蘊所帶來的驕傲。
懷抱著那樣的心情和對未來的憧憬,回到臺灣繼續投入劇場的創作,一晃竟然也十九年,很巧的是,當年所寫的那個劇本,竟然有機會在今年「出土」,以完整而全新的面貌在「小劇場‧大夢想」的舞臺上搬演。而我,個人雖然不斷持續在臺灣耕耘著舞臺劇本的創作,但仍然一直希望有機會將那種創作的情境和悸動在這塊土地上育苗深耕。
其實,劇本的創作一直是臺灣戲劇發展過程中較難突破的弱境,觀眾沒有閱讀劇本的習慣,劇團似乎也找不到好的劇作,甚至能找誰寫劇本都不知道。儘管這幾年部份文學獎增設劇本類,間接刺激了創作,許多年輕的創作者更加積極地投入劇本寫作的行列,而年輕的劇團也開始了使用新作家與新劇作的彈性可能,但是,整體而言仍然是有人能寫但沒有機會寫、有人想寫但沒有動力寫、有人在寫但靜不下心來寫、有人寫了但沒有機緣演出,劇本創作依然是小眾中的小眾。在大學的課堂上,我一直在教劇本創作,但那對大部分學生而言似乎只是「作業」而非「作品」,多年下來,雖然也發掘幾位優秀的人才,但多少有些挫敗與失落。
我真的希望,能夠讓有心舞臺劇本創作的人,可以感受到那一年夏秋我在「仙人洞」的悸動,這個心願埋在心中久矣!
直到去年,和阮劇團的團長兆謙談起各種劇團發展的可能性時,不經意地提起當年的悸動,曾經的感動似乎也感染了他,於是計劃開始萌芽。今年,這個嘉義在地的劇團,正式開始了第一次的「劇本農場」計畫,由於經費和空間的限制,只能用時間換取空間,稍微修改了當年「仙人洞」的經驗,邀請了與嘉義有著地緣關係的三位年輕卻已有相當豐富創作經驗的劇作家們,在長達半年的時間裡,透過定期碰面的分享與深度討論,從故事發想開始,透過故事大綱、分場大綱到最後完成劇本並經過三稿修改的過程,刺激並督促創作者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劇作。除了創作和讀劇發表,這次也邀請了劇評人全程參與兩天的讀劇,並在讀劇發表之後,針對各個劇作進行評論和討論,從觀眾聽者的客觀角度,為年輕的創作者提出寶貴箴言。未來,更希望透過簡易的出版,讓有需求的劇團得以使用。
由於是第一次嘗試,為了提點嘉義劇團實施這個計畫的在地正當性,便提議以嘉義的人文與生活為母題的創作方向,其餘全由劇作家們依循自己的創作繆思而決定。甚至為了勾引創作者的繆思,特地請劇團安排了兩天一夜的嘉義之旅,一行人浩浩蕩蕩吃吃喝喝地到處玩耍,感受嘉義在城市、山間、海邊的不同風情韻味,這樣的安排不諱言的確有我個人藉機度假玩耍的私心,但也確實是為了讓創作者在情境中感受到不同角度的嘉義。而每一次的討論聚會,多虧了劇團行政愷庭刻意找尋個性迥異的咖啡廳或茶館,讓略有壓力的討論增添輕鬆愉悅的趣味,更有允山寸步不離的隨行影像紀錄和百佑的摘要文字記錄,為這個計畫留下鴻爪影跡。
於是,這一年的夏秋,我們在嘉義喜見花開!而我企盼也相信,花開的時刻必將年年到來!
王友輝(劇本農場計畫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