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後記】茶一樣的詩.道一樣的神
茶,是神農氏美麗的發現,《茶經》點出:「茶者,南方之嘉木也。」茶,是嘉木,是靈草,在有情人間傳遞著他的葉脈與香氣,讓有情人間多了一種互動的溫度,茶席中可以談的可是天南地北,出古入今,有了茶,添增了多少滋味。
品讀蕭蕭老師的詩,在微涼的初秋,儼然思入風雲之中,沏上一杯凍頂烏龍,隨著茶香氤氳,跟著詩文進入文學的逍遙之境。繼《雲水依依》之後,蕭蕭老師第二本茶詩專著《雲華無盡藏》,領著我們進入茶的長河,舒展奔騰,視覺與思緒都可以無限延伸。老師用現代詩歌的方式,呈現茶的哲思,溫潤人心也交會出一道光。帶給讀者一種在銀色月光下散步的感覺,靜靜地傳達出一種茶的生命美好,就愛茶的人而言,那真是茶一樣的詩。
「第一缽茶」 端起茶缽品味生命
茶詩是生活中的深層領悟與反思,品茶強調的是人與人之間的互動藝術,重視「事茶」的精準,而通過茶器的規劃,建構飲茶的特殊氛圍,意旨在強調靜心品味,吸納默讓。以自然典雅輕靈的心思,凝注品茗的過程,建立新茶道的禮儀程序,使現代飲茶重新有了理論與美學基礎,而茶道的完成重視實踐跟參與,透過賞茶、習茶、事茶,提昇優質精神的文化層面。茶道之所以珍貴,乃是併合著文人傳統,有茶香,更有書香、墨香。沉浸在茶道的禮儀與過程時,透過五種感官與青靈的茶結合,更能產生舒緩愉悅的心境,達到人際和諧與身心安頓的狀態。
茶已有數千年的歷史,自從中唐時期陸羽完成《茶經》奠定茶的歷史地位以來,已經從單純的喝茶解渴,提升至精神境界的「品茶」,泡茶也進入美學、藝術層面,由茶的媒介學習茶禮茶儀、茶俗茶風、茶藝茶會、茶道茶德等,提升優質精神及藝術文化。
從「第二缽」到「第三缽」 細品茶的繽紛多彩
有一年春天隨著蕭蕭老師等師友一起到武夷山講學訪茶,我們喝著武夷岩茶,從清品、御品、神品到問茶,談論著茶的滋味以及泡茶的溫度,也談論到夏季茶品的挑選,提到大自然的山水與茶樹的連結,素樸淨雅,一直是我們茶席間共同的話題。
老師敬天,愛茶,更是惜物念舊的人,每一缽茶詩,除了新作,也收錄《雲水依依》後陸續創作的茶詩。這些茶詩分散在其他的詩集中,在《雲華無盡藏》分輯收錄進來,標示為「不忘初衷」,這是茶人珍惜第一泡茶的精神顯現,茶人會將第一泡茶靜置茶席邊,先喝第二泡、第三泡……,直到要換新茶時,再喝第一泡,隨時警醒自己「不忘初衷」。老師在他的詩集裡也如斯反映,令人歎讚。第二缽裡,記錄安化黑茶、福鼎白茶、武夷岩茶以及漳州白芽奇蘭等,第三缽是老師最喜歡的凍頂烏龍茶系列。老師將各類茶細細傳遞其風其韻,動人的故事。
茶人,用茶湯讓席間的賓客將忙碌的心和緩下來,安定下來,將心放在閒處!老師的茶詩,可以讓時間因茶而停下,愛茶,疼惜茶葉的老師說,茶在沸騰的火爐中翻滾後釋放茶湯的滋味,我們要能珍惜每一口清淨的茶湯,茶的香氣,遇見純淨與自在。
我們最難忘的茶敘是喝到武夷山的「不用問」,是葉福新茶師歷時三十餘載漫漫製茶路,上下求索的珍品,也是武夷岩茶千載儒釋道之集大成。茶青產於武夷山正岩核心產區,秉天地日月之精華。製茶之道在於茶師的眼、手、鼻、心的凝神專注,可意會不可言傳。此不用問也。
品茶,或獨酌、或對飲,身入佳境,心出自然。
品茶是暫時放下俗事,在一盞茶的功夫品味悠然。
悟茶,茶人借品茶來悟道。悟道無非是「拿起」與「放下」,拿起時暫,放下時長,與詩人品茶過程,一如讀詩,在頓悟的一瞬間感受雲淡風輕。人生得此,不用問矣。就愛茶的人而言,那悟,真是道一樣的神。
第四缽茶 凡塵煙火在茶裡安頓
「不用問」,吃茶去。
蕭蕭老師不僅寫作時喝茶,晨起喝茶,午後讀書喝茶,對茶的研究,不僅是品其味,而且昇華到悟其理,但是仍舊回返到日常生活之中,讓茶成為教育,成為校園的一部分,成為日常。
小小的茶杯中,片片茶葉在水中上下翻轉, 滾燙的熱水讓茶葉伸展,不變的是清香、真情真性展露無遺的本性,順其自然、融於自然,味味一味!
十多年來參與明道大學連續不中斷的濁水溪詩歌節,建立雲水間、茶道教室、龍人古琴課堂等等重要人文教育的建設,強大的生命能量,彷彿打破了時間的限制,劃開了空間的隔閡,傳遞著詩歌如茶一樣的溫度。
溫度與茶湯浸泡的時間要掌握好,關鍵三十秒,可以讓茶湯完全釋放他的香氣。100度滾燙的熱水,極熱的溫度讓茶的能量在三十秒之間瞬間釋放,芬芳清香!順著大自然的寒來暑往,時間,為茶而停,在三十秒的瞬間,香遠益清!
茶,舌尖、心底輕輕瀉出,在方寸的天地裡婉轉出自己的本心, 不著美麗的裝飾而美,不需香料的薰染而香,透發真正的自在和空靈。 「一杯茶足以明心」, 這個「心」應該是「平常心」,不強求,順任自然,用一顆平常心行茶,自在無礙之後,便自然有了一份靜心、平等的坦然和從容。回到平常生活,如鹿谷最頻繁得特等獎的烏龍茶就叫「茗芽香」,不炫奇,不惑眾,如常,如茶,如詩。老師稱這樣的過程叫「茶餘」。
且讓我們通過《雲華無盡藏》的詩句,化作翩翩香氛,融化我們煩憂的心!
李阿利.羅文玲 同啟 (文玲執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