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的寫作,大致起源於三個思惟。
其一,過去,我有一段時期比較集中在日本幕府時代︱尤其是德川家統治的江戶時代的研究。那麼,自然而然的,對影響日本人至鉅的「赤穗忠臣藏」就有了一些瞭解和心得。
「赤穗忠臣藏」裏四十七名武士之堅忍卓絕的為他們的主公復仇,其核心價值除了「忠」這個字以外,應該可以舉出: 「榮譽」和「使命感」兩種精神。
就在不久之前,台灣一名派駐日本的外交官,因為某一個偶發事件而自盡了。之後,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筆者根據那一位外交官的背景資料來推測,極有可能是在:「個人榮譽」和「使命感」的驅使下輕生的。(也在那不久以前,日本「理化學研究所」一位學者(原京都大學教授),因屬下論文牽涉不當使用資料而上吊自盡。)但是,台灣看不到這樣的理解或解讀。筆者勇敢的跳出來說明這一點,並表示敬佩。
其二,有關「忠」的基本精神、日本心目中頗為不同,吾人有必要深入瞭解。
日本人之大量吸收漢唐文化,逐漸建構他們的文化系統。當然,中華文化中的:四維八德,乃至「十三經」等古代典籍, 都完整的傳播到東瀛。但日本人頗具有創新、改進的特長,所以出現了許多分歧或進步。(服裝的改進是一個具體事例)
在十二世紀出現了第一個「幕府」(鐮倉幕府)以後,日本人的「忠」已不再是「忠君愛國」的「忠」;而是為「集團」頭目的「忠」。之後,在室町幕府、江戶幕府時期亦然。
雖然,一八六八年明治天皇重新拾回統一政權;但是在另一方面,六百餘年的幕府時期的生活模式或精神倫理已滲透到民間。而且,當新興的西方資本主義發展到日本時,大企業紛紛建立起來,所謂「四大財團」(三井、三菱、住友、安田) 乃至「五大商社」,公司員工動輒數千人、乃至數萬人,而很少有創業者家族成員壟斷公司經營的現象。(二○二一年,「伊藤忠商事」創業者之孫伊藤公平就任慶應大學校長而非伊藤忠社長。)這其中緣由:應該肇源於對「集團」的「忠」。要瞭解大多數日本人何以甘願守在一家公司一輩子,其原因正是如此。(這與歐、美企業頗為不同)
「赤穗忠臣藏」正是對「集團」盡忠的典型,並且對後世的日本人也有直接影響。
另外一個一般人比較沒有詳細討論的問題是:日本人在血緣、非血緣關係上的認知(或實踐)與漢族華人頗為不同。華人幾乎執著於「血緣」關係,因此,雖然有「養子」、「婿養子」(招贅)習俗,但兩者在家族、宗族中沒有地位,甚至沒有財產繼承權。日本在幕府時代,由於權力結構問題,武士家為了保有權力基礎(含封地),屢有「養子」、「婿養子」的案例發生。而在日本方面,最大的不同乃是:雖然拋棄出生家族姓氏,但是卻完全繼承新家族的權位和財產。令華人大為不解的是:此時,原有的血緣關係人(子、孫)可能因此喪失了地位和財產。
何以要討論這種社會現象?我以為這些基本概念和現今日本社會仍有密切關聯。雖然世界上仍然許多民族堅固的嚴守「血緣」制度,但隨著社會結構的變遷,這種既有概念是否可以做一些調整,似乎值得深思。
這一本《赤穗忠臣藏》當然還透露了許多生命、生活的故事。筆者倒是基於上述三個問題而開始執筆的。
謹序
本書內文主要參考以下各書:
◆福本日南:《義士大觀解說》
◆船戶安之:《赤穗武士》
◆小學館版:《實錄四十七》
◆西山松之助監修:《圖說、忠臣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