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都有不同的歷史名人誕生,他們可能是才華橫溢的文學家、恢弘有度的政治家、智慧剔透的宗教家、創作永恆的音樂家、反映生命的美術家、慈悲為懷的慈善家、究明真理的科學家、救人濟世的醫學家、思想縝密的哲學家、濟弱扶傾的社運家、反抗不義的革命家等。
本書以1月到3月的日期作為區分,共介紹182位為世界、台灣帶來巨大貢獻的歷史名人,將帶領讀者了解他們的人生故事,並為他們「慶生」。謹以虔敬之心,仰望歷史的星空,我們可以發現,在歷史的穹蒼中,鑲滿了星光的燦爛!
作者簡介:
李筱峰
史學者,政論家。
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名譽教授,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董事。
著有:《台灣近現代史論集》、《台灣革命僧林秋梧》、《台灣戰後初期的民意代表》、《台灣民主運動40年》、《解讀二二八》、《二二八事件回憶集》、《二二八消失的台灣菁英》、《林茂生‧陳炘和他們的時代》、《戰後台灣變遷史略》、《台灣歷史閱覽》、《60分鐘快讀台灣史》、《台灣史100件大事》、《台灣史》、《台灣近代名人誌》、《快讀台灣歷史人物》、《台灣人應該認識的蔣介石》、《進出歷史》、《228事件前後中國知識人的見證》、《與馬英九論台灣史》、《台灣史101問》、《踏過我心坎的人》、《快讀二二八》、《以地名認識台灣》、《台灣之「國」》、《李筱峰69回憶錄–小瘋人生》、《從500張圖入門台灣史》以及政論集約十餘冊。
電視節目:與戴寶村教授共同主持《台灣史望春風》五十二集(華視)及《講台灣,談歷史》二十六集(民視「台灣學堂」)。
1997年獲紐澤西台灣同鄉會頒「社會服務獎」、2005年獲巫永福文化評論獎、2022年獲王康陸人權獎。
章節試閱
佛斯特
(Edward Forster)
英雄崇拜是一種危險的惡習,而民主政治的一點好處,就是不鼓吹這種惡習,不製造無法駕馭的「偉人」。
老齡和老化,要避免混為一談,老化是一種情緒,會在任何年齡侵襲我們。
──佛斯特
英國小說家佛斯特生於1879年的今天生於倫敦。
兩歲時,佛斯特的父親因肺結核去世。童年隨母親搬到赫特福德郡的魯克斯巢穴(Rooks Nest House),在那裡留下了童年美好的回憶,那裡就是他後來的小說《霍華德莊園》。由於他的作品,該建築被列為一級保護建築。
佛斯特年少年就讀於肯特郡的坦布里奇學校(Tonbridge School)他對這所學校十分反感,認為這所學校訓練出來的學生「體格好,頭腦也發達,但心靈枯萎」。有趣的是,後來這所學校的劇院以福斯特命名。
佛斯特後來讀於劍橋大學國王學院,他的大學生活在一種自由主義、懷疑論、崇拜南歐和古代文明的文化氣氛中度過。
大學畢業後,佛斯特與母親一同到歐洲大陸旅行。他竟然在旅途中寫了六部小說。
佛斯特是一位反對種族歧視的人道作家,他曾兩次造訪印度旅遊,從印度回到倫敦後,完成了他著名的《印度之旅》(1924年),控訴英國對印度的殖民與不平待遇。這也是他最後一部小說。
佛斯特是個同性戀者,但不向公眾公布,終身未婚。
1970年6月7日,九十一歲的佛斯特因中風在白金漢的家中去世。
佛斯特
(Edward Forster)
英雄崇拜是一種危險的惡習,而民主政治的一點好處,就是不鼓吹這種惡習,不製造無法駕馭的「偉人」。
老齡和老化,要避免混為一談,老化是一種情緒,會在任何年齡侵襲我們。
──佛斯特
英國小說家佛斯特生於1879年的今天生於倫敦。
兩歲時,佛斯特的父親因肺結核去世。童年隨母親搬到赫特福德郡的魯克斯巢穴(Rooks Nest House),在那裡留下了童年美好的回憶,那裡就是他後來的小說《霍華德莊園》。由於他的作品,該建築被列為一級保護建築。
佛斯特年少年就讀於肯特郡的坦布里奇學校(Tonbridge ...
推薦序
《燦爛的星辰》推薦序
國立台灣藝術大學前人文學院院長/前圖書館館長 趙慶河
老虎吃素了嗎?戰車上為何插上玫瑰花?最初看到筱峰教授寫「燦爛的星辰」系列時,確實有這樣的想法,習慣了他理直氣壯、諷刺幽默的論述,真的會懷疑這種抒情、知識性的文章會適合他嗎?後來證明我多慮了。
我曾試著理解筱峰教授何以要嘗試改變創作路線,他的台灣史研究在台灣具有先導地位,長期以來對於台灣主體性、民主政治的論述可謂著作等身,已成為指標,應該心無旁騖,繼續深耕論述和創作才對;但或許他也覺得努力了這麼久,卻仍然有許多人相信「台灣自古以來是中國的領土」這種不合史實的論述,而且到虛構的黃帝陵祭祖,哭倒萬里長城,這怎不會使他氣餒?也許這才是使他想要變化一下創作風格,效法法國啟蒙時代「百科全書」諸君子,重回啟蒙,再次倡導理性,以開拓讀者視野的真心所在。
啟蒙時代的思想家德尼.狄德羅(Denis Diderot)深知傳統的宗教思想和學術思想在民眾身上有慣性的支配地位,而且菁英式的學術理論在先天上就與一般民眾有巨大隔閡,人們的思考方式往往從感覺開始,有了感動才有思考,思考確立後才會有行動,而「百科全書式」的大眾教育法最適合這種過程,它提供廣泛的知識來源,先激起感動再啟發思考。台灣在經濟上雖有成就,民主政治也有相當的發展,但對現代民族主義與國家概念的認識卻很混淆,許多細節與行為因內外諸多困境而畸形發展,也許這就是筱峰兄想重回啟蒙,再次強調理性的原因吧。他努力逐日蒐集名人的傳記資料,企圖建立多元而廣泛的人格典範,其辛苦的程度,只要從目錄上羅列的傳主名單就可理解。
「燦爛的星辰」系列文章以傳主的生日敘寫,包含文學、思想、藝術、科學、革命、宗教、社運、慈善、歷史、教育……等各色各樣的人物,只要對人類文明有貢獻的,都有可能會被筱峰兄選上,這張生日名單,十分精采,名滿天下的像莎翁、米開朗基羅,卻也有些名字連我們學歷史的都很陌生,像特里斯坦、范吉利斯;年齡最大的應是古羅馬的西塞羅,最年輕的是意外墜機殉職的參謀總長沈一鳴將軍;筱峰兄的選擇絕不勢利,有些真正對台灣有貢獻卻不出名的人,例如一生服務於羅東聖母醫院的范鳳龍醫生(斯洛伐尼亞籍的外國醫生)、日本學者末永仁(台灣蓬萊米之父磯永吉教授的重要協助者,光芒被前者掩蓋),可見愛台灣的不見得只有台灣人;筱峰教授寫了許多台灣人應該認識,卻因政治或其他原因而被忽視的台灣人物,發潛德之幽光,充滿筱峰式的正義感。筱峰雖對中國文化多有批評,卻也選了許多中國名人,不會以人廢言。他似乎喜歡選擇弱勢國家、弱勢族群的代表人物,跨越古今,遍及世界,且不避諱當代人物,因此涵蓋性開闊,創作的延續性很大,令人期待。
美國維吉尼亞大學赫希教授(E.D.Hirsch,Jr.)曾把文章閱讀分成兩種層面:文化認知力和語言藝術技巧。以往筱峰教授的論述文章偏重文化認知力,說理論述的層次清晰,比較常用的文字技巧是反諷,但這次的「燦爛的星辰」系列,使用的敘事方式與技巧更多元,更能展現他的文字魅力;通常每篇的文章不長,但往往一開始就能吸引讀者,他常以傳主的一句名言或一個小軼事開始,往往這就是文章的重點,然後可以一口氣讀完,十分過癮。法國思想家蒙田(Montaigne)有句話:「能給輕煙以重量。」文章前的那句傳主名言就具有這種畫龍點睛的效果。此外,筱峰兄的文筆風格,也讓人容易掌握要點,例如:「莫里埃的大作《無病呻吟》上演時他卻有病在身。」以此引述莫氏咯血倒下,身殉劇場;寫到現象學之父胡塞爾被門徒孤立,他引用胡塞爾自己的話來形容:「沒有門徒的領袖」、「現象學運動的頭號公敵」,很有筱峰式的幽默。不管文章長短,卻都能言簡意賅,輕鬆地提點其思想要點與生命精華,因此,讀者能快速馳騁於古人的思想原野,擷取有用智慧,正如明朝學者方以智所言:「坐集千古之智。」
人們常說聖賢偉人都是天上星辰下凡,當我仰望滿天星斗,宇宙浩瀚,念天地之悠悠,景仰之心不禁油然而生,哲學家康德曾說:「世上有兩種東西是值得我們深深敬畏的,一個是我們頭上的燦爛星空,另一個是我們內心的崇高道德律。」在時間的長河中,每天都有生命消失,卻也都有新生命誕生,江山代有才人出,閱讀「燦爛的星辰」系列文章時,不知不覺就會產生這種美好的經驗,好像每天都能替歷史上傑出的人物慶生,每天都有期待與驚喜,為人類文明的興亡繼絕帶來希望。我不敢藏私,衷心邀請大家一起來分享。
《燦爛的星辰》推薦序
國立台灣藝術大學前人文學院院長/前圖書館館長 趙慶河
老虎吃素了嗎?戰車上為何插上玫瑰花?最初看到筱峰教授寫「燦爛的星辰」系列時,確實有這樣的想法,習慣了他理直氣壯、諷刺幽默的論述,真的會懷疑這種抒情、知識性的文章會適合他嗎?後來證明我多慮了。
我曾試著理解筱峰教授何以要嘗試改變創作路線,他的台灣史研究在台灣具有先導地位,長期以來對於台灣主體性、民主政治的論述可謂著作等身,已成為指標,應該心無旁騖,繼續深耕論述和創作才對;但或許他也覺得努力了這麼久,卻仍然有許多人相信「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