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由於社會活動高度發展,公私文書往來日漸增加,工商事務等無不藉文書表達意思,於是偽變造公私文書等犯罪案件層出不窮;而隨著貿易頻繁、經濟規模擴大、科技的無國界化,這類犯罪型態受新科技、新方法或新行為等因素影響,更進一步產生技巧、方式或型態的改變,因此文書鑑定技術亦必須隨著犯罪手法的翻新不斷地發展。
文書鑑定雖在刑事鑑識科學中,僅係其中一個類別項目,在我國來講還不到廿餘年之歷史,但在歐美國家已成為一種有系統的鑑定科學技術。之所以有別於其他的鑑識科學,在於一般的鑑識案件,諸如指紋、血跡、DNA從屬、彈道、毒物、化學成分等鑑定,所鑑定的對象不外包括血液、痕跡、物品等,所使用的鑑定方法都屬於制式化程序而且極為穩定,鑑識人員只要在樣本的處理上能夠妥切且謹慎,儀器、程序的操作上維持標準作業,通常都可以有正確滿意的結果,因為這些是屬於純自然科學的鑑識範疇,所涉及變項因素的控制較少,鑑定結果的說服力也較為客觀確切與肯定的。
然而,文書是人們互相溝通的工具,和說話或肢體動作一般,是記錄事件的一種行為表現。文書的運作過程係透過生理與心理的交互作用而完成的,亦即生理特徵及心理歷程兩者造成了不同的文書特性,而這特性,並不容易觀察得到,確是存在的;換言之,任何人使用之文書中,多少都含有個人的心意,受著慣性之影響,包括動機、情緒、想法、習慣等,因此文書鑑定還必須涵蓋人文科學的領域,同時綜合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這兩者的理論與方法,才能或得最正確而且客觀的結果。
文書既然為人的一種行為表現,則某些特徵便持續不斷地從過程及習慣形成慣性,這種特徵不易改變,且人各不同,可以透過一些科學方法來予以觀察分析,此即為文書鑑定上最重要之理論根據。
在國外,文書鑑定有較專業的機構,提供專業資訊、技術交流、訂定程序以及訓練課程等;在台灣,則甚少相關的科學或專業的書籍資料可資參考。筆者長年來一直從事文書鑑定工作,並曾翻譯日本文書鑑定大師吉田公一先生的著作──「文書鑑定X檔案」及「文書鑑定參考手冊」,以及編著「文書鑑定理論與實務」電子書,更自費前往英國中央蘭開夏大學刑事科學研究所攻讀文書鑑定碩士學位,為將文書鑑的全貌以最淺顯的方式進行介紹,特採取平實的Q & A方式來撰寫本書,書中除剖析文書鑑定工作的內涵進行分類精細之介紹外,並對每一個不同類型的文書鑑定之形成與其特性,以及在犯罪偵查上之概念等,均能作通詳而有系統之闡述。此對讀者而言,不僅易懂易學而且可以由淺入深,循序漸進。而為達編寫此書之目的,筆者對照蒐集真實案例,使學理與實務相引證、融合,更增加教與學的效果,讓讀者能在閱覽後對文書鑑定有較初步完整的概念。
未來由於工商發達,文書往來將更頻繁,文書犯罪案件也將日增,文書鑑定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更脫離不了關係,文書鑑定必走上科學化的腳步、運用科學的方法、科學的工具進行。此書的出版,相信對於文書鑑定工作,必有正面的助益。
中央警察大學校長
侯友宜
2010年9月 誌
作者序
本人從事文書鑑定近二十年,期間曾經翻譯過恩師日本文書鑑定大師吉田公一先生的著作「犯罪鑑定X檔案」 及「文書鑑定參考手冊」,並以光碟型式經由刑事警察局轉交全國各司法警察單位參考,另外也曾以電子書方式出版「文書鑑定理論與實務」(月旦法學知識庫),即使如此仍覺得無法將文書鑑定的全貌,以最淺顯的方式介紹給有興趣或有心學習的人,尤其是在獨自前往英國中央蘭開夏大學(University of Central Lancashire)刑事科學研究所攻讀文書鑑定學位時,發現這個領域內有太多值得研究的東西,而且部份內容在前面所述書籍中並未提及。因此決定將過去鑑定過程中所記載的筆記資料,加上一路走來的學習所得,花費近6個月時間,利用工作之餘將文書鑑定的學術理論以及實務經驗等相關議題,以問答方式呈現出來,除了希望能在有限的篇幅下提供詳細的解說外,更加註許多參考資料給有需要進一步研讀或開發相關議題的人。
本書雖然是以Q&A方式進行,但仍將其分成四個部份:第一篇主要是將文書鑑定的範圍、內容及其可能牽涉到的相關鑑定事項,以及目前文書鑑定如何配合實驗室認證提升鑑定品質,對於鑑定人員的能力與出庭時所必須具備的知識也予以重點式說明,在註釋部份則建議參考由Jeffrey Ridley及Donnell R. Christian, Jr. Stephanie Drilling所著「Cutting Edge Internal Auditing」與 「Implementing Quality in Laboratory Policies and Processes Using Templates, Project Management, and Six Sigma」二書,希望將實驗室如何撰寫品質手冊與管理、控制、改進實驗品質等方法,提供做為後續研究與持續發展的依據。第二篇筆跡鑑定部份,除了解釋一般的理論與鑑定方法外,特別將鑑定時較常忽略的程序與步驟,記錄研判內容等提出說明,藉此強調過程的重要性,同時達到防止錯誤發生與技術提升的目的;另外文中還介紹賈玉文與邵明理二位教授所編著的中國刑事科學技術大全之“文件檢驗”一書,對於所謂的書面語言文字鑑定,將筆跡鑑定並不侷限在傳統的文字鑑定上,在可能條件下也可透過語言文字的分析達到確認身分的目的予以說明;另外對於Jeaman Kelly Brian S. Lindblom 及David Ellen 分別著作「Scientific Examination of Questioned Documents」與 「Scientific Examination of Documents Methods and Techniques 」二書,將文書鑑定如何符合道伯特(Daubert)法則,所提出新的概念與鑑定準則,做為提升技術與符合科學鑑定要求的努力方向也做了介紹。第三篇的印文鑑定與第四篇的偽變造文件鑑定,主要說明除了傳統的鑑定方法外,因為牽涉較多偽造技術所產生的偽刻印章、戳章、偽造證件、鈔券、有價證券等的辨識內容,因此鑑定時除了文件上標的真偽比對外,對於偽造方法、技術的研判以及追溯來源、機種確認等也是鑑定時可能面對的問題。誠如書中所強調的,防偽設計與偽造技術是並存且相互影響的社會現實,對於鑑定者而言,永遠必須面對不同以往的犯罪手法,也因此本書特別著重基本的辨識技巧,以因應日新月異的科技所帶來的變化、經由蒐集世界各國的犯罪模式,解決可能發生的問題。其他針對損毀文書的鑑定,雖然較少被提及但因仍屬文書鑑定的範圍,因此在書中也一併加以說明。因為鑑定結果受限資料蒐集與處置是否得當的影響,因此需要特別提出解釋。另外關於藝術品與時間的鑑定雖非目前鑑定技術可以獲得解決,但因常被要求鑑定,所以也涵蓋在本書之中,希望能夠做為今後探討的課題。
文書鑑定從表面上看來是屬於人的判斷,但因過程需要充分的理論與熟練的技巧,配合觀察並綜合數據所得,才有可能獲得正確結果,因此本書雖然不能讓初學者立刻知道如何鑑定,但基本的理論基礎對於日後從事鑑識工作會有很大的幫助,尤其對於司法警察單位而言,擁有對於文書鑑定共同的認知與語言,可以解決如何送鑑資料、如何要求鑑定、如何解讀鑑定書、如何進行法庭內的交互詰問等問題,此乃本書的另一目的。
另外本書為讓初學者能快速掌握問題的重點,因此雖未能做深入的探討,但於文中均以阿拉伯數字於重要段落處加入上標註碼,以提供相關註釋及期刊做為進一步研究的參考,並且為避免在相關問題上提出重複的解釋,對於可以參考的其他說明僅以「Q+數字」顯示,除了將同質性的不同問題做一連結外,還可讓讀者將問題本身的理論與實務與其他問題做全盤性了解,不致掛一漏萬,希望藉此補足對於單一問題無法廣泛深入說明的缺失,讓本書能在有限的篇幅裡發揮最大的功效,每一位讀者都能獲得所期待的資訊與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