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以深入淺出的形式,呈現出當代金門演藝的變遷,一方面掀開了戰地軍旅演藝的神秘性,另方面也道出了金門縣府演藝的蛻變力。
當代金門六十年(1949-2009),兩岸關係由戰爭而和平。經歷了36年戰地政務的金門,其演藝活動深受兩岸關係、金門政治和閩臺演藝的影響,形成一獨特的演藝生態。
本書以深入淺出的形式,呈現出當代金門演藝的變遷,一方面掀開了戰地軍旅演藝的神秘性,另方面也道出了金門縣府演藝的蛻變力。
作者簡介:
洪春柳,福建省金門人。金門高中國文教師退休,金門大學兼任講師,曾榮獲趙廷箴優良國文教師、全國Super教師等獎項。金門文史工作者,寫作「老師的話」、「非台北觀點」、「花言鳥語」專欄,著有《金門傳奇:七鶴戲水的故鄉》、《浯江詩話》、《金門島居聲音》、《不知春去》等書。
章節試閱
第一章 炮下猶歌舞
第一節 金門本島
50年代,金門本土演藝沒落
一、1949年前的金門戲曲
1949年前,金門演藝原生態為閩南演藝。
金門地處閩南海隅,風俗樸實,崇向朱子教化,生活中注重耕讀傳家的價值觀。耕讀是工作,而耕讀之餘,酬唱南管,老少雜坐,引吭而歌,則成休閒娛樂。至於傳家的觀念,表現在重視歲時祭祀上,每逢神明聖誕或宗祠奠安,有延請戲班演酬神戲的民俗,戲班包括本島與大陸內地,故民間多熟悉南管和閩南戲劇。
根據《金門縣志》卷三〈人民志〉記載:
金門舊式娛樂,音樂方面有南管,民間歲時令節,業餘娛樂,多唱南管,每見村肆街巷,老少雜坐,引吭而歌,輕弦慢板,其樂陶陶。時或搭紮錦棚,登臺獻唱,聲音清越,通宵達旦。
金門南管,以清中葉為盛。有後浦許玉者,能自譜新聲,遊遍閩南各縣,會盡知音,飲譽樂壇,後漸失傳。清末古寧頭李森梅,再自浦園延請名師來金課子,全家習唱。……其子勇受聘鼓浪嶼三年……民國10年後,李家先後在後浦、浦邊、後沙等處,設館授徒。……抗戰前,為金門南管全盛時期。
由縣志可知:金門南管史以清中葉、抗戰前為兩個興盛期,後浦、古寧頭曾有老師產生,且常與閩南管友交流。當金門南管興盛時,老師還受聘於大陸,但當金門南管衰微失傳時,亦要向大陸延請老師來薪傳。
金城城隍廟南管樂團清朝即已存立,現今南管樂音仍酬唱不絕,為金門南管樂社中最具淵源且備受敬重者。其它有成立於20年代的金沙南管社、官澳南管樂等。南管樂獲清康熙賜稱「御前清音」,在金門傳唱悠久,有「全民音樂」之稱。但城隍廟南管樂團老團長顏西林的一段話,也點出了南管在金門的粗俗色彩:「古時的南管不能『賺吃』,僅屬不入流的休閒活動,直到近期才漸漸被打破了籓籬。」
再根據《金門縣志》卷三〈人民志〉記載:
清末,少婦靚裝坐臺前聽戲,前所未有也。民國初,村間演戲,猶以巨繩分隔男女座位,男前女後,臺上燈光外遮,蓋防男女混雜及無賴輕薄也。
金門舊式娛樂,戲劇方面原有地方戲、木偶戲,清末傳入京劇。
地方戲,金門舊演戲班,皆僱自外縣,有老戲、七子班戲、高甲班數種,迨大陸淪陷後,乃告絕跡。老戲以南管樂曲為主,專演文戲,其劇目多採崑劇,臺詞及唱做俱為古典作法,故曰老戲。七子班純為泉州小戲,亦以南管為主,演員僅有姣童七人故名,專演《荔鏡緣》、《雪梅教子》等劇目,另有一種專演打鬥武場以水滸傳為主者,俗稱宋江戲。後來有人將專演文戲之老戲與專演武戲之宋江戲,加以配合調和,稱為文武交加戲,俗訛音為戈甲戲或九甲戲。
木偶戲有布袋戲、傀儡戲等,……金門民間喜慶以布袋戲酧神,……結婚及天公誕,多演傀儡戲酧神。
京劇於清末流入金門,每年城隍誕辰,必演京劇酬神,否則不能過頭。戰前有福州班常來金門表演,鄉人稱之正音戲,其唱腔曰北管。……光緒年間,邑人聘廈門戲班來金教唱,為金門習京戲之始。……民國32年,成立金門國劇社,聘廈門名票多人來金指導。……抗戰勝利後,顏西林等倡設珠浦票房,聘廈門名武生來金指導。……民國38年,上海聯華劇團來金公演連月,……國軍傘兵飛虎劇團京班,亦來金獻藝。
由縣志可知:金門風俗保守,直到民國初年,婦女才可坐於臺前觀戲。地方戲向以高甲戲最受歡迎,常聘大陸戲班來作演出。民國之後,才接受京劇,先後有福州班、上海班、北京班。且金門曾有金門京劇社、珠浦票房,皆聘廈門名票前來教導。
40年代,金門本土較具規模的戲班,有沙美的金沙南劇社(1940-1958)、古寧頭的金寶春高甲戲班(1940-1949)和小金門烈聲閩劇團(1938-1980年代)等。金寶春高甲戲班和金沙南劇社,皆聘請安岐的戲師父蔡泗重教導。配合當地歲時節令,一年約有10場演出機會,故皆屬業餘性質,也曾隨大陸師父到大陸演出。其中,尢以張清潘的旦角表現最出色,有鄉諺相傳:「若無清潘旦,戲金減一半。」
二、閩劇沒落、京劇興起
1949年古寧頭戰役,金門一夕之間成為戰地,國民黨十萬大軍進駐金門,政治環境大改變,演藝環境亦隨之丕變,軍旅演藝中的京劇取代原生態的閩南戲曲,成為金門的強勢演藝。
1953年左右,金門駐軍中有三大京劇團,即百韜、粵華和大鵬。百韜劇團原名復興劇團,隊長李星樵,團員皆大陸京劇名角,有北平富連成、榮春社、北平劇校出身者,劇團以武打見長,經常勞軍公演。1953年,百韜劇團隨軍隊赴臺,故金門防衛部重組粵華劇團,該團以劉家班為主,擁有名角劉玉琴、劉玉霞、劉玉麟等,京劇名角迅速成為戰地演藝的新寵。大鵬劇團的規模較小,且很少對外巡迴演出。
臺灣京劇鬚生周正榮,對這段重組粵華劇團的過程記憶深刻:「1951年8月,金門大捷後,我們國光劇團隨三五八八康樂隊到金門勞軍三個月。那時去金門要辦出入境證明。結果防衛部司令胡璉看了喜歡,我們被改成了防衛部劇團,回不去啦!在金門一待就是兩年十個月,天天演戲,部隊士氣很高,下大雨想停演,軍士還不答應呢:『死都不怕了!下雨怕什麼?』光1951年這一年,就演了239次!1952年1月起,劇團正式由金門防衛司令部接辦,易名為粵華劇團。直至1954年1月,因團員要求回臺而告解散。」
胡璉《金門憶舊》書中,還曾為粵華劇團名伶提了一筆:「金門高中中正堂在築擋風圍牆時,司令部和中學校員生的晨操改作搬運石塊。……大家高高興興,成群結隊的行進中,忽然發現了粵華劇團旦角劉玉霞小姐,也參加在我們行列之中。她那時祇十五、六歲,以手帕包裹碎石塊,……。她們每日演唱於各部隊中,對金門的士氣鼓舞發揮了很大的作用。劉玉琴、劉玉霞兩姊妹和金門防衛軍共處前線數年之久,頗有『遼東小婦年十五,慣彈琵琶解歌舞』的北地胭脂風韻。」
50年代的戰火和軍中京劇,引發出金門民間閩劇社的沒落和京劇社的興起。
1949年,兩岸隔絕,金門名旦張清潘滯留大陸,大陸戲班一夕之間中斷往來,本土閩劇社又飽受戰火摧殘,故造成鄉土閩劇的沒落。1949年,金寶春高甲戲班即瓦解於古寧頭戰役中。金沙南劇社、烈聲閩劇團在戰爭期間,仍然持續經營,但因島上嚴格的燈火管制和宵禁管制,並厲行節約,不鼓勵民間廟會的酬神演戲,故沒人再請戲,屬於營業性質的民間閩劇社也就自然地沒落了!1958年,金沙南劇社更毀於八二三炮戰期間。
如同國民政府在臺灣要求本土歌仔戲推動政令宣導,國民黨軍隊在金門,政策上也鼓勵成立地方戲曲社以配合政令。故有1951年10月,王秉垣、石炳炎等人成立金門民眾反共抗俄閩劇社,首演為蔣介石祝壽,在防衛部中山臺演出戲碼《珍珠塔》。
50年代,金門民眾反共抗俄閩劇社社員45人,除導演郭尚武月薪300元外,為業餘劇社,但接受金門軍人之友社輔助,並配合其工作,每兩週勞軍演出一次,劇目包括《女匪幹》、《蘇武牧羊》、《勾踐復國》、《毋忘在莒》、《滅共復國》等多齣閩劇,題材皆具強烈的政治主題,其中以《毋忘在莒》最受歡迎。
1949年後,國民黨軍隊進駐金門,也帶來了一批隨營勞軍的京劇團,每週公演。原本對京劇已有接觸的金門票友,固然獲益良多,一般村夫俗子,在耳濡目染之下,也熟悉起京劇,與軍中弟兄一起觀賞京劇,遂成為金門民眾的新娛樂。
50年代,金門京劇研究社(1951-1970年代)應運而生。1951年,文山部隊為提倡官兵業餘正當娛樂,決定組織金門軍民京劇研究社,社員以軍為主、以民為輔。首任社長黃葉,副社長曹一帆、呂慶福,這些軍職票友不乏社經地位高,人脈廣者,加上社員來自大江南北,人才濟濟,交流日久,自然提升了一般民眾對京劇的欣賞水準。
金門京劇研究社每週定期在金門軍民廣播電臺播放京劇節目,並作年度公演和年節喜慶的交流演出,活動積極,戲碼多齣。如1951年九三軍人節,金門京劇團第一次大結合,在中正堂聯合熱鬧演出,計有戲碼《三叉口》、《捉放曹》、《群英會》等。
三、由張春秋到張素賢
根據《金門縣志》記載,30年代,金門民間已有京劇社團,但京劇人口畢竟為少數。50年代,國民黨軍隊進駐金門後,不僅帶來軍中京劇團,由臺來金的勞軍團,其傳統戲曲亦以京劇為主。在十萬大軍的進駐下,在軍、黨、政一元強勢領導的戰地體制下,金門的閩南原生態演藝受到強力的衝擊,不待猶豫,迅速衰落;反之,京劇迅速成為金門島上的強勢戲曲。
軍中傳統戲曲獨尊京劇。50年代的京劇,是大陸官兵的大眾流行戲曲,幾乎人人可以哼上兩段。隨軍駐金的京劇團,演藝主體有建華京劇團、復興京劇隊、九三京劇隊等。常演劇目,以傳統經典戲為主,尤愛忠臣勇將、復國中興的戲碼。傳統經典劇目如《紅娘》、《西遊記》等,忠臣復國劇目如《勾踐復國》、《郭子儀》等。
1956年1月,建華京劇團接班粵華京劇團,有名伶張春秋,張家班京劇世家出身,程派花旦、青衣,拿手戲《鎖鏻囊》、《碧玉簪》等,甚受金門軍民喜愛,每次演出皆造成轟動。
如4月晚間,建華劇團在夏興露天廣場演出全本《龍鳳呈祥》,笑料百出,一堂歡樂。此日因為狂風,整場戲演員都得一面演出,一面和風戰鬥,吃足了苦頭,但由觀眾的笑聲頻頻,可以証明劇團並沒有把戲演砸。
建華劇團不僅在大金門演出,還跨海到離島勞軍。如5月中旬,建華劇團一行14人,由張春秋領銜,前往小金門、大膽、二膽,作小型戲劇的勞軍。大膽、二膽沒有燈光,沒有舞臺,只好在大太陽下表演和觀賞,但兵士們對張春秋的到來依然充滿興奮之情。
張春秋曾在接受報社專訪時表示:「有一次在小金門勞軍時,炮彈忽然打來,我有點害怕又有點寬慰地想著,即使就這樣在舞臺上不幸犧牲了,也是值得且光榮的。後來,兵士們都來護著我到碉堡裡去,我就在隆隆炮聲中,在碉堡裡繼續清唱下去。」「在金門,我每晚都有演出的機會,有獲得萬千兵士觀眾熱烈捧場喝釆的機會,這種機會在臺灣任何一家劇場都不可能得到的。」
1956年,復興京劇隊在金門成立,復興劇隊來自基層,非科班出身,沒有名師,沒有行頭,沒有器材,沒有經費,只有熱情,一切都是由無到有,發揮克難精神而組成。但兩年多來,劇隊演出不下百餘場,會的戲碼也有50、60齣,成為金門京劇演出的基本劇隊,常演的戲碼有《打嚴嵩》、《龍鳳呈祥》等。
1958年,九三京劇隊接班建華京劇團。為照顧官兵的需要,建華京劇團除重金加強裝備行頭外,還特地禮聘南臺灣的梅派青衣張素賢來金巡演,劇碼《王寶釧》、《鳳還巢》、《西施》等。張素賢的花旦,扮相動人,嗓音清脆,做工細膩、有層次,韻味十足。不論瓊林、下堡、陳坑等地的演出,都是車水馬龍,人山人海。
軍中獨尊京劇,金門大陸籍官兵偏愛京劇,戰地京劇名伶魅力獨具,由劉玉琴姐妹、張春秋到張素賢,戰地名伶接繼不斷;反過來說,在金門軍中,只有京劇才有足夠的欣賞人口,京劇名伶才能激發出官兵觀眾們的熱烈共鳴,彼此擦出激情表演的火花。
除京劇外,其它地方戲曲難以在金門生存。如1955年精忠粵劇社隨軍留駐金門,但因粵劇欣賞人口少,為了適應金門軍中的演出需求,除了粵劇外,他們還得排演短劇、流行歌舞等。
四、由《國魂》到《牛小妹》
50年代,臺灣軍旅演藝的現代戲劇以話劇為主。話劇現實性強,劇情、對白豐富,比傳統戲曲更能承載政令宣導的功能,故軍中話劇也比軍中戲曲更重視主題性、戰鬥性。軍中話劇雖分歷史劇、寫實劇,歷史劇以宣揚民族氣節為主,寫實劇以強化反共信念為主,但皆強調主題明確,能提振民心士氣。演出內容以反共劇為主,表演形式為寫實路線。
50年代,軍中現代戲劇以話劇當道。軍中話劇主題意識強烈,寓教於樂,重視戰鬥性。歷史劇歌頌民族英雄,如《國魂》、《碧血黃花》等,現代劇強調反共意志,如《疾風勁草》、《牛小妹》、《吾土吾民》、《音容劫》等。
金門的話劇伴隨著胡璉軍團而來。1949年,國勢飄搖,駐紮於江西的胡璉將軍,已有感於僅有武力的戰鬥,沒有文化的宣傳,是無法制勝敵人的,所以下令成立兩支文化新軍――《正氣中華報》和正氣劇團。正氣劇團即話劇團,在怒潮軍政幹部學校和各部隊間巡迴演出,鼓舞士氣。
10月初,胡璉的十二兵團來到金門,《正氣中華報》和正氣劇團亦隨十萬大軍,入駐金門,成為金門報業和劇運的拓荒者。正氣話劇團先後演出《故鄉之戀》、《秋陽》、《秦淮河上》、《復活老人》、《我選擇了自由》等劇目。劇團儘量以輕鬆的表演,來驅走戰士海防後的辛勞,但劇本主題性強烈,要求有戰鬥性,民族性,強調以正義的號召,來團結軍民的情感,增強戰鬥力。
50年代,金門軍旅中,以話劇為特色的演藝主體有八四二○部隊、六四七九部隊等。
1953年,八四二○部隊康樂隊響應「兵演兵」的康樂號召,動員70多名兵士,僅用580元的製景費,推出五幕八景十場的古裝歷史劇《國魂》,主題文天祥。導演魏孑生,大兵梅貽傑飾文天祥,吳邦飾賈似道,聶光炎飾江丞相等。
演出之後,迴響熱烈,《正氣中華報》由4月7日至10日,一連刊出半版《國魂》專題,有中堅〈《國魂》演出的價值〉、張燕天〈《國魂》短評〉等文,4月17日,記者特寫〈介紹藝術大兵梅貽傑〉,4月18日,眾言〈觀《國魂》演出有感〉,島上掀起整個月的《國魂》熱。
1954年3月,六四七九部隊耗資萬元,推出五幕七場六景的革命史劇《碧血黃花》,巡迴各部隊公演。4月,一九一○政治隊推出三幕二景的反共名劇《疾風勁草》。武夷部隊婦聯分會亦推出三幕二景的反共名劇《牛小妹》等。
當年的軍中話劇隊小兵,今日的臺灣劇場燈光大師聶光炎,曾回憶金門的軍旅生活:「1953年韓戰開打,部隊移防金門,再度從師部調到十九軍所屬話劇隊,一待頗久。儘管臺海局勢吃緊,戰事彷彿一觸即發,但軍旅生涯照常。當時軍部就有個小發電機,晚上打個燈,偶而因陋就簡排些演出,反正你就跟著劇團劇隊走,有飯吃,每天也唱歌,有精神的寄託。」
五、綜藝雜陳的康樂隊
50年代,兩岸激戰,金門成為戰地,駐軍十萬。身在戰場,命在旦夕,這樣的處境反而需要及時行樂的宣洩,需要康樂活動、表演藝術來調劑單調苦悶的生活,尤其是軍旅中,戰士離鄉背井,清一色的壯丁男漢,更需要藉演藝來溫柔身心,激勵士氣,以提高無形的戰鬥力,故軍旅演藝成為金門演藝的重心。
軍旅演藝的表演形式,都採綜藝性質,以適應軍中軍士來自大江南北、包含各層面、各背景的不同需求。軍中康樂隊綜合傳統戲曲、相聲、雜技、話劇、音樂、歌舞等各項表演,吹彈拉唱,南腔北調,兼容並存。
為因應金門駐軍對康樂、演藝的大量需求,寄身於金門軍中的康樂隊,有的由臺灣直接輪調,有的成軍於金門的部隊中。因此,部分康樂隊固然是成軍多年,訓練有素,如光華康樂隊,部分康樂隊卻是菜鳥成軍,邊表演邊訓練,如雷鳴康樂隊成軍不及三個月即抵金登臺。當時,金門軍中康樂隊主要有光華康樂隊、雷鳴康樂隊、大風康樂隊、凱旋康樂隊等。
50年代,金門島上的光華康樂隊,有輕音樂隊、京劇團、話劇組。京劇團有《春秋配》、《轅門射戟》等劇目代表作,話劇隊曾代表金門赴臺競賽,獲得1955年國軍康樂競賽話劇組金像獎。
光華康樂隊除了經常性地在島上各部隊勞軍外,亦常承擔起重要節慶的表演。如1956年戲劇節,光華康樂隊以前方兵士慰勞前方兵士的豪情,在金門之熊營地盛大演出,舞臺的幻燈更換著詩情畫意的畫面,男女隊員在風沙中為兵士高歌,一曲曲的〈桃花江〉、〈長城謠〉、〈香格里拉〉等,老歌新唱,兵士們還是百聽不厭。
1956年6月,成軍不及三個月的雷鳴康樂隊抵金。該隊隊員20人,分輕音樂和戲劇兩大組,服務對象以海防碉堡的戰士為主。表演形式包括舞臺的大型演出和巡迴碉堡的小型表演。
舞臺的大型演出,如推出社教名劇《吾土吾民》,作為慶祝該年雙十國慶的獻禮,此劇為陳力群根據〈不共戴天〉短篇小說改編,寫四川幫會份子反共抗俄的故事。
巡迴碉堡作小型康樂表演,雷鳴康樂隊經常每次出動隊員10多人,搭配金山婦女隊、小學生等數名,不辭辛勞,步行著泥濘的羊腸小徑,至各海防碉堡展開為期4-8天的密集演出。每至一個據點逗留一小時,一天連趕六場,節目有獨唱、合唱、魔術表演、音樂演奏等。
1956年8月,大風康樂隊抵金,加入金門康樂的大隊伍。大風康樂隊帶來四幕五場反共抗俄悲喜劇《音容劫》,劇寫一位大陸籍老太太因戰亂而來臺灣的故事,原著陳紀瑩,迴響熱烈。
大風康樂隊經常前往重要陣地作大型勞軍。如1956年10月,大風康樂隊在保羅陣地勞軍,先是女隊員一曲曲的〈祝福〉、〈虹彩妹妹〉、〈大江東去〉等,然後是男隊員逗笑的相聲、音樂演奏,以歌曲溫暖兵士寂寞的心。
1957年2月,凱旋康樂隊成立於金門部隊中,聲稱以純樸的正統音樂路線,向戰鬥音樂的原野奮進,包括輕音樂隊和國樂隊。輕音樂隊有三支薩克斯風、二支小提琴等,隊中男高音的〈上山〉、〈教我如何不想她〉等,都是令人盪氣迴腸的演唱;國樂隊擁有國樂高手多名,陣容堅強。凱旋康樂隊透過戰地巡演和碉堡演唱,實踐其「正正當當地為我們的士兵唱,為我們的民眾唱,轟轟烈烈地為藝術唱」的康樂目標。
軍中康樂隊除了在各部隊作單獨演出外,金門島上,還常有一些聯合性的康樂大晚會,如金東聯合康樂大晚會,為實踐兵唱兵,兵演兵,寓生活、戰鬥於康樂的目標,來自各部隊的康樂隊,合跳梅花舞、恰恰舞,合唱游擊隊進行曲,晚會中,有輕鬆、歡樂的舞蹈,更有慷慨、激昂的歌聲!
六、無中生有的克難樂隊
50年代,十萬駐軍在金門,單調、苦悶的軍旅需要大量的康樂、演藝,當職業性的康樂隊無法充分滿足其需求時,軍中轉而反求諸己。
1956年,總政治部倡導軍中文化康樂「兵演兵,兵唱兵,兵畫兵,兵寫兵」運動,故克難樂隊在軍中蓬勃興起。所謂克難樂隊,指的是沒有女人,沒有樂器,缺乏經費的軍中樂隊。在金門的軍中克難樂隊,主體有金熊克難樂隊、虎嘯克難樂隊、忠勇克難樂隊等。
1956年,金熊克難樂隊馬上響應兵唱兵的號召,組成一支純大兵的藝術隊伍,為了增加可看性,演出時,還常找來金門示範中心的小妹妹,點綴他們陽剛、單調的場面。
1957年初,虎嘯克難樂隊發出向迅雷克難樂隊看齊的呼聲!果然,他們以雙手萬能的精神,仿製樂器,在構工餘暇,演練歌曲。並自掏腰包,以公發的白襯衣、白褲加以縫改,設計些許繽紛絲絮,以增看頭。
青年節,虎嘯克難樂隊牛刀小試,首次公演,十幾位隊員各展所長,連唱帶跳,吹吹打打,臺上臺下樂成一團。有才子,沒佳人,委實單調,幾經慫恿鼓掌,虎嘯克難樂隊邀請來幾位金門婦女隊的地瓜小姐和后盤國校的小弟弟、小妹妹上臺共歌舞,將活動氣氛帶上最高潮。克難樂隊原本只為自娛,虎嘯克難樂隊卻演出了名聲,還被邀到友軍部隊演出,小伙子的生龍活虎,小姑娘的貌美如仙,一新戰士們對克難樂隊的「克難」印象。
1957年中,忠勇克難樂隊成立。在軍中,收集有各色各樣取之不盡的破銅爛鐵,而把這種破銅爛鐵的聲音組織起來,施予簡短的訓練,成為一支有節奏、悅耳動聽的輕音樂隊,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古今中外都沒有人這樣做過,但忠勇克難樂隊就這麼做了,除了兩具手提琴、小吉他、幾把口琴外,其餘皆利用五加侖汽油桶、水管、竹管、算盤……等等,清一色的破銅爛鐵,製作成各式各樣的樂器,連小姐也是克難小姐,由四位臺籍兵士反串充當。
8月,忠勇克難樂隊抵小金門作首次演出,用破銅爛鐵奏出美妙的樂音,令軍民老少驚歎不已!在克難樂器、克難小姐的條件下,忠勇克難樂隊的演出,卻能自始至終,控制觀眾情緒,成為該隊的特點。
在金門,50年代無中生有的軍中克難樂隊有二大特色:
(一)以自娛為重
軍中官兵既然有大量的娛樂需求,軍隊鼓勵面對需求,發揮克難精神以解決問題。即使沒有樂器,沒有女人,缺乏經費,還是可以組成克難樂隊。如虎嘯克難樂隊以雙手仿製樂器,忠勇克難樂隊利用破銅爛鐵來發聲。克難樂隊以自娛為重,強調生活休閒,即使演出,觀眾對其預期的要求也不會太高,有助於軍旅演藝的大眾化、通俗化。
(二)民眾配合軍中演出
軍旅之中,清一色的壯丁男漢,為避免軍旅演藝的陽剛味太重,康樂隊、克難樂隊都常請來金門當地婦女隊、小學生搭配演出,以柔和氣氛,如雷鳴康樂隊搭配金山婦女隊,虎嘯克難樂隊請來后盤國校的小學生演出等,這些擔任表演的當地婦女、學生甚受官兵歡迎,被暱稱為地瓜小姐、地瓜小妹。
當年的地瓜小妹,今日的退休老師葉碧梧即表示:「在當時,能參加演藝會,充滿了勞軍的榮譽感,覺得很光榮,也很了不起,因為能上舞臺表演的人畢竟是少部分,經過精挑細選的,雖然沒有表演費,但我們都自動自發,充滿熱情,認為是應該的。現在回想起來,還是引以為傲。」
第一章 炮下猶歌舞
第一節 金門本島
50年代,金門本土演藝沒落
一、1949年前的金門戲曲
1949年前,金門演藝原生態為閩南演藝。
金門地處閩南海隅,風俗樸實,崇向朱子教化,生活中注重耕讀傳家的價值觀。耕讀是工作,而耕讀之餘,酬唱南管,老少雜坐,引吭而歌,則成休閒娛樂。至於傳家的觀念,表現在重視歲時祭祀上,每逢神明聖誕或宗祠奠安,有延請戲班演酬神戲的民俗,戲班包括本島與大陸內地,故民間多熟悉南管和閩南戲劇。
根據《金門縣志》卷三〈人民志〉記載:
金門舊式娛樂,音樂方面有南管,民間歲時令節,業餘娛樂,多...
作者序
前言
當代金門
欲瞭解當代金門,需先瞭解兩岸關係。兩岸關係,指的是1949年後,臺灣和中國大陸分隔於臺灣海峽兩岸的狀態。本書取材兩岸關係六十年,時間由1949年至2009年。六十年一甲子,《史記》〈天官書〉:「夫天運,三十歲一小變。」以1979年中國大陸停止炮擊金門為分隔,前三十年,兩岸的關係為戰爭,後三十年,兩岸的關係為和平。
將兩岸關係放入國際政治的觀察視野,六十年來,國際政治,由冷戰的兩極體系轉向後冷戰的多極體系,由意識形態相左轉向兼容修正路線,臺海兩岸關係,亦由漢賊不兩立轉向同族相認,由完全隔絕轉向密切交流。
國際政治影響兩岸關係,兩岸關係影響金門政事。兩岸關係六十年,由戰爭而和平,由隔絕而交流,由對抗而合作,變遷甚大。金門小島夾於兩岸之間,以地緣因素,亦由古寧頭戰場轉向為金廈共同生活圈,政治角色隨著兩岸的脈動而一再轉型。戰爭的年代,金門無可避免地淪為兩岸衝突區,和平的年代,金門亦無所選擇地成為兩岸中介區。
「當代60,戒嚴43,戰地36」,當代金門60年,其中,有長達43年的戒嚴期,36年的戰地政務,在戒嚴令與戰地政務的雙重軍事管制下,金門全島百分百戒嚴,號稱世界上戒嚴時間最久、管制最嚴的地區。直到1992年11月7日,當代金門關鍵性的一日,金馬戰地政務終止,開放觀光!開放之前,金門對外完全閉鎖。
本書在兩岸關係的框架下,參考郭哲銘的《浯鄉小事典》,將1949-2009年的當代金門,在時間的縱向面,以八二三戰役、停止炮擊、開放觀光、金廈小三通為四個切斷點,分成戰地前線(1949-1958)、單打雙不打(1959-1978)、三民主義模範縣(1979-1992)、金門開放觀光(1993-2000)、金廈小三通(2001-2009)五個階段來觀察。
基本上,戰地前線、單打雙不打正符合兩岸的戰爭衝突時期,三民主義模範縣則由兩岸的冷戰冷和時期至和平交流時期。較特殊的是:1987年11月,兩岸關係進入和平交流時期,臺灣開放民眾赴大陸探親,但金門因戰地政務的限制,直到1992年11月才開放觀光,開放的腳步比臺灣晚了五年。但2001年金廈小三通後,藉小三通之便,金門與大陸交流的腳步又比臺灣快了起來。
一、戰地前線(1949-1958)
1949-1958年,兩岸關係激戰十年,戰役多次,其中,最關鍵性的兩次戰役,一為1949年的古寧頭戰役,一為1958年的八二三炮戰,戰場皆在金門。
1949年的國共戰爭,共產黨軍隊一路凱歌,國民黨軍隊兵敗如山倒。10月25日,金門古寧頭戰役,解放軍2萬8千多人,登陸金門,在古寧頭一帶和國民黨軍隊激戰兩晝夜,雙方由火力戰而至短兵相接,浴血周旋,最後,解放軍遭受了全軍覆沒的挫折。這場戰役,擋住了解放軍解放臺灣的氣勢,關鍵性地穩定了兩岸的局勢。故11月,福建省政府播遷金門,中央任命胡璉為福建省政府主席,兼第十二兵團司令官。
1950年3月,蔣介石在臺復行視事。從此,臺灣的「反攻大陸」和大陸的「解放臺灣」,隔著臺灣海峽高聲對唱著;也從此,金門成為戰地,幾乎是年年有戰爭,月月有衝突。1956年7月16日,金門、馬祖兩地區更分別成立戰地政務委員會,以軍領政,軍政民政一元化,福建省政府遷臺。
1958年八二三炮戰震驚中外!8月23日下午,中國解放軍以340門的炮火對金門猛烈轟擊,在兩小時內,落彈5萬多發,且自是日起,連日炮戰,炮火激烈空前,迄10月6日,炮擊金門總計40餘萬發。這場長達44年的炮戰,確保了金馬屏障臺灣的安全,奠定下後來臺灣三十多年政經建設的宏基。
軍事學家如此解釋八二三炮戰的意義:中國大陸只是藉這場炮戰來試探美國協防臺灣的底線,並不想真的一舉拿下金門。如果臺灣失去其在大陸沿海的據點,將使國際間更便於製造「兩個中國」的論調,所以中國大陸才會留下金馬,作為牽制美國戰略的「絞索政策」。
金門被炮擊,毛澤東給了蔣介石一個有力回絕美國人「劃峽而治」主張的理由。蔣介石隨即向美國政府提出護航要求,以便對金門補給。毛澤東下令:炮火只打臺艦,不打美艦。
1958年9月,蔣經國乘艇冒炮火抵金,慰問將士及遭炮彈災害之民眾,訪問美軍顧問組、正氣中華報社、救國團金門支隊等。他強調金門地位的重要:「無金馬即無臺澎」,「無金門即無中華民國」,「今天金馬的問題已經成為世界問題,是世界兩大集團鬥爭的尖端,所以金馬不只關係國家的存亡,而且關係自由世界的安危。」當年雙十國慶,蔣介石《告全國軍民同胞書》再三強調:堅守金門,絕不後撤。
遠在美國的艾森豪總統,趕緊調動近50艘的英艦進入遠東,並提出停火談判,獲得蘇聯支持的毛澤東奚落了他們一番:「中美之間並無戰爭,無火可停,無火而停火,豈非笑話?」艾森豪似乎不明白事態的發展,後來,在其回憶錄《締造和平》中,以美國人特有的坦率承認:「我奇怪我們是不是在進行一場滑稽歌劇式的戰爭了。」
二、單打雙不打(1959-1978)
長達44天的八二三炮戰,最後以單打雙不打炮擊金門的方式結束激戰,並維持兩岸的戰爭狀態。1958年10月6日,停火一週,繼又停火兩週,26日,北京宣布:雙日停,單日打。
中國解放軍指揮官葉飛的《征戰記事》,臺灣國民黨軍隊指揮官胡璉的《金門憶舊》,都提及這段單日炮擊的決策過程,大意為―
10月6日,毛澤東親自撰寫,以國防部長彭德懷名義發布《告臺灣同胞書》,「我們都是中國人。三十六計,合為上計。」25日,發布《再告臺灣同胞書》,並宣布逢單日打炮,逢雙日不打金門,以便「使大、小金門、大膽、二膽的軍民都能得到充分的供應」,「以利你們長期固守」,「一致對外」。從此,炮擊形式被固定下來,金門炮戰演變成純粹政治意義的行動,雙方的炮擊目標不是對準軍事要地,而只是象徵性地落在沙灘上。
八二三激烈炮擊的意義消失了,但為了繼續維持國共兩黨的戰爭狀態,卻創造出了一種人類史上相當詭異「單打雙不打」的戰爭形態。
在單打雙不打的戰爭形態下,炮火的威脅,仍殘酷且實在地影響了金門人的生活。因為炮火,要躲防空洞;因為炮火,有人不幸身殘,甚至命死。直到197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與美國建交後,1979年元旦,北京於全國人大常委會發表《告臺灣同胞書》,同日,國防部長發布《關於停止炮擊大小金門等島嶼的聲明》,一段炮擊的歷史才劃上句號,而金門承受單打炮擊已長達二十年。
總之,兩岸關係中三十年的戰爭衝突期,包括十年的激戰和二十年的單日炮擊,金門成為兩岸政治交鋒的戰場。戰地金門與東西德柏林圍牆、南北韓板門店,同稱世界三大冷戰區。
三、三民主義模範縣(1979-1991)
1979年,兩岸關係由戰爭轉向和平。國際上,美國與中國大陸建交,並與臺灣斷交,美國、中國大陸、臺灣的三邊關係面臨重整。兩岸之間,大陸對臺灣提出和平統一的政策,並停止對金門炮擊,臺灣態度上不妥協、不接觸、不談判,但政策上提出三民主義統一中國回應,大陸另提一國兩制。
80年代,金門處此兩岸關係冷戰冷和時期,在政策的理論摸索下,具體成為三民主義實驗縣。雖然三民主義模範縣的構想起源更早。
1960年4月,蔣介石蒞金,指示建設金門為三民主義模範縣,並指示先訂方案,詳擬計畫,次則全體動員,共同向此目標邁進。故1961年政府明定金門為三民主義模範縣。
此指示,決定了金門三十多年的建設方向,同年,金門政委會、縣政府即訂頒《建設金門為三民主義模範縣》,1963年,訂頒《如何建設金門為三民主義模範縣》,1976年,訂頒《金門縣三民主義實驗六年建設計劃大綱》,計畫訂頒甚早,但真正落實執行政策,卻是在80年代兩岸冷戰冷和的氛圍下,1981年,訂頒《金門三民主義實驗縣實施大綱執行計劃》,1986年,訂頒《加速推展金門三民主義實驗縣建設六年計劃》。
三民主義模範縣時期,蔣經國多次巡視金門,對金門的國防、民生關懷備至,並在院會中頻頻嘉許金門的整潔環境和戰鬥精神。總結之,三民主義模範縣的目標有二:軍事上戰勝敵人,政治上提供重整大陸的建設藍圖。
80年代,當兩岸關係由戰爭轉向和平,金門和臺灣的政經腳步反而產生大落差。80年代末,臺灣已由農業社會成功轉型為工商社會,其經濟發展被國際譽為奇蹟。1986年民進黨成立後,民主政治更是大躍進,1987年,臺灣終於解除了三十八年的戒嚴,開放民眾赴大陸探親。1991年,臺灣終止動員戡亂時期,但基於戰備與安全,金門由司令官宣布繼續戒嚴。
50-70年代,三十年的兩岸戰爭時期,金門基於地緣因素,理所當然成為第一線的國防守備者,但80年代後,兩岸轉向和平時期,金門還是被要求繼續扮演守備者的角色,軍方的理由是:兩岸關係雖進入低度衝突11,但只要中國大陸一天不放棄武力犯臺,兩岸的敵意就無法消除,因此金門的守備仍需要。
1987-1992年,就在這「臺灣開放,金門尚未開放」的五年裡,一向安於兩岸守備者角色,一向無聲音的金門島民,首次對自己的地位有了反省,有了聲音。相較於臺灣的民生富裕、政治民主,臺灣能,金門為什麼不能?金門人省思到模範縣的精義和戰地政務體制的存在。
金門報導文學作家楊樹清如此形容:「現實的體制,似乎把在地金門人給捆綁了,在歷經戰爭與和平,遍嘗人世間的悲歡離合後,金門人從歷史的隧道中走來。在一個隨時可能被炮彈打死的環境中,金門人普遍有著生存上的危機感。」
金門前民選立委陳清寶反思:「以往四十年,金門人很少表達意見,主要是不敢,因為金門人飽經戰火,一直有一股莫名的恐懼藏在內心深處,加上戒嚴、白色恐怖,這是臺灣這些年來有積極的民主運動,而金門卻沒有的原因。」
1991年5月,金門人在臺北立法院前,展開長達十一天的「五○七反戒嚴」靜坐抗議,旅臺金門大專女生脫下金馬女兵自衛隊迷彩服,作引火焚燒兵服的街頭戲表演。一向忠黨、愛軍的金門民眾,強烈表達「反對軍管」、「軍民分治」的聲音。
1992年11月,在國際性的和解背景下,在兩岸關係轉向和平的氛圍裡,在金馬人士的抗議聲中,金門防衛部司令官鄭重宣告:「金門地區自11月7日零時起,解除臨時戒嚴,並終止戰地政務,依法實施軍民分治。同時,臺灣民眾自1992年11月7日起,可自由申請來金門。」至此,實施了三十六年的戰地政務終得終止,金門由閉鎖轉為開放,解除戒嚴的腳步比臺灣晚了五年。
儘管臺灣當局對金馬解除戰地政務多所顧慮,再三提示金門民眾:「金馬解除戰地政務,雖然解除許多限制,但是過去金馬在地方財政及建設上受到軍方的資助,今後也將大幅減少,另外,應盡的義務也相對增加,過去幾乎不必納稅的優渥將不再重現,服兵役的義務也不可免,金馬居民應學習適應整個大環境的變遷。」但基本上,金門民眾還是以興奮的心情來迎接戰地政務的終止,迎接金門的開放。
四、金門開放觀光(1993-2000)
90年代,兩岸的和平交流已由民間往來,進展到官方對談。1992年,海基、海協兩會舉行香港會談,建立九二共識,跨出關鍵性的第一步。1993年,汪道涵和辜振甫在新加坡舉行汪辜會談。
廈門海岸,在戰火消逝多年後,升起了和平的煙火,起初,只有廈門單方面向金門方向燃放,不久,廈門與金門隔岸對放煙火。
國際詩人鄭愁予吟唱著兩岸的煙火:「煙火是戰火的女兒 嚴父的火灼痛 女兒的火開花 花開在天空疑是星星也在撒嬌 彩光映在海上莫非波濤跟著巧笑 哎,讓女兒自由地長大罷!哎,讓女兒自由地長大罷!讓她撒嬌 讓她巧笑 讓她推開廣廈之門正是金色之門 洛陽兒女對門居呀!中秋月圓是歷史的舞臺 讓飲者飲出那月老的浪漫 乾守望之杯!乾相助之杯!乾杯呀……哎,兒女的自由長大不就是門當戶對了嗎?」
金門的戰地角色在兩岸和平的氛圍下終於轉型!1992年11月7日,戰地政務終止,金門解除軍管,軍民分治,還政於民,走向地方自治。1993年,第一屆縣長民選,1994年,第一屆縣議員民選,1995年,金門國家公園成立,1996年,福建省政府遷回金門。縣政府、縣議會、國家公園、省政府,成為解除軍管後金門最重要的四個權力單位。
其中,陳水在以縣長一職,從軍派、官派到民選,深入地見証了這段金門的轉型期。1991年5月1日,陳水在以上校軍階擔任戰地政務「軍派」金門縣長,1992年戰地政務終止,金門解除軍管,陳水在轉為首任「官派」金門縣長,1993年底,首屆金門「民選」縣長,陳水在毅然退役,投入選戰,並當選,1997年再度蟬連。從軍派、官派到民選,陳水在歷經了三階段四任期、長達十一年的金門縣長職務,也關係了金門由戰地到觀光地的轉型。
上任之初,陳水在即提出金門不能不變的理由:「在解嚴與終止戰地政務後,金門角色的轉變,有大環境的因素,有小環境的理由。大環境指在臺灣的民主化與兩岸關係的和緩中,決定了金門不能亦不必再辛苦地扮演國防守備者的角色;小環境指金門歷經三十六年戰地政務的特殊體制後,在民智開放及時代潮流的衝激下,改變,成為不可避免與無從逃避。」
陳縣長提出「我的家鄉我的愛‧萬事莫如建設急」的政治企圖,和「明日新加坡」的社會願景。清楚表達其對金門的施政理念:政治建設―民主化;經濟建設―自由化;社會建設―公平化;文化建設―本土化。並指出近程金門的目標―觀光、休憩,中遠程金門的方向―金廈經濟特區。
走過三十六年的戰地政務,駐軍逐漸精簡後,金門的未來在那裡?陳水在提出〈發展金門觀光事業的構想和藍圖〉一文,說明發展觀光似乎是金門別無選擇的一條道路。而文化建設上,既確定了本土化的定位,但金門的文化是什麼?答案卻是模糊的,因此尋找金門文化成為一個施政的重點。陳水在並於1997年發表〈以文化立縣―使金門成為文化綠洲〉一文,確立金門以文化立縣的主軸。
1998年,再度蟬連縣長的陳水在向議會作施政報告時,更具體提出:「金門觀光最重要的資產,不在好山好水,而在金門有傲世的閩南文化、戰地文化。」此說明也把觀光立縣、文化立縣作了相輔相成的結合。
1993-2000年是金門重要的轉型期,由閉鎖轉型開放。自1949年後,閉鎖戒嚴長達四十三年的金門,在嚴峻緊張的兩岸關係下,長期扮演國防守備者的角色,軍方強權領導,口徑一元,島民一向宿命沈默。開放後的金門,軍民分治,還政於民,轉型很快,改變很多,思考也很多,民主的思考、福利縣的思考等等,聲音更由一元而多元,全島充滿了革新的氣象。
首先是民主的思考。由民意支持的民選縣長,可以跳脫軍方利益立場,以火車頭的角色,帶領縣政團隊以島民的立場,尋求金門人的新定位、新方向。陳水在一轉型為民選縣長,在民意的支持下,即以強勢領導的風格,表達金門人當家作主的決心和企圖心。在兩岸關係中,陳水在以「金門屬於中華民國」的定位,力主「金門優先」的發展原則。強調以金門為本位,任何黨派任何人不應以任何理由犧牲金門,金門人應有它的生存權、發展權,不應再繼續扮演苦難、犧牲的悲劇性角色。主張金門在兩岸關係發展中應有自己的聲音,金門的生存權和發展權同等重要,駐軍與開發經濟建設可以相輔相成。
其次,福利縣的推動。金門縣政的重心由國防回歸民生,以金門酒廠為經濟命脈,縣府團隊積極為金門酒廠開闢第三條生產線,新建第二廠,大量發放菸酒牌照,讓金酒的銷售利益能為縣民所均霑。並以金酒利益推動老人年金、學校免費午餐、公車免費等社會福利,企圖打造金門成為福利縣。
有思考,就會有聲音。開放後的金門,社會自由,開始允許不同的聲音。於是,多元的聲音出來了!政治的討論和批評不再被視為禁忌,甚至能包容異議的存在,允許臺灣民進黨金門黨部的成立。
基於金門對兩岸和平的殷切期盼,在兩岸大三通尚有疑慮之前,金門縣府團隊即積極回應福建官方的提議,推動兩門(金門―廈門)對開、兩馬(馬祖―馬尾)先行的「小三通」。
1996年1月7日,廈門市文化局局長彭一萬金門行,與金門地區文藝界人士舉行金廈文化交流座談,達成金廈兩地先組成對等文化團體以當交流窗口的共識,並從辦藝文展覽做起,以實質打開金廈文化交流的第一步。8日下午,彭一萬局長離金前,特書「長空有月照兩岸 浩海無礁宜三通」一聯,向金門鄉親表達三通的意願。
1998年的《金門季刊》首頁詩,表達出當時大多數沈默金門民眾的心聲:「一衣帶水之隔 四十多載睽違 青山依舊 鬢已成霜 鄉愁如潮 跌宕起伏 為何小小的一步 竟跨得如此艱辛 雞犬相聞的距離 走了近半個世紀 交流之門已開啟 兩岸之橋已架立 讓悲苦成為過去 把仇恨化作情誼」。
重啟金廈交流之門,讓仇恨沈入金廈海域,固然是金門人遙望咫尺天涯廈門時的期盼,但他們也了解五十多年來金門對臺灣長期的經濟依賴關係,了解臺灣和大陸官方對談的重重阻礙,因此在兩岸關係上,金門人有一種充滿地域特性的繁雜情結。金門學者張火木稱之謂「金門情結」,並解釋為:「經濟面要求兩岸三通,政治面要民主反臺獨,軍事面去軍管要駐軍。」
五、金廈小三通(2001-2009)
2000年,臺灣由民進黨執政,陳水扁政府的一邊一國論、公投入聯等議題,引起北京政府通過《反分裂國家法》的反彈,兩岸關係因主權問題而陷入膠著。但也在此兩岸三通疑慮仍多之時,兩馬先行、兩門對開的小三通構想,反而得到了實驗的機會。
2000年3月21日,《離島建設條例》在立法院拍板定案,為金廈小三通提供了法源依據。《離島建設條例》第18條:為促進離島發展,在臺灣本島與大陸地區全面通航之前,得先行試辦金門、馬祖、澎湖地區與大陸地區通航。
2001年1月2日,金廈小三通之路正式啟航,重啟因國共戰爭而隔絕了五十二年的金廈航線!首航儀式有聯:「金門廈門門對門;族同情同同安同」。金門縣長陳水在親率縣府各單位主管、民意代表、社會名流等,一行近200名,搭乘太武號、浯江號客輪,浩浩蕩蕩,由金門料羅碼頭出發,乘風破浪,直航廈門和平碼頭。雖然在小三通之前,金廈海域已有許多大陸漁民的小額貿易,金門零售市場充斥著大陸貨,但面對官方正式的世紀破冰之旅,小三通的化暗為明仍讓金門民眾興奮不已。
在第一任民選縣長陳水在任內,金門已確立了「觀光立縣‧文化金門」的施政方向。2001年5月,李炷烽繼任縣長,再以「讓兩岸認識金門,讓金門走向世界」為施政目標。
金廈小三通的政策快速地推動著,金廈海域的變化日新月異。2001年,船期猶不定,而且只限金門籍者出入,旅行社以團進團出的方式處理。2002年4月,金廈小三通定期航班,每逢周二、周五開船。2003年後,除了SARS事件,小三通暫停二個月(5月17日-7月16日)外,金廈航線可謂一路暢通,越走越繁榮,尤其是中轉的臺商,絡繹於途。
金廈小三通旅客人數呈倍數跳躍成長,2001年旅客總數2萬1千餘人,2002年為5萬3千餘人,2003年為16萬人次。2004年2月3日起,更進入天天有船班的階段。2004年,小三通旅客總數突破40萬人次。2005-2007年,每年增加10萬人次。2008年,金廈水路,由和平碼頭移至東渡碼頭,並增闢金門水頭―廈門五通新水路。2008年擴大小三通政策後,旅客總數更高達97萬多人次。金廈航線儼然成為兩岸間的一條黃金航線。
2001年,金廈小三通的道路一開後,金門的地理位置依然,但在實際生活上,金門人除東進臺灣外,又有了西入大陸的選擇;同樣地,不僅臺灣人可西入金門,大陸人亦可東來金門。金門,蕞爾小島,突然之間,卻有了兩岸中轉的便利。金門的兩岸角色定位,亦由「前線」明顯轉型為「中介」。臺灣《遠見雜誌》曾以〈金門,第二春〉特別企劃,探討小三通後對金門的衝擊。其結語:「開放後的小三通,讓金門人變得離臺灣越來越遠,離廈門越來越近,原來是臺灣的邊陲的金門,卻可能透過小三通,變成臺灣最國際化的前鋒。」
金門人對小三通的期待,以經濟面為最主要的考量。金門學者陳建民研究兩岸小三通議題,曾對金門民眾進行問卷調查,有關小三通是否達成促進金門的建設與發展?有27%同意、41%不同意,可見金門人對小三通的經濟成效並不滿意。但小三通是否要繼續推動?有56%同意,只有9%不同意,且在金門與大陸的經濟關係未來會更密切的預期上,有56%同意,13%不同意。則又表達了金門人既敏感於兩岸的互動關係,對小三通又是充滿期待。
日本學者石原忠浩的研究,探討臺灣、大陸、金門三方面對小三通政策的立場,發現其各有偏重:「臺灣中央政府,在以安全為最核心的考慮下,藉小三通振興離島經濟,並作為未來大三通的試驗措施;中國大陸政府,則將小三通視為中國內部的事務,是民間以及地方的交流;至於金馬地方政府,卻是希望透過經濟交流來振興地方經濟,其實際經濟利益比政治原則重要。」
夾於兩岸之間,金門期許自己的角色是和平的溝通者、和平的觀光島。「戰爭無情‧和平無價」,李炷烽縣長曾再三表示:「金門介於兩岸之間,金門人比臺灣更瞭解大陸,也比大陸更瞭解臺灣,因此,金門可以扮演兩岸溝通的使者。」「金門未來的發展,必須仰仗金廈共同生活圈整體構想的完成,更重要的,金門必須要朝完全非軍事化方向努力。」「金門將發展觀光當做全民運動,下一階段的觀光客源,並期待來自中國大陸。」
2008年5月20日,臺灣二次政黨輪替,國民黨馬英九政府一上臺,即致力於修補低氣壓的兩岸關係,重啟中斷十年的官方協商,並啟動兩岸海空大三通。2008年8月24日馬總統蒞臨金門,出席八二三炮戰50週年紀念大會,即以〈從殺戮戰場到和平廣場〉為題,提出深耕和平思維、強化自衛實力的主張,呼籲兩岸和解休兵,讓金門從20世紀的兩岸殺戮戰場,蛻變成21世紀臺海的和平廣場,期望未來的金門與廈門,這兩門將是「和解之門」、「和平之門」和「合作之門」。
前言
當代金門
欲瞭解當代金門,需先瞭解兩岸關係。兩岸關係,指的是1949年後,臺灣和中國大陸分隔於臺灣海峽兩岸的狀態。本書取材兩岸關係六十年,時間由1949年至2009年。六十年一甲子,《史記》〈天官書〉:「夫天運,三十歲一小變。」以1979年中國大陸停止炮擊金門為分隔,前三十年,兩岸的關係為戰爭,後三十年,兩岸的關係為和平。
將兩岸關係放入國際政治的觀察視野,六十年來,國際政治,由冷戰的兩極體系轉向後冷戰的多極體系,由意識形態相左轉向兼容修正路線,臺海兩岸關係,亦由漢賊不兩立轉向同族相認,由完全隔絕轉向密...
目錄
陳師序
自序―圓一個初秋的夢!
前言―當代金門
上篇:戰爭‧金門演藝
第一章 炮下猶歌舞
第一節 金門本島50年代,金門本土演藝沒落
一、1949年前的金門戲曲
二、閩劇沒落、京劇興起
三、由張春秋到張素賢
四、由《國魂》到《牛小妹》
五、綜藝雜陳的康樂隊
六、無中生有的克難樂隊
第二節 臺灣來金50年代,來金軍旅演藝榮盛
一、蔣宋美齡與勞軍團
二、顧劇團和海加班
三、一流的軍旅演藝
四、香港影星團與菲律賓藝宣隊
第二章 歌聲壓倒炮聲
第一節 金門本島60-70年代,閩劇社再興,藝工隊榮盛
一、莒光閩劇社風光到臺灣
二、地方戲曲的鑼響、聲歇
三、全島走透透的小型康樂隊
四、多次赴臺的金城藝工隊
第二節 臺灣來金60-70年代,由軍旅演藝轉型電視演藝
一、軍旅演藝進入鼎盛期
二、陸光京劇隊又來了
三、豫劇團與臺語劇隊
四、由《郭子儀》到《田單復國》
五、藝工隊與歌劇隊
六、電視歌舞的新時代
下篇:和平‧金門演藝
第三章 炮聲遠去
第一節 金門本島活躍於80年代的金門文化團
第二節 臺灣來金80年代後,臺灣演藝來金走向多元化
一、電視勞軍盛宴
二、文化上前線與藝術下鄉
三、金門酬神戲的鑼鼓再興
四、永遠的戰地情人:鄧麗君
第四章 兩岸三地大舞臺 139
第一節 金門本土90年代後,金門本土演藝覺醒
一、傳統戲曲古調新唱
二、現代演藝萌芽了
三、本土演藝走出金門
四、金門國樂團赴臺競技
五、金門少年合唱團走遍八閩
六、蛻變為音樂島的金門
七、金門縣府演藝
第二節 臺灣來金90年代後,來金臺灣演藝求變多變
一、來金的臺灣傳統演藝
二、來金的臺灣現代演藝
三、由軍中話劇直接跳入兒童戲劇
第三節 大陸來金2001年金廈小三通,大陸演團來金成常感
一、叩關金門的廈門金蓮升
二、循小三通來金的大陸演藝
三、來金大陸演藝的類型
四、翔安戲校唱紅金廈海域
結語―戰爭、和平、演藝、人
一、金門演藝空間的變遷
二、金門演藝類型的變遷
三、戰爭‧和平‧演藝‧人
附錄
一、我把金門日報翻了一遍
二、尋訪金門舊戲院
三、對談金門本土演藝
四、1949-2009年金門演藝大事記
陳師序
自序―圓一個初秋的夢!
前言―當代金門
上篇:戰爭‧金門演藝
第一章 炮下猶歌舞
第一節 金門本島50年代,金門本土演藝沒落
一、1949年前的金門戲曲
二、閩劇沒落、京劇興起
三、由張春秋到張素賢
四、由《國魂》到《牛小妹》
五、綜藝雜陳的康樂隊
六、無中生有的克難樂隊
第二節 臺灣來金50年代,來金軍旅演藝榮盛
一、蔣宋美齡與勞軍團
二、顧劇團和海加班
三、一流的軍旅演藝
四、香港影星團與菲律賓藝宣隊
第二章 歌聲壓倒炮聲
第一節 金門本島60-70年代,閩劇社再興,藝工隊榮盛
一、莒光閩劇社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