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攝影集,一場在兩地的展覽,是我退休的儀式,人生一個階段的回顧。四十年間拍攝的這些作品,表現我觀察世界的一種方式,一個與我的專業緊密相連的世界。雖然我接觸建築較早,我的空間攝影卻是由攝影進入建築,而不是由建築而攝影。到後來,作品是關於空間還是關於攝影,我無法,也無意分清楚。
空間,在我看是有生命的,構成空間的元素也是有情的。空間的生命,我用「空間的靈光」一詞來稱謂,是套用了華特.班哲明的【靈光】的概念。這概念的出發是談藝術品的觀賞:觀者面對真實作品所保持的距離,使他能夠感受到作品散發出來的靈光,從藝術品獲得直接的美感體驗,同時也讓作品得以保持神秘感,這是複製品所無法達成的。空間的靈光若以這一個概念來陳述,應當要這樣來定義:「在真實空間中所感受到的氛圍」。氛圍是種個人經驗,唯有經由在空間現場,透過一段時間的停留,潛心去感受出來。
這些攝影作品幾乎都是在旅途中所拍攝。旅行攝影,對我而言,是在陌生的地方尋找與心靈契合的影像。因此,所拍得的這些影像,是一種期待的結果,同時也永遠是一件意外。這種意外感覺的存在,間接證明真實環境的不可替代性。
每張作品前的文字敘述,是在有出版和展出的計畫後才寫。它們是拍攝當時思緒的延續,寫下來固然讓我重溫當時的心境,但其性質更接近是一種反思。拍攝當下的直觀,有時還不如事後再思考時的明晰,不管間隔了多久。既是創作者,也是觀眾之一,藉由一種自由書寫,我重新調整和自己作品的關係。同時也期望透過影像和文字的交互呈現,能夠完整傳達我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