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犯罪,可謂是社會上有害的行為。至於刑事政策乃反應一個國家防制犯罪的一面鏡子,其受到政治、經濟及社會變遷的影響很大。因而「刑事政策學」,可謂「基於犯罪原因論上之認識,研究如何更合理且有效的改進現行犯罪防制對策的學問」。犯罪原因論,則屬於犯罪學上實證的事實領域;犯罪防制對策主要包含有刑事立法、犯罪者處遇及被害者保護,屬於規範與組織管理運作領域;如何更合理且有效的改進現行犯罪防制對策,則屬於政策的範圍。從而可知,刑事政策學的使命,乃是在調和規範與事實間的差距,以達到更合理且有效防制犯罪的目的。因此,刑事政策學的內容便與其他以法律條文為解釋重點的刑事法學有很大的差異;另外,為了更合理且有效的防制犯罪,科學地認識犯罪現象便成為其前提要素。如此,作為一門學問的刑事政策,自然而然地帶有跨學科性的綜合科學特性。
個人於大學進入中央警察大學刑事警察學系就讀,便對犯罪問題產生相當濃厚興趣;研究所進入警察政策所研習警政,惟卻在偶然的機緣下,撰寫有關刑事法學方面的碩士論文「強姦罪立法之研究」,奠定了日後對刑事法學的基礎,特別是2001年夏前往日本明治大學法學部從事一年研究,使我對刑事法學有了更深一層的了解;博士班則就讀犯罪防治研究所,實際參與犯罪實證之調查研究工作,並撰寫有關刑事政策方面的博士論文「兩極化刑事政策之研究」;2007年夏又前往美國休士頓大學城中校區 (University of Houston Downtown)刑事司法學系從事半年的研究,使我對犯罪學與刑事司法又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目前則教授「犯罪學」、「刑事政策」、「犯罪預防理論與實務」、「婦幼安全理論與實務」、「少年非行理論與實務」、「跨境犯罪理論與實務」及「刑事證據法」等課程;並且兼任財團法人向陽公益基金會執行長、台灣犯罪被害人人權服務協會副理事長、台灣防暴聯盟常務理事、台灣青少年犯罪防治研究學會常務理事、台灣減害協會常務理事及中華民國犯罪學會理事等,實際從事推展青少年輔導、犯罪被害人保護、婦幼安全及反毒教育等犯罪防治工作,可說均圍繞於以犯罪為研究客體,以防制犯罪為終極目的的學科領域上。
長期以來一直有一夢想,希望能撰寫有關「犯罪學與犯罪預防」及「刑事政策學」方面的教科書,以便能以科際整合的觀點來研究犯罪問題及預防犯罪。正是「有夢最美,築夢踏實」,經過多年來不斷耕耘,「刑事政策學」初版於2005年發行,而於2010年修訂再版並更名為「犯罪與刑事政策學」,另於2010年也出版「風險社會與犯罪治理」。由於「犯罪與刑事政策學」與「風險社會與犯罪治理」內容含蓋「犯罪學與犯罪預防」及「刑事政策學」,因而將此二書內容加以重新檢視與擴充,2016年改以「犯罪學與犯罪預防」發行,2017年再以「刑事政策學」出版本書。
本書共分為四篇十三章,分別為第一篇刑事政策基礎篇,主要內容在說明刑事政策之基礎部分,包括第一章刑事政策之基本概念,第二章刑事政策規劃、執行與評估,第三章犯罪化與除罪化。第二篇刑事制裁篇,主要內容在說明有關刑事制裁相關概念,包括第四章刑罰理論,第五章刑罰制度,第六章保安處分與保護處分。第三篇犯罪者處遇篇,主要內容在說明犯罪者處遇部分,包括第七章犯罪者之司法性處遇,第八章機構內處遇,第九章社區處遇。第四篇刑事政策趨勢篇,主要內容在說明有關刑事政策發展趨勢,包括第十章兩極化刑事政策,第十一章犯罪被害人之保護政策,第十二章刑事政策發展動向,第十三章風險社會與隨機殺人。
本書的完成要感謝的人實在太多了,特別是警大的每一份子,若沒他們的教導與鼓勵,無法完成本書。書中所述,或有不周,或有謬誤,尚請各界先進及讀者不吝指正,個人今後也將為本書之完善不斷努力,但仍希望本書的出版,能對國內刑事政策學方面的研究有所助益。最後,僅以本書獻給最摯愛的生活伙伴邱美戀女士,因有她的鼓勵,本書才得以完成。
許福生 2017.02.01
于研究大樓443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