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序
2007年日本《文艺春秋》1月刊,刊出一篇<绩效主意毁了Sony>一文,文章作者是前任Sony常任董事天外伺郎,他指陈绩效考核让Sony的「激情集团」消失了、挑战精神消失了、团队精神消失了;Sony从创新先锋,沦为落伍者。他在文中指出Sony因为实施绩效管理,使员工丧失了工作的激情,追逐眼前利益,团队横向合作(部门之间)和纵向合作(上司与下属)的氛围遭到破坏。
2007-2012年Sony连续亏损5年,2013、2014、2015年仍是持续亏损。
2012年美国知名记者Kurt Eichenwald撰文发表<微软失落的十年>一文,指陈微软在一系列无休止的内部斗争中被损耗。微软曾经是全球市值最高的公司,但是自2000年以来,随着苹果、谷歌和Facebook的崛起,微软在每个新涉足的领域均以失败收场:电子书、音乐、搜索、社交网络等等。
2013年微软宣布终止现行绩效考核「Stack Ranking」的员工分级制度。
随着这二大世界级的公司,对大家习之已常的「绩效考核」或KPI,被做出负面的解析与评论;有关KPI的能为与不能为,又再度成为人力资源界讨论的话题。为什么绩效主意成就了许多世界级的公司,却毁了Sony?
为什么同样做绩效考核,有些公司激情依旧,而Sony却失去激情。
Sony从一个Jobs敬仰的创新公司,在过去一段期间却频频陷入破产边缘,有人把Sony的衰落归咎于绩效考核,但Sony并非现在才实施绩效主义,早于1995年Sony即导入绩效考核。当是时,游戏机市场为任天堂所主导,为对抗任天堂所主导的游戏市场,被称为「叛逆天才」的久多良木健于1994年12月主导推出了Play Station(PS),2000年3月推出Play Station 2(PS2),2004年12月,推出Play Station Portable(PSP)。截至2007年3月,Play Station系列,销售量高达2亿3000万台,成为继Walkman后,全球最为成功的产品。迄2015年PS4仍然热卖。
在1995年4月,出井伸之出任Sony社长,企图开启其数位梦想时代。1995年5月,出井伸之在年度管理会议上提出了「精神再生」、「数位、梦想、小孩」二个公司经营方向的愿景与主轴,以迎接「数位时代」的来临,出井伸之认为Sony卖的是个人体验,Sony存在的理由是创造人们的欲望、提供梦想。
1997年6月出井伸之改革Sony董事会,将原董事席位削减至10人,并导入美国执行董事制度,提高外部董事人数。充满改革意志的出井伸之,企图以电子、游戏、娱乐、金融四大领域,带领Sony走进数位、网络化时代。
1995年导入绩效考核的Sony并未失去活力与激情,然而Sony的活力与激情就像温水煮青蛙,是逐渐消失的。2000年财报,Sony靠着PlayStation 2的热卖,获得成立以来的最高获利25亿美元。
出井伸之曾经想并购Apple,若非内部的拼斗,当时的荣誉会长-大贺典雄运用其影响力封杀此并购案,历史上可能就不再有今天Apple的风光。
但当PlayStation 2风光热卖时,Sony的危机已悄然来临。
在电子领域中因为Walkman不支持MP3格式,造成苹果的iPod数位随身听在全球热卖,取代了Walkman原有地位。拥有自傲的特丽霓虹(Trinitron)映像管技术而长年稳居全球第一大电视生产商宝座,Sony误以为映像管不会很快被液晶技术取代,而错估液晶电视的发展,使得拥有液晶技术的夏普(Sharp)取得电视影像的领导地位。在電腦方面,2001年在全球卖出350万台的VAIO,2002年却跌到310万台,远低于预期的440万台。一连串的决策错误以及电子产品价格不断被压缩等因素,使得Sony到了2002年严重受挫。2002年财报Sony巨额亏损的消息披露后,公司危机开始浮现台面,引发了索尼冲击(Sony Shock),Sony股票连续2天跌停25%,并诱发日经指数大幅下跌,震撼日本股市,高科技公司的股票纷纷遭到抛售。2005年出井伸之黯然下台。
就此历程,我们应该可细思,是什么因素,诱使企业在成功后又面临衰败?企业一开始若不能成功占有市场,基于市场优胜劣败的机制被淘汰,是浅而易懂的结果。但若企业已经是七十年老店,能在风风雨雨的市场上屹立至今,且成为世界级公司,Sony的衰败,该如何解释?又能给我们什么启发?以下值得思考:
⑴KPI的本质为何?
⑵是什么让企业导致「组织僵化」?
⑶是什么让企业导致「市场僵化」?
1、KPI的本质为何?
KPI的本质为何?KPI是一种「工具」。但它是一种是「衡量」工具?抑或是「管理」工具?
●若KPI是一种「衡量」的工具,它导向的是➔事情或行为有没有符合标准,若没有符合标准,可以如何改善让事情、或行为符合标准。
●若KPI是一种「管理」的工具,它需要判别好、坏,需要区分优、劣,以汰弱留强。
●作为「衡量」的工具,它导向的是如何达到标准、如何精进标准。作为管理的工具,它导向的是汰弱留强、优胜劣败。
2、是什么让企业导致「组织僵化」?
组织的僵化非一朝一夕,组织的僵化会让员工失去价值、失去热情,而组织的僵化常是企业在达到阶段性颠峰时,自我膨胀之后。所以企业会有成长期、成熟期、衰败期、再生期。IBM是一个明显的例子,在蓝色巨人成为PC王国后,也是巨人成为大象难以跳舞的时候;历经组织变革、以市场及客户需求为导向,蓝色巨人才重拾它耀眼的光芒。
3、是什么让企业导致「市场僵化」?
市场的僵化也非一朝一夕,市场的僵化会让企业失去客户、失去市场,而市场的僵化也常是企业在达到阶段性颠峰时,自我膨胀之后。过去的Intel、过去的Apple都曾历经市场僵化,过去的Intel、过去的Apple也浴火重生,重拾客户的信赖。现在的微软、三星、Apple正在历经「市场僵化」,能否浴火重生,要看经营层的智慧。
「市场僵化」何以常在企业达到阶段性颠峰、自我膨胀之后?因为引领一代风骚的破坏性创新或新商业模式终究会被模仿、会被标准化后的低价竞争,沁蚀商机。新一波的创新与商业模式,也会破坏现有的市场商机。当Apple、三星投入巨大资源在智能型手机获得重大市场地位时,低价智能机在大陆市场的崛起,也预示着Apple、三星过去「赚太多」了,消费者已不想随风起舞。世界级企业若像恐龙身躯庞大笨重,无法灵活应变市场潮流趋势,终究会导致「市场僵化」。
Sony的衰败,「组织僵化」、「市场僵化」是因。
KPI只是工具,工具如何被运用,运用工具的心态为何?非工具本身能决定,而是「使用者」即经营管理层在决定。
作为一个外部观察者,我们看到的是过去一段期间,Sony在技术领先、市场占有后,对市场、对客户的轻忽;对产业趋势之误判。也忽视了对员工的有效激励和信心、价值的提振,最终导致了企业契机的丧失与崩解。
KPI只是企业管理改进、绩效增长的一个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KPI是绩效管理的一部分,却不是全部。
绩效管理是一个持续的交流过程,该过程由员工和主管之间达成的协议与承诺来保证完成,它也是主管同员工之间持续的双向沟通以及共同学习和提升的过程。
管理的世界,没有绝对与必然;只有不断精进追寻较适合的策略与运作。过去的成功,不代表今日或明日必然成功胜利。市场的世界,也没有绝对与必然;只有不断追寻潮流先端新的商业模式或服务。谦卑的心,才能更细致的看出未来、以及潮流趋势。
杨晴辉谨志于春江水暖后的台湾高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