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過澎湖這片土地,生命必定更為動人!
七個澎湖人的在地故事,澎湖灣電台專訪集結成書,勾勒對故鄉的情懷。
不唯澎湖子民,想瞭解澎湖人物、文化與風情的你,必讀的一本書。
彩色印刷,圖文並茂,鄉土情懷與感動,歷歷在目,讓人動容。
歲月如悠悠長河,在每一寸記憶深處緩緩流過,為人生寫下註解。在這個土地貧脊、環境惡劣的地方,卻孕育了許多堅毅的生命,平凡的人生寫著不凡的故事,每一則都值得深深咀嚼。
作者以細膩的筆觸,深刻描寫走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如何在風中屹立不搖,默默耕耘活出精彩人生的故事,可以激勵人心,可以回味、喚醒童年不滅的記憶,無疑是值得珍藏品味、細讀再三的一本好書。
作者簡介:
蔡惠苓/沇淩
經歷/平面媒體文字記者、文教基金會南區副主任、文教機構南區負責人、中華民國作文教育學會副總會長、大型活動主持人、廣播電台主播、節目製作人、主持人、受聘各單位擔任講師、澎湖社區大學、澎湖空中大學指導老師、工務單位文案秘書、新聞秘書、現任世界柯蔡宗親總會秘書長。
著作/傾聽風的聲音、親吻土地 逆風高飛
文學創作隨興而為,新詩、散文、人文故事等作品多有累積,許多尚未印行成冊。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澎湖縣長 陳光復 澎湖的故事 在地的聲音
2015年3月,光復受澎湖主持界名人蔡惠苓小姐邀約,為她在澎湖灣廣播電台專訪在地故事的「戀鄉情結」節目,首次集結成書「傾聽風的聲音」為序,這是光復上任以來第一本書序,寫的就為澎湖的種種,正勾連了光復對故鄉幾十年愛的情結。
蔡小姐的「傾聽風的聲音」--澎湖的故事首集,集結七顆愛地方的心,呈現了在地的民情、人文、文化與觀光。
故事中五個世居澎湖的人:澎湖縣議會劉陳昭玲議長、南寮村長趙嘉協、在地知名歌唱者林明勇、澎湖眷村文化園區推手商累愛以及舞蹈老師謝易伶的成長故事,栩栩如生描寫了民國四十至七十年代澎湖生長環境,許多場景令人觸動,彷彿回到兒時豐收的土豆園、回到庄坪上「凍」露水的暗眠、回到寒害時信手撈魚的海岸。
另外兩位:澎湖國家風景管理處張隆城處長、平凡卻偉大的賣水人賴光明,感人的成長故事及奮鬥過程,展現社會正面向上的力量,足為許多人的典範。尤其讓人感動的是外地人來到澎湖後,對地方深深的情感和認同以及對這第二故鄉的付出,不但見證了澎湖的強大吸引力,也感恩他們對菊島的熱忱。
文內的幾篇隔頁,以菊島的風景或文化活動內容輔以新詩,讓澎湖的美麗更為凸顯,簡短的情境描寫彷彿引導旅客走入澎湖的世界,讓人眼睛為之一亮。
「傾聽風的聲音」--澎湖的故事,是一本不論是在地人、旅外鄉親、旅遊澎湖的人、喜歡澎湖、想了解澎湖的人都必看的書,期望蔡小姐「傾聽風的聲音」一書,能如漩渦之力,迴盪深遠,為澎湖的美增添更多色彩。
東北風練志 鹹水煙磨心 前國防部兵工署副署長 陳增鎮
利用過年時間,在家裡仔細地把[菊島履跡]首集讀完畢,表達一點讀書心得報告。
以前不認識蔡小姐,這次受她的文筆感動。她以七位人士的故事,串出她對澎湖的期待,或者說是她對自己家鄉的愛或夢想,我感受到她的用心。
小時候,長輩指著我鼻子說,要記住,澎湖人需要有[東北風練志,鹹水煙磨心]的心裏準備。這一集的故事中,驗證了。所以,新上任的村、里長們,甚至資深的村、里長們,不妨買一本讀一讀(書要自己買才會認真讀),在原有基礎上,再參考南寮村趙嘉協村長的經營模式,從基層面把澎湖紮紮實實地翻轉,誰說澎湖不好?誰說澎湖建設不起來?現在的南寮村就是活力村。
風管處二十年來,帶領澎湖觀光經濟產業發展,我覺得每一位處長都很有功勞。書中描述這位張處長拓展的方向,感覺上務實面有力。澎湖大大小小旅館的董事長、總經理,旅行社的董事長、總經理們,不妨也買一本讀一讀,思考一下,一定會產生共識;運用淡季的時段,訓練觀光生力軍,磨練產生高品質服務行動,導遊們,在觀光季中,引導遊客體會,產生再來澎湖看看的心願。對在地的鄉親,宣導觀光信心,把每一座玄武岩都賦予神話故事,則功效就很大了。但是管(講)一支長長,雙頭掛,有突破的創意,努力犧牲奮鬥,必定成功的。在這裏可以看到澎湖翻轉的希望。
其他幾位人士的故事,都很了不起,值得鄉親或疼愛澎湖的友人讀一讀,看看在這塊土地上,或喜歡上這塊土地的朋友們,如何突破困境,開創他們的成功事業。期望蔡小姐的[菊島履跡],激發[我愛澎湖]的務實有力黑洞旋渦。
為這片迷人土地作見証 旅居加拿大作家李秀
惠苓要出書了,不過她以為我是天才兒童,要我二、三天寫出文字來,這是愛的霸道,也是愛的命令。有些不合理,尤其我剛得病上吐下瀉之後。愛是充實的生命,有如盛滿酒的杯。唸歸唸,我還是如痴如醉,舞弄了起來。
「妳真的在電信會館路旁等我4個鐘頭?妳不會打電話給我?」我驚訝。
「我想妳需耍休息,不敢打擾。」她慣有的沉穩。
「笨呀,妳這樣叫人心痛!」我大聲喊著。
「360天都在等了,區區幾小時算什麼。」 冷靜得叫人心煩。
2014 年應文化局之邀,回到日夜思念的故鄉,講述《井月澎湖》的故事。一下飛機就興沖沖和建設處長參觀澎湖地標奎壁山分水的壯觀,忘記和惠苓事先的約定,也被強勁東北季風洗禮得東倒西歪。少帶保暖衣物,她的綠圍巾手套,始終圍繞我回到溫哥華,直到此刻,她的溫馨始終飄蕩,像海水的呢喃低吟,繞繚在松林間供我傾聽。
2012 年我應馬公蘇市長之約和鄉親座談,之後接受她的訪問,我們成了好朋友。
「秀姐,其實十幾年前我就認識妳了,家人拿著《井月澎湖》一直讚美,心想這個作者真能飛天鑽地?」
「就看在這個情份,請用台語和我交談,因為講華語,咱美麗的澎湖腔就無去矣,這也是我轉來澎湖的條件之一,對我來講,故鄉澎湖腔口是世界上媠的語言。」
澎湖群島被譽為美得如上帝撒落人間的珍珠,獲名列全球「十大秘密島嶼」之一,當然,她的語言更是閃亮如鑽石。
就歷史與地理而言,澎湖有特殊地位,不然馬關條約就不會將她專程拿出來定位,連日本天皇都必須到訪。日治時,澎湖是當時日本四大軍港之一,戰前很多佐世堡人(大姓大久保)移居澎湖,現尚可看到大久保書局、大久保百貨公司,還有澎湖黑糖粿的百年傳承。
其歷史更豐富,可惜主導權被台灣本島拿走了,至少日冶初期,其歷史文化比台灣豐富。如能立碑,一座澎湖中心,襯托東南西北方位;一座北迴歸線紀念碑,不會輸給花蓮與嘉義的北迴歸線碑,並附上澎湖褒歌,台灣只有澎湖有其優越性,會有旅遊特色,盼澎湖走上國際舞台。
澎湖尚有許多發展空間,相信具遠見政治家,會為菊島帶來更輝煌成果。也許我們會有一座澎湖歷史公園,澎湖與荷蘭、法國、日本等國有深厚歷史情結。集其史料,將澎湖五百年歷史,造訪過的名人雕像放在公園中,如15位歷史名人,5位庶民,讓澎湖人與觀光客知道澎湖乃東亞重鎮。台灣尚未有這種歷史公園,讓新生代了解澎湖,這是何等迫切的歷史建構。
惠苓的菊島旅跡,訪問在地精英,如今結集成冊,為這片迷人土地作見証。但願她的聲音和文字,弛聘在藍天蒼穹,點亮你我的心房;她的愛,像潺潺流泉,衝破巖右障礙,不斷向前洶湧奔馳
名人推薦:澎湖縣長 陳光復 澎湖的故事 在地的聲音
2015年3月,光復受澎湖主持界名人蔡惠苓小姐邀約,為她在澎湖灣廣播電台專訪在地故事的「戀鄉情結」節目,首次集結成書「傾聽風的聲音」為序,這是光復上任以來第一本書序,寫的就為澎湖的種種,正勾連了光復對故鄉幾十年愛的情結。
蔡小姐的「傾聽風的聲音」--澎湖的故事首集,集結七顆愛地方的心,呈現了在地的民情、人文、文化與觀光。
故事中五個世居澎湖的人:澎湖縣議會劉陳昭玲議長、南寮村長趙嘉協、在地知名歌唱者林明勇、澎湖眷村文化園區推手商累愛以及舞蹈老師謝易伶的成...
章節試閱
雲林偏鄉么出子 母病耗盡家產空
上有六個兄姊的阿城,出生在以農立縣的雲林,那是虎尾的一個鄉下,非常偏僻的地方,用窮鄉僻壤來形容一點都不為過。與早年的澎湖相較就只交通部份好一點,不若澎湖海空中斷便成孤島,但整體環境上是差不了多少。
那個地方的人們大都務農。水牛黑蹄緩緩踏過黃土徑道,揚起一小撮塵沙;牛犁切開乾癟的土地,春分時節戶戶埋種入田,日日揮汗給水除雜,期待秋收的成果養足一家所需。沒有現代化的機械助耕,辛勤的勞力付出是收獲量唯一的希望。
但這樣的勞力所得卻無法讓人大富大貴,生活困頓是一種共相,幾乎均貧的村落偶有幾戶更勝小康的優渥或特別困窘的赤貧,大部份的生活都只夠飽腹。他們只能每天日出而做,日落而息勤耕耘,守住祖先留下來的寸寸土地,期待有土真能斯有財。
阿城的父親與村內大部分的居民一樣,以農為生。原以為種田是終世唯一賴以養家餬口的工作,沒想到么子落地不久,妻子就重病臥床。這一臥讓家庭經濟更為頹倒。
他一塊塊賣掉賴以維生的農田,為重病的妻子籌措醫藥費,直至祖產幾近歸零,僅剩家徒四壁的破舊宅舍,然而妻子仍不幸在么子三歲稚齡時離開人間。
「早期的家庭只要家裡面一個人生重病,那個家庭大概就……就沒有經濟可言。」張隆城笑笑的說:「如果當初有把我賣掉就不會這麼悽慘了!」
阿城真的差一點就被賣掉。
母親重病無法照顧,家庭經濟跌入谷底,養不起一個初生的稚子,唯一的方法是賣掉這個孩子,為家庭經濟缺口做一個填補,也期待孩子能在更好的家庭成長茁壯。
親情緊繫的強大力量,讓他免去成為販嬰的命運。
買嬰人要來抱走隆城的消息傳到姊姊耳裡,阿城就被藏起來,幾次徒勞無功,每一個來人都選擇放棄領養。
想當然耳處長童年生得機靈可愛,姊姊捨不得送人。
他卻幽默地大笑:「結果長大怎麼長成這個樣子,所以姊姊很後悔啊!哈哈哈!」
若以旁人之觀,姐姐應是深自慶幸,如果當年賣掉么弟,這有出息的處長是別人家的孩子,今日的榮耀感必定減低。
「如果賣給別人,也許現在的我會更好,哈哈哈!」
他習慣用輕鬆的語句談他慘澹的童年。
獨居的童年困苦日 暗夜難熬孤獨身
因為母親整整重病三年,又當時年紀實在太小,他
的腦海裡未曾存在母親的記憶。
沒有母愛的過程張隆城也曾遺憾,尤其小時候田地賣光了無田可耕,年長他很多歲的姊姊都得到都市工作,「母愛」兩字離他千里之遙。
而雲林這個地方是布袋戲的興盛地,堪稱為「布袋戲的故鄉」。野台布袋戲吸取了豐富的台灣在地元素,深入庶民生活,小小雲林縣全盛時期約有90個專業、200個業餘的布袋戲團,數量為全國之冠。
賣掉田產無田可耕的張爸爸,後來加入布袋戲團擔任聲效的工作。
張隆城形容:「就是音效,比如劇情中有武打的場景,就得敲擊火藥,讓它發出炮擊聲這樣的工作。」
野台布袋戲團和歌仔戲團一樣,哪一個地方邀約,就得全團到邀請地演出,全省巡迴公演是常有的事,因此父親幾乎不在家。
「我大概都是一個人生活。」
親人都不在旁邊的阿城,國小一年級就自己一個人獨自生活。
偶有關照的,是住在隔鄰的叔叔及與叔嬸同住雙眼失明的祖母。
獨居的日子,他自己料理三餐飲食,自己洗衣打掃,
自己生活在沒有家人身影的陳舊屋舍。從小學一年級到國中畢業的九年孤寂生活,小小的阿城就是這樣度過。
白晝時還有村內的小朋友一起玩耍,即便偶有爭執吵架,這段時間算是他最開心的時刻。
村內的孩子下課後都會在空地上一起遊戲,很多笑聲和尖叫聲將平靜的村落 帶出聲息,從跳房子、殺兵到過五關,有時一玩就是半天,一群孩子和在一起樂不思蜀。
夕陽漸落,玩瘋了的童男童女或是忘記了吃飯的時間,或者根本不在意吃飯這件事,沒有人捨得離開這群聚的歡樂,尤其是阿城。
這時候,很多孩子的父母忿忿地背後藏著棍子,循著嬉笑聲來到遊戲場,準備「趕」孩子回家吃飯。ㄧ陣打罵與哇哇叫聲後人群散去,獨剩靜靜站在原地的張隆城。
不必被父母沿路打回家,在其他孩子的心裡是幸福的,但面對著原是笑聲可以穿透林間,現在卻成為了無聲息的空地,是失落、是茫然,連阿城自己都分不清這是怎樣的一種心境。
獨自踱步回家,他回憶:「回去之後還要自己煮飯、一個人吃飯……」言語中透露的孤獨感,讓人不禁為童年的阿城心酸。
阿城的家是古老的台灣鄉下民宅。
四面屋壁除了貼地的幾層紅磚塊就是「土角」,屋頂的樑柱已見腐朽。原來還有屋瓦在上,幾經風霜後多已殘破,卻也無力購瓦重修,便用稻草隨意鋪陳在上,勉強
讓這屋頂不致大開天窗。
這屋舍的地面,更是原始地「保留自然」,就是黃土地面,與屋外的土地差別在它「骨溜骨溜」的光滑。
那是經年採踏後的結實地板,偶而還透出閃亮的油
光,彷彿柏油路面堅實耐用,卻是土地最原始的形貌。
張隆城形容一遇雨季,雨水穿過破裂的瓦隙自屋頂直接落下,外面大雨滂沱,屋內淅瀝淅瀝,一點也不讓屋外的雨景專美於前。更甚的是屋外水無阻撓,除了窪地,水易疏流,而破屋的框架卻成了天然「蓄水池」,住在裡頭如同水中人家,與水是時時親近了。這水鄉澤國的景況只得靜待雨季過後,天清多時的赤焰吸吮,方始得見乾地。
「好處是做晚餐時不必加水啦!」
雨水自屋頂而來的淒涼,他也能做正向思考,輕鬆地帶過這冷冷地成長歲月。
獨自回到居處的阿城,面對空蕩的家,彌天蓋地的孤獨感時時襲人心魄且盤據內心,尤其當日光退去面對黑夜的降臨,這孤獨感彷彿會伴隨著暗夜如墨而漸漸濃烈,經年累月恍如利刃割心的暗黯,著實令人難以承受。
「我最怕晚上,尤其是冬天的晚上,黑夜來得特別快也特別長。」
長夜對阿城而言確實難熬,他膽小懼黑,那漆黑似乎會侵入肌膚,直直地穿透這幼齡孩子的心靈,在他小小的心裡,留下魑魅魍魎的履痕。一陣風竄進屋內,動搖屋頂鬆動的瓦塊嘎嘎作響,或者它推門伊呀的跫音,在月夜裡格外清晰,卻讓這昏暗更為寂寥、更加陰寒。
每一次風吹與草動,阿城的腦海中便浮現邪靈窗外徘徊,哀嚎哭泣不肯離去的場景,每每毛骨悚然地度過。
因此他每天都早早上床,似乎一入夢鄉便能遺忘那晦暗給人的驚恐,所有的牛鬼蛇神也被關在那夢境之外了。
早睡便早起。
在白晝與黑夜輪替,自然更迭黎明曙光初現的剎那,也是阿城甦醒之時。他幾乎是村內最早起床的,比日出而做的農人更為早起。五點不到,他便睜開惺忪雙眼,昨晚的恐懼彷彿不曾發生。
早起煮粥升柴火 朗朗書聲迎晨光
早早起來,他開始為自己準備早餐。
升起柴火,在大灶裡煮湯粥,柴火吡吡剝剝的猛烈,無人的清晨蹲坐在灶旁等待起鍋的時間其實也很無趣。在萬物仍沉的黎光中,他每天拿著書本認真地唸書。曙光入窗來與茅草間隙篩下的針光,灑出一地蒼白,光行的腳步映照出塵灰飛揚,映照著孤單的人影,這孤獨反成助力,那朗朗誦書聲在清靜的早晨似乎特別明朗。
「後來嬸嬸說他每天早上都是被我的讀書聲給叫醒的。」講到這過程,張隆城也不禁靦腆,想來當年日日在大清早吵醒嬸嬸,心裡也有些掛意吧!
而這準時的「公雞」和「鬧鐘」,每日的晨讀時間也為自己帶來更大的利益。一大早頭腦最清醒,吸收度最高,因為環境因素而每日晨讀,那孤獨的歲月中,也累積出更多的人生智慧。
阿城小小年紀就獨居還有另一個原因。
家境貧困,長他十幾歲的姊姊都沒有讀書,也早早就結了婚。
當年,許多本省清困家庭的女孩子,十六、七歲,甚至更小就被嫁給隨國民政府撤退來台的外省人,也就是大家俗稱的「老兵」。
因為母病拖垮一家經濟的張家姊姊也不例外。
張隆城說:「當時被嫁給外省人的女孩子,一般都是因為經濟考量,講白一點就是為了錢。」
撤退來台的軍人,領的是國家的糧餉,有穩定的經濟收入,又有部分補助,經濟上與本省人相較是好很多,嫁給這些軍人,通常可以收到一筆為數不少的聘金,這聘金對張家負債的清償相當有幫助。
很多人會沉痛地形容那是「賣」給外省人當老婆。時代背景的不同,我們難以體會家長當年的心情,但在他們心裡除了聘金足以改善家計以外,或許還有一個想法是:外省軍人收入穩定,可以讓孩子衣食無慮足以溫飽,脫離這貧困生活的宿命。
事實上很多女孩子嫁給老兵也很幸福,因為許多隨
政府撤退來台的外省軍人非常疼愛老婆。
「哎呀!說真的,這輩子影響我最大的就是這位姊夫。」張隆城感恩地附和。
但在這之前,沒有父母隨時叮嚀的孩子,對自己的三餐絕對不會太認真。
「那時候因為愛玩,三餐能不吃就不吃。」他承認這樣的事實。
也或許是孤獨的晚餐也讓人積極不起來。三餐不定的張隆城從小就很瘦小,是家裡身高最矮的,也是班上最瘦小的。他把自己的矮小,歸咎於從小的「懶」,讓身體營養不良難以茁壯。
除了乏人照顧叮嚀,沒有父母在身旁的孩子,有時候也容易被欺負。
張隆城說自己沒那麼悲慘。但有件事卻相當激勵他。
「有一次爸爸回來給了我一百塊的生活費」他回憶起這件事。
民國六十幾年時一毛錢可以買好幾個糖果,一百塊是一個不小的數目。
阿城帶著這張「大鈔」到村內的雜貨店添購所需,雜貨店老闆看到這個窮困的孩子拿出一百元付款,用質疑且強硬的口氣問他紙鈔的來處,懷疑阿城手腳不乾淨。
常笑稱自己從小獨居沒變壞,是鄉下地方沒有機會變壞的阿城,人格受到質疑,當下覺得既生氣又傷心。
因此他立下志願對自己說:「將來,我一定要在村裡,蓋一棟比這家雜貨店更高的房子。」
早期能夠經營雜貨店的家庭,大部份是村落裡經濟狀況比較優渥的,才能有餘錢當成本批貨販賣。
這間雜貨店是村內唯一一棟兩層樓房,與阿城屋漏常逢連夜雨的破屋是天壤之別。
阿城家,是村內最窮的家庭。
國小時的導師也是同村的鄰居,非常清楚每位學生的家庭狀況。
小一剛入學,這位老師就幫阿城準備了裝有各種文具的鉛筆盒和作業簿。作業簿寫完了!老師就會再發一
本新的給他。就這樣,貧窮的阿城不必為學習過程的所有文具需求憂慮。
懂得感恩的他,自知沒有其它能力回饋老師的照顧,就努力做好自己的本分。從第一次家庭作業開始,他認真紮實地仔細寫字:「每次寫作業,我一定要寫到自己認為是最漂亮了才交出去!」
用這樣的方式感恩,對他的人生產生重大的影響。
現在的張隆城寫得一手好字,書法運筆更是令人驚嘆!看過他字跡的人,沒有不豎起大拇指誇讚的。
就教他寫得一手好字的方法,他竟輕鬆的說:「沒有訣竅,就是慢慢寫、認真寫,基礎打好之後進步就會快,
字就會漂亮。」
阿城的童年,出生半年才報戶口、八歲開始獨居,這樣的生活令人看似遙遠,但張隆城出生在民國50年,台灣經濟以農業為主的年代。他童年成長的階段,也正是台灣經濟起飛之時。
然而鄉下資源短缺,除了有農田可以耕作謀生,再無其他恆產足以讓家庭經濟更為寬裕,田地沒了,再因母病負債,生活當然更為辛苦。
為了生活,讓年齡稚弱的孩子獨居,當是掙扎多久的無奈。
小小年齡的張隆城,居然能在這樣的狀態下堅強度過近十年的時間。
張隆城覺得:「那是環境造就一個人。」
環境造就一個人,因此適時吃苦是有必要的。能讓
人學會獨立與堅強,是生命歷程中不可或缺的能力。
現在很多孩子大學畢業了還沒辦法獨立生活,令人難以想像的「媽寶」例子與張隆城的獨立如天地之遙。
「其實爸爸每半個月或一個月會回家看看我。」張隆城說:「那時就是給我送生活費回來。」
短暫停留後便又匆匆離開,繼續為生活打拼奔走。
那也是阿城最難過的時候,小小年紀便要經歷無數次生離的孤獨,這生命之神是如此殘酷。
但也因為這困苦的歷練,讓孩子更能逐步走過人生的崎嶇,因為再大風浪他也能想盡辦法擺舟渡河。
人生貴人二姐夫 押考高農森林科
張隆城的姊姊沒有上過學,他記得幾年前聚會,二姊一看到她心目中「書讀得很高」的小弟,興奮地說:「我會寫自己的名字了耶!」
已逾耳順之年才學會寫自己的名字,二姊如此滿足,反倒是他不好意思了!
除了姊姊,張隆城的哥哥也只受了國小義務教育,便未再升學。因此國小畢業,才12歲的阿城並不想繼續升學,他跑去找哥哥,一心要跟哥哥一起當鐵工,窮人家的孩子很多人心裡想的,都是賺錢分擔家庭的經濟負擔,對自己的未來其實並未綢繆。
鐵工工作常得負重在工地裡爬上爬下,除了要有體力,也得有膽量。瘦小的阿城除了常搬不動重物更是懼高,哥哥想到權宜之計,就是讓他在一樓底下,負責把需要的工具或物品丟上樓去,哥哥在上方接住。這似乎是解決問題最好的方法,阿城也欣然接受。
但他「從來就丟不上去」,於是被哥哥趕回故鄉。
這是因禍得福,抑或沒有經濟能力培養孩子讀書的張家,註定要讓這么子來代替其他兄姊完成未竟的遺憾。
只是即便回了鄉,父親還是難以負擔他的學費,無所事事的阿城,每天在村裡閒晃,巧遇村內一位老師問阿城要不要繼續升學,父親給阿城的答案是:「不需要繳錢就可以繼續讀書。」
因為每天早起,一面做早餐又一面唸書,他的功課成績名列前茅。
當時正是市立國中與私立中學都在積極爭取好學生的時機,老師於是向校長爭取,校長也很愛才惜才地答應。
就這樣阿城上了國中。但他自認為是家中學歷最高的孩子,已經很滿足並不怎麼認真。三年級下學期,和另一位同學,每天早自習都跑到廁所去商討「國家大事」。
他們談著畢業後如何去打天下,貧窮人家的孩子,深刻體會「努力賺錢」的重要性,阿城和這位同學腦海裡對未來的憧憬是「到都市的某一個地方賺很多錢」。
那時班導師常常勸他要好好讀書,正處於叛逆期的
阿城是「老師越勸就越不想讀」。
畢業後兩個人果真跑到台中試圖找工作,小小的心
裡是以為自己已經長大到可以一起「闖天下」了。沒幾天同行的同學就被逼回家,沒有同伴可以「壯膽」的阿城,轉而投靠住在台中的姐姐和外省姊夫。
知道他從小成績優異的二姊夫,要他繼續讀書,那時,男生的學歷一般都讀到高中。姊夫硬逼他要參加考試,高中、四專及五專聯招都已經結束,唯一僅剩高職聯招。二話不說幫他報了名,又擔心這小舅子在考試中途「落跑」,特別向他服務的虎尾空軍基地告假兩天,親自陪考。
自此,阿城對求學的觀念轉變,姊夫成為影響他一生最重要的貴人。
外省籍的姊夫說起話來鄉音很重,阿城常常聽不懂他的內容。又職業軍人很嚴肅、不苟言笑,阿城對姊夫是又敬又畏,當他規定「得好好考、認真寫,下課鈴聲沒響不准交卷出來」時,阿城只能乖乖聽話,認真的考完兩天的試。他心裡也已為自己高中的學習生涯訂下目標--「非好科系不讀」。
放榜後,阿城以高分錄取台中高農森林科。
雲林偏鄉么出子 母病耗盡家產空
上有六個兄姊的阿城,出生在以農立縣的雲林,那是虎尾的一個鄉下,非常偏僻的地方,用窮鄉僻壤來形容一點都不為過。與早年的澎湖相較就只交通部份好一點,不若澎湖海空中斷便成孤島,但整體環境上是差不了多少。
那個地方的人們大都務農。水牛黑蹄緩緩踏過黃土徑道,揚起一小撮塵沙;牛犁切開乾癟的土地,春分時節戶戶埋種入田,日日揮汗給水除雜,期待秋收的成果養足一家所需。沒有現代化的機械助耕,辛勤的勞力付出是收獲量唯一的希望。
但這樣的勞力所得卻無法讓人大富大貴,生活困頓是一種共相,幾乎...
作者序
在風中湧動出島民的堅毅與不凡 蔡惠苓
歲月如悠悠長河,在每一寸記憶深處緩緩流過,為人生寫下註解。在這個土地貧脊、環境惡劣的地方,卻孕育了許多堅毅的生命,如同牆縫中的勁草,平凡的環境造就不凡的人,寫著不凡的故事,每一則都值得深深咀嚼。
「傾聽風的聲音」是一本易懂易讀的故事書,如果你經歷過書中人的生活,希望這書能引領出你甜美的回憶,如果你不曾經走過與他們相仿的歲月,也願這些故事能帶給你一些啟示。
離開故鄉的那年,是九月的開學日。我猶記得那秋風起兮,父親牧場周圍,隨風著東北季風舞浪的枯黃長草,與母親沉默的孤寂,那動與靜之間的強烈對比在我心裡卻同樣流淌著初次離家的酸楚。
如果你一直記得、念得這島的風,即便離開她的領域,也會時時尋覓風蹤。
在春分的花叢間,見她是否搖曳;在夏日的樹影下,感受她有無吹拂;在秋起的黃草上,看她可曾迎舞;在冬冷的方窗外,耳聞她有否呼呼。
但那尋覓,常令人悵然失望。因為這風,只在菊島季節分明。
2009年母親重病回澎定居,結束我28年尋風的日子,也展開我歸零起步的續段人生。
五年多來我努力以忙碌平復失去母親、失去生命中最重要支柱的痛,於是在正職工作外排滿行程,主持活動、廣播節目還有授課,生活中幾無暇日。我以付出之心、義工之為,感恩這片孕育我成長,也給我陪伴母親最後一程機會的土地。而這樣的忙碌卻也為我帶來更開闊的心情與溫馨的人生,更達成母親離世前自許要快樂生活讓她安心的願望。
「傾聽風的聲音」這本書,更是以忙碌修復心靈的延伸—我的談話性專訪廣播節目「戀鄉情結」部分內容集結。
在這個節目裡,我專訪了無數與澎湖相關的人士,常讓我憶起童年生活的片段,或想起曾由父母或長者口中引述的早年生活,有時也如身在當時地一次次經歷不曾接軌的人生,每次訪問,我的腦海裡都充滿許多的場景,如同也履歷了各種不同的人生,豐富且精采。
因為裝滿了一則則觸動心靈深處的故事,因此集結成書,希望藉由文字,藉由迷人的紙頁,讓這些故事長遠流傳。
首集,我選寫了七位朋友的故事。
南寮村長趙家協對於社區營造的用心與童年鄉村生活讓我頗有共鳴;現任澎湖國家風景管理處張隆城處長,獨立的成長故事以及來澎後對觀光推展的用心,讓人感動;平凡確知感恩的賴光明淒涼的童年,與成為澎湖女婿後對地方的回饋令人動容;全國在位最久的議員劉陳昭玲議長,有趣的農漁村生活與愛情故事看得見她強力問政外的柔軟;末代里長商累愛的眷村生活點滴與文化保存工作,可以見得他對故里的深愛;生命因歌聲而燦爛的林明勇,豐富的工作經歷,每一段都遇有鮮事;由教授舞蹈至經營冰品的謝易伶,回鄉創業之路光彩、崎嶇卻堅毅。每一則都展現了人生中不同場景的美麗。
至於書序,要謝謝澎湖縣大家長陳光父縣長,以及我目前的最高長官----馬公市葉竹林市長的推薦。另外,常以故鄉名自稱為媽宮人,曾任陸軍兵工學校校長、國防部兵工署副署長,受到許多澎湖旅台鄉親愛戴與尊敬的文人將軍陳增鎮先生;還有旅居加拿大溫哥華,已出版十數本著作且多次得獎的澎湖外垵裔作家李秀小姐不吝情提筆推薦。
這本書的出版,要感謝家人對我滿滿的愛,沒有他們我走不出一個早該抽離的漩渦。感謝澎湖灣廣播電台陳明山董事長給我偌大的空間,感謝聯合報資深記者蔡宗明給我的出版指導、感謝謝愛陵先生一字一句地多次細心審稿、感謝我在澎湖社區大學廣播電視製作班的學生,一次一次地陪我專訪,感謝所有協助這本書出版的朋友、感謝閱讀這本書的讀者、感謝天。
在風中湧動出島民的堅毅與不凡 蔡惠苓
歲月如悠悠長河,在每一寸記憶深處緩緩流過,為人生寫下註解。在這個土地貧脊、環境惡劣的地方,卻孕育了許多堅毅的生命,如同牆縫中的勁草,平凡的環境造就不凡的人,寫著不凡的故事,每一則都值得深深咀嚼。
「傾聽風的聲音」是一本易懂易讀的故事書,如果你經歷過書中人的生活,希望這書能引領出你甜美的回憶,如果你不曾經走過與他們相仿的歲月,也願這些故事能帶給你一些啟示。
離開故鄉的那年,是九月的開學日。我猶記得那秋風起兮,父親牧場周圍,隨風著東北季風舞浪的枯黃長草,與母親沉默...
目錄
在悠然的古味中延展南寮的新里程
生活是一種磨石般的歷練
政壇勇猛女將 親切鄰家女孩
海誓山盟 山與海的美麗結合
末代里長長留青史為地方
生命如花藍 在歌聲中燦爛
從舞蹈至冷飲那心始終如一
在悠然的古味中延展南寮的新里程
生活是一種磨石般的歷練
政壇勇猛女將 親切鄰家女孩
海誓山盟 山與海的美麗結合
末代里長長留青史為地方
生命如花藍 在歌聲中燦爛
從舞蹈至冷飲那心始終如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