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瑞 序
資料文采雙刃劍
• 東瑞
認識王先正老師自2004年,不覺前後也有了十五年。那時他還在任教,還未出書。其後我們來金門,初期由陳延宗陪我們到處走,近幾年則是王老師帶我們遊覽金門,他一路為我們認真講解;有次還請了研究金門城的專家陳炳容先生陪同我們,令我和瑞芬大受感動。王老師退休後,一連出了幾本書,我都默默閱讀,為了對他多一份了解;也為了從中學習吸收一些營養。
王先正老師在《金門日報》的「浯江夜話」專欄文章,我除了特殊原因漏讀外,一向都是不會錯過(電子報閱讀)。王老師結集的書,我先後讀過的有《浯鄉歲月》和《書寫金門》兩本。從教育事業退休後的王老師,身心出遊和文字耕耘兩不誤,還輔以看展、買書、讀書、考據、觀畫、聽歌、出席各種文學研討會和宗親活動••••••,多姿多彩的充實、豐富生活內容,也構成《聽見金門》取自不完的寫作源泉。
《聽見金門》內容紮實,擲地發金石聲。全書分「憶往談今」、「出遊見聞」、「書寫書展」、「藝文講演」四輯。無論哪一輯,王老師都希望所寫的文字不再流於平面和有形,進一步希望有聲、有色甚至有味(例如王先正老師寫的好幾樣金門菜餚的食譜),這是我對他書名擬定的解讀。
我喜歡王先正的文字,偏重文史資料,又兼散文之美。在「浯江夜話」專欄發表,大抵只能一千五百字左右,沒有水分也不能濫情,寫來務必精煉,要言不繁。追本溯源時,引言得字字珠璣,選最有用者。如第一輯的敘述榜林村地雷爆炸意外、區公所的故事的資料補述、對小學、中學、大學往事和聚會的記敘,以及寫一位老兵的故事、老郵差的經歷,表面上看似乎事關個人,放在歷史和時代大局來看,都是歷史事件的重要線索,畢竟無數個人時代留痕的組合就構成了我們的大時代。我在寫《落番長歌》有關人物,在八二三後期從金門到台灣避難的情節時,就參考了王老師的個人回憶(收在《浯鄉歲月》中),因此可以說,此類文章意義不凡,具有史料的參考價值,王老師都寫得很好。
「出遊見聞」一輯的文章,也稍別於一般寫景抒情的普通遊記。或書寫重要歷史人物鮮為人知的軼事,或簡述旅遊行程印象最深刻者,也都保持王老師一貫事必有據、物必有本的風格,人物神情笑貌固然刻繪生動,其感人事蹟更一絲不苟。《海滄觀雨蜈蚣閣》尤得我心,讓我獲得迎城隍風俗的一份真知。
第三輯事關文學和書,我感到很親切,因此都是篇篇精讀。我和瑞芬從事的事業,和書有關,我職務是編輯,業餘寫散文小說也寫書評,從這批文章看到僅七萬人口的金門人才輩出、文風鼎盛。金門沒有出版金門文學辭典或金門文學百科全書之類,我視王老師的這一輯文章具有這等功能,從中了解了許多金門籍作家的陣容和創作概況。非常佩服王老師勤奮蒐集金門作家的著作,予以研讀。兩篇記述金門寫作協會的短文訊息量很大,寫東瑞兩篇,寫楊清國、陳秀竹、翁維璐的新書,都又介又評、論文及人,講究準確中肯、評價適度。寫書展獵書,不失書生喜書迷書本色;《金門學,金門場,專家學者聚一堂》是作者出席金門學研討會的紀要,卻不是一般的流水帳;作者文獻式寫法,當可在金門學研究史上留一筆。
最後一輯十一篇文章,篇篇好讀。鄭善禧、李如青、鄒佳哲三位畫家層次、成就和特徵不同,畫家現身說法,或以欣賞者談創作者的故事,生動風趣;陳支平、薛承泰兩位教授和名嘴董智森的演講,機智惹笑,讓我們如在現場,聽出耳油。我們得感謝王老師,有一支認真的、巨細靡遺的好筆,才錄下那麼悅耳的聲音。
最後想說的是,市里坊間的散文集,以抒情的多;學術類的,抽象理論味重。王老師文章避免走向極端,以雅俗共賞的筆觸兼容兩者之美,也即我說的「雙刃劍」,值得文學愛好者閱讀。謝謝王老師的信任,讓我有機會寫這樣淺易的文字,與讀者交流。
的真理,接下來筆者 對這些基本的知識做個簡明的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