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論文或報告撰寫之架構通常可包含:「摘要」、「導論」、「相關研究工作或文獻探討」、「研究方法」、「操作、實作、設計或研究過程」、「成果與討論」、「結論」及「參考資料」,其中摘要為一篇文章或報告的縮影,主要利用簡短之篇幅,將文章或報告簡要地呈現出來,讓閱讀者可以很快地了解該一文章或報告之主要內容,除了做為是否繼續閱讀之參考外,亦是快速瞭解整篇報告的捷徑,有助於後續之閱讀。
導論亦可為前言、簡介或緒論,主要說明該一研究、實驗、實習或實作之背景與緣起及研究、實驗、實習或實作之動機與目的,及相關優劣點及創新性之概述,讓閱讀者能快速熟悉報告之相關背景。在某些狀況下,較為簡要之導論亦具摘要之功能,亦即,摘要與導論可擇一列出。
而相關研究工作部份闡述與該報告截至目前為止相關研究或實作的工作及其與報告主題之相關性,亦可為實作或實習類報告的相關理論基礎的說明,而文獻探討為論述報告主題及與其相關之理論或研究及其間之關係,相關研究工作與文獻探討可擇一列述,亦可視報告之性質以決定是否要增設該一章節,對較偏向操作、實作或實習未涉及太多相關理論基礎之報告,則可略去本章節。
研究方法為說明為達成研究、實驗、實習、實作或專題製作之目的,所須使用如機器設備、軟體、原理或定理等之工具,與進行所需之處理步驟,若所須進行之處理步驟相對單純簡單,則可併入操作、實作、設計或研究過程章節說明。
操作、實作、設計或研究過程為一報告之主要重點,敘述進行一系列之操作、處理或設計之過程以達成研究、實驗、實習、實作或專題製作之目的,其實際章節名稱可按不同之研究、實驗、實習、實作或專題製作而不同,如一名為「影像合成之實習」的關於影像合成實習操作之學習成果報告,其操作、實作、設計或研究過程之章節可命名為「影像合成」章節。
成果與討論主要論述經過前一章節「操作、實作、設計或研究過程」之操作、實作與處理後所獲致之成果與對該成果之評價、評論或相關之探討與對該領域所得到之知識、領悟或建議。
----------------------------------------------------------------------------------------------------------------
摘要
影像合成是影像處理中相當重要且常見之工作,本實習主要利用Adobe Photoshop進行基底影像及來源影像兩影像之合成,主要為從來源影像中取出欲合成影像之人頭部份影像,並貼至基底影像上相對應欲取代之人頭位置上,再利用遮色片及筆刷之功能將來源影像之人頭影像無法與基底合成之部份以筆刷刷為透明,最後再調整來源影像之色相、色彩飽合度及明亮度來與基底影像有較佳之融合。從本實習之過程中,學習到了圖層之操控、遮色片及色相/飽合度之綜合運用,對於後續之影像處理,尤其是影像合成,會有更大之信心與幫助。
1. 簡介
影像合成是一般人在影像及照片之處理上常見之需求,同時在影像處理領域佔有重要之地位,本實習最主要利用Adobe Photoshop進行基底影像及來源影像兩影像之合成,主要為從來源影像中取出欲合成影像之人頭部份影像,並貼至基底影像上相對應欲取代之人頭位置上,再利用遮色片[1]及筆刷之功能將來源影像之人頭影像無法與基底合成之部份以筆刷刷為透明,最後再調整來源影像之色相、色彩飽合度及明亮度來與基底影像有較佳之融合,圖1為基底影像,圖2為來源影像,將來源影像之人頭部份轉貼至基底影像,最後合成如圖3之合成圖。
2. 影像之合成
本實習主要之流程如圖4,首先步驟一開啟圖5之基底影像及圖6之來源影像,步驟二為選取如圖6來源影像中欲合成之頭部部份影像,接著,步驟三如圖7在基底影像中新增圖層,該一新增之圖層用來存放步驟二所選取欲合成之頭部影像,且其圖層順序為位於基底影像之上,下一步驟,為複製步驟二所選取之頭部影像,並貼至上一步驟所建立之圖層,以準備做合成,下一步驟,步驟五,為如圖9移動所貼上之頭部影像至基底影像之頭部位置,由於兩圖層之關係為上下圖層,要完全精確地對準,恐怕是較難達成,因此,移動之位置先大略對齊即可,更精確之位置待後續步驟再加以調整,接下來為了能較精確地調整所貼上之頭部影像之大小及位置,以便與基底影像之頭部位置與大小相同,步驟六如圖10將上層圖層之不透明度設為50%成為半透明,可看見上層圖層之影像,亦可看到下層圖層之影像,並再次調整上層頭部影像之位置以和下層影像之頭部位置更為對齊,然後,步驟七如圖11,以下層基底影像頭部之大小為準,調整上層頭部影像之大小,使之符合前者之大小,以便可以與下層基底影像更無縫地融合,接下來要進行頭部影像之合成,步驟八如圖12將上層影像設為遮色片圖層,以便將上層影像之部份區域遮蔽,以產出上下圖層融合之效果,接著,步驟九,在如圖13,在Photoshop工具面板上選取筆刷工具,並將前景顏色設為黑色,以便利用筆刷,隱藏被筆刷刷過之部份影像,對於不同之影像區域可調整筆刷之大小及形狀,以便更快速及方便地將不想在上層圖層出現之部份隱藏,圖14為完成遮蔽隱藏後之狀況,觀察圖14,其中頭部與基底影像之脖子與身體部份,似乎稍微有一點角度之歪斜,並非完全同向,步驟十主要即要調整角度之問題,如圖15,利用變形功能中之旋轉功能,稍加右轉以調整上層圖層影像之方向與下層基底影像之身體部份影像之方向一致,圖16為到目前為止之成果,但觀察圖16,雖然其頭部大小及位置與基底影像已有不錯之融合效果,但仍可容易看出來頭部與身體及頭髮是兩個不同個體所湊合出來的,其主要問題點就在於兩者之色彩及明暗度之部份仍有差距,所以最後一個步驟,步驟十一就是要調整上層之頭部影像部份,使它與基底影像之身體部份應有更好的融合效果,如圖17為利用Photoshop之色相/飽合度調整上層頭部影像之飽合度及亮度,圖18為以圖17之結果再調整色相、飽合度及亮度使上層圖層與下層圖層之色彩外觀能更加一致,強化合成效果之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