遨遊於文物之天地
在《華副》寫文物,一寫又是幾年過去了。
寫文物是與讀者們分享我的收藏之樂,坦白的說,我實在不知道有多少讀者會與我產生共感,所以寫得很心虛。我很感激「九歌」會出版這類書,使我偶爾回顧一番收藏的心路歷程,可以繼續寫下我的經驗。 我自六十歲之後,由於生命歷程與環境的改變,就很少收藏古物了,可是對古物的迷戀之情卻並未稍減。我始終覺得一個中國讀書人為追求內省的精神生活,古文物是我們的祖先為我們留下來的寶貴的、發掘不盡的財富。由於中國的歷史悠久,又有厚葬的傳統,古物幾乎源源不絕的發掘出來,流入市場,使我們用很少的代價就可以得到收藏的樂趣。我常覺得,作為中國人而不享受這種現成的樂趣未免太可惜了。
古文物的市場價格有高不可攀者,有等同或低於生活用具者,文化人的收藏應該不追市場,不做投資之想,只找喜歡的收藏。想到錢,文物也就成為俗物了。有錢人在拍賣場上競價,是金錢遊戲,是生意經,實在乏味,非我輩所能、所願。所幸文物的價值與品質是獨立於市場價格的。 自從大陸新興貴族加入古物市場競價後,這種情形更為明顯了。物質主義支配了市場,瓷器要看精細無疵,玉器要看材質精純,文物的「文」字被遺棄了。「文」的價值,誠如其審美的價值,歷史的價值,時代證物的價值都已棄如敝屣。那些不為市場所喜,卻有文化價值的東西,豈不是留下來供我輩品賞的嗎? 古文物的迷人之處,是它的美質,是它的時代感。當我把一只唐代的陶盃拿在手上,雖然在實質上好像回到一千多年前,但通過這只盃子,我所能感受到的唐文化是非常朦朧的。我們所能感受到的,是穿過時代的迷霧,看到一絲絲古代的亮光。只是這樣,已經夠使人興奮了。
很可惜的是,古物由於其市場價值,自古以來就有仿古謀利之事。近代以來,由於西洋人開啟了國際市場,仿製的風氣大盛。到今天,已呈「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局面。我們希望通過古物感受一絲絲古代文化風貌的願望,被這些「敗類」破壞殆盡了。時空的阻隔,加上真偽莫辨,時代的迷霧更加濃重了。
自另一個觀點看,正因為真偽難辨,增加了古物收藏的遨遊趣味,使得文物的品賞增加了懸奇的價值。有時候我面對一件所謂古物,真不知道我所享受到的精神遨遊之樂是自我欺騙,還是真正的時代迷霧中的探險之旅。 基於不太明白的理由,蔡文甫兄很喜歡收集我談文物的文章。據我所知,他並不收藏,何以會成為我的知音?很多年前,他出版了《風情與文物》,後來又出版了《真與美的遊戲》。我已警告他恐怕不會有多少讀者,他表示並不在乎。現在又集起我近年所寫,題為《收藏的雅趣》,幾乎使我受寵若驚了。希望親愛的讀者們捧場,鼓勵出版界在一片科幻動漫流行聲中,為自省的、知性的、審美的精神活動留一席之地!
九十八年四月於台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