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物比價找書網找車網
FindBook  
 有 4 項符合

中華現代文學大系(貳)散文卷(一)導讀新版

的圖書
中華現代文學大系(2):散文卷(1)導讀新版 中華現代文學大系(2):散文卷(1)導讀新版

出版社:九歌出版社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09-10-10
語言:繁體書   
圖書介紹 - 資料來源:博客來   評分:
圖書名稱:中華現代文學大系(貳)散文卷(一)導讀新版

內容簡介

  精選15年來代表性散文!

  大系散文卷中選收1989 ~ 2003年間74位台灣散文家的作品,編委一致的定調是「選些能代表此時此地的作品」。除了旅外作家大量減少,選集大致也反映了十多年來文學作者偏傾於個人思維的走向。作者的多元、文筆風格的多元,頗蔚為大觀。

  散文卷(一)收錄17位散文家:

  蘇雪林、張秀亞、羅 蘭、齊邦媛、葉石濤、王鼎鈞、余光中、張拓蕪、張作錦、逯耀東、林文月、隱 地、劉大任、徐世棠、劉靜娟、丘秀芷、許達然

本書特色

  ★中華現代文學大系(貳)收錄余光中、齊邦媛、王鼎鈞、林文月等十七位散文界極具帶代表性的作家及其作品。
  ★特增收文學評論家蕭蕭撰寫導讀,引領讀者在閱讀散文作品之餘,有更深入的了解。

編者簡介

張曉風

  二○○九年獲中國文藝協會散文創作榮譽獎章。曾任教香港浸會學院客座教授、東吳大學、陽明大學,現為「搶救國文教育聯盟」副召集人。十七歲在中副發表第一篇作品,二十五歲出版第一本散文集《地毯的那一端》,便獲中山文藝散文獎,為至今得獎人中最年輕的一位。寫作類型旁及小說、詩、寫戲劇、雜文、童話。著有散文集《星星都已經到齊了》、《玉想》、《從你美麗的流域》,主編《中華現代文學大系》散文卷、《小說教室》等。

導讀者簡介

蕭蕭

  本名蕭水順,輔仁大學國文系畢業,台灣師大國文研究所碩士。現任明道管理學院中文系助理教授,兼通識教育中心主任。長期關注台灣現代詩發展的現代詩創作人、教育工作者、評論家,著有詩集《緣無緣》、《雲邊書》、《凝神》;散文集《來時路》、《太陽神的女兒》、《與白雲同心》;學術論文《現代詩學》、《台灣新詩美學》等。以《太陽神的女兒》散文集獲新聞局優良圖書金鼎獎。

 

導讀

蕭 蕭

蘇雪林作品 (全文見19~34頁)

  蘇雪林(一八九七~一九九九)教授,本名蘇梅,字雪林,以字行,另有筆名瑞奴、瑞廬、小妹、綠漪、靈芬、老梅等。自稱是北宋文豪蘇軾、蘇轍之後。蘇雪林教授在中國五四運動時期,即以散文《綠天》與小說《棘心》轟動一時;在武漢大學任教時期,與凌叔華、袁昌英合稱珞珈三女傑。學術研究上,因為研究屈原與《楚辭》裡的神話故事,進而鑽研希臘、羅馬神話,完成《屈賦論叢》專著,東西方遠古的歷史,在神話中、在她的巧思裡,神祕結合,新穎的角度令人驚喜、敬佩。一九五二年起,任教台灣師範大學、成功大學,退休後獲聘為成功大學首位榮譽教授。蘇雪林出生於十九世紀,經歷完整的二十世紀,享壽一百零二歲。 以一位享壽一百零二歲的老者口吻來〈談新舊兩時代的老人〉,最為恰當不過。這篇作品從古老時代的老人往往成為家裡的坐食分子,總有如日本「楢山節考」棄老人於深山的慘絕人倫事件說起,第一段短短四百字卻足以用來映襯其後傳統中尊重老一輩的大塊歷史情景。尊重老一輩的歷史情景,蘇雪林依然以大家熟知的《紅樓夢》榮甯二府的權威核心賈母,作為對照組,以短短一段去襯托黃尊憲的曾祖母、自己的祖母,最後才點出今日老人的共同期望:老而猶健。文中透露的典故、經驗,令人感佩而信服。對老人關懷如此,對動物亦然,〈我的小動物園〉娓娓敘說自己的養動物經驗,從小鳥、小雞、小狗、大狗到兔子、貓,構成豐富的人與動物的互動、成長與依傍圖,文末以蟑螂、蚊子、蜥蜴、蜘蛛等小昆蟲,幽默地形成標題所說的「小動物園」,亦足以令人會心一笑。

張秀亞作品 (全文見35~45頁)

  張秀亞老師(一九一九~二○○一)所達及的散文境界,正是輔大校訓所蘊含的:聖美善真。她說:「我寫作,是基於愛──對世界,我懷有溫愛;對人,我有一份愛心;對文字,我更有著不可遏止的愛好。愛,如同一陣和風,撩撥著我內心的弦索,發出了聲響──這心靈的微語就是我的文藝創作。」二○○五年三月國家台灣文學館委託台灣文學發展基金會、文訊雜誌社編輯出版的《張秀亞全集》十五冊,是研究張秀亞最完善的版本。詩人唯弦以〈張秀亞,台灣婦女寫作的燃燈人──從早期學思生活的發軔到「美文創作版圖的完成」〉為標題撰寫總論,此一標題足以完整勾勒張秀亞一生的文學成就與光芒。散文卷導論撰稿人張瑞芬更直言:「張秀亞的生命力是昂揚的。終身的散文創作凝結在藝術的頂峰,以不懈的努力,為散文這項文類作了有力的『隱形宣言』,實現了『以作品給人印象,而不以人給人印象』的自我期許。」

  〈記憶中的湖水〉與〈不凋的葵花〉都可以見證張秀亞老師是台灣「美文」的最佳代表人。〈記憶中的湖水〉寫的是老輔大校園裡的湖景,臨流照影的垂楊、精緻的樓屋、疏密勻稱的竹簾、悅目的色調,由大而小的景物,最後結束於一首這樣的小詩:攜著一卷詩、一朵花去到湖邊,詩遺忘了,花失落了,再也尋不到流走的時光的輕輕感嘆,卻在讀者心中久久迴盪……。〈不凋的葵花〉歌詠之物更小,是梵谷的「向日葵」名畫,其中引述五節中外詩人的小詩,加添了畫境之美,因而引發的「黯淡的萎黃」卻是「一個不肯歇止的、要繼續亢揚出聲的響亮音符」,更顯現張老師心中、筆下那愛與美的永恆。

羅 蘭作品 (全文見47~64頁)

  羅蘭女士(一九一九──),本名靳佩芬,河北寧河人,天津市女師學院師範部畢業、音樂系肄業,長期擔任廣播電台音樂、教育節目製作人、主持人,最暢銷的作品《羅蘭小語》(五輯)、《羅蘭散文》(七輯),大約是廣播節目中娓娓敘說的人生感觸、生活記憶、生命體悟,落實為淺白易懂的文字,先以聲音動人,又以語言感人,影響當時的年輕心靈十分深遠。這些作品,台灣已不易尋得,深圳海天出版社自一九八八年重新排印,可得全貌,這些小語、小品之作,是文學與音樂的結合,在流暢的節奏、平和的語調中,引人深思。一九九五年,台北聯經出版公司發行她的傳記《歲月沉沙三部曲》,從個人的生命史中可以看見歷史的滄桑、時代的苦難,這部巨著是文學與歷史的鍛接,一九四九大遷徙重要的見證,撼人心靈。

  〈人間小景〉與〈軌道之外〉,是典型的羅蘭小語、羅蘭散文的寫作方式,總是在不經意的人生旅程中看見了人世的「風景」,總是以安然的態度看見人間的奔忙、辛勞與無奈,整篇文章猶如行雲流水,真的就像坐在計程車上,看電影一般,一幅幅圖畫順滑而去;或者就像一位好友呢呢喃喃,訴說著自己的所見所聞。這兩篇散文都是在往機場的路上所見到的人世「風景」,這種「在路上」的感覺或許就是羅蘭女士對「人生」的基本理念,軌道內、軌道外,總有看不完的人生風景、寫不完的浮世繪。〈歲月沉沙〉則是從歷史的一粒沉沙中試圖勾勒出歲月的全部跡痕,一張自己生日當天的舊報,竟然可以讀出一部中國的近代史,這樣的觀察與聯想能力,正是一沙一世界的散文高手所需具備的。羅蘭女士既可微觀、又能宏觀,這三篇散文已足以說明一切。

齊邦媛作品 (全文見65~87頁)

  齊邦媛(一九二四──)教授,致力引介英美文學到台灣,參與《台灣現代華語文學》(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from Taiwan)英譯計畫,是台灣現代文學與世界文學接軌的重要推手。曾創辦中興大學外文系,長期擔任台灣大學外文系教職,講授英國文學史、高級英文、翻譯等課,不論教學、著作、編選、翻譯、論述,態度嚴謹,深得學界敬仰。一九八八年自台灣大學外文系退休,獲頒名譽教授榮譽。著有散文集《一生中的一天》、評論集《千年之淚》、《霧漸漸散的時候》、《最後的黃埔:老兵與離散的故事》,二○○九年出版回憶錄《巨流河》,從長城外的「巨流河」開始,到台灣南端恆春的「啞口海」結束;從父親齊世英──民國初年的留德熱血青年,九一八事變前的東北維新派開始,直至自己立足台灣為現代文學奉獻為止,費時四年,被譽為一部反映中國近代苦難的家族兩代記憶史、一部過渡新舊時代衝突的女性奮鬥史、一部台灣文學走入西方世界的大事紀、一部用生命書寫壯闊幽微的天籟詩篇。

  〈一生中的一天〉,是同名散文集的標竿作品。長河歷史中可資紀念的一天,其實也是平凡的一天;教書三十多年的最後一堂課,其實同樣是在教授艾略特、休斯的詩中度過的一堂平凡的課。心中無限的感觸如何呈現?齊邦媛教授不激情、不矯情,以「天象」的千變萬化總在瞬息之間完成,以一呼一吸之間又有新的氣象,強調人既然無能為力,何妨歡唱前行!面對佛家說的「無常」,蘇東坡卻有「也無風雨也無晴」的悟得,齊邦媛教授也從天象悟得:雷電雨雪會隨著你,陽光也會隨著你。〈我的聲音只有寒風聽見〉與〈故鄉〉,雖屬異鄉與故鄉不同範疇的兩篇散文,卻已隱約暗示《巨流河》的書寫功夫。前者敘寫在捷克參加「筆會」年會的遭遇與感觸,小題而能大作,是《巨流河》書寫的形式功力;後者則是對父親齊世英的感念,這是《巨流河》書寫的主題內涵。這三篇散文雖小,「小語言」卻不妨是「偉大文學」。

葉石濤作品 (全文見89~100頁)

  葉石濤(一九二五~二○○八),出生於台南市打銀街,定居高雄市左營區。橫跨日制時期與戰後兩個世代的重要小說家,畢業於台南州立第二中學校(今台南一中),擔任國小教師四十六年,曾獲台美基金會人文成就獎、中國時報文化貢獻獎、真理大學台灣作家牛津獎、高雄縣文學獎等,一九九九年獲得成功大學名譽文學博士,並兼任該校台灣文學研究所教授。葉石濤小說創作與文學評論並行,特別是一九八七年完成的《台灣文學史綱》是台灣人自撰的第一部文學史,影響深遠。晚年陸續發表多篇自傳性散文。二○○八年四月,國家台灣文學館、高雄市文化局合力出版《葉石濤全集》二十巨冊,可以見證他一生對台灣文學的堅持與貢獻。

  〈舊城一老人〉也是一生中的一天,異於齊邦媛教授所選擇的退休日、異於羅蘭女士所選擇的出生日(舊報),葉老選擇了最凡常的一天,真實記錄一個台灣舊城裡老人的凡常生活,舊城、老狗、老人與老太婆的互動,卻也是逐漸走入老年社會的台灣、具體而微的寫照,葉老小說的主要圖象與風貌。〈發現平埔族〉,則將關懷的對象轉向平埔族人,從日制時代自己的博物老師野外採集的教學法,實地研究地質、貝塚、先民遺跡,就已令人動容,這是多負責的中學教師!因而引起葉老對平埔族人的好奇,進而書寫《西拉雅末裔潘銀花》的小說,將西拉雅末裔的潘銀花塑造為傳統母系社會的象徵,接納各時代來台的新移民,一生中有五個男人,包括戰後的新移民外省人,因而繁衍了無數的台灣子孫,這篇散文及小說,彷彿是以平埔族人為主角的台灣接納史,顯示了做為台灣人代表的葉石濤的胸懷。〈林海音的兩個故鄉〉,當然又是另一個明證,這篇作品寫台灣客家人林海音出生北平、奉獻台灣文學的故事,說她像一塊磁鐵,「把不同族群的作家吸引在她周圍,發出獨特的光圈」。這三篇散文分別寫自己──一個府城河洛老人、潘銀花──一個平埔族女性、林海音──一個出生北平的客家籍文學家,構成了有趣的台灣文化的多元現象,見證:台灣、葉石濤,氣度與胸懷。

王鼎鈞作品 (全文見101~150頁)

  王鼎鈞(一九二五──),筆名方以直,山東臨沂人。王鼎鈞曾仿佛家四弘誓願作成銘言:「文心無語誓願通,文路無盡誓願行,文境無上誓願登,文運無常誓願興。」用於自勵,兼以勉人,是一位有著恢弘胸襟、寬厚氣度、開闊視野的散文家,張春榮教授稱譽他:「撫三岸時空於胸臆,置一己漂泊於今昔異域,遂成散文流域終極動人極雄辯的文字漩渦。」重要的散文集包括:《開放的人生》、《人生試金石》、《我們現代人》、《左心房漩渦》、《隨緣破密》等。蔡倩如:《王鼎鈞論》,亮軒:《風雨陰晴王鼎鈞:一位散文家的評傳》,足供研究者參考。王鼎鈞寫了十七年的回憶錄,則於二○○五年陸續出版:《昨天的雲》寫山東故鄉幼年成長,《怒目少年》著墨抗戰時作為流亡學生的苦辛;《關山奪路》特寫國共內戰與自身遭遇;《文學江湖》則擷取他在台灣的三十年文學生活。這四部曲的完成,又將王鼎鈞的散文成就推向另一高峰。

  〈吾家〉與〈從白紙到大學〉,其實可以視為前述王鼎鈞回憶錄的簡易版,前者以《開放的人生》等「人生三書」的輕鬆語調,述說家族的記憶;以點畫皴染的方式,繪製自己的成長圖。從記憶自己祖宗三代開始說起,說到家裡燕巢掉下來一半,碎屑四濺,雛燕哭啼,第二年,自己的家也有了覆巢之痛,由盛而衰的家族史,由點而線而面,彷彿也在象徵著近百年的中國。後者則以人世的清白,對比亂世中學風自由的「大學」也諜影重重,其中,多少感嘆!

  〈火車時間表的奧妙〉,則恢復「人生三書」的輕鬆語調,卻又添增銳利而睿智的眼光,以誤點的火車與火車時刻表,帶引讀者一起逼視問題、審思問題。〈美麗的謎面〉與〈今天我要笑〉,都是精彩的人物書寫,〈美麗的謎面〉立體化張繼高,精彩化張繼高,識或不識張繼高,都因為這篇文章更崇敬張繼高。〈今天我要笑〉則以抒情筆法書寫中國相聲大師侯寶林,為世人帶來笑聲,似乎可以泯除左中右獨許多恩仇,此文一氣呵成不分段,頗有模仿相聲大師笑點不斷的用意。

余光中作品 (全文見151~208頁)

  余光中(一九二八──),福建永春人,母鄉與妻鄉均在常州,故亦自命江南人。又曾謂大陸是母親,台灣是妻子,香港是情人,歐洲是外遇。一生從事詩、散文、評論、翻譯,自稱為寫作的四度空間,黃維樑又為他加上「編輯」一項,譽之為璀璨的「五采筆」。曾任教於台灣師範大學、政治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高雄中山大學等校,為中山大學首位講座教授。獲頒國家文藝獎、吳三連散文獎、吳魯芹散文獎、霍英東成就獎、新聞局圖書金鼎獎主編獎等。以雄厚如斧、野獷如碑期許自己的散文。陳芳明在《余光中跨世紀散文》〈前言〉中如此稱述:「詩與散文的雙軌追求,開創余光中浩瀚的文學版圖。以詩為經,以文為緯,縱橫半世紀以上的藝術生產,斐然可觀;那已不是屬於一位作者的畢生成就,也應屬於台灣文壇創造力的重要指標。他筆下揮灑成形的恢宏氣象,既是個人豐饒生命的投影,也是當代歷史魂魄的縮影。從舊世紀到新世紀,從揚眉少年到慈眉老年,由於他同時經營兩種文體,任何一個時期都從未出現歉收的跡象。詩風與文風的多變、多產、多樣,盱衡同輩晚輩,幾乎少有匹敵者。」

  〈橋跨黃金城〉一文,或許要與齊邦媛教授的〈我的聲音只有寒風聽見〉同觀,他們兩位同屬中華民國筆會,同一年赴布拉格,但兩人所記、所重,截然相異,齊文重當時聚會的人文氣息,余文則以同行友人的遊興、遊歷為重,不必分其軒輊,同享不同的芬芳即可。〈日不落家〉與〈金陵子弟江湖客〉、〈我是余光中的祕書〉,都以余光中所擅長的幽默筆法,寫家人、寫自己,所有的篇章都非單線發展,總是旁生枝節、節外生枝,因而才能妙趣「橫生」,這是智慧、經驗、歷練、技巧的熟練與老到,搖曳生姿,揮灑也生姿,散文而有詩的機智、小說的高潮、戲劇的曲折,令人「悅讀」。

  〈另一段城南舊事〉是紀念林海音先生之作,文壇人士多以「林先生」尊稱林海音,說她家的客廳幾乎就是台灣一半的文壇。第二輯《中華現代文學大系》「散文卷」,林海音的作品雖然缺席,但葉石濤的〈林海音的兩個故鄉〉與余光中的〈另一段城南舊事〉,卻又讓讀者重溫台灣文壇昔日的盛況,林海音親和而溫暖的情意。

張拓蕪作品 (全文見209~220頁)

  張拓蕪(一九二八──),本名張時雄,安徽涇縣人。另有沈甸、左殘、沈犁、屯墾等筆名。一生中只受了小學四年、私塾二年的教育。十五歲逃家、入伍、來台,最早以沈甸為名寫詩,曾出版詩集《五月狩》。一九七三年退伍,中風,一九七五年開始撰寫「代馬輸卒」散文系列,《代馬輸卒手記》、《續記》、《餘記》、《補記》、《外記》,連續出版,描寫軍中生活與人物,成為當代大兵文學經典之作,三毛說:「這是一個小人物對生命真誠坦白的描述,在他的文章裡,沒有怨恨,沒有偏激,有的只是老老實實、溫柔敦厚的平靜和安詳。」其後又有:《左殘閒話》、《坐對一山愁》、《坎坷歲月》、《何祇感激二字》等書問世。

  張拓蕪對人、對物,總是寬厚以待,〈扶持〉一文描述柺杖的點點滴滴,就是一個最好的代表。就一個中風者,手腳不靈活的人而言,柺杖就是手腳的延伸,但他以「扶持」為名,不以價廉為惡;當自己手忙腳亂、狼狽不堪時,不免嫌惡手杖礙手礙腳,卻又能立刻檢討自己「需要它時從未感覺它的存在和重要,不需要時又嫌它累贅、妨礙,何其現實如此,渾球如此?」描寫到古人「八十杖於朝」時,又將陽平的「ㄔˊㄠ」讀為陰平的「ㄓㄠ」,以自己「朝陽」初昇時就拄杖散步,自我調侃,當然是心胸豁達的表現。是以,〈從美人寮到「抗日分子」〉的題目,似乎也在證明這一點,文中敘述日軍、國軍的嫖妓行為,是心胸的豁達,卻也是人性裡的一點「真」。

賈福相作品 (全文見221~232頁)

  賈福相(一九三一──),山東壽光縣賈家庄人。筆名莊稼。在濟南、浙江完成中學教育,一九四九年隨舅父來台,一九五一年入師大生物系就讀,一九六三年結婚、生女,獲西雅圖華盛頓大學動物研究所博士學位。從此,開始他教書、研究和行政工作,一九九六年在香港科技大學退休,朋友和學生送他一座銅鑄海星,鐫刻著:「一隻海星的成功是由他活著的第二代個體數目來衡量,一個人的生命是由他培養的人才來決定。」感謝他在海洋生物學上的貢獻,以及人才培育上的努力。賈福相,一個發表海洋生物論文兩百篇以上的生物學家,卻從一九八六年開始寫作散文,出版《獨飲也風流》、《吹在風裡》、《看海的人》、《星移幾度》等散文集,並曾翻譯《詩經.國風》一百六十首,用字遣詞力求精準、樸實又不失原味。

  海洋有時婉約,有時壯闊,有時還會遇到風暴、海嘯,人生的變化是否像海洋?深海默默,常深入海底觀察無脊椎生物的賈福相,他散文中的人生寓含,應該不同於一般海洋觀察家,更不同於陸地上的人生觀察者。從陸地到海底,從海底到文字,欣賞賈福相,永遠有驚喜。

  〈近午夜的華爾滋〉,是音樂的欣賞,是親情的連結,是一位父親對女兒婚禮的祝福,賈福相的切入點是舒伯特的聖母頌,在聖母頌的樂曲中,喚起了自己的記憶。〈胎生的海葵〉則是一個專業研究海星、海葵的學者,面對沒有心臟、血液、腦子、肝、肺、腎、生殖器的低等生物,只比海綿高一點的海葵,研究他們如何受精、如何生殖?卻意外發現一種類似人類社會的養父、養母的現象,生物與生物之間的高等與低等如何界定,值得讀者思考。〈海中天〉是否也是為海底生物的生存環境而寫的文章?出人意料之外的,這「海中天」三個字卻是日本一家餐廳裡李鴻章所寫的字,這樣的三個字,意外喚起他對李鴻章的印象、對李鴻章外孫女張愛玲文章的聯想,同時也喚醒他在遙遙大海中看不見陸地的孤獨和恐懼。這樣的聯想與記憶,讓我們有著陌生的親切。

張作錦作品 (全文見233~240頁)

  張作錦(一九三二──),資深媒體人,筆名龔濟。生於江蘇省銅山縣,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系畢業,以專業記者為終身職志,認為新聞從業者應該有譚嗣同「願將此身化明月,照君車馬渡關河」的責任感和抱負。著有《牛肉在那裡》、《試為媒體說短長》、《誰在乎媒體》、《那夜,在安德海故宅,思前想後》,及《史家能有幾張選票》、《小人富斯濫矣》等,曾獲圖書金鼎獎及中山文藝獎。他的散文針砭時事,月旦人物之外,對文化的省思、言論自由的堅持、舊時典範的凋零,常讓人有天地蒼茫,古道照顏色之慨。

  〈生命不可不惜,不可苟惜〉,題目本身極具深意,極富哲理,卻是用來悼念新聞人而兼音樂人的張繼高。張繼高與林海音的散文作品,都未曾出現在此輯《中華現代文學大系》「散文卷」中,卻又同時出現兩篇紀念的文章,意味著「文人相親」,意味著這兩位文人所散發的生命熱力令人感念。張作錦這篇悼念張繼高的文字,與王鼎鈞〈美麗的謎面〉寫作方向不同,王鼎鈞重情意而多記事,張作錦則文字簡潔而富哲理,引述顏之推:「生命不可不惜,不可苟惜。」劉向:「必死不如樂死,樂死不如甘死。」都令人三思。

  這種引經據典的寫作方式,成為張作錦的習慣,〈沒有道德的自由社會從未存在過〉,題目充滿真理力勁,文中依然引述孟子、荀子、董仲舒的話支撐其論點,不過,我卻喜歡阿奎那的話:「道德的淨化並非要徹底的去掉七情六欲,而是使七情六欲合於規範。」杜威的話:「道德要不斷發展,因為生活就是一種使舊道德失去作用的運動型態。」都有一種看似矛盾的真理價值。

逯耀東作品 (全文見241~268頁)

  逯耀東(一九三二~二○○六),江蘇豐縣人。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曾任台灣大學、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教授。畢生從事歷史教學與研究工作,尤專注於魏晉南北朝史、中國傳統與現代史學、中國飲食文化史。著有「糊塗齋史學論稿」五種、「糊塗齋文稿」五種。逯耀東出身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的蘇州世家,逯耀東教授可說是中國飲食文化的開拓者,將開門七件事──油、鹽、柴、米、醬、醋、茶等生活瑣事提升為文化層次,在大學中開設「中國飲食史」、「飲食與文學」、「飲食與文化」等課程。吃,而且吃出學問,吃出智慧,他所寫的《祇剩下蛋炒飯》、《已非舊時味》、《出門訪古早》等散文著作,真正「膾炙人口」。其中透露出歷史的考察、文學的筆觸,社會文化的變遷,因為他認為「飲食要和人民的生活與習慣,歷史的源流與社會文化的變遷銜接起來成為一體。」歷史學家、美食家、散文家,逯耀東為飲食散文拓寬了新路向。

  不過,此次所選的散文皆非飲食文學。〈便當〉一文,可以跟齊邦媛教授的〈一生中的一天〉對比著看,因為同是教書數十年的最後一堂課所引發的感觸,有趣的是兩人的結語都放在:窗外大雨滂沱的場景裡,齊教授是陽光由雲縫閃射下來,逯教授則聽見傅鐘又被敲響。人生似乎就該如此積極而自信。

  〈高原行腳〉與〈過客情懷〉,一寫西安到敦煌的高原景觀,一寫香港的自然與人文景象,都是一樣的行腳旅程,都有相同的過客情懷,不免於謫客的蕭瑟心境,無法得知何處才是歸程。這是兩篇相當動人的散文,值得細讀。〈江瀾〉,依字面之意應是江中的大波浪,副標題卻是「寫給九七」,九七應該是指著一九九七香港回歸中國之事,但文中的內容卻是林則徐與魏源廣州相會,林則徐交付魏源《四洲志》,期望認識夷情洋務的歷史場景,因此,江瀾是國事的象徵,是心中熱血的奔騰,是香港如何認識中國、認識未來的未可知命運,在眾多的歧異中,更耐人尋味。

林文月作品 (全文見269~293頁)

  林文月(一九三三──),台灣彰化人,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畢業。曾任教於台灣大學中文系,及擔任美國華盛頓大學、史丹佛大學、加州柏克萊大學、捷克查理斯大學客座教授。林文月專攻六朝文學及中日比較文學,曾翻譯《源氏物語》、《伊勢物語》等古典名著。這些純正、典雅的氣息,深深影響林文月的散文,在真正傳統的氛圍中,讀者可以感受到謙和、溫厚的儒者之風。何寄澎認為林文月的散文在感懷上類於陶淵明,在體悟上同於蘇東坡,真正體會了林文月散文的神采與精髓。

  特別是〈溫州街到溫州街〉,描寫臺靜農老師、鄭騫老師的文章,再也沒有比林文月更純淨的筆法了。林文月的純淨、溫婉筆調,就是適合兩位老師所代表的那個時代的文人風範。兩位長者之間、林文月與老師之間,都有著「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的喜樂,只是這樣的春陽煦暖、這樣的人文巷子,已不復可得了。這樣的一篇散文,真會讓快車上下辛亥路高架橋的人,有著罪惡的感覺,正是這種現代追求的速度毀滅了溫州街深巷所代表的謙謙君子之風。〈溫州街到溫州街〉寫極為熟悉的「人」,〈白夜〉寫的則是極為陌生的「地」──阿拉斯加北地奇景,「夜」而為「白」已超乎我們既有的經驗,「一種飄忽如羽毛般的輕盈」、「一種翩躚的舞樣」、「一種朦朧的澄明」,詩一般引領讀者進入冰寒而長明的異樣世界。〈陽光下讀詩〉,讀的是英譯的中國古詩,在古詩情境與英譯文字間,自有一番斟酌,林文月自己曾經翻譯日本古典名著《源氏物語》等書,又是古典詩的喜好者,會心處尤多。〈秋陽似酒風已寒〉,類近於美食散文,情境的鋪陳、心境的捕捉,多所著墨,在林文月散文中已成為特殊的風景,可以跟前輩梁實秋、逯耀東的飲食之作,相互爭輝。

隱 地作品 (全文見295~306頁)

  隱地(一九三七──),本名柯青華,浙江永嘉人。政工幹校(今政治作戰學校)新聞系第九期畢業,台灣重要文學出版社「爾雅」發行人,曾獲金石堂書店票選為一九九七年出版風雲人物。隱地早年從事小說創作、選評與編輯出版工作,中期創作散文小品,呈現出一位知識分子對現實社會生存環境的細緻觀察,嘲諷、建議和企盼。近年來嘗試詩的創作,詩與小品並進,彷彿冷眼觀察的社會家,時時閃現哲人的睿智,卻也掩不住詩人的熱心腸。

  〈漲潮日〉是他同名的一本生平前傳,「以亂針繡的筆法,在十餘篇散文中交錯織綴個人的前半生履痕,不避諱身世積鬱,不隱匿青春情慾,父母失和、少小流離、腹肚的餓與慾望的餓,坦露於筆下,以其逼視真相而撼動讀者。」(王盛弘語)。〈漲潮日〉這一篇寫的就是從父親宿舍被驅離後,好不容易陸續從上海來台團聚的四口之家,從此竟各自飄零到不同的所在;無意,卻又像命中注定,隱地創業的出版社,一生志業之所繫,就在宿舍所在地寧波西街附近的廈門街,隱地期許自己是父親期盼許久的潮水,卻也感嘆漲潮日卻在父親離世後才出現。〈漲潮日〉,不僅是隱地一家人的漲潮日,卻也是一九四九來台的家庭、或久居島嶼的家庭,所共同期盼的幸福。〈漲潮日〉寫的是真正的家人,有血緣之親的家人,〈我的另類家人〉顯然就不具這種血緣之親了,隱地在這篇文章中,是將家具視為家人的,如果將家具視為家人,「家具」就不會被誤寫為毫無意義的「傢俱」。隱地將家具的演變史簡化為:實用↓美觀,因而隱喻著兩代之間的觀念變革,家具既然是家人,那也暗示著家具自有自己的陽壽,與家人一樣,值得寶愛。這兩篇文章都有著愛的繫連、史的關照,於人、於物,隱地的散文之筆,終究掩不住詩人的熱心腸。

劉大任作品 (全文見307~317頁)

  劉大任(一九三九──),祖籍江西省永新縣,出生於湘贛邊界的山區,一九四八年隨父母來到台灣,台灣大學哲學系畢業曾至夏威夷大學任東西文化中心科學研究員,曾與陳映真、王禎和、莊靈等人合辦《劇場雜誌》,與尉天驄、陳映真合辦《文學季刊》。一九六八年取得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政治學碩士學位,一九七一年因保釣運動決定放棄博士學位,考入聯合國祕書處工作,退休後專事寫作。出版作品包含散文、小說集、評論集,都能貼合現實,展現陽剛之氣。 〈六松山莊〉與〈蒼白女子〉,都是記人之作。自從陶淵明因為門口種有五棵柳樹而自稱「五柳先生」之後,多少文人雅士也喜歡結合數字與植物,為自己的園宅命名,六松、七榕,都由此而來。〈六松山莊〉寫的是陳世驤先生(一九一二~一九七一),陳世驤先生年輕時在北大主修英國文學,一九四一年赴哥倫比亞研究中西文學理論,一九四七年開始任教於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東方語文學系,逝世後,得意門生楊牧為其編纂《陳世驤文存》,由志文出版社發行。陳世驤先生以「六松山莊」作為他北美洲宅院的雅號,重點當不在於他的宅院是否有「古中國水墨文明的風貌」,劉大任所寫的〈六松山莊〉重點也不在於山莊之景,而在於山莊裡的聚會,陳門子弟對世局、國事的憂心,陳世驤先生表面看不出煎熬、但眉眼之間所隱藏的知識份子移民者的缺憾。〈蒼白女子〉則是張愛玲的簡單素描,兩篇文章詳略不同,敬意不同,但都顯露作者劉大任作為一個知識份子流亡海外的滄桑感,「松」與「蒼白」也就有了共通的象徵意義。

徐世棠作品 (全文見319~340頁)

  徐世棠(一九三八~一九九七),天津人,出生於重慶,國立藝專鋼琴科、輔仁大學英國語文學系畢業,美國伊利諾大學英語教學碩士。曾當選國內十大傑出青年,擔任對外貿易發展協會駐英代表八年,服務於行政院新聞局。曾鼓勵、提攜音樂界數位傑出的後起之秀,並在新竹少年監獄義務教授英文,幫助他們自新。徐先生自言八歲聽到 Oscar Wilde 所著《快樂王子》的故事,十分感動,一生中常以故事裡悲天憫人的情懷作為待人處世的標竿,五十年後將它譯成中文,以中、英雙語錄製《快樂王子》光碟有聲書出版,並曾在輔大英語系設置獎勵金,鼓勵學生能在英語文學的領域中商量舊學、培養新知。

  〈至福光影〉也是記人之作,寫的是散文大師梁實秋,紀實的角度是從作者九歲的記憶開始,一直到梁實秋過世之後,稱之為光影,有「浮光掠影」的謙虛,說是「至福」,就因為滿心歡喜感恩,因此,文中時時顯露對梁實秋的敬佩、孺慕之情,對梁伯母(梁實秋元配)的懷念與感激,當然文中也處處記下了梁實秋伉儷情深的倩影,如果與梁實秋自己寫的《槐園夢憶》、梁實秋女兒梁文薔寫的《長相思》(〈至福光影〉為《長相思》之序)同觀,梁實秋夫婦從中國、台灣到美國的生活原貌,梁實秋的智慧、幽默,栩栩如生,歷歷在目。劉大任寫的〈六松山莊〉令人有沉重之感,徐世棠的〈至福光影〉則輕盈有趣,傳主不同,選材不同,書寫角度不同,因此有了差異。如果將這篇記人之作,與徐世棠另一篇〈象〉相比,〈象〉,略寫冰心與孫立人,又有著另一種差異,這才真的是「浮光掠影」,顯示散文創作可詳可略的自由與自在。

劉靜娟作品 (全文見341~

 

詳細資料

  • ISBN:9789574446322
  • 叢書系列: 中華現代文學大系
  • 規格:平裝 / 432頁 / 16k菊 / 14.8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贊助商廣告
 
金石堂 - 今日66折
個人實相的本質有聲書第12 輯
作者:許添盛主講
出版社:賽斯文化
出版日期:2018-06-01
66折: $ 660 
金石堂 - 今日66折
未知的實相有聲書第13輯
作者:許添盛
出版社:賽斯文化
出版日期:2016-12-01
66折: $ 660 
金石堂 - 今日66折
健康之道有聲書第 9 輯﹝新版﹞
作者:許添盛
出版社:賽斯文化
出版日期:2017-05-01
66折: $ 528 
金石堂 - 今日66折
一起來玩工作坊有聲書第1輯:賽斯思想操作手冊
作者:王怡仁
出版社:賽斯文化
出版日期:2018-12-01
66折: $ 726 
 
博客來 - 暢銷排行榜
ONE PIECE航海王 110
出版日期:2024-12-27
$ 97 
金石堂 - 暢銷排行榜
α的新娘 共鳴戀情(03)特典版
$ 126 
Taaze 讀冊生活 - 暢銷排行榜
落九花
作者:郭松棻
出版社:INK印刻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25-01-13
$ 379 
Taaze 讀冊生活 - 暢銷排行榜
臺灣漫遊錄
作者:楊双子
出版社:春山出版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0-04-01
$ 300 
 
Taaze 讀冊生活 - 新書排行榜
愛情密碼
作者:畢業人
出版社:今古傳奇(滾石移動)
出版日期:2025-01-17
$ 180 
Taaze 讀冊生活 - 新書排行榜
詭事連篇
作者:朱琨
出版社:今古傳奇(滾石移動)
出版日期:2025-01-17
$ 210 
博客來 - 新書排行榜
黃仁勳傳:輝達創辦人如何打造全球最搶手的晶片
作者:史帝芬.維特 (Stephen Witt)
出版社:天下文化
出版日期:2025-01-20
$ 395 
Taaze 讀冊生活 - 新書排行榜
迷霧情仇1971
作者:雲朵
出版社:今古傳奇(滾石移動)
出版日期:2025-01-17
$ 180 
 

©2025 FindBook.com.tw -  購物比價  找書網  找車網  服務條款  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