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金粉逐豔
白先勇先生找我作一連串對談的開始,始於《青春版牡丹亭》。在二○○三年年初、在白家附近的「相思李舍」,為了這齣戲的推出籌畫,白先生看中從小看戲的我。對談寫好後,因著時間尚早,為配合演出,一直壓到秋天發布新聞後才欲刊登。但是很不幸的,問了幾家常向我約稿的副刊,都說崑曲太冷門了、對談太耗篇幅等等;後來還是常邀我發表樂評的《中國時報》藝文版,建議專擅表演評論的我、改以自身角度剖析,不單節省篇幅,也可以拋開「談話記錄」的鉗制、來作辭藻修葺與深究論理的發揮;刊登時題目則被主編潘罡借用前賢(就是白先生自己)說法,改成〈為逝去的美造像〉。現今出書,為了謝謝潘罡,還是採用這個版本。
由於「對談」的形式要談出精髓,需要充裕的篇幅;我把這個意見向白先生反應後,才有隔年由我製作《聯合文學》「牡丹亭」專號的構想。當時除了白先勇和我對談,我又「擠」出了兩篇文章、加上白先生一封書信、同學祖誠的詮釋評析及古兆申(蒼梧)訪問汪世瑜談舞台構思就匆忙上陣,可惜這次出書,沒法兒把當時的陣容和回憶都收進來。
現今名震大江南北,榮膺奧運開幕演出,在中、台、港、澳、新、英、美、奧、希臘連演近兩百場、觀眾達卅五萬人次的《青春版牡丹亭》,就是這樣篳路藍縷開始的。
從《青春版牡丹亭》起,白先生共找我對談五次,加上後來由我提起的《田納西威廉斯》,及報章雜誌邀約的《斷背山》和《玉簪記》,到目前為止總共合作了八次之多。其中除了〈為逝去的美造像〉應編輯要求改成論述,加上還有一次沒有整理出來,在這本書裡總共收錄了六篇「對談」。可能有人已經發現:其中沒有一篇是以白先生自己的小說為主!我必須要說這出自我的「刻意」與「自制」;其實,平素和白先生聊天的時候,偶爾也會忍不住談到他筆下那些Dresseduptothenines的花魂豔魄、耽溺至死(amusingherselvestodeath)的勾魂使女(fatalwoman)、沉淪虛幻(illusions)的過氣人物(has-been)……但是基於對白先生的敬愛,在他作品被誤解如此之多的今天─聲光速食的氾濫已使我們邁入一個對經典陌生化(defamiliarization)的時代─經歷類似藝文訓練的我不能、也不忍放棄「評論者」的身份。如果要作一名小說評論者,你必須要公平,不能要求作者跳出來剖析自己的作品─那是屬於你的功課。因此儘管個人才智均有限,我還是不揣簡陋地端出〈懷想美好年代(Belle?poque)的都會傳奇(UrbanLegend)〉,來引領讀者進入白先生的文學世界─尤其是白先勇通過「懷舊」(nostalgia)來「召喚」(appellation)的那個「逝去的世界」。
我當然不是說作家不宜剖析自己的作品;不過「創造」和「剖析論述」一向分屬於左腦跟右腦,這是我早在樂評家時代就學會的事。像妮爾頌(BirgitNilsson)、帕華洛第(Pavarotti)那樣不世出的歌手,如何在歌臺舞榭塑造出一個個偉大角色,其「直覺能力」是遠多過「理論分析」的。雖則小說家精擅的工具─文字,較音符多了「邏輯建構」的思維,但是創作者畢竟有其個人反思覺察(reflexiveawareness)的死角及經驗匯集(locusofexperience)的侷限,而這個部份得仰賴傑出評論家以「旁觀者清」的角度予以補強。我就看過不少「眼低而手高」的音樂家和小說家,在意識、下意識和潛意識間輾轉輪迴,他們的創作往往超越了「想像經驗之外」,這就是藝術的驚奇(marvel)!
白先生本人也常在理性與感性之間擺盪,因此如何將他的「認知向度」(cognitivedimensions)從「隱涵式(implicit)的習慣」轉化成「外顯的理論」(explicittheories),就是與談和寫作上的課題。
這當然是一項艱難繁複的工程,我原本一篇篇的隨邀隨作,從沒奢望可以變成一本書;現在居然被我完成了!第一個要感謝的是李歐梵、李玉瑩教授伉儷:若不是他們的期待與鼓勵,我無法一鼓作氣。第二要感謝高中同學卓立;坦白說我迄今仍不認為自己是多了不起的作家,只不過比起某些汲汲營營、視寫作為交際晉身之階的「評論家」,一直篤信文學的專業精神與技巧而已;但這位老同學顯然將我的各項成績記得比我自己還清楚,以他的冷靜和熱忱,交替鞭策著我。
我雖從小看戲、表演藝術的論述描寫更是當行本色,但畢竟幼時從歌劇、京劇入手,轉攻崑曲尚待學習甚多。這方面我要謝謝祖誠,傳授了許多票友的體驗心得。
在《青春版牡丹亭》製作期間常常碰到許培鴻,我倆各有任務,往往打過照面又得各自忙開;如今他成績斐然,成為世上拍過《牡丹亭》最多之人,在此祝福。
至於個人生活寫作上要感謝「舊香居」的雅慧、梓傑,宋宗平、葉俊毅、陳子善教授、楊澤主編的協助,還有《上海神話》發行時拔刀相助的韓良露、張曉風、李昂。此外陳義芝、廖玉蕙、辜振豐、吳興文、蔡登山也給予許多讚美。《上海神話》是我第一本研究白先生的專書,正因佳評如潮,我才會精益求精推出這本對談。
《上海神話─張愛玲與白先勇圖鑑》宣傳時蒙人民日報的王艾倫、北京中央電台的樂豔豔、和飛碟的唐湘龍鼓勵甚多,在此特別致謝。
九歌蔡文甫前輩和他的女公子─現在已經晉昇為老闆,接連兩代向我邀書,使得我定下心來將一篇篇的文稿補綴完成,在此特別感念。在建構這本書的時候鑽研《現代文學》,這才發現蔡前輩是當年《現文》的大將!數十年後由九歌來出版這本對談,好像是冥冥中註定的緣份。
主編何靜婷小姐勞苦功高,自不待言。我出書不是第一次了,最怕那種一拖三迭,遇事還不斷牽拖之人。何小姐做事明快,快中有細,希望這次合作成績圓滿。
整本書的架構從白先生受到田納西威廉斯等影視文學的啟發切入、他如何「起而行」創辦《現代文學》啟迪一整個時代、他如何完成小說偉業及小說成就的剖析探討,再遍及因寫〈遊園驚夢〉提倡崑曲的歷程,和「化小愛為大愛」、投身社會文化活動後為崑曲、《斷背山》等族群發聲及這方面的理念剖析,希望呈現白先勇、及他的師長同學,曾有那麼一整個世代為文學奮鬥的風貌。
所以最後要感謝白先勇先生─只是蒙他提攜之餘,有時也不禁讓人「埋怨」白先生帶給我這許許多多繁重的功課。注重傳統功底的北派《遊園驚夢》,和杜麗娘聯袂登台的春香得展現許多「反雲手」、「反臥魚」……真正行家可以看出那位貼旦跑圓場跑得比閨門旦還要熾烈緊張─那就是我和「白牡丹」合作的感覺。我迄今仍記得許多個下午,我陪白先生一路聊到華燈初上:白先生向來喜歡點一杯花茶,看著那小小的花朵在熱氣裡婉妍舒展,我們啜飲著芬芳,張口便是含英咀華。白先生坐在他的舊夢裡,彷彿滿天都是兒時的星光,縷縷幽思彷彿悉悉邃邃閃過……我瀕臨名山大業之巔,四周寂寂,只有白先生追雲趕月的話語。白先生說話的節奏一逕是快的,宛如煙火叱錯枝頭;我一路接招發招,在「記者」、「評論人」及「秘書」三重身份中穿梭往還,好像在從事最迅捷的腦力激盪,自覺此生從沒那麼機靈過。
「對談」原本是一樁普遍至極的形式;據說日本素有二人談、三人談(鼎談)、四方談的傳統。不過我也看過不少流於各說各話、或是接口相聲的例子,前者欠缺默契、後者缺少視野─或是兩者都沒有─無法達到1+1〉2的效果。
我和白先生除了藝術氣質不盡相同,更有世代上的差異;在經驗與視野上的聯手確實先聲奪人。不過因為這是文學作品而非學校裡的會議紀錄,因此在呈現白先生「文學發聲」的時候,我更專注於論述的架構、話語情境的轉折、思維邏輯的推衍,以及白先生聲形語調的模擬。這當然需要適當的剪裁與梳理,因為重點不在「有聞必錄」而在如何「呈現」給讀者。以自我為中心的人當然不會體認到這點;但我忝駐新聞崗位多年,深知「思想結晶」的「傳達」才是第一要務。而在這方面、我必須要說的是─呈現「對談」要比我自己本身從無到有地「建構論述」,要來得更加辛苦。楊澤就曾說過「對談」不僅是從內到外表達、追求知性誠實與感性誠實的結合(intellectualandemotionalhonesty),他更稱許高超的對談有節奏、有意象、有「戲劇性」的表達過程。而「性情中人」級的「談人」,不單能把對世界的複雜感受召喚出來,更擅於傾聽他人、善於解讀生命及時代旋風的意象與聲音。
我不知道對我這樣輕聲緩行的寫作者,「旋風」是否是個太過強烈的字眼;我貪戀世間好山好水、見到璀燦景致往往不忍不駐足欣賞;生命是一場儷人行,花蔭爛然,疑幻疑真;但在漫步春光的同時,我當然也不會忘卻我的責任。
比方說為世人留下「白先勇」這幅時代風景。
那就是這本書所要呈現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