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鬆讀三國
翻過《三國演義》古典原著嗎?拿起書,惦惦看重不重?讀起來,很難懂嗎?還是維持在「還好啦!可以接受」的範圍?
找到機會,記得翻翻原典,無論有沒有讀懂、讀到第幾回,其實都沒有關係。
整部《三國演義》,描述人物超過三千人,真正出場表演的也有三百人,我們了不起記得三十個人,真談得上很喜歡的,不過也就兩、三人。大部分的讀者,看到這麼多人物一湧而來時,很容易心慌,幾乎每個人都會經歷這些過程,咦?這個人的名字前面有看過,他是幹嘛的?心一急就往前翻,就像在讀英文小說時,遇到每一個生字都停下來查字典,忙著對譯,這樣讀書,痛苦極了,簡直像在做功課,哪有什麼「讀小說」的樂趣呢?
有一些人被龐雜的人名嚇壞了,也被繁複的殺戮讀矇了,居然還緊張兮兮地追問:「張角跟張讓是什麼關係?」、「甘寧夜闖敵營帶的是三百人還是八百人?」、「怎麼辦?十常侍的名字,我總是背不起來。」
天哪!又不是要模擬考。張角跟張讓一點關係都沒有;甘寧以小搏大的價值,不會受數字影響;十常侍google一查就一堆資料,硬要背下來,不是跟自己過不去嗎?
記得,閱讀是為了享樂。我們要培養一種輕鬆閱讀的能力,看不懂就跳過去,讀不下就擱著,在心情最好的時候拿出來,一邊看一邊跳也沒關係,只要有一些關鍵字、有一些喜歡的段落,刻印在腦海裡,記得一、兩個段落,感受奇特的渲染力,這就夠了。
當我們看一部喜歡的電影、看一本入迷的小說,會去研究這件事發生在幾年?那場戰爭死了幾個人?誰跟誰到底什麼關係、會在什麼脈絡遇到誰、然後會怎樣嗎?根本不可能嘛!
三國也是一本迷人的小說,要用入迷的感覺去讀它。有一些人物忘掉了,不要管他,繼續往前閱讀,只要理解了大框架,起來晃一晃、繞幾圈,有一些原來印象不熟的角色,忽然又跑回來了,這樣,就可以享受到一種「原來多了個老朋友」的驚喜。
在學習的歷程裡,一定要牢牢記住,沒有樂趣,等於沒有價值,當然也完全無效。
想想古代人讀的書,不是刻在甲骨上,就是寫進竹片,就算跨進超級進步的時代了,也要寫在絹帛上,捧一大堆布耶!那才真叫做沈重。
這一對照,是不是大家都真的很安慰,我們讀書,真的很輕鬆耶!讓人驚奇的是,就算捧著這麼重的書,古人還覺得讀書很輕鬆、很快樂。
不信?看看「巠」這個字: ,三條清晰流暢的水脈,流到地上去,可以流到更遠,滋潤了更多土地。字就像留下古人的日記。「巠」就是「經」的古字,代表寫在布上面的書,清晰、流暢,帶給我們營養,也帶給我們快樂。
後來,「巠」被移做表示聲音的「造字積木」,相當於古人的注音符號,我們叫做「聲符」。
這些「同音大家庭」的字,發明得越來越多,「巠」這個「聲符」,像忙不過來的超級大明星,到處趕場,不得不請了個助手,加上「糸」部扮演它原來的角色,「經」這個字,就是期勉大家好好珍惜這些用珍貴絲布做成的「非常重要的書」。
可以說,「巠」加工過的字,都帶著水流湧進大地滋潤般的歡愉和舒適。
這是個很棒的「聲符」吧?加上一個「車」字,當然更如同天馬飛翼,輕鬆快樂得不得了!我們讀書啊!就是要輕鬆,才能每一本書都翻得有趣又有意思。
想不想輕輕鬆鬆讀三國呢?試著用一種看電影的心情,在腦海裡勾繪出自己想要看的是一部怎樣的電影?在哪裡拍的?古裝片嗎?有哪些明星?好不好笑?悲情?還是很熱血?
這時,我們是不是很想先看看預告片?無論從電影、電視、電玩,或者是閒暇時的聊天,我們常常可以聽到桃園三結義、過五關斬六將、赤壁大戰、瑜亮情結、單騎救主……,這些碎片一閃而過,會吸引多少人想看呢?還有哪些是更有趣的片段?
如果我們有機會,當一個全方位的導演,籌拍一部《三國》大戲,試著在心裡好好盤算,想邀約哪些明星,擔任我們指派他上場的角色?我們要做好什麼樣的基礎準備,才能引領更多人,進入我們編織的神祕世界?
這就是讀三國以前,我們可以養成的遊戲心情。
在自由創造以前,我們要像大導演畫「分鏡表」一樣,先準備一個「拍戲的模型」,畫出我們自己的「時光分鏡」,讓每一個想要演戲的人、看戲的人,都可以輕輕鬆鬆,走進三國世界,自由地切一段時間,挑出幾個角色、幾段情節,像炒菜鍋般翻個兩下,創造出一種「想像美味」,走過每一段「歷史時光」,都像一場電影落幕,嶄新的另一批歷史演員又要上場了。
想要培養「閱讀豪情」,關鍵字就是「大」。豪就是大,不要忘了提醒自己,大概大概就好。
我們非常清楚,讀小說,既不需要歷史考證,更不是在數學計算,只要註明每一個朝代約略的「建國時間」,這樣就能簡單清楚地認識在幾千年的歷史中,三國這一百年,應該出現在哪一段。
注意看唷!幾千年的歷史,畫出「時光分鏡表」,就變得這麼簡單:
夏500商500周800
西周400→東周400
春秋 戰國 ○秦
漢400
西漢200→東漢200
三國
魏晉南北朝350
當帝舜傳給禹,國家初具規模後,禹傳給兒子,開啟中國「家天下」的領袖傳承模式,漢字歷史就從夏、商、周開始。
這時,歷史開始出現一些有趣的循環,瞧,夏朝五百年,商朝也五百年。人們喜歡說,五百年修得什麼同船渡啊!妖怪也可以變人形,感情機運遇合更是多所變遷,可見,「五百年」對人們來說,長到跨過一個世代,所以,都有悠悠歷歷、改朝換代的感慨。
周朝八百年,看起來歷史變長了,其實,當中又被切為兩半,西周、東周各四百年。人們的能力增加,逆來順受的忍耐力跟著縮短,時代的變遷自然會變多又變急,一定比五百年更短。
從周朝以後,「恍兮惚兮五百年」的漫長時光,都成為越來越不可信的神話傳說。現實生活中的爭逐,越來越激烈,爭霸天下的智計攻略,也越來越精細,歷史的興替當然越來越急,秦朝只維持短短四十年,彷彿一切在混亂中的全面統一與改革,都在為大漢做準備。
有沒有注意到,秦朝被一個小小的「圓」圈起來,還平行過渡到漢?那是當然的啦!因為秦始皇只比劉邦大兩歲,他們可以說是「同一時代的人」,經歷了同樣破碎的戰國歲月。漢朝在幾個歷史上有名的賢君名相經營下,也只維持了四百年。西漢從西元前二○二年開始,東漢又延續到西元二二○年,像周朝一樣被切為兩半,西漢、東漢,剛好跨過西元零年,前後各兩百年。
商朝重複了夏朝的歷史軌跡;漢朝又重複了周朝的歷史軌跡。到了東漢末年,各路英雄崛起,好像又重複一次「部落小國」爭逐天下的歷史軌跡。最後,魏蜀吳的崛起,就像黃帝、炎帝和蚩尤,整頓混亂破碎的部落聯盟,重新在歷史舞台上,翻演三足鼎立的部落爭霸,直到最後整合成統一的「國家雛形」。
歷史的滾動像一個不斷重複的橢圓,看起來相像極了,其實又不斷向前滾去。
新生的故事,不斷在舊傳說裡加進更多的曲折變化,多了些時間長短的差異、多了些英雄豪傑的骨血,當然也多了些生命起伏的歡愉和寂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