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作品和時空的關聯性──《變調的喇叭》再度重排小記
翻閱書中三十多篇作品,便憶起當時寫作、投稿情景。在五○─六○年代,本人只是一個愛好寫作者投稿人,不認識各報副刊主編,其中最特別的是〈中華副刊〉主編林適存(南郭),他隔一段時日,便用簡短的文字。如
文甫兄,再來一個短篇佳作吧!
這簡單的一句話,在作者心目中,有無限的鼓舞寫作的動力,所以,本書中以〈中華副刊〉發表的篇章最多。
當時,歐美正流行「小小說」,因為「小小說」要在簡短的篇章裡,具體而微地用少數人物,表現整個故事中的情節、衝突、高潮……以及作者需要表現的主題,比長篇大論的長篇小說要嚴謹、簡潔,因為當時的報紙副刊篇幅有限,愛刊「小小說」,本書的篇章,就表現了當時編者和作者的心態。
細看書中各篇作品,沒有點明時間、地點,局限某某地區的某某人物。換句話說,這本小說中的人物在不同的時空中所發生的情景,在任何時地均可能發生。
不論長篇小說或短篇小說,我都截取人生橫切面:在某一個時間,寫出某些人物的恩怨情愁。因為小說不是「傳記」,寫主人翁的生長、求學、戀愛……只是寫他精采的片段人生。
當然,小說的人物是想像的、虛幻的,但和寫作時的大時代有密切的關聯性。譬如書中一篇〈假如電影院像教室一樣〉,是因為當時國民小學畢業生,參加初中聯考時,台北市的聯招會國文科的命題作文是:「假如電影院像教室一樣」,各界譁然(當時還沒有六年國教,更沒有九年國教),我便以此為題,寫了一篇「假如電影院像教室一樣」小說一篇,發表在《聯合報副刊》上,讓參加聯考的小學生及老師和家長一些啟迪。
從這裡可以說明作品和時代的關聯性。
本書曾由「源成文化圖書供應社」出版,收回版權由九歌以三十二開版面印行,現再重行編入「蔡文甫作品系列」,並加入王玉琴女士在「蔡文甫創作研討會」論文〈蔡文甫小說的美學特徵〉,研討會中曾討論個人的全部小說,王副教授特以「美學特徵」為考察中心,特載此文,供讀友參考,並向王玉琴女士致謝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