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鍊孔子的睿語箴言,
蘊含人生哲理,解答生命困惑,
於經典中找到安身立命的方式。
人生的意義是什麼?怎麼看待死亡?如何追求快樂?面對這些現代人常有的大哉問,孔子原來早有妙解。
傅佩榮深入探究孔子的睿智話語,從領導管理、作育英才、交友及個人修養等各層面來觀察,告訴我們:如何透過教育與學習,實現自我的潛能?怎麼與自己和他人和諧相處?何以安貧樂道,為什麼孔子的道讓人快樂?交友分哪三等?
《論語》說:「願車、馬、衣、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企業據此以分紅制度與員工共享。孔子也認為,人不能因一時過失就放棄生命,要我們放眼未來。本書藉由親切的一問一答方式,讓真理越辯越明,帶領我們從《論語》中找到思考的鎖鑰,解開人生的疑惑。
本書特色:
★ 傅佩榮教授精闢闡述孔子的思想,針對現代人面臨的種種難題,提出實用的見解。
★ 全書收錄傅佩榮與年輕學子之對談,彷彿親臨課堂,問答豐富而精采,足可引發個人之思辨。
作者簡介:
傅佩榮
上海市人,台大哲學研究所畢業,美國耶魯大學哲學博士,曾任台大哲學系主任兼哲學研究所所長,比利時魯汶大學、荷蘭萊頓大學講座,現任台大哲學系教授。
他在台大開設「哲學與人生」課程,座無虛席,受教者上萬人,此外,他還是一位傑出的演講家,每年舉辦兩百多場人生哲學講座,多次應邀前往馬來西亞、韓國、美國、新加坡等地的華人社團作傳統文化講座。在大陸中央電視台「百家講壇」主講孟子、北京電視台「養心堂」主講莊子、國學天空,另在鳳凰衛視、山東衛視、上海衛視等多家電視台主講國學,深受中國大陸讀者歡迎。
傅佩榮潛心研究國學,專心注解,並重新解讀《論語》、《孟子》、《易經》等傳統經典,長年致力於國學的普及與推廣,他說這一生只做四件事,研究、教學、寫作、演講,這四件事情,讓他有機會把最深的思想,儒家、道家、易經等,一步步淺顯、普及化。傅佩榮教授作品行文一如本人,幽默風趣,平易近人而又深入淺出。
主要獲獎及表彰紀錄
國家文藝獎
中正文化獎
教育部教學特優獎
大學生社團推薦最優通識課程
新浪、搜狐2007年度傑出文化人物
民生報評選校園熱門教授等獎項
章節試閱
卷十二 人性向善
1.研究方法
我們討論「人性向善論」,不見得每個人都贊成,但是有些重點應該能夠把握。一方面,要向它與「人性本善」有什麼差別,與「人性向善」又有什麼差別。通過了這兩個檢驗才行。另一方面,要通過對文本的探討,才能證明這是儒家思想。個人可以採取任何主張,參考很多現代生物學、心理學的研究,那是另一回事。既然學習儒家,應該掌握儒家的文本。
首先,界定「向」和「善」兩個字。我對「向」的定義是「真誠引發的力量」,而「善」是我和別人之間適當關係的實現。如果說人性本善,「本」怎麼界定?沒有人可以界定。因為現在不是談宗教,不然可以說有原罪;現在是談哲學,需要根據客觀的經驗材料,經過合理思維。「善」怎麼界定?可以定義為任何一種東西,如孝悌忠信嗎?不可以。沒有人原本就是孝悌忠信的,如果本來就是,那麼孝悌忠信就不成其為價值,並且難以說明為何有人不孝、不悌、不忠、不信。
現在我也不清楚,「本善」應該怎麼定義。首先,是誰先用的?從張載開始,宋代理學家把人性分為「天地之性」與「氣質之性」,這種劃分本身就有問題。他們說,人有兩種性,一種是天地之性,或稱為天理;一種是氣質之性,或稱為人欲。他們只說天地之性是本善的,而不談氣質之性,那麼講的就不是人性。明明承認人有兩種性,對第二種又閉口不談,在理論上怎麼說得通呢?
其次,當代學者中有沒有講本善的?有人提到牟宗三等前輩。牟先生是怎麼說的呢?他說「本善」是指人與動物的差異,這只是一種表面描述。接著說,人對於道德有一種分辨和實踐的要求。這怎麼能叫本善呢?只是一種要求而已,不表明人已經做到善了。
如果不能夠對「本善」提出明確定義,就不要勉強再用了。在《孟子》和《論語》裡,都沒有這樣的想法。
2.人性向善
幾個月大會爬的嬰兒,看到別人有困難,也願意來幫忙。對此有人理解為人性向善,甚至有人說這是本善。其實嬰兒基本上沒有分辨能力,只是很容易感通到同樣的人的困難,當感通的能力和生存需求發生衝突時,他恐怕會毫不猶豫作出對自己有利的選擇。如果有人以此為證,那是只看到了現象,卻不懂得什麼叫做哲學家的作為。
哲學家要冒一個險,看透人類現象背後的人性是什麼──這是吃力不討好的事。比較討巧的說法是,人性是一張白紙,受後天環境的影響。但是,你為什麼要行善避惡?有人說原因在於外在環境,這樣一來,人就不存在人格價值,人格尊嚴也談不上了。也有人認為,本來就不必談,因為我從生物學的立場出發,只求生存就好。
「人性本善論」的主張者,很難用到《論語》裡的某些材料。譬如孔子對管仲的稱讚。雖然管仲的德行很差,器小、不儉、不知禮,但是他通過外交手段避免戰爭,造福天下人,就被孔子稱為「合乎仁者」。因為他的仁建立在和別人之間適當關係的實現上,並且超越了齊國宰相的職責範圍。從這個例子,可知善是一種行為。孟子講到「為善」與「為不善」,即做出善的行為與做出不善的行為,這是對善惡的基本界定。既然善是行為,那麼人性本來是什麼,根本不重要。
《衛靈公第十五》中有:「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夫何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道家也講無為而治,不過是按照道的規則,什麼都不要刻意去做,最後自然上軌道了。而儒家的無為而治是有條件的。「恭己正南面」,就代表道德條件,之所以能夠無為而治,是因為人性向善。
懂得了人性向善,相當於解碼,一個密碼解開,其他所有奇怪的地方,通通講得通;相反,如果人性本善,又何必去治理,領導者何必「恭己正南面」呢?這一來,儒家思想就變得窒礙難行了。
子張問行。子曰:「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行乎哉?立則見其參於前也,在輿則見其倚於衡也,夫然後行。」子張書諸紳。
子張請教怎樣可以行得通。孔子說:「說話真誠而守信,做事踏實而認真,即使到了南蠻北夷這些外邦也可以行得通。說話不誠實而無信,做事虛浮而草率,即使在自己本鄉本土,難道可以行得通嗎?站的時候,要好像看到這幾個字排列在眼前;坐在車中,要好像看到這幾個字展示在橫木上。這樣才能夠行得通。」子張把這句話寫在衣帶上。
所謂「蠻貊之邦」,那裡的人沒有接受過儒家或者華夏文明的教化,但是只要是人,一樣向善。我們只要行善,別人怎麼會不歡迎呢?
孟子說過「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出自《孟子‧告子上》),很多人以此來反對「人性向善」的觀點。他們認為,孟子既然說「仁義禮智不是外部加於我身的,而是固有的」,說明他主張人性本善。但是讀書不能只讀這一句。孟子還講過,「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出自《孟子‧公孫丑上》)孟子把四端比喻為四體,即四肢,是與生俱來的。他說四端,而不是四善,做出來之後才是四善。
有人認為,孟子所說「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出自《孟子‧告子上》),還不足以證明人性向善。孟子喜歡以身邊的現象,來比喻看不到摸不著、需要洞見才能理解的人性狀態。水向下流,但是用手潑水,水就可以向上,這是多麼簡單清楚的比喻!
「民之歸仁也,猶水之就下,獸之走曠也」(《孟子‧離婁上》),翻譯成白話都要加一個「向」字:水向下流,火向上燒,野獸奔向曠野。難道孟子不是主張「人性向善」嗎?
為什麼不說「向惡」呢?向善、向惡怎麼分辨呢?向善的話,為惡心不安,為善心安;向惡的話,為惡心安,為善心不安。哪一種是正常普遍的現象?很明顯是前者。有後者那種人嗎?有,黑道中人。
卷十二 人性向善
1.研究方法
我們討論「人性向善論」,不見得每個人都贊成,但是有些重點應該能夠把握。一方面,要向它與「人性本善」有什麼差別,與「人性向善」又有什麼差別。通過了這兩個檢驗才行。另一方面,要通過對文本的探討,才能證明這是儒家思想。個人可以採取任何主張,參考很多現代生物學、心理學的研究,那是另一回事。既然學習儒家,應該掌握儒家的文本。
首先,界定「向」和「善」兩個字。我對「向」的定義是「真誠引發的力量」,而「善」是我和別人之間適當關係的實現。如果說人性本善,「本」怎麼界定?沒有人可以界...
作者序
人人心中有孔子
本書是我在浙江大學為「文化中國人才班」的同學講解《論語》的實況記錄,再稍加修訂而成。年輕的心靈在面對龐大的孔子形象時,免不了有一番反思、批判與論辯,他們的敏銳提問一再刺激我的靈感,使我充分享受教學相長的樂趣。
這次講課的緣由是這樣的。浙江大學為了培育學生,設立「文化人才班」,由全校二年級五千多名同學中對國學有興趣者,精選出三十五人組成,由周生春教授主持規劃。承蒙周教授厚意,要我為第一屆同學講解《論語》。我未曾在大陸為本科生正式授課,正好可以借此機會了解優秀大學生的學習興趣及能力,乃欣然應允。結果呢?學生們的熱衷學習與熱切討論,讓我深深感受到身為老師的重大責任與無比喜悅。
《論語》記載孔子與其弟子、時人應答之言行,由其第二代弟子所彙編,含括政治、教育、修身、處世等面向,談論層面廣而深,凝聚了孔子與儒家思想之菁華,蘊含豐沛智慧。大家都清楚,孔子的核心思想為「仁」,其實他同樣也相信天。孔子謹守「天命」,然而何為天命呢?人性向善,擇善固執,最後要止於至善,就是每一個人的天命;實踐方式便是當個人身處何種角色,就盡全力做好自己的本分,如此就能合乎天命。
怎樣研究古代的思想?時移世易,古人的話即便在當時有道理,到了今日是否仍舊如此,又該如何闡釋?
有關《論語》的解讀、闡述與推介,我已寫了十幾本書。本書的特色是加入了年輕學生的提問與我的回答。我的回答不是結論,而是引發新問題的線索。這些問題與答案使我們走出《論語》,面向今日世界與現代人生,使我們在肯定「人人心中有孔子」時,可以進而活出兼具人文之美與人格之美的一生。願以本書與有心上進的朋友們共勉。
人人心中有孔子
本書是我在浙江大學為「文化中國人才班」的同學講解《論語》的實況記錄,再稍加修訂而成。年輕的心靈在面對龐大的孔子形象時,免不了有一番反思、批判與論辯,他們的敏銳提問一再刺激我的靈感,使我充分享受教學相長的樂趣。
這次講課的緣由是這樣的。浙江大學為了培育學生,設立「文化人才班」,由全校二年級五千多名同學中對國學有興趣者,精選出三十五人組成,由周生春教授主持規劃。承蒙周教授厚意,要我為第一屆同學講解《論語》。我未曾在大陸為本科生正式授課,正好可以借此機會了解優秀大學生的學習興趣...
目錄
自序 人人心中有孔子
卷十二 人性向善
1.研究方法
2.人性向善
3.真誠由內
4.善與追求
卷十三 先進第十一
1.用人之道
2.孔門諸賢
3.鬼神生死
4.學生特色
卷十四 顏淵第十二
1.顏淵問仁
2.行仁之道
3.天道之辨
4.無信不立
卷十五 子路第十三
1.名正言順
2.子為父隱
3.行己有恥
4.教育目標
卷十六 憲問第十四
1.仁者管仲
2.以直報怨
3.知子者天
4.修己安人
5.不出其位
卷十七 衛靈公第十五
1.子路其人
2.人能弘道
3.朝聞夕死
4.殺身成仁
5.曰「如之何」
卷十八 季氏第十六
1.損益三樂
2.三戒三畏
卷十九 陽貨第十七
三年之喪
卷二十 微子第十八
舌撻隱者
卷二十一 子張第十九
萬仞宮牆
卷二十二 堯曰第二十
(總結的話)
1.儒家原則
2.孤魂野鬼?
自序 人人心中有孔子
卷十二 人性向善
1.研究方法
2.人性向善
3.真誠由內
4.善與追求
卷十三 先進第十一
1.用人之道
2.孔門諸賢
3.鬼神生死
4.學生特色
卷十四 顏淵第十二
1.顏淵問仁
2.行仁之道
3.天道之辨
4.無信不立
卷十五 子路第十三
1.名正言順
2.子為父隱
3.行己有恥
4.教育目標
卷十六 憲問第十四
1.仁者管仲
2.以直報怨
3.知子者天
4.修己安人
5.不出其位
卷十七 衛靈公第十五
1.子路其人
2.人能弘道
3.朝聞夕死
4.殺身成仁
5.曰「如之何」
卷十八 季氏第十六
1.損益三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