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為國內第一本專注於華裔學生與華語文教學的學術專書,也是此專書系列的第一本。由國內外專家學者發表的研究論文,經各學術領域的編輯顧問群審查通過,依文章主題分為三輯︰「教學理論」、「教學應用」、「文化教學」共十三篇專論。
2012年起台師大應用華語文學系與進修推廣學院,整合原僑大先修班僑生華語文教學之豐富經驗,並引進最新的國際華語教學方法,培養僑教與華人研究、華語教學人才,這些珍貴的研究成果都將陸續輯為本系列專書。
作者簡介:
簡瑛瑛
臺灣大學外文系畢,伊利諾大學比較文學博士。曾任教於臺大外文系、美國賓州州大比較文學/女性研究系所、輔仁大學比較文學研究所所長,現任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應用華語文學系所教授。專研比較文化、性別研究及世界華文文學與藝術,擔任過環太平洋女性研究顧問、《中外文學》專號主編,著有《女兒的儀典─臺灣女性心靈與文學/藝術表現》、《何處是女兒家:女性主義與中西比較文學/文化研究》,編有《認同、差異、主體性:從女性主義到後殖民文化想像》、《女性心/靈之旅:女族傷痕與邊界書寫》等專書。
蔡雅薰
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文學博士,現任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應用華語文學系教授兼系主任。曾任教美國南加州北橙中文學校、洛杉磯喜瑞都中文學校、洛杉磯聖蓋博高中華語教師,具有華語教學及師資培育二十年實務經驗,學術專長為華語文教材編寫、華語文教學設計、華語文教學法及華語語音學等。著有《華語文教學導論》、《華語語音學》、《僑教雙週刊─中級華語》等書。
各篇作者
張朋朋 北京語言大學對外漢語教學專業畢業,曾任教中外多所大學,學生有外國人、外籍華人、華僑等。發表《論文字的本質》《語言能力和文字能力》《漢字是世界文化遺產》等專文,主要著述《文字論》。
周明朗 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語言學博士,美國馬里蘭大學語言學院副教授,北京語言大學客座教授,新疆師範大學雙語教育中心研究員。
金鉉哲 韓國延世大學中文系文學博士,延世大學中文系教授,韓國中國言語學會副會長,辭典學會研究理事,著作53部,《中國言語學史》獲韓國文化觀光部優秀學術圖書獎。
Jason D. Hendryx(韓 森) Jason received his Ph.D. from th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in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with a specialization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SLA). He currently is an assistant professor at the University of Wyoming.
蔡雅薰 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臺灣師範大學應用華語文學系教授兼系主任,著有《華語文教學導論》、《華語語音學》、《僑教雙週刊──中級華語》等。
陳鵬妃 英國倫敦大學教育心理學博士,臺灣師範大學應用華語文學系助理教授,研究中文沉浸式教學模式、字本位教學策略、線上同步華語文教學、批判思考能力教學課程設計等。
趙日彰 臺中教育大學教育測驗統計研究所博士候選人。研究測驗與評量,以華語作為第二語言之能力評量。
官英華 德國畢勒菲爾德(Universität Bielefeld)心理語言學博士,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應用華語文學系副教授,專長心理語言學、外語教學、眼動與閱讀以及多媒體訊息處理。
邱炫煜 中正大學文學博士,臺灣師範大學國際與僑教學院人文社會學科副教授,中華民國海外華人研究學會理事、臺大、臺師大客家文化研究員,專長中國海洋發展史、華僑華人史、中國與東南亞關係史。
彭愛雲 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華語文教學系碩士,國語中心教材組編輯、書法社指導老師,新加坡小學華語教師。
賴毓珊 臺灣師範大學臺灣文化及語言文學研究所碩士,任教臺師大國際與僑教學院,專長外籍生華語文聽說、讀寫教學。
周俞姍 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系碩士,專長蒐集華語文教學資料、實驗資料、外籍學生華語文課業輔導。
簡瑛瑛 美國伊利諾大學比較文學博士,曾任教臺大外文系、美國賓州州立大學、輔仁大學,現任臺灣師範大學應用華語文學系所教授。
林振興 中國文化大學文學博士,現任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應用華語文學系副教授,研究華人社會與文化、華語修辭學、字本位教學理論及華語教材編寫。
石蘭梅 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博士,歷史系副教授,研究古代藝術史、文明發展史、博物館學、歷史數位學習研究等。
李易修 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系碩士,研究海外華人、華裔華語教學、當代社會議題。
蔡昀曄 屏東教育大學英語系,臺灣師範大學應用華語文學系碩士,臺北歐洲學校中文教師,國語中心華語夏令營導師。
張婕洋 臺灣師範大學英語系,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系研究所碩士,研究語言教學、教學設計等。
陳奇聰 臺灣師範大學英語研究所碩士,研究計畫「跨文化課程與族裔認同」參訪各地華語教學單位、課室觀察、問卷施測、質性訪談。
張瓊惠 美國俄勒岡大學比較文學博士,臺灣師範大學英語系教授,研究自傳文學與理論、移民文學、亞裔美國文學、跨族裔及文化研究等。
章節試閱
文化教學
■ 10 ■
華語文學與跨文化教學:從孟姜女到《碧奴》
簡瑛瑛/竇敏慧/林書帆/胡文俐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應用華語文學系
一、前 言
㈠ 研究動機
中國傳統女性給外界溫婉柔順的刻板印象,身處強大的男性霸權社會,她們的身影薄弱卻又堅強地存在傳說中,令人無法忽視。本研究將由孟姜女哭倒長城傳說為底本,向外籍學生介紹眼淚中隱含的女性抵抗意識。
然而,華語文學易讓外籍學習者發生閱讀困難,囿於文字而錯失文本表達的意涵;再者,若無中國文化背景的前導,學生極有可能對陌生的文化訊息產生誤解或偏見。因此,本研究將從文化、比較文學和教學這三方面著手,研擬出一份實際可行、以華語文學為文化教學素材的教案。按課程前導、正式課程、驗收成果三步驟,從孟姜女故事流變中,建立學生與數千年受壓迫的傳統中國女性之連結。採蘇童小說《碧奴》之選段做為文本,讓學習華語的外籍學生能夠透過華語文學,對中華文化中的女性有更進一步的理解。佐以美籍華裔作家譚恩美的小說《接骨師的女兒》做為對比,藉由中國作家和華裔作家的作品建立對女性淚水的意象概念之後,進行中西文化的比較。選取格林兄弟的童話《長髮姑娘》與安徒生的童話《雪女王》對比眼淚的意義。中國的眼淚是女性對威權壓迫的軟性反抗,不能求之於正義,只能求之於心靈的天;而西方的眼淚卻有著治癒和淨化的魔法,破除邪惡的咒術,拯救身處不幸中的人物,獲得圓滿的結局。提供學習者跨文化的思考,從背景、歷史、環境等進行女性主義的討論與見解分享,更進一步理解中國女性不僅僅是柔弱溫順的受害者,也有抵抗的勇氣。
㈡ 研究目標與相關文獻
本研究為華語非母語者設計一套以華文文學跨越文化隔閡、進而了解中華文化中女性淚水與抗爭的教案;教師本身亦可依此指示,蒐集相關女性主義資料或相關延伸閱讀文本。這套架構包含課程前導、正式課程、驗收成果,教師可視班級情況調整課程內容,從各篇教案中擇取最有共鳴的部分進行教學。
Haviland (1993) 指出社會的抽象價值往往投射在文化的實際表現,因此文化是一套標準和規則。在華語文教學中,不僅僅是注重語言表達能力,更需要了解中華文化,才能在語言中加入文化的深刻面,進行更深入的認知與探討。徐子亮(2008)《實用對外漢語教學法》:「對外漢語教學的根本任務是讓外國學習者學會漢語的結構形式,同時也需要導入有關的文化知識和培養學習者的『跨文化意識』,人們用本族語表達的內容,總滲透著或包含本族人的文化意識和文化習俗,因此學習外語不僅要掌握該種語言的形式,還需要了解該語言形式所包含的交際文化和該語言形式所表示的知識文化(意識、習俗、價值觀念)。」 女性在中國文化中扮演安靜卻不容忽視的角色,她們以容忍為美德,視父權為天,但並未失去反抗的勇氣,所以孟姜女縱使無助地哭泣,她的眼淚仍有沖垮長城的力量,這是學習者不能忽視的文化特點。
至於Sercu (2002) 將跨文化分為語言能力和文化能力,本研究著重後者,乃是理解溝通對象的文化意涵。集合不同文化思維的學生,藉由蘇童的小說《碧奴》與譚恩美的小說《接骨師的女兒》建立中國女性眼淚與抗爭的關聯,並從格林和安徒生童話中進行跨文化意象比較,引導他們從自身文化的立場思考淚水和抗爭、淚水與拯救的意涵,提出自己的理解心得。
㈢ 研究方法與結果
本研究教案設計分為課程前導、正式課程和驗收成果。前導部份使用多媒體影片讓學生對孟姜女傳說的文化背景有基本認知,加以古籍記載,將原始的孟姜女雛型到廣為人知的孟姜女故事,深入淺出地介紹,引起學生探索的興趣。正式課程採文本分析,由教師篩選出的段落,令學生從閱讀中思考蘇童小說《碧奴》中的女性主義。其後由純然的中國移民華裔美籍作家譚恩美的小說《接骨師的女兒》,從母女之間的傳承,觀看過去男性社會對於女性的壓迫及女性的反抗,討論哭泣與不哭泣的意象帶給讀者的差別感受。跨文化討論則著重相反的眼淚意象,格林兄弟與安徒生童話《雪女王》、《長髮姑娘》,美化淚水成拯救和純淨,帶有神聖力量的物質,和中國悲憤的意象大相逕庭,本教案將從歷史、文化、社會背景討論此差異。教學中,教師須觀察學生在課堂上的發言,並指導學生記錄課堂討論內容,作為學生改寫《碧奴》小說的結局之大綱,並在課後完成此改寫作業,最後一堂課請學生發表自己的作品,判定此教學架構下,學生能否理解選文之內涵與文化象徵,結合跨文化的比較,建立意象完整的寫作。
本教案設計參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語教學中心的文化課模式,兩個月的課程,每星期一次,兩小時上課時間,總共16小時。學生程度設定在非華語母語者、已學過兩年華語,程度到達B2,年齡在十八到二十五歲之間,每班二十人左右,若有討論則以五人一小組,共分四組進行。
有鑑於華語教學不再只限於基本聽說讀寫能力,應更具備文化的思考能力與跨文化比較,深入探討中西文化中的差異,將有助於學習者運用華文溝通或寫作時貼近中華文化,符合文化交流的期待。本研究針對現今尚未完備之跨文化閱讀教學研擬之教案,期望未來能付諸實行,屆時才能探討實際的優缺點,進行改正與加強。相信在各方討論及不間斷的研究中,能為跨文化閱讀課程提供更優良的教學品質。
二、課程前導──孟姜女故事流變
孟姜女故事為中國四大傳說之一,流變中世代累積了各地傳說、民歌、戲曲,塑造貞烈的孟姜女形象。當代的孟姜女故事重述,便是蘇童的《碧奴》。作家將孟姜女重新命名為碧奴,未改動傳說中的架構,但更詳細描述孟姜女如何自家鄉抵達長城的故事,並從北山下不可哭泣的血腥歷史,將孟姜女的「哭」變得更有神話的色彩,更加地不可思議。由一個執著的女子刻劃中國女性忍耐的形象,從眼淚中迸發抵抗權威、追求自我幸福的力量,是孟姜女故事動人之處。
孟姜女故事最早的起源是《左傳‧襄公廿三年》:「齊侯歸,遇杞梁之妻於郊,使弔之,辭曰:『殖之有罪,何辱命焉;若免於罪,猶有先人之敝廬在,下妾不得於郊弔。』齊侯弔諸其室。」 此時的孟姜女還是貴族杞梁的妻子,尚未有名字與遭遇,只是提醒齊侯重禮的服喪女子。西漢劉向所著的《說苑‧立節篇》 則出現「哭泣」的意象,使城為之崩塌。唐代將夫死沙場和築城葬身合而為一,開啟現代孟姜女傳說雛形。唐《琱玉集》 將杞梁的身分從戰死貴族降為逃亡的築城工人,也將杞梁妻定名為孟仲姿,這位集傳說於一身的女性終於有了名字,開始她傳奇的故事。同一時代,西域敦煌曲子詞〈搗練子〉 將孟姜女與杞梁妻並列,確立杞梁築長城,孟姜女千里尋夫的故事基本架構。
其後孟姜女故事在各地說唱藝術或地方戲曲中均有展演,情節變化不一,直到明朝政府為了防止瓦剌入侵,大修長城,招致民怨沸騰,老百姓為了發洩對封建統治者的不滿,改杞梁妻為「孟姜女」,改杞梁為「萬喜梁」(或范喜梁),加了諸如招親、夫妻恩愛、千里送寒衣等情節,創造出全新的「孟姜女哭長城」傳說。
清朝則有孟姜女四季歌或是十二月調:「正月裡梅花是新春。家家戶戶點紅燈。人家有夫紅燈掛。孟姜女丈夫去造長城。」 顯示孟姜女故事深植人心,將暴政壓迫百姓的痛苦藉由一個尋夫的女子唱出,以她的眼淚向權威反抗。
瀏覽春秋末年以來的孟姜女故事演變之後,從訓詁學和文獻學角度看孟姜女名字與身分的變化,「孟姜女」實際的意思是「姜家的大女兒」,且是一類人的通稱。另有傳說指出孟姜女是姜姓人家所栽葫蘆爬到隔壁孟姓人家,內有一女,於是兩家共同扶養,稱為孟姜女 。其身分由貴族之女、大夫之妻,轉變為尋常人家的女子,「孟姜」由名轉為指姓氏,代表一類丈夫受國家徵召遠行,獨守家園的女子,她們日思夜盼,忍受生活之苦,於是應千年來無助女性的淚水,出現孟姜女傳說。
㈠ 教案設計──孟姜女傳說流變
單元名稱 碧奴文本探討 學生等級 CEFRB2 人數 20人
教材來源 講義 教師人數 1 時間 4小時
教學方法 藉由影片,使用講述教學法 教授學生孟姜女傳說流變,討論孟姜女傳說型態之改變。
教學內容 從孟姜女的起源背景引起學生興趣,講述歷史發展中之孟姜女故事。
學生學習條件分析 學生年齡:十八歲到二十五歲。
華語程度:已學過兩年華語,中級以上程度,對於中國神話故事有興趣者。
教學資源 文本、影片,有關女性主義介紹的投影片,補充閱讀文章和相關書籍。
教學目標 讓學生從秦皇島與長城的影片中,對孟姜女的起源地點有基本的認知,再藉由孟姜女在歷史上身分的轉變,探討其中的意義。
從相關情節與歌謠中,組成最終的孟姜女故事,加強學生對於孟姜女的認知程度。
第
一
週 10分鐘 問候 師生彼此問候打招呼,教師自我介紹。
15分鐘 影片前導 ● 說明影片內容(長城與秦皇島的觀光影片)與課程主題:「碧奴與孟姜女」之關聯。
● 提醒學生注意與孟姜女有關的訊息。
25分鐘 影片觀賞 長城與秦皇島介紹
10分鐘 休息時間
50分鐘 孟姜女身分的轉變:由貴族之女成為平民又成為碧奴 教師授課:
● 傳說中的孟姜女有哪些身分?這些身分在當時的歷史背景有何意義?
● 碧奴中的孟姜女身分為何?
10分鐘 下週課程預告
第
二
週 10分鐘 回溯上週課程 教師向學生回溯上週上課重點。
40分鐘 孟姜女傳說的劇情改變與細節添加 教師授課:
● 依朝代順序挑選出重大的情節改變處。
● 情節改變的意義與歷史背景。
第
二
週 10分鐘 孟姜女相關歌謠欣賞 播放孟姜女為主題的民謠
10分鐘 休息時間
20分鐘 孟姜女傳說的政治意味 教師授課:
● 孟姜女傳說如何與平民的生命結合?
● 為何中國各地都主張是孟姜女的故鄉?
10分鐘 討論孟姜女傳說的型態改變 教師引導:
● 是否能夠理解孟姜女的傳說背景?
● 故事的精神學生是否能認同?有何批判?
20分鐘 討論孟姜女傳說的型態改變 學生以小組討論形式輪流發言。
三、正式課程
㈠ 眼淚的力量──《碧奴》之淚水與抗爭
古老的傳說承繼數代人的經歷,可從演變的過程中看見民族思維的變化與文化的建立,是不可多得的材料。中國作家蘇童的小說《碧奴》改編自孟姜女傳說,在世代相傳的神話中增添女性意象,描述父權社會下女性的苦難,並將軟弱的眼淚昇華為擊倒威權的力量,令人思索強大的社會壓力下,亦有不屈不撓的意志。
教師節選《碧奴》的文本段落,帶領學生閱讀文本,引導學生思考碧奴作為政治威權的犧牲者,如何解讀她柔弱的反抗行為?深入《碧奴》小說中的女性隱喻和淚水意涵,從中尋找作者所要傳達的深意,導向中國傳統女性形象的探討,對照現今的女性形象,做一比較討論。文本段落選擇方面,著重「眼淚」部份,以及碧奴身為一女子在故事中的傳統印象(女兒家的來歷仍然顯得低賤而卑下)、婚姻關係等等,使學生具備探討故事內容的基本認知。
女孩子臨盆的時候,所有的地屋茅棚都死氣沉沉,做父親的必須離開家門三十三步,以此逃避血光之災。他們向著東方低頭疾走三十三步,地上有什麼,那女兒就是什麼,雖然父親們的三十三步有意避開了豬圈雞舍,腿長的能穿越村子走到田邊野地,但女兒家的來歷仍然顯得低賤而卑下,她們大多數可以歸於野蔬瓜果一類,是蘑菇,是地衣,是乾草,是野菊花,或者是一枚螺獅殼,一個水窪,一根鵝毛,這類女孩子尚屬命運工整,另一些牛糞、蚯蚓、甲蟲變的女孩,其未來的命運就讓人莫名地揪心了。……最容易冒犯哭戒的往往是來自地上的女孩子們,這是命中注定的,從地上來的雜草,風一吹就傷心,從水邊來的菖蒲,雨一打就渾身是淚,因此有關哭泣的故事也總是與女孩子有關。
㈡ 教案設計──《碧奴》小說選段閱讀
單元名稱 《碧奴》文本探討 學生等級 CEFRB2 人數 20人
教材來源 《碧奴》 教師人數 1 時間 4小時
教學方法 講述式教學法解讀小說文本;討論教學法探討小說中女性意象;啟發教學法使學生自編短劇演出。
教學內容 從《碧奴》的文本段落,探討中國傳統女性印象,並對照現今中國女性的形象,做一比較討論;並擴及到女性主義的思索,深入《碧奴》小說中的女性隱喻和意涵,帶領學生思考女主角碧奴作為政治威權的犧牲者,她的行動該如何解讀?
學生學習條件分析 學生年齡:十八歲到二十歲。
華語程度:已學過兩年華語,中級以上程度,對於中國神話故事有興趣者。
教學資源 文本、影片。
教學目標 文本導讀,使學生能了解文本的內容,進而探討其中的隱喻與女性形象的相關意涵。
藉由第一、二週的傳統孟姜女故事,帶入新的《碧奴》,讓學生了解兩者的不同之下有何意義。為何作者要加強眼淚的神話,又如何塑造碧奴形象,使她代替千年的如孟姜女一般的女性發聲。
第
三
週 10分鐘 本日課程說明 教師說明本日課程,詢問學生是否已預習《碧奴》選段。
第
三
週 50分鐘 文本閱讀 教師帶領學生閱讀文本,解說其中較困難之句子,確認學生完全了解文本內容,再指出關於眼淚的主題。
10分鐘 休息時間
25分鐘 教師教學 故事內容相關問題:為何女孩兒是卑賤的地上之物?碧奴和豈梁的婚姻意義?引導學生探討女性在男性社會的形象。
對抗權威的女性形象在中國傳統中呈現何種面貌?作者禁止眼淚又賦予奇妙的哭法之意義。
20分鐘 分享 各組分享討論結果,交流不同意見。每組需有人記錄。
5分鐘 回收小組心得 將小組討論心得回收。
第
四
週 5分鐘 教師解說 教師解說影片是傳統黃梅戲演出之《孟姜女哭長城》
25分鐘 影片欣賞 黃梅戲《孟姜女哭長城》。教師隨時解說。
30分鐘 教師解說 教師解說黃梅戲中與《碧奴》的不同,即傳統的演法傳達的訊息與現代女性主義作品的描述差別。
10分鐘 休息時間
20分鐘 教師解說 講述傳統孟姜女故事與碧奴借用眼淚感動的天,是否為威權的象徵?或是憐憫眾生的形象?藉由天來壓制暴政是否正確?
10分鐘 小組討論 請討論「天」在孟姜女故事與《碧奴》中不同的意象。
15分鐘 小組分享 請各組分享,並請每位學生寫下自己的看法。
5分鐘 回收 回收學生看法,留待下次討論。
㈢ 無淚的抵抗──《接骨師的女兒》之掙扎與傳承
蘇童《碧奴》中用身體各部位哭泣的女子,不讓外界看見她們的脆弱,柔順而聽話,正如中國傳統婦女。然而隨著華人移民海外,所攜帶的傳統社會價值逐漸不適用於現今社會,新舊價值觀的衝擊造成母親與女兒間的不諒解。美籍華裔作家譚恩美的小說《接骨師的女兒》即是從母女衝突中回溯璐琳年幼時的中國傳統社會,父權對於蒙受不白之冤的母親(寶姨)冷漠而殘酷的壓迫,使她最終以死明志,成為女兒(璐琳)一生的陰影。多年後璐琳以母親的身分將這悲傷的故事傳給自己的女兒(露絲),告訴她如何從痛苦的生命中學習抵抗,無論是傷殘或是死亡,從不妥協地示弱,永遠為自己抗爭。
她走進墨坊,想找一條長繩子、一把尖刀、一盒火柴、或是任何可以讓她比父親和么叔死得更痛苦的東西。最後她看到一桶墨漿,她舀了一杓,把杓子放在火爐上,黝黑黏稠的墨漿愈燒愈熱,閃爍著藍色的光芒。她拿起杓子、雙手一斜、吞下了滾燙的墨漿。
忍無可忍終至自我毀滅的女子,寶姨最終以自殺的方式詛咒劉家,如同碧奴用淚水浸濕哭倒的長城,均是壓抑過後,痛苦不堪的爆炸。無法哭泣只能剛烈地表示反抗的寶姨與一路哭泣的柔弱碧奴,看似毫無關聯,卻都擊倒了壓迫她們的霸權。然而作者仍以無形的天、無形的鬼魂為隱喻,暗示女性在男性社會中莫可奈何、只能求助於幽冥的處境。她們在歷史中不斷傳承女性私密的求生方式,《碧奴》中母親教導女兒以眼睛以外的部位哭泣,《接骨師的女兒》藉由祖母的故事教導孫女堅強面對自己的命運,皆是不向強權低頭,從罅隙中求一線溫柔的生機。
㈣ 教案設計──《接骨師的女兒》選段閱讀
單元名稱 延伸閱讀
《接骨師的女兒》 學生等級 CEFRB2 人數 20人
教材來源 《接骨師的女兒》選段 教師人數 1 時間 4小時
教學方法 講述式教學法解讀小說文本;討論教學法探討小說中女性意象,對比流淚和不流淚的抗爭意象。
教學內容 從《接骨師的女兒》延伸《碧奴》的女性主題,並在選段中認知中國女性抗爭的描寫差異。
學生學習條件分析 學生年齡:十八歲到二十歲。
華語程度:已學過兩年華語,中級以上程度,對於中國神話故事有興趣者。
教學資源 補充閱讀文章和相關書籍。
教學目標 請學生比較《碧奴》與《接骨師的女兒》對於女性抗爭形象的描寫差異。
從威權壓迫的角度思考碧奴與寶姨的不同反應,並提出關於自己的看法。
第
五
週 10分鐘 引起動機 教師詢問學生對於哭泣的感覺,對於流淚與不流淚的想法。
50分鐘 引導閱讀 帶領學習者閱讀預先發下的《接骨師的女兒》選段,由世代不同的差異,自三代女性的聯繫中,提出關於壓迫、抗爭、淚水的部分,並提及三代不同女性的傳承意義。引導學習者回憶《碧奴》哭泣的內容。
10分鐘 休息時間
40分鐘 共同討論 就《接骨師的女兒》文本,與《碧奴》的異同條列,並指出不流淚與流淚的差別描寫,與碧奴和寶姨的性格比較,她們所處環境的相同相異之處。
10分鐘 請學生將不同之處記下,整理成表格。
第
六
週 10分鐘 發還筆記 發還學生上週的比較重點。
50分鐘 教師講授 簡介中國傳統社會組成,大家族的概念,從出生、成年、婚禮、義務、妻妾制度等,舉出女性在家族中的地位。
就女性主義角度比較關於碧奴與寶姨的差別,不可違逆的天道與女性的反抗,無形的力量與可見的淚水。
10分鐘 休息時間
25分鐘 共同討論 就上週的《碧奴》與《接骨師的女兒》的比較,討論兩篇作品對於女性的描寫,女性為什麼以這樣的方式抗爭?若是你會怎麼反應?為什麼會做出這樣的反應?
20分鐘 分享時間 小組分享討論結果,進行交流。記錄個人心得。
5分鐘 回收心得
㈤ 淚水的救贖──《雪女王》、《長髮姑娘》之救贖與淨化
東方的淚水來自社會與家庭中的女性,在無奈與威權下微弱的抗議與呼救,雖匯集成強大的力量,仍是苦澀而傷感的。西方則是以少女的身分流淚,象徵純淨與救贖,能抵抗邪惡的魔法,帶來圓滿的結局。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對於眼淚有著相反的象徵意涵,可做為跨文化探討女性在不公不義下的反抗對比。
西方關於眼淚的文本,其一是格林兄弟所蒐集的德國的童話:Rapunzel,中譯《長髮姑娘》,或是《萵苣姑娘》 ,蕊芳索在塔頂成長,有著一頭華美金髮讓巫婆藉此上下高塔。某日,打獵途中的王子無意見到美貌的蕊芳索,與她墜入愛河,卻被邪惡的巫婆從中破壞,刺瞎王子的雙眼,將已懷有身孕的蕊芳索放逐。經歷種種磨難,已成為母親的蕊芳索與目盲的王子重逢,因她的眼淚使王子重見光明,故事才有了幸福快樂的結局。其二是丹麥作者安徒生的童話:Sneedronningen,中譯:《雪之女王》,又譯作《雪女王》 。講述男孩凱被雪女王迷惑,跟隨女王的雪橇進入冰雪城堡,一去不回。青梅竹馬的少女蓋爾達發誓找到凱,獨自踏上遙遠的路程,經過重重危機,才進入城堡找到受魔法迷惑的凱,因他的冷漠落下炙熱的眼淚,卻溶解了凱心中的魔鏡碎片,將兩人從雪女王的王宮中解救。
「治癒的淚水」是《雪女王》、《長髮姑娘》的共同點,不可思議的創傷與破壞,都能夠藉由女主角的眼淚來治癒。孟姜女同樣經過追尋、等待、流淚,儘管引發了天搖地動的奇蹟,但是心中所愛卻早已成為枯骨。淚水儘管能破除魔法、感動上天,卻無法抵抗暴政,中國女人的淚水毋寧是更絕望的。
㈥ 教案設計──跨文化比較《長髮姑娘》、《雪女王》
單元名稱 延伸閱讀《雪女王》、《長髮姑娘》 學生等級 CEFRB2 人數 20人
教材來源 《雪女王》、《長髮姑娘》 教師人數 1 時間 4小時
教學方法 講述教學法,發表教學法。
教學內容 從西方作品探討眼淚的涵義,比較《接骨師的女兒》與《碧奴》的差異。
學生學習條件分析 學生年齡:十八歲到二十歲。
華語程度:已學過兩年華語,中級以上程度,對於中國神話故事有興趣者。
教學資源 繪本,補充閱讀文章和相關書籍。
教學目標 從跨文化的讀本中,比較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對於眼淚的不同含義。引導學習者從社會、歷史、女性主義等角度切入兩種截然不同的眼淚,提出自己的見解,並總結八週以來上課的心得。
第
七
週 5分鐘 引起動機 教師詢問學生是否看過《長髮故娘》、《雪女王》,對於這些故事的看法。
10分鐘 影片播放 教師播放迪士尼動畫Tangle的眼淚治療片段。
20分鐘 繪本閱讀 發給每組《雪女王》、《長髮姑娘》繪本。
10分鐘 教師講述 說明繪本與原本故事的差異。
10分鐘 休息時間
20分鐘 小組討論 請學生分組討論,指出《碧奴》、《接骨師的女兒》與《長髮姑娘》、《雪女王》眼淚的不同意象。條列中西對照的眼淚意象。
15分鐘 各組分享剛才討論內容,並請學生發表自己對於西方淚水與東方淚水意象的看法
25分鐘 發還心得 發還學生幾週課程中的討論心得,並引導學生書寫自己的《碧奴》結局。
5分鐘 發表說明 說明這份結局請在下堂課完成,並在課堂上發表。
第
八
週 5分鐘 詢問 詢問學生是否準備好發表,安排發表順序。
55分鐘 發表時間 請學生依順序上台發表,一人約3分鐘,其他人有2分鐘提問。
10分鐘 休息時間
30分鐘 發表時間 請學生依順序上台發表,一人約3分鐘,其他人有2分鐘提問。
20分鐘 教師講評 講評學生發表之心得,提綱挈領這門跨文化課的學習重點。
四、結論
由蘇童的小說《碧奴》了解反抗與淚水的力量,與譚恩美的小說《接骨師的女兒》、格林兄弟與安徒生的童話《長髮姑娘》、《雪女王》交叉比較,請學生綜合上述作品文本和討論後的心得,進行《碧奴》小說結局的改寫,由書寫中國女性角色中,更深一層認識在傳統父權社會中生存不易、又堅毅卓絕的女性形象。帶領學生自哭泣理解傳統中國女性的抗爭形象,跨文化比較西方童話故事中有救贖力量的眼淚,從中比較淚水與抵抗、淚水與救贖的意象差異。
跨文化討論西方眼淚的意象,則是希望學生能藉由東西兩方文化所生成的不同故事,討論、比較出淚水在不同文化下所隱含的不同意義。孟姜女的淚水能引發天搖地動的奇蹟,但卻換不回她心愛的丈夫,更撼動不了故事中的父權壓迫;反觀西方故事中,女主角的淚水往往帶著治療的神奇力量,總能把故事迎向美好的結局。
本篇研究由三方切入:故事原型與長時間的演變、故事的細節賞析、與移民社會的華裔作家文學作品相比較,以眼淚為主線,帶出背後更大的文化主題──中國的女性。其中包含她們的自我認知、成長背景、華人社會對女性的態度與要求準則,並以西方童話故事做為文化比較的補充,盡可能地包含從個人到團體、從團體到跨越國際線的社會現象,引導出其中的文化差異與爭議。課程內容蒐集了許多資料,並研究了許多可行的教學方式與教案,搭配影音的多媒體教學,切入層面豐富,如此完整的背景詳介與教案,足以提供華語教師進行為期八週的跨文化教學課程。
文化教學
■ 10 ■
華語文學與跨文化教學:從孟姜女到《碧奴》
簡瑛瑛/竇敏慧/林書帆/胡文俐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應用華語文學系
一、前 言
㈠ 研究動機
中國傳統女性給外界溫婉柔順的刻板印象,身處強大的男性霸權社會,她們的身影薄弱卻又堅強地存在傳說中,令人無法忽視。本研究將由孟姜女哭倒長城傳說為底本,向外籍學生介紹眼淚中隱含的女性抵抗意識。
然而,華語文學易讓外籍學習者發生閱讀困難,囿於文字而錯失文本表達的意涵;再者,若無中國文化背景的前導,學生極有可能對陌生的文化訊息產生誤解或偏見。因此,本研究將...
作者序
上一個世紀末,華語文在全球颳起一陣旋風,世界各地 因為不同的理由皆為華語吸引著,越來越多人加入學習與使用 華語的行列,隨著市場日漸擴大,華語已儼然躋身世界語言的行列,而這股熱潮及需求至二十一世紀的今日,未艾方興。
在這股全球性的華語熱潮中,臺灣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 色。一方面對外輸出正體字傳統的華語文教學,一方面則在國 內積極從事教學研究,並培訓專業教學人才。透過各大學院校、學術社團及政府單位的攜手努力,國內華語文教學在教材開發、師資培育、教學研究各方面皆能齊頭並進,從而相輔相成,形成穩固的鏈結,讓具有臺灣特色的華語文教學,擁有源源不絕的活力,在全球舞台上發光發熱。
臺灣的華語教學發展至今,不管在教材教法或學習策略 上,皆已走向專業化、多元化、數位化。做為臺灣華語教學領域之領航大學,本校自許能在華語文教學領域中看得更廣、走得更遠,除了在原有的深厚教育底蘊上培育更多傑出優秀的華語文教學師資,亦盼能建立全方位的華語文研究環境,結合理論與實徵研究,發展出更適性、多元、更能提升學習成效的教材教法,以提昇臺灣華語文教學的競爭與影響力,亦讓華語文 在廣闊的世界平台上,綻放更輝煌耀眼的光芒。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校長 張國恩 謹識
上一個世紀末,華語文在全球颳起一陣旋風,世界各地 因為不同的理由皆為華語吸引著,越來越多人加入學習與使用 華語的行列,隨著市場日漸擴大,華語已儼然躋身世界語言的行列,而這股熱潮及需求至二十一世紀的今日,未艾方興。
在這股全球性的華語熱潮中,臺灣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 色。一方面對外輸出正體字傳統的華語文教學,一方面則在國 內積極從事教學研究,並培訓專業教學人才。透過各大學院校、學術社團及政府單位的攜手努力,國內華語文教學在教材開發、師資培育、教學研究各方面皆能齊頭並進,從而相輔相成,形成穩固的鏈結,讓具...
目錄
【輯一 教學理論】
1.「語文分開」的教學理念——兼論「視覺符號」的文字觀和「生成論」的語言觀 ◆ 1 張明明
2. Language Identity as a Process: Learning Chinese as a Heritage Language ◆17周明朗
3.中韓、韓中對比語言學研究現狀考察 ◆ 35金鉉哲
4. Having F.U.N. with Chinese Heritage Learners: One Possible Approach for Teaching ◆ 73 Jason D. Hendryx
【輯二 教學應用】
5.美加華語教師對中文沉浸式教學模式認知之研究 ◆89蔡雅薰/陳鵬妃/趙日彰
6.德國中學生華語發音與聲調偏誤之分析 ◆113官英華/莊士慧/徐文玉
7.印尼客家社團推廣華文教育的現況─以2012年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際與僑教學院教師
參訪團的觀察為例 ◆ 133邱炫煜
8.馬來西亞華文獨立中學之華文師資培育探究 ◆ 151彭愛雲
9.漢字習得教學探討 ◆ 169賴毓珊/周俞姍
【輯三 文化教學】
10.華語文學與跨文化教學:從孟姜女到《碧奴》 ◆ 183簡瑛瑛/竇敏慧/林書帆/胡文俐
11.華語教材中的文化內容分析 ◆ 201林振興
12.價值觀到底能不能教──以「審美觀」跨文化課程為例的觀察 ◆ 227石蘭梅/李易修/蔡昀曄/張婕洋
13.初探跨文化華語課程與華裔認同的關聯性 ◆ 243陳奇聰/張瓊惠
【輯一 教學理論】
1.「語文分開」的教學理念——兼論「視覺符號」的文字觀和「生成論」的語言觀 ◆ 1 張明明
2. Language Identity as a Process: Learning Chinese as a Heritage Language ◆17周明朗
3.中韓、韓中對比語言學研究現狀考察 ◆ 35金鉉哲
4. Having F.U.N. with Chinese Heritage Learners: One Possible Approach for Teaching ◆ 73 Jason D. Hendryx
【輯二 教學應用】
5.美加華語教師對中文沉浸式教學模式認知之研究 ◆89蔡雅薰/陳鵬妃/趙日彰
6.德國中學生華語發音與聲調偏誤之分析 ◆113官英華/莊士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