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吳爾芙在台灣的百變風貌*
她想著,也許她可以進入另一個世界。她或許可以過著像文學所寫的那樣強烈而危險的生活。
──麥克•康寧漢《時時刻刻》
緒言
維吉尼亞•吳爾芙做為一位作家與思想家,在二十世紀的世界文壇上無疑地是一顆最燦爛的明星。論者指出她的創作手法富含詩意,擅長以間接描述的獨特技巧,營造出跳脫與打破線性的意識流敘事風格。此外,她的散文論述十分關注女性地位,以及女性受壓抑及未開發的潛力,也鼓舞了後世許多女性主義者。她的作品很多,創作範圍涵蓋小說、評論、傳記、戲劇、散文、信件、日記等文類。近年來,許多評論者注意到,吳爾芙在不同時期被刻畫的形象其實迥然互異。在英國,吳爾芙做為一名傑出評論家的地位,很早就受到肯定, 但一直要到1946年,重量級評論家艾利克•奧爾巴赫(Erich Auerbach)的一篇評論問世,對她 大加揄揚,這才穩固了吳爾芙的經典地位。在美國,吳爾芙要到六○年代才獲得較大的重視(Silver: 8),同時期她的作品也首度 被譯介到台灣。與詹姆斯 • 喬埃斯(James Joyce)、威廉 • 福克納
(William Faulkner)、勞倫斯(D. H. Lawrence)等其他現代派作家 相比,此後數十年間,吳爾芙的作品對台灣文學與文化的影響似 乎較不顯著。然而,吳爾芙在台灣的形象是否始終不變,抑或與 其他國家相仿,同樣經歷了種種轉變?
本文試圖檢視台灣對吳爾芙作品中譯的接受,並探尋吳爾芙 各種身份認同(小說家、評論家、女性主義者、批評家、和平主 義者等)如何透過不同的方式再現,尤其是經由翻譯後,其形象 如何與台灣的文化、文學環境呼應或有所轉變。過去數十年來, 吳爾芙在台灣文化圈最著稱的,應屬其女性主義先驅的角色,以 及其小說中的意識流風格,當電影《時時刻刻》(The Hours)於2003 年在台灣上映時,她的聲望更是達到高峰,女星妮可 • 基嫚
(Nicole Kidman)所飾演的吳爾芙讓許多觀眾刮目相看。當時網 路上關於吳爾芙的種種熱烈討論,可視為她在二十一世紀再度引 領風騷,席捲台灣的具體例證。無怪乎批評家凱瑟琳 • 斯蒂普森(Catharine R. Stimpson)說道:「在我們這個強調奇觀與形象的時 代,許多人在讀吳爾芙的作品之前,早已經『見過』她了。」(xiii)
由於研究範圍的限制,我將聚焦在吳爾芙的作品本身,並嘗 試研究這些作品如何及為何被翻譯。本文試圖回答下列問題:在台灣的社會、歷史脈絡下,吳爾芙的各種形象如何在不同階段被 強化或包裝?為何有些作品從未被翻譯,而有些卻屢屢受到出版 者青睞,在短短十餘年間,就有三、四種不同的譯本出版問世? 是什麼引發她的形象轉變,而這些轉變對其翻譯作品的讀者有何影響?
此 處 要 略 加 說 明 的 是, 在 台 灣 的 歷 史 脈 絡 之 下, 大 約 是 近二十餘年來開始大量進口外文書籍。既然有些人閱讀原文的吳爾 芙作品,有些人閱讀中文譯本,那麼兩者對吳爾芙形象的認知差 異就值得注意。其中一個原因是並非她所有的作品都有譯作,只讀了譯作的讀者難以全盤瞭解吳爾芙的寫作生涯與多變的風格。此外,台灣出版業如何翻譯與宣傳她的作品,也會建構出不同的 形象。
藉由檢視吳爾芙被譯介到台灣文壇的脈絡,我們或許可以更 加瞭解台灣的讀者如何接受、看待其作品。根據以色列學者埃文- 佐哈爾(1990)指出,諸如文化、語言、文學、社會等由符號主 導的人類溝通模式,若將其視為系統,而不是不同元素的排列組 合,應可獲得更加充分完善的研究與討論。他強調所有系統都處 在一個變化、妥協、衝突與消逝的動態過程,因此一個符號系統 可被視為異質、開放的結構。這樣一個複系統是有機的,因此系 統之間的地位互有消長,並非固定不變(1990: 9-14)。從這個架構 來看,翻譯文學是文學複系統裡一個特殊的文學系統,但在過去 並不受重視,如歐美文學中閱讀中古時期或文藝復興時期的經典 著作,往往要借助翻譯,但翻譯文學在討論時卻落得了一個「存 而不論」的地位,只從個別翻譯作品來討論這些經典,而不把這 些翻譯獨立出來,自成一套體系來加以討論(1990: 45)。
應用埃文-佐哈爾的複系統理論分析吳爾芙作品在台灣的接 受度,我們可以發現吳爾芙與其作品形象的接受與引介,與台灣 的社會、政治、文化系統息息相關。因此我將吳爾芙在台灣的接受度分成三個面向,第一面向可說是「現代主義小說家階段」,1960 年代初《現代文學》雜誌最早有系統地引介吳爾芙作品給台 灣讀者時,譯者/引介者著重的是她的意識流書寫,以及對現代 文學革命性的看法。
八○年代中期展開新的一頁,隨著戒嚴令的解除也釋放了巨大的社會動力,帶動了女性的覺醒,這個時期可稱為吳爾芙的女性主義者面向。此時吳爾芙的主要著作開始被翻譯成中文,甚至不只一種版本,許多作家與學者在此時引介吳爾芙,均側重她的女性主義立場與做為女性作家的貢獻。她的女同性戀傾向也引起討 論, 激 起 文 化 圈 有 關 同 志 論 述(gay discourse)的熱切關注。 九○年代之後的第三階段可說是吳爾芙的「多元風貌」面向,她 的經典地位穩固,其通俗文化與商業化形象滲透到各種文化場域 裡,吳爾芙如同偶像一般四處可見,並被視為女性作家的同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