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為國內第一本以「文本生成學」為理論基礎,融合精神分析、後現代理論、古希臘哲學等思維來探索文學創作的神祕歷程,以開啟手稿研究方法論。書中例舉臺灣現代作家王文興、周夢蝶,西方的納博科夫著作,始於文本、前文本手稿形成過程,終於出版現象,極具學術開創精神,意義非凡。
內容架構主題明確,文字嚴謹細緻,資料旁徵博引,討論的議題在手稿與文本間抽絲剝繭,辯證與論述兼具。文本分析嘗試突破傳統,採取三欄表格逐段呈現,作者對手稿的辨識與標註更可見其細心與功力。
本書提供學界一個文本與手稿研究的範例,開拓文類研究新視野,啟發讀者探索關於文本「起點」的密趣。
作者簡介:
易鵬
現任中央大學英文學系副教授,研究領域包括前現代,史賓賽(Edmund Spenser)與寓言。近年致力現代手稿研究,王文興,周夢蝶與魯迅等手稿研究。出版與編輯作品包括“The New World of The Faerie Queene, Book III: From Apposition to Compassing.”、〈始作俑者:從《科學心理學大綱》到譚嗣同,康有為與章炳麟〉、〈惡之華:《家變》之日常顯象〉、《臺灣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48:王文興》;手稿研究專題,音樂與手稿研究專題,與《王文興手稿:〈家變〉、〈背海的人〉》。現擔任ITEM(Institute of Modern Texts and Manuscript Studies)「喬伊斯與英語系現代主義研究組」(Joyce and Anglophone Modernism Team)海外副研究員。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起點的兩面相互激發。其一是朝向現實中的目的,此即開始之及物(transitive)面向,……
另一面向,其開始保留本身根本(radical)的初始性,其不及物(intransitive)面向,除了不斷自我澄清的過程外並無對象。」
—Beginnings, Edward W. Said
名人推薦:「起點的兩面相互激發。其一是朝向現實中的目的,此即開始之及物(transitive)面向,……
另一面向,其開始保留本身根本(radical)的初始性,其不及物(intransitive)面向,除了不斷自我澄清的過程外並無對象。」
—Beginnings, Edward W. Said
作者序
【導言摘要】
小說家文本—始自《家變》,經《背海的人》,持續至《剪翼史》—對於生命中斷裂與根本善變迂迴核心的探索,也可以說是演繹發微,與薩依德開始的雙面性,就是開始(即此序言註腳1所提到,開始之及物面向)與未盡(開始的不及物但縈迴於自身之上)兩者,也使得此一主題的討論從一開始就與薩依德所點出現代開始的起點與終點,亦即語言,有關。
雖然本書所包含探討王文興文本之論文出版時間前後涵蓋幾近20年,但是小說家作品與語言之密切關連,是書中討論作家所有論文的共通議題。將前後不同論文置於一處,除了語言對於開始討論所佔的決定性位置之外,不同階段的論文,如第一章〈《家變》:竊函,夢或發微之處〉所強調的如時間、韻律和形式探索,與書中主題依然有關。我們從序言回看此論文,論文重點的確集中在作品如何面對變動,以及如何透過形式與子尋父主題的探索,切入時間的漩渦,以便在此看似紊亂混沌的印象與事件中,持續鈎沈巨變的道理與發微之處。這之中的奇異點與事件視界,可以由文中的夢與竊函主題略見一二。尤其是竊函主題的探索,提醒我們留在表面,駐留在文字的表面,這是連結王文興論文與此書的重要線索。同時,就如薩依德所認定,現代作家對於開始的興趣,來自語言幫助他們在起源處開始。第一章論文中的竊函、書信,以及論文本身書信體(epistolary)的形式,一方面象徵論文書信、對話、嘗試與初試性質,另一方面,論文竊函與書信體,其實從熱內特的觀點來看,是屬於旁文討論的範圍,尤其是介於獻詞與序言間,所謂的「致讀者書」(dedicatory epistle)類型,其目的是在正文之前闡明方法與旨意。而機緣巧合的,第一章本身也可視為從文本開始的前一段旅程,而就像許多現代的旅程,序幕與劇情同等重要,或借用薩依德的用語,這是不及物的開始,在各種時間斷帶的變動中詩意的起始。同時,論文也觸及開始之方法學討論,即愛倫‧波(Edgar Allan Poe)的〈寫作哲學〉與〈詩歌原則〉:留在文字也暗示開始方法的持續深思與自省,文字作為方法或真理的自省。
再者,完美語言的母題(第二章)與文本中的附屬面向(即第三章中所探討之標點符號實驗),既是文本主題或是層面的探索,更且也影響到王文興手稿材料出現之後,手稿研究的對象。從附屬現象著手,事實上,代表與周夢蝶相對的語言嘗試,王文興試圖從根源處開始,相對於周夢蝶從一些套語、典故著手。〈附屬異義:王文興《家變》手稿〉針對手稿中所謂附屬現象討論,但此論文也同時代表著由文本到手稿的轉折:附屬現象在此論文中及扮演從意義與詮釋的探索,逐漸轉移至手稿研究。
但〈附屬異義〉的書寫過程與之後有意無意的轉移,也與手稿研究必須面對的情況有關:手稿研究需要手稿材料的保存與取得,如無手稿材料保存,或雖得以保存,但無法充分取得研究機會,手稿研究亦不得開展。不同的文化歷史脈絡,會出現不同之觀念與實際的高牆。某種程度來說,書中討論王文興作品之論文,記錄了從文本到納入手稿材料之後的歷程。書末的第六章(〈「序」,或結束之開始:《剪翼史》手稿再探〉),更經歷或許屬於手稿研究普遍的故事。因為此篇論文寫作之始,《剪翼史》尚未完稿,故論文以法譯初發表於2014出刊的Genesis: Revue internationale de critique génétique(《創始:國際文本生成學期刊》)之際,一部份手稿材料並未能夠納入手稿討論中。而在將上述論文改寫為書稿時,隨著《剪翼史》的完成與清稿取得,以及對此批材料的理解,也修訂了全體的詮釋。薩依德強調開始的兩個面向,使得開始不但以及物方式向前向外,同時也會以不及物或反身方式回溯到自身。因此,從文本到手稿,或者,陸續出現不同的手稿材料,以及書中所有討論王文興的論文應視為一體,它體現從文本開始到手稿之開始的歷程與整體故事,包含及物與不及物的開始,也包含在期待之外乃至不足與錯誤嘗試的歷程,而它開展方式也在上述兩種開始之間或之外。
相對於書中大部分討論,周夢蝶〈賦格〉手稿探討代表詩手稿的初步嘗試,同時在此詩之手稿材料所觀察到的,亦不同於王文興之語言實驗。將其置於《剪翼史》與結論之間,適可點出若干重點:首先,如前所述,《剪翼史》手稿研究之寫作與手稿資料收集期間均較久,其正面之處在於,相關材料之整理與獲得,相對於因時空阻隔而無法或未能全面收集充分之檔案,王文興小說手稿研究檔案的形成相對完整,雖然此最佳情況也並非必然如此,或是周夢蝶或其他作家之手稿材料之蒐羅必定困難,但是手稿研究勢必面對此概念與實際的挑戰。生成檔案的形成,對於現代手稿研究而言,是實際與理論的起點與重點,雖然在此書中,我們並無機會深入,但〈賦格〉,尤其是《剪翼史》之手稿材料的收集及過程有其象徵性,同時,我們也在討論《剪翼史》以及結論中探索納博科夫手稿之時觸及此一系列問題:生成檔案之形成與手稿材料之是否可能窮盡等。同時,生成檔案問題亦牽涉公私領域之分,以及在特定歷史與文化脈絡中何謂檔案文件手跡等觀念,但這些相互關連的問題超出本書目前的範圍。
手稿材料的故事,以及本事與母題,結合〈「花心動」:周夢蝶〈賦格〉手稿初探〉與〈結論:手稿,未盡與不成〉。就理論而言,兩者皆與手稿周邊(或是熱內特所說的旁文)及母題相關。如前所言,周夢蝶〈賦格〉中我們看到套語、典故與互文材料之母題,而納博科夫之《蘿娜之本》(The Original of Laura (Dying is Fun))(或譯為《蘿娜本事》)手稿材料,允許我們在結論中,藉著翻閱塵封30年的《蘿娜之本》故事,揚起陳跡與當下時間塵埃,此一手稿所引發圍繞著此材料的一連串議題,從旁文、手稿到出版之倫理問題(例如:《蘿娜之本》作為未臻完備的手稿,是否值得問市)。某種程度來說,手稿故事不得不是寓言,或是手稿本身無法避免成為寓言、母題的潛在可能,《蘿娜之本》中所涉及的本事(the original)與經由小說中各個人物所編撰出不同的蘿娜故事,構成此一(不成或未盡)文本的核心主題。此一寓言是否符合與我們處理中文手稿過程中所面對的手稿、本事與故事,可能需要更多中文與非中文手稿研究的介入與反思,才能得到初步的答案。
探討中文文本與手稿材料使得本書一分為二,第一部分(第一到第三章)是「文本到手稿」,論文處理王文興文本主題延續到手稿的關懷,此部分以第三章為分水嶺。第二部分(第四到第七章)屬「手稿與本文」,其中第四與第五章的探討對象擴展到西方文本手稿,並且簡短介紹文本生成學基本理論。於書末之第六、七章,我們在文本生成學的基礎上,回到中文手稿較為深入的探索。結論中,我們藉由納博科夫的遺作小說手稿,聚集手稿研究的理論、手稿母題與旁支或旁文面向,以及圍繞著手稿的故事,透過此一系列倫理議題,希望能夠點出手稿理論與現象的重要面向,並進一步窺探手稿研究進一步努的方向。
薩依德在提詞末尾,提出二十世紀知識典範造成的改變之一,就是我們不再責成源頭之追索,當代的責任在於尋找開始,或許手稿研究所投射出來的是多樣開始,告訴我們此一開始的尋覓。探詢手稿的初始狀態,以帶有幻想色彩之理論反思,或可幫助我們理解,不論在序言中或其他論述中尋求起源的我們,也同時必須思考到底自身的開始為何,幻想中的內在邏輯如何可以填補在記憶中的永恆空缺。
【導言摘要】
小說家文本—始自《家變》,經《背海的人》,持續至《剪翼史》—對於生命中斷裂與根本善變迂迴核心的探索,也可以說是演繹發微,與薩依德開始的雙面性,就是開始(即此序言註腳1所提到,開始之及物面向)與未盡(開始的不及物但縈迴於自身之上)兩者,也使得此一主題的討論從一開始就與薩依德所點出現代開始的起點與終點,亦即語言,有關。
雖然本書所包含探討王文興文本之論文出版時間前後涵蓋幾近20年,但是小說家作品與語言之密切關連,是書中討論作家所有論文的共通議題。將前後不同論文置於一處,除了語言對於開始討論...
目錄
【導言】 起源與開始 1
【文本到手稿】
第一章 《家變》:竊函,夢或發微之處 17
第二章 背向完美語言:《背海的人》芻論 57
第三章 附屬異義:王文興《家變》手稿 87
【手稿與文本】
第四章 手稿與記憶 113
第五章 手稿母題:《會飲》 159
第六章 「序」,或結束之開始:《剪翼史》手稿再探 199
第七章 「花心動」:周夢蝶〈賦格〉手稿初探 241
【結論】 手稿,未盡與不成 271
【索引】 291
【導言】 起源與開始 1
【文本到手稿】
第一章 《家變》:竊函,夢或發微之處 17
第二章 背向完美語言:《背海的人》芻論 57
第三章 附屬異義:王文興《家變》手稿 87
【手稿與文本】
第四章 手稿與記憶 113
第五章 手稿母題:《會飲》 159
第六章 「序」,或結束之開始:《剪翼史》手稿再探 199
第七章 「花心動」:周夢蝶〈賦格〉手稿初探 241
【結論】 手稿,未盡與不成 271
【索引】 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