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訪人單德興是華人學界獨樹一幟的訪談老手,多年關注國內外作家、學者、批評家、歷史學家等,自一九八三年起進行深度訪談,交流互動,成果豐碩,與其專業研究、翻譯相輔相成,構成學術生涯鼎足而立的三個面向。本書是繼《對話與交流》、《與智者為伍》、《卻顧所來徑》之後的最新訪談集,收錄自二○一五年以來訪談臺灣、香港、美國三地十一位名家的對話紀錄。
輯一「亞美與華語語系研究」訪談吳靜吉、林永得、譚碧芳、史書美,除了林永得為傑出的第三代華裔夏威夷詩人之外,其他三人均為專業領域(心理學、亞美研究、華語語系研究)中自成一家的學者,勾陳出新,呈現受訪者的多元面貌。輯二「比較文學」訪談袁鶴翔、張錯、蘇其康、古添洪,四人都對華文世界的比較文學之開拓與發展多所貢獻,也對臺灣的比較文學研究有獨到之見解與反思,提供有關比較文學建制史的見證。輯三「翻譯研究」訪談金聖華、陳德鴻、張南峰三位香港代表學者,對於翻譯理論、實務、教學與推動皆有深刻的見地,可一窺該地翻譯學界與社群的多元發展與成就。
全書內容豐富,視野寬廣,旨在發揮讀書、知人、論世的效應。透過這些精采的對話與交流,讀者不僅可一睹名家為人處世的風範,分享豐富的知識、經驗與智慧,更可掌握亞美文學、比較文學、翻譯研究與華語語系研究的第一手珍貴紀錄。
作者簡介:
單德興,臺灣大學外文研究所比較文學博士,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特聘研究員,曾任歐美研究所所長,《歐美研究》季刊主編,國科會外文學門召集人,中華民國英美文學學會理事長,中華民國比較文學學會理事長,曾獲第六屆梁實秋文學獎譯文組首獎,第三十屆金鼎獎最佳翻譯人獎,國科會外文學門傑出研究獎(三次),第五十四屆教育部學術獎,政治大學一○五學年度傑出校友,科技部一○八年度傑出特約研究員獎。著有評論集《銘刻與再現》、《反動與重演》、《翻譯與脈絡》、《越界與創新》、《薩依德在台灣》、《翻譯與評介》、《跨界思維與在地實踐》、《翻譯家余光中》;訪談集《對話與交流》、《與智者為伍》、《卻顧所來徑》;譯作《寫實主義論》、《英美名作家訪談錄》、《近代美國理論》、《美國夢的挑戰》、《知識分子論》、《禪的智慧》、《格理弗遊記》、《權力、政治與文化》等。研究領域包括比較文學、亞美文學、文化研究、翻譯研究。
作者序
自序:技藝與心意
本書收錄自二○一五年以來發表的十一篇訪談,逾二十六萬言,依內容分為三輯。第一輯「亞美與華語語系研究」共四篇。吳靜吉教授為我國眾所周知的資深心理學家,擔任傅爾布萊特學術交流基金會(Fulbright Foundation)執行長三十多年,也是臺灣劇場界重要人物。然而在他的回憶錄《因緣際會擺渡人:吳靜吉的生命故事》(臺北:遠流,2018)出版之前,即使亞美文學學界也幾乎無人知道他是亞美劇場的先驅,早在一九七○年便與美國實驗劇場代表人物艾倫‧史都華(Ellen Stuwart)及宜蘭同學葉清在紐約合組辣媽媽中國城(La MaMa Chinatown),編劇、演出獲得《紐約時報》等報章雜誌的好評,出道甚至早於亞美文學前輩趙健秀(Frank Chin)。第一篇訪談主要由這個角度切入,以彌補亞美文學與文化研究中佚失的環節,也呈現受訪者不為人熟悉的其他面向與生命故事。
筆者先前曾兩度訪談第三代華裔夏威夷詩人林永得(Wing Tek Lum),多年保持聯繫,自一九九七年起便一路追蹤他的南京大屠殺系列詩作,《南京大屠殺詩抄》(The Nanjing Massacre: Poems)終於在二○一二年出版。第二篇訪談聚焦於這本歷時多年、主題專一的詩集,以見證詩人如何運用詩藝,以史入文,以文化史,面對歷史創傷,追求公理正義。有興趣的讀者可參閱筆者先前與他的兩篇訪談:〈竹脊上的文字釣客:林永得訪談錄〉(《對話與交流》,頁159-81),以瞭解詩人的家族背景、文學理念、創作特色;〈詩歌‧歷史‧正義:林永得訪談錄〉(《卻顧所來徑》,頁151-78),以認識他對這個重大歷史事件的關注與堅持。
譚碧芳(Judy Yung)教授為華美口述歷史與婦女史專家,中英文姓氏的歧異便反映了美國華人歷史上辛酸的一頁。她在一九七○年代中期就與「華裔美國歷史教父」麥禮謙(Him Mark Lai)、詩人林小琴(Genny Lim)從事天使島詩歌的考掘與保存,三人合作出版的《埃崙詩集》(Island: Poetry and History of Chinese Immigrants on Angel Island, 1910-1940, 1980)為亞美文學的奠基文本(founding text),在美國文學史上具有獨特的地位。她於圖書館界與新聞界服務多年,累積豐富的社區與族裔經驗之後,返回校園攻讀博士學位,透過大量訪談從事美國華人婦女史研究,之後受聘於加州大學聖塔克魯茲校區(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ta Cruz),為其美國研究開拓新頁,在學校與社區提倡口述歷史,具有豐富的實務經驗與社會參與。
史書美(Shu-mei Shih)教授為出生、成長於韓國的第二代華人,取得臺灣師範大學英文系學士學位後,前往美國深造,取得文學碩士與比較文學博士學位,於文學理論、亞美研究、現當代中國研究等方面造詣深厚。她近年大力提倡華語語系研究(Sinophone Studies),名揚國際,為此領域的代表人物,並與臺灣學界組織「知識/臺灣」學群(“Knowledge/Taiwan” Collective),反思臺灣的知識生產等學術與文化現象,力圖將臺灣置於全球的脈絡,積極與世界對話。史教授同時任教於亞美研究系與比較文學系,在訪談中一再提到亞美研究與族裔研究對其學術思維的關鍵影響,因此置於第一輯之末,一方面強調亞美研究與華語語系研究之間的關係,另一方面也銜接下一部的主題。
第二輯「比較文學」同樣收錄四篇,受訪者與史教授一樣,都在臺灣接受大學教育之後前往美國取得比較文學博士學位,更特別的是他們在來臺灣之前都與港澳地區有著不同的因緣,其中三位為來自該地區的僑生。四位受訪者中以袁鶴翔教授最為資深,有著傳奇的家世背景以及曲折的求學與教學經歷。他在一九七三至一九七四年間獲得我國國科會獎助,利用美國大學研修假返回臺灣,擔任臺灣大學外文系客座副教授,為當時臺灣風起雲湧的比較文學規劃博士班課程。我在臺大博士班第二學年(一九八一至一九八二年)修習他開設的「中西思想史」,為本書中唯一與我有師生之緣的受訪者。袁老師一向關注中西比較文學議題,長達半世紀不輟,曾擔任香港比較文學學會創會會長,運用臺灣經驗協助比較文學在香港與中國大陸的傳播與發展。他於香港任教多年後返回臺灣,在母校東吳大學擔任客座講座教授前後十九年,二○一九年以八十五歲高齡榮退。由於他的傳奇家世與精采閱歷,成為本書中唯一經過兩次面談才完成的紀錄,全文逾三萬九千字,為最長的一篇。
張錯教授為政治大學西語系早我十屆的學長,我於一九七二年進入大學時,「翱翱」(本名張振翱)和詩朋文友合創的星座詩社已成傳說。他多才多藝,筆耕甚勤,至今已有近六十種中、英文著作問世,以詩為大宗,計有二十餘種中文詩集,其他著作包括文學評論、中西思想史、散文集,以及古文物與物質文化研究,如繪畫、青銅器、瓷器、兵器、蓪草畫等。他自幼習武,追隨名師,於拳術兵刃均有心得,曾在美國大學校園教太極拳。此外,他是多年的天主教徒,但兼容並蓄,不排斥其他宗教,對佛教教義領悟甚深,相關觀念與意象不時出現於詩文中,實為當今甚為罕見的「文武兼修,道藝並進」之通人。
蘇其康教授與張錯教授同樣來自香港,大學就讀臺灣大學外文系,之後前往美國取得比較文學碩士與博士學位。他自一九八三年返臺後,先後任教於中山大學、文藻外語大學、靜宜大學、高雄醫學大學,曾擔任中山大學圖書館館長、文學院院長與文藻外語大學校長,以及我國兩個代表性的外文學門學會的理事長(中華民國英美文學學會,臺灣西洋古典、中世紀暨文藝復興學會)。蘇教授通曉多種語文,研究範圍廣闊,包括中西比較文學、英國中古暨文藝復興文學研究、文學與宗教,為國內少數中世紀與文藝復興文學研究專家,撰寫、編輯多本中、英專書與文集於國內、外出版,執行科技部經典譯注計畫的兩大冊《亞瑟王之死》(臺北:聯經,2016)更是學術研究與翻譯功力的心血結晶。
古添洪教授出身中文系,較筆者早幾年進入臺灣大學外文系博士班,後轉赴美國取得比較文學博士學位。出國前他便勤於著述,發表多篇比較文學的論文,並與陳慧樺(本名陳鵬翔)合編相關書籍,如《比較文學的墾拓在台灣》(臺北:東大,1976),大力鼓吹比較文學,倡議「比較文學中國學派」。古教授返臺後於臺灣師範大學任教多年,鑽研比較文學與文學理論,尤以記號學研究聞名。除了學術論述之外,也出版詩集與散文集。此篇訪談由筆者與王智明博士共同進行,兩人都關切臺灣的外文學門建制史,為全書唯一由兩人合訪的紀錄。本輯的四位受訪者均曾參與華文世界比較文學的開拓與發展,對於臺灣的比較文學研究具有獨特的見解與反思,合讀下來當可對該段歷史與相關論點有更深刻的體認。
第三輯「翻譯研究」收錄三篇,受訪者都是香港具代表性的翻譯研究學者,也是提倡翻譯實務與理論研究的重要推手。金聖華教授分別在香港、美國、法國取得學士、碩士、博士學位,精通中、英、法文,加上出生地上海的滬語與居住地香港的粵語,在從事翻譯研究與教學時具有三文五語的優勢。她於香港中文大學任教多年,有豐富的翻譯實務與教學經驗,出版多部譯作、論著與散文集。擔任香港中文大學翻譯系系主任與香港翻譯學會會長期間,提倡翻譯不遺餘力,積極舉辦研討會,編輯與出版書籍,所創辦的新紀元全球華文青年文學獎特別納入翻譯,每三年一屆,至今已第六屆,積極拔擢新秀,為頗受矚目的華文翻譯獎。
陳德鴻教授大學主修英國文學,赴美國轉攻中國文學,取得博士學位,返回香港後從事翻譯研究。他曾多年擔任嶺南大學翻譯系系主任,該系在全港學術評鑑中名列前茅,也曾擔任香港翻譯學會會長,主編中英雙語期刊《翻譯季刊》(Translation Quarterly)。陳教授的學術觸角廣闊,包括西方漢學、英語教學、現代主義文學、日本通俗文化,並以翻譯研究貫穿這些不同的領域。他除了撰寫與主編專書之外,也有多篇中、英文論文發表於不同國家的期刊,積極與國際學者對話。他與張南峰教授合編的《西方翻譯理論精選》(香港:香港城市大學,2000),邀請多位香港學者迻譯重要的翻譯論述,每篇並附有導言,於華文世界發揮重大的引介之功。
張南峰教授自大學起便鑽研翻譯,取得相關博士學位,為科班出身的翻譯學者。他早年實際進行翻譯,尤其樂於挑戰幽默文學,如《好的,首相》(Yes Prime Minister〔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93〕),並撰寫Yes Prime Manipulator: How a Chinese Translation of British Political Humour Came into Being(《好的首席操控者:如何產生一部英國政治幽默中譯本》〔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5〕),自剖中譯此書的動機、策略與特色。張教授學養深厚,為唯一四度獲得宋淇翻譯研究論文紀念獎的學者。他對多元系統論(Polysystem Theory)的探討尤其深入,出版《多元系統翻譯研究:理論、實踐與回應》(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2)以及多篇中、英文論文,為該理論的主要代言人與辯護者。此外,他對當代中國翻譯理論的形塑甚為關心並積極介入。這三篇訪談不僅呈現當代三位香港具代表性的學者對翻譯理論、實務與教學的深刻見解,也可供讀者一窺香港翻譯學界與社群的多元發展。
自序:技藝與心意
本書收錄自二○一五年以來發表的十一篇訪談,逾二十六萬言,依內容分為三輯。第一輯「亞美與華語語系研究」共四篇。吳靜吉教授為我國眾所周知的資深心理學家,擔任傅爾布萊特學術交流基金會(Fulbright Foundation)執行長三十多年,也是臺灣劇場界重要人物。然而在他的回憶錄《因緣際會擺渡人:吳靜吉的生命故事》(臺北:遠流,2018)出版之前,即使亞美文學學界也幾乎無人知道他是亞美劇場的先驅,早在一九七○年便與美國實驗劇場代表人物艾倫‧史都華(Ellen Stuwart)及宜蘭同學葉清在紐約合組辣媽媽中國城(La MaMa...
目錄
目次
001∣自序:技藝與心意
【輯一】亞美與華語語系研究
013∣亞美劇場的擺渡人:吳靜吉訪談錄
057∣創傷‧轉譯‧詩歌:林永得訪談錄
079∣勾沉與出新:譚碧芳訪談錄
123∣華語語系研究及其他:史書美訪談錄
\【輯二】比較文學
171∣洪鑪鼓鑄,自成一家:袁鶴翔訪談錄
233∣文武兼修,道藝並進:張錯訪談錄
271∣學術志業、編輯之路和心靈提升:蘇其康訪談錄
309∣比較文學在臺灣的墾拓及其他:古添洪訪談錄
【輯三】翻譯研究
347∣三文、五語、六地、七書:金聖華訪談錄
387∣翻譯面面觀:陳德鴻訪談錄
419∣從翻譯到文化:張南峰訪談錄
附錄
451∣訪談出處
目次
001∣自序:技藝與心意
【輯一】亞美與華語語系研究
013∣亞美劇場的擺渡人:吳靜吉訪談錄
057∣創傷‧轉譯‧詩歌:林永得訪談錄
079∣勾沉與出新:譚碧芳訪談錄
123∣華語語系研究及其他:史書美訪談錄
\【輯二】比較文學
171∣洪鑪鼓鑄,自成一家:袁鶴翔訪談錄
233∣文武兼修,道藝並進:張錯訪談錄
271∣學術志業、編輯之路和心靈提升:蘇其康訪談錄
309∣比較文學在臺灣的墾拓及其他:古添洪訪談錄
【輯三】翻譯研究
347∣三文、五語、六地、七書:金聖華訪談錄
387∣翻譯面面觀:陳德鴻訪談錄
419∣從翻譯到文化:張南峰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