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跨域旅人的思想遊記
陳雅萍(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學院副教授/ 碩博班總召集人/台灣舞蹈研究學會理事長)
在這本《不舞之舞:論當代藝術中的舞蹈》文集中,張懿文記錄了一段她在UCLA 攻讀博士期間,為了研究「騷莎」(Salsa)樂舞的起源,一人勇闖古巴哈瓦那的記憶。立定目標即勇往直前,從不為自己設限,應該是懿文給人最鮮明的印象。
從政大企管學士、北藝大美術學系評論主修碩士、到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世界藝術與文化/ 舞蹈博士(World Arts and Cultures/Dance),這一路的跨界求學經歷與知識探詢,使得多重學術脈絡與研究方法的交織混融,早已成為她研究與論述血液DNA 的一部分。這本集結了她過去十多年間舞蹈評論與表演藝術生態觀察批評的文集,充分捕捉了她身兼舞蹈學者、評論人、策展人多重身分的知識跨度,以及跨域、跨文化的核心關懷。
懿文援引美國知名舞蹈學者Susan Leigh Foster 對於「編舞」(choreography)一詞之意涵與應用的重新理論化,作為貫穿這本文集中重要篇章的骨幹思想。相較於該詞源自歐洲十六、七世紀宮廷舞,以書寫記錄舞者們在空間中幾何隊形編排之原意,以及後來的芭蕾和現代舞中意指動作舞步的創造與組合,當代舞蹈/ 藝術中的「編舞」概念,則因為跨場域、跨媒介、跨越藝術與日常界線等實驗,而指向身體在時間與空間中的部署,以及這連串的動態過程指向的社會意涵、觀演關係、文化權力、媒介與技術、甚至人、物種、生態間的倫理議題等錯綜複雜的面向。
由「編舞」概念輻射出的「論舞」三大主題:「舞蹈展演空間──跨場域實驗」、「表演科技實踐──跨進人類世」、「當代舞蹈反思──跨文化對話」,是文集中最吸引我的篇章,而這三大關懷也顯現了懿文作為評論人,掌握當前嶄新議題與前緣理論的企圖心與活力。「舞蹈展演空間──跨場域實驗」系列文章中,懿文充分運用了她視覺藝術評論訓練與舞蹈研究理論養成的雙重視角,爬梳了自2016 年開始,台灣的美術館以鮮明的姿態引進舞蹈作品進入展示場域「白方塊」(white cube)的嘗試。這樣的作法帶動了新一代編舞者、表演者重新思考「編舞」之意涵及其美學上的擴延效應,另一方面,也推動了美術館策展的「表演轉向」,這個雙向互動所引發的實踐與思辨,是近年台灣藝術界極富活力的一環,懿文的文章做了寶貴的記錄與見證。
「表演科技實踐──跨進人類世」系列諸文是我個人最喜歡的篇章,或許因為面對這主題,懿文具有策展人作為實踐者、評論人作為觀察者的雙重身分,經由「火辣身體、冷酷科技:新媒體藝術中的身體表演與編舞操作」(2017)和「數位肉身性」(2021)二檔策展的經歷,她對於西蒙東(Gilbert Simondon)的「技術物」理論、哈洛維(Donna Haraway)的「賽博格身體」概念、到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關於「術」、「技術」、「藝術」的論述,串聯出具有她個人獨特視角與方法論的論述脈絡,也鋪墊了未來可以持續探索、深化的評論及策展路徑。對於「人」與「物」之關係、時間與空間的尺度、物種間的倫理等,這些在晚近新物質主義、後人類與人類世理論的聚焦關懷,亦是我個人近年來從不同角度所關注的議題,也因此讀來特別感到迴盪的興味。
「當代舞蹈反思──跨文化對話」則是延續懿文在她的博論中對於拉丁舞蹈「騷莎」的跨文化研究所開展的論述視野,再進一步融入她近來所觀察到的「台灣(主體)位置」與歐美文化霸權、全球化脈絡下東南亞新興文化主體之間,微妙的互動與權力關係。這一系列文章展現了她犀利、直爽的筆鋒。對於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在疫情間策劃的,台灣編舞家與歐美策展人的對話座談,其中顯露的性別與話語權失衡現象,她採取了不假辭色的批判;同時也對這個國家級機構企圖在「藝術平權」議題上政治正確,但卻導致「善意的惡」之結果,進行了一番省思。懿文以自己的視角與其他評論人的文字互文,為國內評論界幾次重要的激盪與辯論留下反思的紀錄。
《不舞之舞:論當代藝術中的舞蹈》以深入淺出的語言,引領讀者閱歷國內近十年來當代藝術與舞蹈在跨域、跨文化、跨科際的脈絡發展,以及其中激盪的議題與關懷。我特別期待這些已然展開的思想運動,在她未來的評論與策展計畫中持續地推進、實踐與書寫。
陳雅萍 2022.06.19 於關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