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中論》月稱菩薩所著,為中觀應成派之名論。以菩薩十地為骨架,闡揚龍樹菩薩等中觀師對空之釋義,與《現觀莊嚴論》、《釋量論》、《俱舍論》及《律論》並列為藏傳佛教五部大論。所闡揚的內容,即為依《般若經》顯明義,由文殊菩薩口傳,經龍樹師徒所傳的大乘修空性智慧之次第。《入中論》為月稱菩薩以應成派的解釋方式來解釋及進入龍樹菩薩的《中觀根本慧論》(也譯為《中論》、《中觀根本論》)。
龍樹菩薩的親傳弟子為聖天菩薩(也譯聖提婆),著有《四百論》。在其後,中觀派曾因主張唯識派的無著、世親菩薩崛起而一度衰落,後來再由佛護、清辨論師的努力而再獲得中興。佛護與清辨論師兩人皆對龍樹菩薩的《中觀根本慧論》分別作過解釋。佛護論師所作的解釋,是以應成派的論述方式,對於破除「一切法都是實法」的觀點進行了非常多的論辯。清辨論師雖然認同應成派的論述方式,認為應當再加上自續的論辯方式,否則難以讓人對於空性產生真正的定信。故自此,中觀的闡述方式即分成了應成派與自續派。而這樣的劃分並非指中觀見地有兩種,而是當中觀在與其他見地進行論辯的時候,透過因明闡述的方式分為應成與自續兩種。
而應成派與自續派的差別,若以《中觀根本慧論》中提到執著實法的觀點,依應成派而言,只要否定對方的觀點,即可成立;而自續派則認為還要再進一步證明自己觀點成立的證據。所以簡要而言,兩者的差別僅在於如何否定對方錯誤的觀點、如何證明自己觀點的論辯方式。但月稱菩薩對於清辨論師的批評進行反駁,他認為在應成派的論辯當中已經有了否定對方觀點的各種譬喻與證明,已足可證明自己觀點的成立。因此月稱菩薩與其著作《入中論》即延續了佛護論師的應成派論辯方式。
中觀,可分為「理義中觀」與「名詞中觀」。理義中觀指的是一切法乃遠離一切戲論,無有一法成立的空性見;名詞中觀又可分為佛語中觀與論著中觀兩種。佛語中觀指的例如是《般若經》、《心經》與《金剛經》等究竟智慧的經典,而論著中觀指的便是《中觀根本慧論》、《七十空性論》等闡述究竟智慧的論著。
依據彭措郎加堪布在《入中觀論講解》中的解釋,可以有以下三種不同方式進入《中觀根本慧論》:
一、透過佛護論師的追隨者-月稱菩薩的應成派解釋方式進入;
二、透過「深、廣」方面來進入,也就是「深奧的空性理論」與「廣大的修行地道」;
三、透過「經典」與「口訣」來進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