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俱舍論》全名《阿毗達磨俱舍論》,為世親菩薩的代表作之一,象徵了其思想的發展脈流,說明了佛教思想乃至整個印度思想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價值與地位。世親菩薩出家於一切有部,後來轉向大乘瑜伽行唯識派,並成為集大成者。其《俱舍論》對一切有部學說進行了歸納與改造,被推崇為佛法知識寶庫、學習佛法的必讀之書。印順法師認為《俱舍論》出入於有部阿毗達磨與經部之間,為一折中之學派。
世親菩薩為犍陀羅國人,是無著菩薩同母異父之弟。原修持小乘,曾到迦濕彌羅國學習《大毘婆沙論》,後造述了《阿毗達磨俱舍論》。他初期對大乘法有所誤解,因而誹謗之。無著菩薩擔心其弟會因而墮惡道,向他誦出《十地經》而讓世親菩薩聽聞之後感悟到大乘法之甚深,自此開始弘揚大乘佛法,造了超過百部的論典。
太虛大師弟子演培法師曾說,世親菩薩出家於一切有部,對北方佛教三世有的學說,有精深的研究與獨到的認識,可以說是有部宗的著名學者,對於弘揚有部學說不遺餘力。所以他出家後的初期思想,是接受一切有的三世實有思想,也曾作了不少關於闡發有部思想的論典。到了中年,思想有了些微的變化,不再一味地以有部學說高於一切,反而對說一切有的思想開始表達不滿。某個時期,他承繼雜心論的法統,採經部思想特長去修正毗婆沙的偏失。雖對自所宗承的本宗有某種程度的思想變遷,但他並沒有因此放棄小乘學的陣地而轉移到大乘。在此時期,世親菩薩不僅沒有轉入大乘佛法的傾向,還不時作論破斥大乘。但在不久後,終究敵不過思想的啟發與真理的呼喚,經無著菩薩勸導後就此欣然接受大乘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