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部分事實,不等於是事實
釐清印度佛教與中國佛教之異同,
對實修者而言,是至關重要的大事。
本書作者是從中國佛教史談論佛教中國化思維,釐清印度佛教與中國佛教之異同,對實修者而言,是至關重要的大事。列舉如下以供讀者思維:
1. 佛是人不是神,佛教最初傳入中國,曾以神靈觀待,這與大乘自性化身佛有何不同?
2. 印度佛教與中國佛教對「孝」的觀念有何異同?身體髮膚受之父母,出家是否違反中國孝道?
3. 中國佛教以老莊思想解讀般若思想是否正確?老莊思想是否等同佛教思想?
4. 中國佛教獨有的禮儀、儀軌、制度,與印度佛教實修有何關係?
5. 中國禍延子孫的因果觀,與印度佛教因果觀有何差異?
6. 中國格義佛教與反格義佛教的適應與不適應?
7. 中國魏晉玄學與佛教般若學有何異同?
8. 中國禪宗「祖師禪」為何有高於印度「如來禪」之說?
本書是作者跟學院學生上課的講話內容,談「佛教中國化思維」不外乎是為了更進一步理解佛教中國化的過程,對研究佛教與修行之實踐,有很大的裨益。因此,並不是為了研究佛教中國化,反而分化了佛教與中國文化。應該朝正向思維,以實事求是,精益求精的精神,釐清其中的主客關係,令正法久住。
儒家最開始覺得引進佛教沒有什麼,而且漢明帝在歷史上,也是一個好皇帝。但《牟子理惑論》裡頭說佛是大道,惹怒了儒家。在我們中國這裡,儒家才是大道啊!你們佛教要來爭道統啊!儒家就槓上佛家,以儒家質疑佛教。從此中國就開始排斥佛教。當時皇帝請佛教過來,是很尊重的。就因為道統之爭,佛教招到一連串的打壓與質疑。中國第一本佛書《牟子理惑論》書中提三十七個問題,在當時的社會,可說是拋出三十七個震撼彈,這是佛教初傳中國時,必經的磨合過程。這包含儒家提出和尚不懂禮貌的禮教之辯,孝道觀之差異,布施和勤儉的衝突。當道家槓上佛家,就以道家的觀點質疑佛教,以道家解釋佛教。其中有神魂滅不滅,以及事人、事鬼神之辯?有沒有鬼魂?還有道家辟穀不食的長生術,以辟穀長生挑戰佛教的食榖涅槃!……等等。
有關般若進入中國文化精英階層的問題,當《道行般若經》、《放光般若經》、《小品般若經》、《大品般若經》等等,傳進來的時候,從竺法雅開始提出來格義問題……。也就是說儒家是怎麼解釋般若,道家又是怎麼說的。有人說道家的解釋比較貼近,其實不是道家說的對。佛家的「空」用道家的「無」來解釋,人們搞不清楚般若經典裡頭的空到底是啥!那個「無」跟「空」,到底該怎麼個區別呢?尤其是法師講到般若與空的時候,不知道該怎麼宣說,實際上「空」根本就不是「無」。因此以老莊語詞解釋佛教,應必要加以釐清。
關於佛性的問題,竺道生第一個提出,人人都能成佛,壞人也可以成佛,這個觀點當時是無法被接受,結果竺道生被趕出了僧團。等到《大般涅槃經》傳入中國被翻譯出來後,大家才相信他的觀點。
為何壞人(一闡提)也能成佛?《大般涅槃經》的核心即是「人人本具佛性」,也就是佛性潛藏在自己的心中。學佛不相信自己有佛性,這是人們不能成佛的重要原因。在本經的觀念中,可說只有不行善的人,沒有不具善心的人,這正是儒家常說的「人皆有惻隱之心」,行事殘暴惡劣的人,仍舊有慈悲的本質。眾生成佛的根本依據在於人人都有一個本性無瑕的淨心,即是清淨心性。
佛教的普世價值與精神,無非是從入世的修行開創理想的人生。而這只有從佛性入手才是根本,大般涅槃經正是佛性論的根本經典。透過本經,可以從一切有情身上看見他們與自己的佛性,讓您在成佛的路上,照見自心、頓悟佛性、成就生命的圓滿與大自在。
作者簡介:
剛曉法師
1990年2月於宜陽縣靈山寺依上紹下梵法師剃度出家,1992年于河南洛陽白馬寺受戒。1992年至2001年在九華山佛學院讀書、任教;2010年畢業於中央廣播電視大學(本科);2012年獲得華東師範大學碩士學位。
曾任杭州市佛教協會副秘書長、杭州佛學院常務副院長,《甘露》主編。現為浙江佛學院(總部)教授,中國邏輯學會因明專業委員會副秘書長,《因明》副主編、《靈山海會》主編。
出版有《漢傳因明二論》《佛教因明論》《正理經解說》《釋量論講記》《集量論講記》《量理寶藏論解說》《正理滴點論解》《定量論釋義》《攝大乘論解說》《唯識二十頌》《解惑錄》《剛曉隨筆》《話說佛教》等著作,發表論文十餘篇。
章節試閱
中國格義佛教與反格義佛教的適應問題
其實,佛教最開始傳入中國的時候,它就是格義,只是沒有這個名字而已。他們翻譯過來,印度人說中國話……他不一定是印度人,西域人,他們多不是印度人。佛教最開始傳入中國,通常都是二手經典,都是通過西域轉手過來的。等於說把印度語翻成西域話,又把西域話翻成了中國話。每一次的翻譯,都會喪失一部分原義。所以說,咱們現在不是讀經嗎?如果是說我讀的經,你覺得不合適,沒關係的。我們現在說,我總覺得人家這是佛經誒~~佛經怎麼啦?你這佛經已經轉了幾道手了,因為是轉了幾道手,所以我不能以你這一篇為准,我應該怎麼辦呢?大量的佛經讀過之後,我自己就理出來線索了,你不能抱團的,那就是不對。你比方說,拿出這一本經,我覺得好像我理解錯了,人家這是佛經啊!怎麼啦?沒有這麼回事兒啊,不會這種情況吧!。當你佛經讀多了,就會自動糾錯、自動修正的……
這個竺法雅呢!前面的人就是這麼做的,他進行了總結,提出了「格義佛法」的名字,這個很重要。當他提出來「格義佛法」的時候……。是他意識到了這是一個問題,必須得解決,那麼這就是……最開始的時候呢!我們會想到:「我是印度人、西域人,我要給中國人傳法,我該怎麼說呢?」為了讓中國人能夠聽明白,我就用中國人的思維模式來解釋——注意啊,可不單單是中國話,重要的是中國的思維模式、文化背景。最開始的時候這樣來,還顯得生硬,但漸漸地就變成了習慣、下意識地就這樣做了。第一個人這樣做的時候,他只能這樣做!但到後來,變成了習慣性地這樣做。這只是做法,但到竺法雅的時候,他明確地給進行了理論總結,等於說進行理論昇華——這一種做法,就叫做格義佛教。當他提出來格義佛教的時候……我們現在通常以為,昇華,都認為這是一個提升,是從理論上進行提升、抽象,給它整了一個理論體系。其實是什麼?恰巧是結果了它。就是說這個體系建立起來的時候,就是它坍塌的時候。當它到了最高的時候,就是它該衰落的時候了。教材上面,還說了竺法雅同時代的「康琺瑯、毗浮、曇相等人均主張格義,法雅的弟子曇習也繼承了格義」,不管它們是繼承、是反對,這都沒有關係。竺法雅提出來這個格義佛法,就很重要。
但是,我們現在還有反格義。說實在的,我不喜歡反格義。反格義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說我解釋這個詞的時候,我又拿出來梵文怎麼說、英文怎麼說、日文怎麼說等等。我中國話就是中國話,我用中國話來表達我的意思,就已經表達得很清楚了,我還用英文、日文等來表達嗎?這成了現在一種極其糟糕的方式。這其實就是增益,增益了我本來沒有的意思。我說一個詞,我是中國人,說中國話,表達的是很明確的一個意思,他們非要給說英文是什麼什麼,日文是什麼什麼……賣弄,當然了,這也不叫賣弄,咱還賣弄不出來呢。其實我中國話裡這個詞就表達什麼,加了英文裡的意義之後,其實是擴大了這個詞的邊界——有時候也不見得是擴大。現在學者們拿英文、日文、梵文來解釋中國的詞,對我們來說,這就是「反格義」。格義本來就是一個什麼東西呢?就是不得已而為之的權巧方法。竺法雅提出來的時候,格義就是已經不能要了,至於說他是不是真的體會到了,他到底是同意還是反對,這都沒有關係。就是說,竺法雅說格義好,也好;他說格義不好,也罷,在事實上是成了格義佛教的掘墓人。但是,只要有了這個現象,被記載下來,那麼錯誤的影響也是很久的,正確的影響當然也是好久的。到後來的時候,不是用中國話來表達了嗎?中國祖師也寫論,最開始的時候你沒法寫的……不知道怎麼寫。後來中國祖師也開始寫:「我不光講,我還要寫。」
經是經,你們印度人做論,我們中國人也有自己的理解呀,中國的祖師們,也開始造論……當然,你承認不承認,這是另一回事兒:「你寫了半天了,大家說,你這寫的啥都不是……」啥都不是就啥都不是,但這個是我自己的理解,是我自己的心血吧!我就真的是這麼理解的。這時候再加上我的福報好,我得到了朝廷的支持或者有什麼的外援,那麼,我這個流傳得很廣,那麼我寫的就是一部論。有時候,連寫都不用寫,像天臺智者大師的著作,那是什麼東西呢?他就是個講經記錄,他就是只管講,講了以後,弟子們把它記下來,最後人家也入藏了。人家說那是權威著作,你敢說學天臺宗的你不學他的書?那你還學誰的書呢?就是這種情況。中國的祖師們對格義開始有了反思,覺得它有問題,不想要了。但到現在西學東漸以後,又引起來了反格義這種情況。慢慢的你得把它拋棄。就是說,歐洲的、美國的,反正歐美他們的思想,傳到中國以後,中國人該怎麼理解它,這是一個問題。
好,竺法雅說過了,就是記住他這一個就行了,就是他提出了格義佛教這個說斯。
接下來,咱們就說鳩摩羅什法師,這是佛經翻譯史上很重要的人物。就是五胡亂華後,鳩摩羅什法師譯經的年代,關於他出生在龜茲,傳說他小時候可厲害了,還沒有出生,就使得他舅舅,再也辯不過媽媽。九歲的時候跟著媽媽到罽賓生活,十二歲又返回到龜茲,他學習了好多好多,反正是啥東西都學。然後,前秦的時候,苻堅派將軍呂光去討伐龜茲,抓住了鳩摩羅什,就要把鳩摩羅什朝中原帶——前秦的統治核心在關中一帶。結果,呂光還沒有把鳩摩羅什帶過來,聽說前秦這個國家滅亡了。就是說,前秦派將軍呂光打龜茲,呂光倒是把龜茲國那兒給打下來了,可是,這邊自己的國家沒有了,這時候該怎麼辦呢?呂光就自立為王了,於是他就在涼州這兒,建立了一個國家,歷史上叫後涼。呂光在涼州自己獨立建國了,鳩摩羅什法師就只能呆在那兒,就在那兒待了好久好久,差不多有十好幾年吧。最後到了後秦的時候,後秦姚興討伐後涼,把後涼給滅了,這才把鳩摩羅什法師給接到了長安,中間挺曲折的。
鳩摩羅什法師被接到長安以後,姚秦就動用國家力量,給鳩摩羅什法師在逍遙園組織了一個譯場。按方廣錩老師的話說,國家工程是天然的豆腐渣。可是,鳩摩羅什法師的翻譯,大概是因了宗教情感吧,所以很好。當然了,他得到國家支援——選了不少位文章高手進入逍遙園譯場,也來幫助譯經。這是很重要的。有了這些文章高手的加入,所以鳩摩羅什法師的譯場翻譯出來的經典,文辭極其的優美,讀起來那真叫上口。通常情況下,要是有鳩摩羅什法師翻譯的,也有別人翻譯的,那麼流行的一定是鳩摩羅什法師翻譯的。
這中間還有一個因素,是鳩摩羅什法師,確實是一位寬厚長者,這是他的人格魅力。當時佛陀跋陀羅(覺賢法師)說鳩摩羅什:「你學問並不像大家說的那樣高深,為什麼這麼有名呢?」鳩摩羅什法師說:「大概是因為我年紀大吧!佛陀跋陀羅這話,是很沒有禮貌的。」
鳩摩羅什法師,他太有名了,大家比較熟悉,他翻譯了很多經,《出三藏記集》裡頭說翻譯了35部294卷;《開元釋教錄》上說是74部384卷。總之,翻譯了很多。他翻譯的重要的經典是什麼呢?書上列了一大批:《大品般若經》、《妙法蓮華經》、《阿彌陀經》、《思益經》、《佛藏經》、《維摩詰經》、《金剛經》等。這些大乘經典中,最重要的就是《妙法蓮華經》,《阿彌陀經》、《金剛經》、《維摩詰經》等。《妙法蓮華經》是中國天臺宗的所依根本大典,《阿彌陀經》是中國淨土宗所依的根本大典,這都是了不起的。《金剛經》、《維摩詰經》,這是中國最流行的典籍之一。除了這些大乘經典之外,他同時還翻譯了什麼東西呢?《坐禪三昧經》、《禪秘要法經》、《禪法要解》,以及《十誦律》、《十誦比丘戒本》等,還有《中論》、《百論》、《十二門論》、《大智度論》、《成實論》等著作,他翻譯了這麼多,他對中國佛教的影響極大。中國的四大佛教翻譯家之一,但是,中間的有幾部經,《禪法要解》、《禪密要法經》等,可能是他自己編的。這是怎麼回事呢?
鳩摩羅什法師,確實翻譯了很多的經典,後來佛陀跋陀羅法師也來到長安,佛陀跋陀羅法師這個人呢!按現在人的說法,就是情商比較低,讓人受不了,招人煩,而鳩摩羅什法師,確實是一位寬厚長者。佛陀跋陀羅怎麼對待鳩摩羅什法師,鳩摩羅什法師個人不會在乎!但弟子們不幹了:你對我師父不尊重。佛陀跋陀羅的禪定功夫很厲害,而且有各樣的神通。鳩摩羅什法師三藏典籍都翻譯的有經典、論典,還有律典,但他的禪定境界不彰,弟子們對他說:「你看,你翻譯了這麼多東西,佛陀跋陀羅沒有翻譯這麼多,但人家玩把戲——也就是神通。」一玩這個,把好多人都給吸引過去了,人們都喜歡那個啊!師父你也得有這東西。鳩摩羅什法師在弟子們的磨纏之下,就編譯了這幾個所謂的禪法經。
鳩摩羅什法師,大家爭議比較大的,就是他娶媳婦那個事兒。是怎麼回事兒呢?呂光逼迫他的,但不管怎麼著吧,別人總覺得這是他的一個瑕疵。弟子們竟然有樣兒學樣兒,就是說:「好的學不來,壞的學起來特別容易。」後來,鳩摩羅什法師就把弟子們召集過來,拿著一碗針,咱們給它分吃了,你們誰能吃掉就可以娶媳婦。結果鳩摩羅什法師自己把那針哢嚓哢嚓吃完了,別人沒有一個人敢。那就是說,你們不允許,就這麼把這股壞風給制止住了。
我們通常說鳩摩羅什法師翻譯的經典,主要是以大乘空宗為主。當然了,我們現在說空跟有對應,實際上它們的對應關係,不是固定的:「比如說佛教跟世間比起來,佛教是空,世間是有。」但是,當小乘跟大乘對應的時候,大乘叫空,小乘是有……隨著比較的物件不同,空、有是有變化的。當你單獨說空、有對應的時候,是沒有意思的。就是說,我們在世間,一定是有比較的,沒有比較的時候,單獨說,是沒有意思的。我說東,那肯定得有一個西來對應,肯定是有二元的,這就是世間說話必須得這樣,這是人道的共業。你光在那兒說佛教是空,沒有一點意思,同時是要說對應的。雖然沒有一點意思,但大家都習慣這麼說了。就相當於實際上在我們的語言當中,差不多是錯的,但大家錯慣了,那它就成對的了,就是這麼回事兒。
所以說,鳩摩羅什法師,這是很了不得的一個大譯經師,他翻譯了那麼多的經典,對中國佛教產生了重大影響,淨土宗、天臺宗、三論宗等等。比如說三論宗吧,《中論》、《百論》、《十二門論》……有時候還加上一個《大智度論》,變成“四論宗”,但通常還是說三論宗。他翻譯了這麼多的經典,像《金剛經》、《法華經》、《阿彌陀經》等等,這些經典,在中國極其的流行。通常來說,只要有鳩摩羅什法師翻譯的,別人的翻譯一般是不大流行的,即使玄奘法師也不行……當然了,玄奘法師雖然也很厲害,但流行的還是鳩摩羅什法師翻譯的。像《心經》,既有鳩摩羅什法師翻譯的,也有玄奘法師翻譯的,但為什麼大多是鳩摩羅什的流行?這個主要就是鳩摩羅什法師的翻譯班子裡頭,有不少的文章大家。
中國格義佛教與反格義佛教的適應問題
其實,佛教最開始傳入中國的時候,它就是格義,只是沒有這個名字而已。他們翻譯過來,印度人說中國話……他不一定是印度人,西域人,他們多不是印度人。佛教最開始傳入中國,通常都是二手經典,都是通過西域轉手過來的。等於說把印度語翻成西域話,又把西域話翻成了中國話。每一次的翻譯,都會喪失一部分原義。所以說,咱們現在不是讀經嗎?如果是說我讀的經,你覺得不合適,沒關係的。我們現在說,我總覺得人家這是佛經誒~~佛經怎麼啦?你這佛經已經轉了幾道手了,因為是轉了幾道手,所以我...
推薦序
推薦序
鄙人與剛曉法師結緣已十四年,明白他一路從《甘露》主編、杭州佛學院常務副院長,到現在的浙江佛學院(總部)教授,其精神不斷地精進成長。他是一個不屈服權威、剛正不阿的人,但這種性格吃力不討好,容易顯得唐突。雖然站在世俗的立場,會產生經常與上司不對味的問題,也容易被誤解,以及被扭曲事實;然而,從客觀的角度來看,這樣的人,才是真正就事論事,做事切實。奈何世道衰微,多數人聽騙不聽勸,但俗話說得好:「路遙知馬力,事久見人心。」可從他字字珠璣,句句真心的作品中明白這個道理。
剛曉法師寫作的特色,即一語中的,從不矯情。就如同他的德號:「剛」正不阿、「曉」以大義。今年其作品:《佛教中國化思維九講》,同樣有些話是探口而出,這就是作者的特色。這本中國佛教正義之書,不經雕章琢句,直指真相,內容篤實而精彩。值得大家一探究竟,一讀再讀。
梁崇明
大千出版社社長
二〇二二年八月於新北市中和不退齋
推薦序
鄙人與剛曉法師結緣已十四年,明白他一路從《甘露》主編、杭州佛學院常務副院長,到現在的浙江佛學院(總部)教授,其精神不斷地精進成長。他是一個不屈服權威、剛正不阿的人,但這種性格吃力不討好,容易顯得唐突。雖然站在世俗的立場,會產生經常與上司不對味的問題,也容易被誤解,以及被扭曲事實;然而,從客觀的角度來看,這樣的人,才是真正就事論事,做事切實。奈何世道衰微,多數人聽騙不聽勸,但俗話說得好:「路遙知馬力,事久見人心。」可從他字字珠璣,句句真心的作品中明白這個道...
目錄
目次
佛教中國化思維(一講)
只有部分事實,不等於是事實
開篇:迎請佛教
佛教中國化思維(二講)
從中國第一本佛書起——《牟子理惑論》
佛教中國化思維(三講)
中國佛教歷代祖師難脫中國傳統思維
佛教中國化思維(四講)
中國格義佛教與反格義佛教的適應問題
佛教中國化思維(五講)
中國有了佛教,第一步就是「中國化」
佛教中國化思維(六講)
佛教翻譯大師,摻入大量中國人的思想
佛教中國化思維(七講)
西來僧以神通獲得皇權支持佛教弘化
佛教中國化思維(八講)
中國佛教的主流與非主流:不依國主則法事難立
佛教中國化思維(九講)
《沙門不敬王者論》將佛教法文化轉為符合中國的思維方式
目次
佛教中國化思維(一講)
只有部分事實,不等於是事實
開篇:迎請佛教
佛教中國化思維(二講)
從中國第一本佛書起——《牟子理惑論》
佛教中國化思維(三講)
中國佛教歷代祖師難脫中國傳統思維
佛教中國化思維(四講)
中國格義佛教與反格義佛教的適應問題
佛教中國化思維(五講)
中國有了佛教,第一步就是「中國化」
佛教中國化思維(六講)
佛教翻譯大師,摻入大量中國人的思想
佛教中國化思維(七講)
西來僧以神通獲得皇權支持佛教弘化
佛教中國化思維(八講)
中國佛教的主流與非主流:不依國主則法事難立...